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风文明建设

2024-05-28 06:14郭雯姝张慎霞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1期
关键词:乡风文明村民

郭雯姝, 张慎霞

(山东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淄博 255000)

乡风文明建设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灵魂和保障。从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乡风文明”这一概念,到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之一;再到党的二十大强调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乡风文明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本文在阐释乡风文明基本内涵及其重要特征的基础上,阐述了文明乡风对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进一步探索了建设文明乡风的具体路径。

1 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

在古汉语中,“乡风”一词就已出现并被广泛使用。在《史记·三王世家》中,“乡风”有屈从教化之意。在和邦额《夜谭随录·梨花》中,“乡风”有乡村风俗之意。古汉语中“乡风”一词的内涵因时而变、不断丰富[2]。如今,随着人们对建设文明乡风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与乡风及乡风文明有关的学术成果也越来越多,学者们对乡风和乡风文明的内涵也都有各自理解。董欢[3]认为,从社会学角度看,乡风是由自然条件的不同或社会文化的差异而造成的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是特定乡村社区内人们的观念、爱好、礼节、风俗、习惯、传统和行为方式等的总和,其在一定时期和一定范围内被人们仿效、传播并流行。乡风文明是一个自然的、历史的演进过程,体现的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徐越[4]认为,乡风就是乡土风俗,主要指人们在乡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中形成的风尚和习俗或是价值观念、生活方式、风土人情等。乡风文明的核心要义或本质就是农村精神文明,内容涉及了文化、法制、风俗、社会治安等多个方面。不同学者解读的角度不同,对内涵的理解也各不相同。

本文认为乡风可以理解为农村的风俗、风气、风貌, 是农村文化、习俗、道德等的集中体现, 其反映了农村整体精神风貌; 文明表现为社会发展进步的状态。 乡风文明内涵主要包括村民整体道德素养较高, 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信仰, 农村优秀文化繁荣发展, 社会习俗不断革新等方面。 乡风文明建设就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建设文明乡风采取一系列具体措施; 主要是在农村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提高、基础设施完善、人居环境优美等基础上, 尊重农村原有的优良乡风,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政府、村民等的作用, 挖掘并传承当地优秀文化, 摒弃农村陈规陋习, 提高村民道德素养, 从而展现农村良好精神风貌。

2 新时代乡风文明的特征

乡风文明是农村社会特有的,历史悠久的文明形态[5],新时代乡风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艰巨又长期的重要工程。深入探索并全面把握乡风文明的重要特征,能够更深刻地认识文明乡风,提高建设文明乡风的成效。

2.1 层次性和整体性的统一

乡风文明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整体,建设文明乡风更是涉及农村经济、政治、文化、教育、风俗等各方面工作。从不同层面能够更直观准确地把握乡风文明的内容,更清晰完整地认识乡风文明,如从乡风文明呈现形态角度,可以分为物质层面、精神层面和制度层面。物质层面是指乡风文明通常表现在农村公共设施、村容村貌、教学设施、墙报彩绘、宣传标语等看得见摸得着的客观物质上,这些是最能直观具体地表现文明乡风的方面,只要走进乡村,就能通过它们真实感受当地乡风。所以,客观物质是文明乡风的重要呈现载体。精神层面指农村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风尚、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等,这些是文明乡风最核心的表现,精神层面影响和制约着乡风文明发展的物质与制度层面。制度层面是指农村的制度规章,其包含约定俗成的和明文规定的两个方面,如农村习俗属于约定俗成的方面、村规民约属于明文规定的方面。这些规章、制度和标准具有鲜明的乡村特色,规范村民的言语行为,是文明乡风的重要载体,为实现乡风文明提供制度保障,在文明乡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乡风文明的层次性反映了不同的层次结构和多维向度。既要全面理解并重视乡风文明的层次性,还要注重乡风文明是物质、制度和精神等层面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因此,在建设文明乡风过程中,既要把握乡风文明的层次性,协调物质、精神、制度等各方面的内容,避免出现急于求成、有头无绪等情况;又要注重乡风文明的整体性,充分考虑各层次相互之间的制约、协调关系,坚持整体规划和统筹推进,以免出现轻视、遗漏、忽视、缺失某部分等厚此薄彼、失之偏颇的现象,使各层次有机统一、和谐发展,扎实有效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2.2 乡土性和现代性的统一

乡风是在特定的乡土基础上形成与发展,集中表现为特定的村落文化,并有着深深的乡土烙印。反之,离开乡土条件与环境,乡风便难以建设、维系和发展。不同地区的文明乡风反映不同的民族特征、地域特色与风格。我国幅员辽阔,各农村地区的习俗、传统、条件与状况大有不同。保持乡风文明的乡土性对建设文明乡风尤为重要[6]。近年来,各地的具体实践充分证明,只有从当地环境、习俗、风尚出发,才能更科学、合理、高效地深挖各地宝贵资源,更准确地发挥各地人文地理优势,最大程度地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热情,激发广大农民群众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只有真正承认差异、尊重差异,才能更鲜明地彰显各地文明乡风的特色,彰显社会主义新农村文明乡风的魅力、多彩与活力。因此,在建设文明乡风过程中,要坚持乡风文明的乡土性,保留当地优良的民族传统与淳朴的乡土气息,从各地乡土特色出发,坚持多样化的发展方式,在特定乡土环境中培育、传承、积淀和发展各地文明乡风,让各地文明乡风异彩纷呈。

文明乡风既反映优良的乡土传统,又体现时代的发展要求。想要真正理解新时代文明乡风,就要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乡土性和现代性,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因地制宜地体现乡土特色与风格,因时而变地体现新时代的发展要求,这既遵循了乡风文明的内在规律,又满足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期盼,是建设文明乡风之明智选择。在建设文明乡风过程中,一方面要杜绝一切强制性方式,避免通过任何形式搞“一刀切”,防止一个模板、一种套路,真正考虑各地资源、环境和条件的独特性与差异性,结合各地具体实际,凸显当地乡土特色;另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农村建设总目标为指引,以乡风文明的现代性要求为导向,精准、灵活地把握新时代文明乡风建设的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农民群众需求与意愿,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让新时代乡风文明之花开遍祖国各地。

2.3 继承性和发展性的统一

乡风文明不是僵化的固定不变的,而是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完善的[7]。继承是发展的基础,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8]。乡风文明的内容集中反映特定历史阶段农村的历史文化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继承性是乡风文明的重要特征之一,乡风文明的继承性是以乡风的历史内容为重要基础,对农村的历史传统、文化风俗等既不全盘肯定、全盘继承,又不全盘否定、全盘摒弃,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自觉舍弃其中的落后成分,有选择地继承农村优秀文化、习俗。沿用以往乡风文明发展的重要成果和进步做法,对以往的优良内容进行传承并深刻钻研,将其与当前时代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正确态度对待农村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等,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突破、不断创新,从而能够充分展现中华民族传统风俗、习惯、文化等的宝贵精髓,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以正确方向为指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明乡风。

乡风文明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积淀丰富、发展完善。发展阶段不同,乡风文明的内容要求也会有所不同。时代不断发展,为乡风文明源源不断地注入新鲜气息。进入新时代,建设文明乡风要充分考虑乡风文明的继承性和发展性,一方面,要总结并批判性地继承传统文化、历史习俗等,不断从中提炼新内容,坚持辩证分析、古为今用,防止出现任何教条和冒进行为;借鉴各地乡风文明建设的进步经验,学习先进理念和优秀成果,为我所用,避免出现任何保守和自满行为。另一方面,要始终坚持以开放的态度和发展的眼光对待乡风文明,应随发展阶段变化而不断制定新目标、提出新要求、完善新内容,充分考虑所处时代的具体实际和发展需求,与时俱进地完善和调整发展方案,以此推进各地乡风文明不断进步,实现大跨越、迈上新台阶、到达新境界,让社会主义乡风文明跟随时代创新发展。

3 乡风文明对乡村振兴的重要价值

乡风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扎实有效地做好“三农”工作的重点任务。乡风文明集中代表村民对幸福生活的向往,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实现农村稳定和谐的必然要求。推进乡村振兴,离不开乡风文明。

3.1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内在要求

乡村振兴是一项重要的系统工程,离开文明的乡风,乡村振兴的实现就不全面。乡风文明与乡村振兴的各项要求紧密相连,文明的乡风对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都有重要影响。第一,乡风文明能助力农村产业兴旺。文明的乡风可以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农村可以借助当地风土人情、人文风貌来培育发展第三产业。第二,乡风文明是农民实现生活富裕的重要途径。农村可以把文明乡风中的特色文化、习俗与当地产业相融合,赋予当地各类产业、各种产品以其独具特色的文化内涵,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推进当地经济发展,有效帮助农民增收致富。第三,乡风文明有利于实现农村生态宜居。文明的乡风可以潜移默化地改变农民生活习惯和农村社会风俗,有助于农民形成绿色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还能够促进农村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第四,乡风文明与农村治理有着密切关系。文明的乡风,是有效农村治理的具体表现。充分发挥村规民约、优良家风家训、道德榜样的作用,有利于农村建立健全德治、自治、法治的治理体系,有利于提高农村治理效率[9]。

3.2 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提供道德支撑

近年来,农村地区个别人诚信缺失、思想道德滑坡等现象时有发生,这不仅反映了村民思想道德层面的问题,还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一方面,乡风文明可以为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的道德氛围。乡风文明有利于弘扬尊老爱幼、文明礼貌、邻里和睦、互帮互助、团结友善等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引领农村建设文明高尚的道德新风,带动农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道德的肥沃土壤;另一方面,乡风文明有助于提高村民主体的道德素质。文明的乡风可以引导村民在日常生活中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追求更高的道德目标,拒绝各种错误思想的侵袭,为实现乡村振兴构筑思想道德的严密屏障。

3.3 乡风文明为乡村振兴奠定文化基础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10]实现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的繁荣发展。我国农耕历史悠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植根于农耕文化[11]。文明的乡风能够促进农村优秀文化的重塑和振兴,为乡村振兴事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文化环境。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通过对农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农民群众提供更多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逐渐改变文化发展落后状况,增强文化消费能力,促进当地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

4 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

建设文明乡风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能简单地复制模仿,必须从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村民的需求特点和美好期待,多方位、多层次、多举措扎实有效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4.1 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作用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在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农村基层党组织深深扎根农村,与农民群众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乡风文明建设中起重要核心引领作用。新时代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就要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核心引领。

1) 引导村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多元价值观念冲击着人们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教育引导农民群众牢固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始终坚持党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进而确保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始终沿着正确方向顺利开展。

2) 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农村基层党组织要以农民为中心,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始终代表和维护广大农民根本利益,最大程度地激发农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的自觉主动性,以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助推乡风文明建设。

3) 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农村基层党组织中每一位党员都要具备非常强烈的责任意识,踏实践行担当精神,主动参与乡风文明建设,充分挖掘自身工作潜能,时刻避免出现不作为、乱作为等一系列问题,努力创新乡风文明建设方案,耐心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乡风文明建设新思路,培育乡风文明建设新模式。

4.2 强化乡风文明建设的基础和保障

1) 要夯实乡风文明建设的物质基础。文明乡风作为一种更高的精神追求,其建设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定的经济支持。广大农村的基层党组织与政府部门要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充分发挥集体经济内在价值,利用先进技术,创新农村经济发展方式,培育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和新型产业形态,拓宽发展渠道,完善农村电力、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发展,帮助农民增收致富。

2) 要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制度保障。从当地发展情况和特点出发,有针对性地出台乡风文明建设相关意见,结合乡风文明建设长远目标,制定系统、全面、合理、有效的制度,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稳定的制度遵循;同时,将乡风文明建设工作任务进行层层细化分解,建立科学完善的乡风文明建设目标考核评价机制,全方位、全过程地保障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持久长效。

3) 要提高农村教育的发展质量。在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工作过程中,教育是提升村民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要增强学校教师的教学能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合理提升教师福利待遇,改善学校教学环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做好“控辍保学”相关工作,补齐农村教育短板。

4) 要落实乡风文明建设的人才保障[12]。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吸引优秀青年回乡,重视对乡风文明建设领域内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干部和进步青年的挖掘,做好专业人员储备,做到确定一批核心骨干、发展一批新生力量、培养一批后备人才,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人才支撑。

5) 要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的农村环境。农村要重视道路、住房的规划建设和人居环境的美化维护,践行可持续发展理念,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升整体村容村貌,为乡风文明建设营造清新、干净、整洁的良好环境氛围。

4.3 坚持村民自治和道德法治教育

1) 坚持村民自治。乡风文明建设要汇集村民群众的力量,大家的事要由大家共同参与、共同讨论,集民智聚民力,鼓励村民群众大胆探索、自主创新,切实把乡风文明建设融入村民日常生产生活实践中;同时,重视团结各类群众性组织,扩大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新乡贤参事会、红白理事会等的影响力,发挥其在倡导文明乡风中的积极作用[13],打造群众性组织协同助力乡风文明建设的典范。

2) 加强村民的道德教育。提升村民道德素质是推进乡风文明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弘扬优秀传统美德,创新道德引领和道德教化方式,教育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坚持积极向上的中国精神,从而在农村日渐形成文明道德的优良风尚。

3) 加强村民的法治教育。推进村民法治教育常态化、规范化,增强农村普法实效性、适用性,引导村民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为建设文明乡风提供良好的治安环境、建立稳定的社会秩序。可以采用媒体宣传、案例教育、理论教学等方式,向广大村民普及法律知识,教育村民学法懂法守法,提升广大村民法治素养,让村民学会依靠法律手段处理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纠纷,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合理表达自身诉求,推动村民法治教育入耳入脑入心入行。

4.4 激发农村优秀文化发展活力

建设文明乡风,必须要重视农村优秀文化的重要价值。要结合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考虑村民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分展现当地优秀文化的独特优势,有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以此助推文明乡风的建设。

1) 挖掘农村红色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奋斗历程,在农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不同地区有不同内容。如革命老区的红色革命精神、红色纪念地等,都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宝贵资源。可以挖掘并梳理提炼这些红色文化资源,通过开展一系列宣讲、展览等专题活动对红色文化进行弘扬与传播,扩大红色文化影响力。

2) 创新文化发展方式。有条件的农村地区可以利用自身独特的位置环境、自然资源等,将历史悠久、内容深厚的农耕文化与新时代优秀文明成果相融合进行创造性转化及创新性发展,开发集参观、体验和品尝一体的农耕文化示范园;利用动画视频、数字展厅等技术对当地农耕文化、特色文化进行创意展示;通过设立专属民俗纪念节日,举办相关庆祝活动,不断提高各类优秀文化的质量与水平。

3) 完善农村的文化基础设施。农村要整合现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提高现有设施利用率,最大程度发挥文化基础设施的作用;同时,扩大文化基础设施的覆盖面,解决部分村民距离文化基础设施较远等问题;还可以将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融入博物馆、村史馆,百姓舞台、艺术中心、创意乐园、阅读书吧等的修建中,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为村民提供更优质的文化服务,逐步建设独具文化魅力的新农村。

4.5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移风易俗

2022年,农业农村部等八部门印发的《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农村移风易俗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方案》要求建立完善移风易俗落实机制,创新农村移风易俗的方法路径。202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强调:“推动各地因地制宜制定移风易俗规范,扎实开展高价彩礼、大操大办等重点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14]。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首先,要循序渐进革除陈规陋习。在借鉴学习其他地区先进经验和优秀做法的基础上,充分结合当地农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接受程度,逐步破除陈规陋习,不搞“一刀切”“齐步走”,建立优良的民风民俗,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其次,完善移风易俗管理规章。把体现尊老爱幼、养老孝老、勤俭持家、保护环境等传统美德和坚持婚丧从简、抵制高价彩礼、培育优良家风、禁止人情攀比等与农民群众生活紧密相关的内容纳入村规民约,充分发挥村规民约的正面激励和规范约束作用。最后,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移风易俗实践活动,并定期组织开展文明村、文明户评选活动,不断增强农民的文明意识,持续弘扬文明新风。

5 结 语

乡风文明是农村精神文明的集中反映,包含道德、文化、风俗等方面。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建设文明的乡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灵魂。认真分析乡风文明的基本内涵、重要特征及价值,可以更科学地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具体措施。站在新时代新的历史起点上,根据农村各地的不同情况,以乡村振兴战略目标为指引,扎实有效地推进乡风文明建设,必将增强农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从而不断改善农村整体精神风貌,全面提高农村的文明程度。

猜你喜欢
乡风文明村民
打造一村一馆 传承乡风文明
定点帮扶让村民过上美好生活
请文明演绎
张存海:带领村民过上好日子
乡风
漫说文明
能人选出来 村民富起来
厚植勤劳脱贫的乡风家风
文明乡风聚人心
对不文明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