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重点课题“走向循证,助力‘双减:区域循证教学管理资源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B/2021/02/72)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24-01-30
作者简介:曹雷,如东县教师发展中心,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区域教学管理大数据分析。
摘要:在循证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基于最佳证据进行教学管理决策是突破当前区域内经验主义、主观主义、拿来主义带来的教学管理决策低效或无效的有效手段。面对区域内缺乏循证意识与循证文化、教育工作者缺少循证能力的困境,提出探索以“证据”为核心的区域循证教学管理制度,构建基于证据的行政式管理与业务式管理两种形态共存且深度融合的管理体系,提出有效的区域循证教学管理推进策略,实现教学管理决策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关键词:循证教学管理;循证实践;区域教育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4)04-0026-06
面对区域教学管理实践中的问题,区域教育工作者因理论水平、专业能力、区域环境等原因,缺少科学、系统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主要表现在:一是经验主义。教学管理者受长期形成的经验、程式化思维影响,难以打破传统,习惯于依赖原有经验对待新问题;然而,面对新需求、新问题,如果片面沿用原有经验或程式思维,甚至主观直觉,很容易滑向杜威所指向的“引出错误信念的倾向,不能适用于新异的情境,容易形成思想懒惰和教条主义的倾向”[1]的误区。二是拿来主义。区域内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基层学校处于教学实践的前沿,直面教学对象。面对新需求,部分基层学校没有相应的教学措施和决策方法,通过拿来或借鉴他人做法,不验证其可行性,有可能造成决策失误。三是本地化的主观主义。区域学校各有特色,当教学策略无法精准兼顾本地特点时,其效果会大打折扣。当前区域教学管理者大多依据平时经验,主观认为自己熟悉本地特点,而提出自认为精准的教学管理举措,这是无法达成科学、精准、有效目标的。如何突破上述困境,基于证据的循证教学管理提供了可靠的解决路径。
一、区域教学管理循证实践的理论依据与可行性
循证理念源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西方医学领域。1996年,著名医学专家萨科特(Sackett)在基于证据、遵循证据的医学治疗理念基础上,提出了医生应遵循当前最高级别的研究证据进行治疗[2]1-2,以保证获得最佳的治疗效果,减少资源浪费,实施精准医疗服务。而“循证实践”(evidence-based practice)是指以最佳研究证据为导向的专业实践,与它密切相关的术语包括循证教育、实证支持治疗和实证依据实践[3]。21世纪,西方管理学基于循证理念,出现了一种新的管理范式——循证管理,指将建立在最佳证据基础上的管理原则转化为组织的管理实践[4],以证据为基础的管理决策使管理者不再依赖个人偏好和不系统的经验。1999年,英国布莱尔政府提出“基于证据的政策”(evidence-based policy),这种专业决策方法“依赖的是严谨的研究成果而不是惯例、个人经验或直觉”[5]。在教育领域,剑桥大学教育学教授戴维·哈格里夫斯(David Hargreaves)首次提出了循证教学概念,认为教师也应该像医生一样,基于证据进行教学决策和实施教学行为[6]。由此可见,循证理念、循证管理及循证实践已进入并服务于社会生活,在问题导向中应用最佳证据精准、科学地解决实际问题。
针对区域教学管理现状,运用循证方法寻找证据,“对症下药”,提高教学管理的科学性、精准性、有效性,其可行性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理性的相同价值导向。循证是希望基于最佳证据,进行决策与实施,体现科学、理性的价值导向,摈弃因主观或感性带来的资源浪费及不良后果。区域教学管理实践中,为参与教学管理过程的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各类行为主体解决教学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管理服务与决策支持,其立足点离不开“科学”与“理性”,而循证的科学本位的价值理念、实证客观的证据标准,正是教学管理实践中制定管理标准、践行管理过程的应然体现。
二是高效、精准的共同价值追求。循证实践不再依赖个人偏好与不可靠的经验,而是基于最佳证据解决问题,用较少的时间取得最大的成效,避免了无效的行为与资源浪费,体现了高效、精准的实践价值。在区域教学管理实践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现象及管理过程中的问题,需要用精准的对策来降低成本,以达成问题解决的最大效能,所以高效、精准一直是区域教学管理的价值追求。融入循证理念与循证方法指导,直面问题,寻找最佳证据,在证据应用中达到问题解决的最佳效果,是区域教学管理实践的理想状态。
三是严谨、趋同的实践逻辑。循证实践是一种面向实际问题、寻找最佳证据、应用证据实施、评估实施效果的实践形态,在问题解决的螺旋式循环中完善证据,臻于最佳,强调实践性与严谨性。在区域教学管理实践过程中,管理者、实践者在责任心及价值标准推动下,面对现实问题,以严谨的态度与实践方式来寻找、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本地实际,开展教学管理实践,验证方法的适用性与有效性,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与策略。由此可见,区域教学管理实践体现了一定的循证逻辑,利用循证实践范式来指导区域教学管理实践,将会获得更科学、规范的效果。
二、区域循证教学管理的体系架构设计与思考
区域内,既有教育主管部门、区域教学共同体、学校等行政层面的教学管理,也有基于教研部门教研员、学校教师的学科教学管理,各有侧重。所以,鉴于不同的角色和任务,区域内将循证教学管理设计为行政层面的行政式管理与教研层面的业务式管理两种形态共存、深度融合的体系架构。
(一)行政式管理
行政式管理是主要由教育主管部门、区域教育共同体、学校组成,具备行政引领力的教学管理架构。教育主管部门主要对整个区域内的教学问题进行综合分析,精准掌握当前区域内教育教学的整体状况,总结教学管理经验,提炼教学管理实践举措。在循证实践中,教育主管部门是證据获取、形成、应用、评估、完善的主要中枢,并对最终证据进行综合评价与分级,编制操作标准、实践指南或应用手册,是循证实践的管理者。区域教育共同体是在区域内各校教学特色的基础上,围绕共性、兼顾差异而形成的合作联盟。它是区域教学管理的中间层,完成上层教学管理政策的学习与消化、分类与整合,结合学校实际,协调、整合资源,形成地域特色的教学策略,进行教学指导,同时对共同体内教学管理实践数据进行采集、整理,反馈给上一层级。循证实践时,共同体基于内部实际问题,从证据库中查询证据,提供给基层学校,应用于实践,同时收集实践过程数据、评估证据实践效果,为完善证据提供依据,所以它既是循证实践的管理者,也是实践者。学校是教学管理政策实践的最前沿,在教学过程中开展教学管理研究,积累经验,检验策略,分析、整理、提炼出有效数据,提供给上面的层级,供分析决策。在循证实践时,面对问题选择证据、应用证据、收集证据、评估证据、提出建议,为上级完善证据提供参考,是循证中的管理者、实践者。
(二)业务式管理
业务式管理是体现教学实践中的学科教学、研究与实施的管理,是由区域学科教研部门教研员、区域教育共同体教学研究者、学校学科教师形成的教学管理架构。因在教学实践中具备教学指导与管理职能的双重角色,业务式管理既服务于行政式管理,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区域学科教研员主要负责本学科教学研究、指导与专业管理,解决教学问题,为教师发展提供服务。在循证实践中,学科教研员观察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难题,寻找能解决此类问题的证据。如证据存在,将证据推荐给区域共同体或学科教师进行实践,提出实践建议;如证据不存在,则与共同体教学研究者、教师一起研究,在实践中形成证据。区域教育共同体教学研究者关注共同体内的教学进程,主动研究、发现、探讨教学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如无法解决,则联系区域教研员或其他共同体教学研究人员共同研究,形成解决方案。在循证实践中,体现为获取证据、应用证据、评估证据、反馈证据应用结果,为完善证据提供支持。学科教师处在教学管理的前沿,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检验教学策略,提供教学过程数据,发现教学问题,提出教学疑问,配合上级教学人员研究教学问题,进行教学检验。在循证实践时,主要是应用证据,依据实施过程和结果评估证据,提供实施数据,完善证据,或为新证据形成提供实践依据。
(三)兩种管理形态的关联与融合
一是体现在职能不同,相互支持。行政式管理具有行政权力,是主要推动力,而业务管理重在研究,满足教学实践需求。在实践过程中,业务式管理依附并融合于行政式管理,在有效的行政支持、推动下实施教学活动。如循证教学管理中,证据意识的形成与获取源于学科教学实践中教学问题的发现及对问题的深入研究,这主要是业务式教学管理的内部推动;在选择证据、应用证据,即“对症下药”时,行政式管理介入、参与证据选择,从行政层面配合、推动教学人员应用证据,提高证据利用效能。
二是各有侧重,相互配合。行政式管理着重宏观层面,总体把控教学管理要素,而业务式管理注重细节,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管理。在循证实践时,行政式管理综合分析引发教学困境的诸多因素,确定问题解决的优先级,在教学研究者的配合下选择有效的证据解决问题,而业务式管理则是教学研究者对引起教学困境的每个因素逐个仔细研究,提供决策依据,配合决定选用何种证据,并指导如何利用证据进行实践。
三是各有分工,相互融合。行政式管理统筹教学管理进程,平衡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等各方面的需求和利益,业务式管理注重教学的过程调控。如在循证教学管理中,行政式管理整体把控循证实践进程,评价所有参与者的表现与效能,业务式管理调节循证教学细节,积累数据,反馈给行政管理者。
(四)区域循证教学管理体系中的制度设计
一是依据架构建立管理团队。明确职责分工,在基于证据的教学管理实践中,统筹规划,提高循证实践的科学性与实效性。首先,从行政角度出发,确定循证管理架构中各层级主要负责者,统筹协商、规划区域循证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制定管理方案、计划、指标,如循证实践中,对证据的确定与分级、获取与应用、评估与完善等进行科学规划,制定实施路径,组织并编制证据的操作标准、实践指南或应用手册。其次,从学科教学角度出发,明确以区域内学科教研员为循证教学实施的主要管理者与研究者,组织并参与区域内循证教学实践,共同体教学研究人员负责共同体内的循证实践,学科教师是循证教学的主要实践者,提供循证教学过程性数据,反馈实施中的经验与不足以及改进设想。
二是建立证据构建与评估制度。从无到有、从有到精的证据构建要有一系列科学、严谨、精细的研究与收集程序,并形成一套实施规范。在区域循证教学管理中,管理团队应依据操作流程与规范开展循证实践,如教学管理中的研究者、实践者发现教学问题,管理团队开展调查研究,确定问题解决初步方案,寻找可用证据。如无可用证据,实践者则基于初步方案,通过实践研究,构建证据并编制应用手册及教学指南;如有可用证据,则利用或选择最佳证据开展循证教学。无论是否存在可用证据,都必须通过实践过程检测实际效果,开展证据评估,确定证据效能及完善措施,从而形成科学、精准的证据。
三是建立证据甄别与审核制度。证据的类型很多,且有不同分级,如证据有实践型证据、研究型证据、情境型证据、利益相关者证据[7]等,证据的分级也有随机对照实验、准实验研究、有统计控制的相关研究、没有统计控制的相关研究、个案研究、传言或掌故[2]6等。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证据有不同的应用场景。在具体实践中,面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首先要通过观察问题的现象、研究问题的本质,判断解决此类问题可选择应用何种类型和级别的证据,如有多种可用证据进行选择时,应根据实践指南和操作方案进行合理判断、审核,最终选择最佳证据。
(五)区域循证教学管理体系中的文化建设
一是要有循证实践的意识自觉。循证实践是一种新的实践范式,以问题为导向,在已有实践或研究中迅速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结论,结合情境实施,提高问题解决效能。尤其在当前减轻学生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全面发展学生综合素养的形势下,区域内教学管理者、实践者急需这样一种实践范式,依据最佳结论(实践中经科学检验的证据)来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事实上,循证理念、循证方法早已渗入当前社会生活的各行各业,如循证医学、循证教育、循证管理等。所以,当前理解、学习循证理念,在实践过程中践行循证范式应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依据最佳证据解决问题也应该成为实践意识。
二是要有科学严谨的循证态度和实践文化。在循证教学管理实践中,发现问题、寻找证据、选择证据、实践证据、评估证据、完善证据或重新建构证据等一系列过程必须要有严格的规范,要经受检验、证实,这样才有说服力,才符合循证理念,具有科学与实用价值。比如发现问题,首先要发现真问题,然后细致剖析问题、理清关系、切中要害,以文案形式形成分析报告,为寻找、选择证据提供有力依据。再如证据应用,应先阅读证据应用指南,了解证据服务目标、对象,再研究操作手册,明确具体如何应用该证据进行循证实践。因此,循证实践是实在的、有标准的、能量化的,这就需要区域教学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养成科学严谨的循证态度和操作规范。
三是要有协作互助的循证实践精神。从发现问题到循证实践,汇集了区域内所有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的集体智慧和劳动,不是管理者个人意志的体现,也不是少数研究者和实践者的一家之言,需要区域内致力于循证实践的所有人的参与,通过交流协作逐渐形成循证协作互助的文化自觉。在实践中,可从多方面构建循证协作文化环境,比如建立区域循证管理体系,为相互协作构建制度保障,还可通过构建循证实践信息平台,建设教学管理证据库,将行之有效的证据分类汇集,让参与者共享成果,相互协作。
三、区域循证教学管理的推进策略
当前,区域内欠缺循证实践基本需求,具体表现为:一是缺少循证意识,没有循证文化氛围;二是决策者、实践者欠缺循证知识和循证实践能力;三是有零散、不成体系的经验,缺少解决问题的有效、系统性证据;四是没有可以凭借、能有效实施循证实践的辅助措施。因此,要通过多种途径来推动区域循证实践。
(一)切实推进区域循证教学管理体系建设
区域教学管理的循证实践范式从无到有,实践者对于循证并无深刻认知,也不知道如何开展循证实践,甚至基于主观经验,抵触循证实践。为此,区域内从行政和学科研究角度推动循证教学管理,架设循证教学管理体系,主要作用体现为:一是要有具备行政领导力的管理团队。统一协调、组织人员,有计划、有安排、有进度、有检查地开展循证实践。二是要有切实可行的任务角色分配。明确任务角色与分工,各司其职,打通不同层级、不同主体间的交流通道,在研究中协作,在协作中实践,形成合力。三是要有合理的利益协调。兼顾或平衡管理者、研究者、实践者等主体的利益,避免其因不同的偏好和利益倾向造成消耗和浪费,能切实进行交流、协作,展现共同愿景,形成循证氛围和循证文化自觉。
(二)精心打造区域循证证据库
区域循证教学管理的基础和核心就是证据,教学管理的成效取决于证据的科学性、精准性和真实有效性。为此,研究、搜集、整理、构建教学管理证据,形成区域共享的证据库是服务区域循证实践的重要支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规范证据库结构。如美国的有效教学策略网(WWC)对已有证据进行评价,以分级的形式推荐给参与教育的实践者,主要有干预报告、实践指南、快速综述等三类产品[2]7-9。在区域内,基于区域教育教学问题和参与者能力水平,从实用角度科学、精细打造,可将证据结构设置为项目主题、证据描述、证据类型、证据级别、适用情境、实践指南、应用结论等。二是科学、严谨的证据采集。不同类型的证据采集有不同的标准和方法,比如研究型证据,研究者通过质性研究或行动研究,在确定研究主题后,采集数据进行分析,形成有理论指导和数据支撑的行动方案,在实践中重复执行和验证,直至形成证据等。三是整合证据,形成证据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将问题分解成逻辑相关的子问题,证据库中存在解决子问题的对应证据,通过问题解决的逻辑将证据有机整合在一起,形成证据序列或证据链。如区域内留守学生等特殊群体学生的素养提升,可分别寻找对应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学校管理、家校合作、学业质量等方面的证据,根据学校生活中的逻辑联系,将证据有机联结,形成证据链。
(三)培育区域教育工作者的循证实践能力
区域内循证教学管理就是围绕证据进行的一系列实践活动,区域教育工作者必須匹配相应的循证实践能力,主要体现在:一要有专业学习能力。如理解证据、循证、循证教学管理等理念,学习掌握循证实践的科学方法与有效路径等,并内化为自身的专业能力。二要有科学研究能力。包括问题的发现与提出、问题本质特征的研究、教学管理环境及管理对象的研究、已有分析研究等相关能力,形成一定的独自研究能力。三要有基于证据的循证能力。在区域循证教学管理实践中,参与者必须具备并掌握诸如证据的获取和甄别、证据的应用和评估、证据的构建等关键能力,才能保障循证的正常、有效进行。上述能力的形成与提升,必须在实践中学习、积累和培养。
(四)科学规划与配置循证学习与研究资源
循证能力的培养与提升离不开学习与研究,所以应遵循全面、系统、递进、易用的原则,建设循证教学管理资源,满足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循证工作者需求。从全面性考虑,配置循证理论知识、实践方法、教育教学理论、政策规定、策略方法等学习与研究资源;从系统性出发,系统化整理、分类、关联学习与研究资源,为学习者提供系统、清晰的学习与研究内容;从应用者角度出发,应对不同对象提供差异化的学习与研究环境,如为同类型、同层次的应用者推送相近的学习资源、研讨话题和协作环境,注重易用性,同时考虑到学习与研究的进展与延伸,提供学习者递进式学习与研究资源。
参考文献:
[1]约翰·杜威.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M].姜文闵,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60.
[2]杨文登.循证教育学理论及其实践——以美国有效教学策略网为例[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2(7).
[3]曾玉山,王健.循证实践:特殊体育实践发展的新范式[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7(9):1.
[4]李景华,韦政伟,夏书慧.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循证管理中证据的评价[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9):1.
[5]唐立宁.“基于证据的政策”背景下教育指标的角色、价值与构建方式[J]. 教育科学研究,2019(6):10.
[6]许爱红.基于证据的教育及其对我国教育发展的启示[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9):18.
[7]周榕,李世瑾.循证实践:STEM教育实践形态的理性蜕变[J].电化教育研究,2019(7):39.
责任编辑:丁伟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