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秋望》的创作特点与演奏探析

2024-05-28 13:57高希鹤
参花(下) 2024年5期
关键词:鼓乐古筝音色

筝曲《秋望》是中国音乐学院教授王中山根据唐代诗人杜牧的诗《长安秋望》创作而成的一首具有陕西音乐风格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该曲吸取了长安鼓乐等元素,并且运用了 “大指摇”“双指摇”“三指摇”及“快速指序”等现代指法技巧,增强了乐曲的表现力,提高了乐曲的感染力。乐曲采用钢琴协奏的方式,和声色彩更加丰富,表现出游子的思乡之情。

一、筝曲《秋望》概述

(一)作曲家概述

王中山,著名音乐家、教育家、演奏家,出生于河南南阳,自幼习筝,曾得到数十位民间筝家的指导,有深厚的河南筝曲演奏基础。后考入南阳艺术学校,师从著名筝家赵曼琴先生,系统地学习并掌握了赵氏创立的“快速指序技法体系”之精髓。1988年,王中山以优异的演奏水平考入中国音乐学院,被李婉芬教授收为弟子,毕业后留校担任中国音乐学院古筝演奏与教学工作。

王中山所创作的筝乐曲目不局限于传统的五声定弦,而是大胆采用西洋调式与地方音乐相结合,丰富了古筝的表现力。《晓雾》《溟山》《云岭音画》《秋望》等非五声定弦的曲目均是其代表作。

(二)创作背景概述

《秋望》是王中山创作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取材于唐朝诗人杜牧的《长安秋望》:“楼倚霜树外,镜天无一毫。南山与秋色,气势两相高。”这首诗描写了长安城周围秋色宜人的景色。作曲家王中山借景抒情,根据诗歌的意境创作了《秋望》这首古筝与钢琴协奏曲,通过描绘秋天秋风乍起、百叶凋零的景象,表现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

王中山在改编传统曲目和创作现代曲目时运用了许多技法,不仅保留了传统曲目的风格,使音乐表现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在曲目创作上,也勇于创新,大胆借用西方作曲手法,提高了筝曲的意象表现。在《秋望》中,其不仅采用了“大指摇”“双指摇”“三指摇”“轮指”“快速指序”等现代技法,还吸收了长安鼓乐、秦腔等元素。在曲式结构上,吸收和借鉴了陕北传统戏曲“秦腔”音乐的特点,使器乐“声腔化”,突出了乐曲的戏剧性。作为一首典型的协奏曲,古筝和钢琴交相呼应、取长补短,无论是从气势上还是音乐表现力上,都达到了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

二、筝曲《秋望》的创作特点

(一)定弦

古筝是我国传统的弹拨乐器,根据我国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来定弦。《秋望》这首乐曲在五线谱上用G调记谱,为D徵调式,但定弦上却打破了传统的五声定弦规则,没有出现“角”和“羽”,取而代之的是“清角”与“变宫”。以往打破五声音阶定弦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规则,而《秋望》却依旧按照八度循环的方式排列,因此既有五声音阶的色彩,又有七声燕乐的风格,为筝曲秋意浓浓、思乡的意象表现奠定了基础。

(二)长安鼓乐元素的应用

长安鼓乐亦称西安鼓乐,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西安传统民间大型鼓吹乐。具体特点如下。

其一,长安鼓乐的音阶是由俗字谱的八个音组成的七声音阶,为“do、re、mi、fa、#fa、sol、la、si”,在《秋望》中的快板部分便多次出现了#fa音,明显地体现出长安鼓乐元素。

其二,长安鼓乐的曲调是在八音七声音阶的基础上产生的“六、尺、上、五”四个调。即若“六调”为正调(C调),则“尺调”为G调,“上调”为F调,则“五调”为D调。长安鼓乐在调性上也有转调这一特点,在同一首乐曲中可能出现“六、尺、上、五”四个调互转的情况。在《秋望》中,以G调记谱,但在第135小节调性转到了D调上,经过9小节又回到了主调G调。

其三,长安鼓乐中的fa、si并不像秦腔中的游离状态,而是以主干音存在的。如在《秋望》的第20-21小节的fa、si音处于强拍位置,作者在定弦时也将fa、si直接定音,体现出了长安鼓乐的特点。

(三)曲式结构

通过分析曲谱可知,筝曲《秋望》为带有引子和尾声的D徵调式,乐曲大致可分为引子、散板、慢板、快板、尾声几部分,曲式结构如下图。

1.引子。引子部分的节奏非常自由,变化较大,在曲谱中力度记号既有ff(特强),也有mp(中弱),这种大幅度的力度变换将乐曲的音乐层次和落差表现出来,既体现出登高望远的气势与胸怀,又蕴含了细腻婉转的游子思乡之情。引子主要由三个规整的句子构成,第一乐句(1-4小节)的旋律运用了陕西音乐风格中“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进行,上行四度大跳,下行二度级进。第5-8小节为第二乐句,在结束第一乐句的“三指摇”后立刻转为“单指摇”,力度从ff(特强)回到了mp(中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第9-12小节处运用了一串空灵的泛音,将秋意的“凉”“透”体现出来,在演奏时需注意力量下沉、瞬間发力,才能将玲珑剔透的秋意表现出来。

2.散板。第13-22小节为散板,这部分由钢琴弹奏明亮的高音模仿秋天的雨滴,将旋律引出,古筝主要在低音部分演奏,利用“单指摇”模仿大提琴的音色,表现出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3.慢板。第23-58小节为慢板部分,一分钟86拍,旋律与引子相同,仍然是陕西音乐中“上行大跳、下行级进”的风格进行。这一部分运用了上下滑音和颤音的技巧,使乐曲更有韵味和特色,在第35-36小节则使用了轮指技巧,使乐曲增加了跳跃性。

4.过渡段。慢板结束后,连接快板部分的过渡段(第59-64小节)为古筝独奏,节奏非常自由。右手大幅度的刮奏,加之特有的定弦音阶,给人一种秋意浓浓的感觉;左手用小指弹奏旋律,中间一组琶音的出现,既有凄凉、忧愁的感觉,又富有浪漫的音乐情景。

5.快板(第65-125小节)。两小节庄严的四分柱式和弦引出快速指序。第65-74小节的这段快速指序中,出现了“变徵”(#fa),这里“变徵”向“徵”音倾向,在演奏时要运用左手的颤音来补充韵味,扩充乐曲的色彩,而在第73小节中#fa做了还原,使乐曲和声色彩更具神秘感。第111小节开始,旋律再现的慢板部分使乐曲曲式上满足了三部曲式的模式。

6.尾声(第136-143小节)。尾声与快板连接部出现了转调,从D徵调式上转到D宫调式,钢琴演奏以ff(特强)的力度进行,重复第一部分的旋律,古筝部分则以刮奏将曲子又转回D徵调式,旋律上首先利用“三指摇”演奏,而后从“三指摇”到“双指摇”再到“大指摇”演奏的单音旋律回到“双指摇”,最后以“单指摇”演奏结束,和声层层递减叠加的处理方式,使乐曲旋律起承转合,使听者仿佛望见了秋意浓浓下山脉的连绵起伏。

三、筝曲《秋望》的演奏技巧探析

(一)古筝主奏

1.摇指

其一,单指摇。在谱子中第5-8小节,主要以右手的單指摇进行演奏,无论是从力度记号mp(中弱)还是从技法的变化上都能够感受到音乐层次的落差感,第1-4小节运用三指摇表现出浩大的音乐场景,直抒胸臆;而单指摇则更多表现音乐婉转迂回的细腻变化。在演奏5-8小节时要注意腕部变化,过弦要连贯利落,表现出细腻连绵的情感。引子过后的8小节散板,古筝声部运用长线条单摇指的技法,演奏时摇指频率要密集,控制强弱表达与音色的变化,摇指换音过弦时应干净利落,模仿大提琴的音色,表现出忧愁忧思的伤感。

其二,双指摇。双指摇是大指与食指同时摇奏两根琴弦。在乐曲的尾声部分,虽然只有短短的4小节运用了双指摇,但却在单指摇与三指摇之间起到极其重要的过渡作用,使音乐层次更加分明。

其三,三指摇。三指摇是大指、食指和中指同时摇奏三根不同的琴弦,使音乐呈现出长线条的效果,相比单指摇和双指摇更加具有和声色彩。引子与尾声中较多运用三指摇,使整首乐曲的和声色彩更加饱满,借以抒发游子的思乡之情。

2.快速指序的应用

在筝曲《秋望》中,第三部分(第67-74小节)运用了快速指序技法,这里的旋律整体体现出迂回跳进的前进方式,与主旋律一脉相承。这段快速指序的演奏把握要注意以下几点:其一,手指的独立性与音符的颗粒性,在弹奏快速指序时切忌追求速度,而忽略了音色的颗粒性,在弹奏快速指序时先训练手指的独立性,才能提高音色的颗粒性;其二,惯性的带动,对于“抹托”“勾托”等对称性的技术用手腕带动,有助于乐句的划分和气息的连贯性;其三,距离感,快速指序段落演奏时音程变化频繁,在八度之间跳进,呈现“上行跳进、下行级进”的趋势,注意把握弦距的变化;其四,重心的转换,重心的转换难点主要在71-74小节,是最容易出现失误之处,在演奏时要注意利用手腕的移动做好重心的转换,在接大指指法时提前触弦才能更轻松地实现演奏效果。

(二)钢琴协奏

钢琴音域宽广,十二音律俱全。古筝与钢琴的协奏展现出中西方音乐文化的交融碰撞。在协奏曲中,必定有主奏与协奏的角色分工。在《秋望》演奏中,钢琴演奏既是辅助,又能烘托情感,在乐曲开头或段落的转折处发挥了极大的作用,是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互交融的体现。

我国的民族音乐在创作时较多以古诗词为题材,这种取材意境性较突出,乐器不同音区展现出不同的音色,更能表现出题材的意境。古筝协奏曲《秋望》以唐诗为题材,表现游子浓浓的思乡之情。乐曲的第14-15小节以钢琴明亮的高音作为铺垫,引出古筝低沉的长摇旋律。钢琴明亮的高音犹如蒙蒙秋雨的滴答声,古筝低沉的长摇指模仿大提琴黯淡忧伤的音色,两种乐器音色上形成鲜明的对比,衬托出游子思乡、秋意正浓的意境。

钢琴音色铿锵有力,古筝音色温润婉转,一刚一柔,刚柔并济。在乐曲的第75-82小节,前四小节与后四节以相同的旋律存在,古筝与钢琴分别奏出,两种音色一前一后,呈现问答句的句式,丰富了乐曲的演奏形式。

四、结语

《秋望》作为一首具有陕西风格特色的古筝与钢琴协奏曲,是高校古筝专业学生必弹的曲目之一。这首作品运用了许多现代技法,旋律上吸收了长安鼓乐等地方性音乐元素,在表现力上用钢琴协奏丰富和声色彩。笔者通过对乐曲《秋望》的曲式结构、情感表达和演奏技巧的处理进行详细阐述,希望为演奏者提供参考和借鉴,并在今后能够对作品有更好地诠释。

参考文献:

[1]周啸天.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

[2]李石根.论西安鼓乐的宫调特征[J].交响.西安音院学报,1986(02):3-4+9.

[3]曹虹云.三首唐诗题材现代筝曲的意象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5.

[4]曹宇朦.筝曲《秋望》音乐特色及演奏表现探析[D].南京艺术学院,2017.

(作者简介:高希鹤,男,硕士研究生,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研究方向:音乐<古筝演奏>)

(责任编辑 肖亮宇)

猜你喜欢
鼓乐古筝音色
我终于会弹古筝了
鼓乐节
精雕细琢的外形与音色 Bowers & Wilkins(宝华韦健)805 D4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西安鼓乐八拍“拍曲”研究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第一次弹古筝
论长笛演奏的音色变化
古筝
从辉煌到柔美——七彩音色之西方管乐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