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虹欣 李小汾 浙江理工大学
作为波普艺术的延续,新波普艺术依旧挪用日常生活中的经典形象,但其侧面映射了政治、社会事件,变成普遍的“大众艺术”,以杰夫·昆斯为代表的新波普艺术家更因其艺术作品具有商业价值而获得关注。本文以杰夫·昆斯的新波普艺术商业之路为基础,对新波普艺术与商业的融合进行研究。
波普艺术最早起源于英国,在二战结束后,许多美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但这些产品大都单调、冷漠。这引起了英国新生代的不满,他们认为新的消费观念和文化是一种新的风格。于是,英国出现了一个研究“大众文化”的艺术家团体,并命名为“独立团体”,他们大力宣扬通俗艺术文化,并且策划展出一些体现通俗艺术文化的展览,波普艺术由此在英国横空出世。英国波普艺术也吸引了美国艺术家的注意,但与英国乐观活泼的艺术风格所不同的是,美国的波普艺术显得更加开放与商业化。正如马克思所说,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二战时期经济高度发达的美国不同于战火纷争的英国,其大众文化必然与之相匹配。
所以美国波普艺术的产生有以下原因:一是英国的波普艺术为美国新艺术的产生奠定了基础;二是美国商业消费的社会背景,为大众流行文化提供了土壤;三是美国的大众和收藏家们对波普艺术的支持与喜爱,为波普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群众基础;四是新一代艺术家对抽象表现主义长期统治画坛的逆反心理。波普艺术的通俗和简单恰恰与抽象表现主义的晦涩难懂背道而驰,更加符合大众的欣赏需求。人们视波普艺术为快餐、速溶咖啡和娱乐大片,而不是承载深刻思想的物质载体[1]。因此,美国的波普艺术家都以商业文化形象和日常物品为创作题材,在视觉形式上,不同于以往艺术的平面属性,将现代艺术推向多元化的发展方向。波普艺术以其幽默大胆、夸张多元的特点冲击了当时刻板冷漠的现代主义艺术,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当时的主流思想和一成不变的艺术标准进行了反抗,因而波普艺术也是美国青年人对政治文化逆反心理的映射,具有特殊的反文化性质。
波普艺术在20 世纪60 年代末至80 年代初开始衰弱,新崛起的观念艺术和极限主义等艺术思潮逐渐取代了波普艺术的地位。直至80 年代,波普艺术才出现了新的艺术探索。这类对60年代波普艺术的延伸被称为新波普艺术。新波普艺术将“波普艺术是生活的必要条件”更加细化为“波普艺术是商业的必要条件”,使得波普艺术在20 世纪80 年代重新焕发生机。从50年代兴起的波普艺术直至80年代重新焕发生机,甚至是现在仍在发展的新波普艺术,是西方艺术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艺术史家阿纳森曾说:“波普艺术家们正在观察着我们生活的世界,一个不同于过去的世界”[2]。
李黎阳认为波普艺术是“非精英式”的,所谓非精英式的特点,就是指艺术不再像过去一样不容易被理解,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观众看到的作品都容易被接受,艺术创作更加通俗化、大众化[3]。波普艺术家冲破了高雅文化的压迫,将大众文化、流行文化以及消费文化紧密结合起来,并且追求“雅俗共赏”。因此波普艺术不仅是对现代主义抽象艺术的冲击,而且革新了“艺术应当优雅”的艺术理念。
首先,波普艺术具有大众化的特点。波普艺术家的创作题材和方式都来源于广大的人民群众,这种反精英式的大众文化理念成为波普艺术家们进行艺术创作的初衷,其创作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大众能够欣赏艺术。所以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许多材料都能够成为波普艺术家们创作的源泉,并且以超级写实主义的手法,进行一系列的操作,如拼贴、复制、挪用及印刷,将现实社会中的成品转变成艺术作品。虽然波普艺术具有大众化的艺术特点,但也不能简单地把波普艺术归结于大众文化。实际上,其体现的就是艺术家想要重新关注当代生活以及试图弥合与大众之间鸿沟的愿望[4]。
其次,波普艺术具有商业化的特点。波普艺术具有商业性有以下原因。第一,波普艺术的产生发展与当时的社会环境背景息息相关。波普艺术产生的背景是消费社会,其社会基础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西方国家逐渐发展的产业经济和商业社会。二战后,欧美各国进入了消费意识的社会。生产技术的进步和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工业产品过剩,企业通过广告向大众宣传积极的消费理念。因此,波普艺术家有意识地从生活中寻找可利用的商业要素,直接用于艺术创作。第二,由于艺术家将生活中可利用的商业元素直接用于艺术创作,使波普艺术的表现基于多种商业基础,从而导致波普艺术品具有商业元素。二战刚开始时,许多艺术家看不起当时电视或者报刊里出现的商业形象,但波普艺术家们积极接触商业文化,并且投身于商业文化的艺术创作中。
最后,波普艺术在创作材料上打破了传统的艺术创作形式,从侧面反映了“大众文化”的时代特点。在创作材料的选择上,波普艺术家们将艺术创作生活化。与传统的创作不同,他们不再选择油画颜料、水彩等,而是将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品、工业废料等,运用到现成品的艺术再现,通过简单的拼贴、集合、机械的复制,并且利用当时的传播媒介加以宣传普及。这样的艺术品创作选材特点为艺术家们的创作打开了新的思路,为艺术品创作呈现了多方面、多维度的可能性。
艺术史学家阿诺德·豪泽尔在《艺术社会学》中认为,艺术与社会二者之间会出现连锁反应。首先,二者密切联系且相互影响,其中任何一方的变化都会与另一方的状态产生联系,艺术与社会都处于不断成长和加强的过程之中。同时,艺术与社会又相互独立,但是各自的内部矛盾推动其不断前进[5]。一方面,商业作为人类社会所特有的经济活动,只有在商业的推动下,艺术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内在的影响力,同时也能够为艺术家们提供经济来源,在商业的推动下,艺术家能够拥有更加广阔的平台进行艺术创作。另一方面,商业有了艺术的融合,使其本身摆脱“庸俗”的标签,更具有文化底蕴,能提高其自身的软实力。因此,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是不可避免的,新波普艺术作为当代艺术的一种,其自身也具有商业价值,具体体现在艺术与商业品牌的融合。通过与商业品牌的合作,艺术家能够将艺术的商业价值发挥到极致。同时,商业品牌可以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从而达到“双赢”。如著名的新波普艺术家杰夫·昆斯运用其艺术创作获得较高的艺术与社会地位,其艺术创作也为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收入。
杰夫·昆斯曾说过:“最成功的艺术家都是最厉害的谈判高手。”杰夫·昆斯曾经是华尔街的商品经纪人,他通过炒作的手段令自己声名远扬。短短几年,他的作品就价格暴涨。这并不是因为作品本身具有丰富内涵,而是因为作品是由杰夫·昆斯所创作。“杰夫·昆斯”成为了一个品牌标签,“商品化”也是他的代名词。他说:“在这个资本泛滥的社会里,艺术品已经不可避免地要成为商品了,不要再兜圈子了,直接把艺术品当商品一样生产吧。”[6]虽然与早期的波普艺术家一样都是以日常生活用品为表现对象,但是杰夫·昆斯与早期的波普艺术家对现代艺术充满含蓄的批判不同,他更多的是在艺术中表达自我满足与陶醉,运用精致的艺术表现手法来表达最庸俗的大众图像。尤其是《天堂制造》更是将杰夫·昆斯推向了舆论的高峰,并且为他带来了更大的商业市场。除了创作艺术品能为其带来经济收益外,杰夫·昆斯与许多商业品牌进行跨界合作,进一步巩固了其“商业王国”。
因此,从艺术的创作形式看,杰夫·昆斯的大胆创作为品牌带来全新的商业产品,这是商业品牌恰恰所缺少的创造力。就艺术理念而言,杰夫·昆斯的大胆创作在某些方面必然与品牌方所需求的产品理念不谋而合,就此进行合作从而达到双赢也是十分合理的。从艺术行为来看,这种“联名”行为不仅能给艺术家带来经济收入与曝光率,还能提高品牌的文化价值和内涵。因此,新波普艺术家与商业品牌的融合能达到双赢,新波普艺术与商业的融合也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
二战后的社会背景导致了波普艺术与商业关系的错综复杂,波普艺术因此延伸,新波普艺术与商业的融合是一个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当然,与商业合作的新波普艺术家有许多,如村上隆、安迪沃霍尔等,本文主要以杰夫·昆斯为个例说明新波普艺术家们通过艺术作品进行盈利的行为。该现象从社会层面来看是一个双赢的局面。新波普艺术家们与商业品牌的深入合作可以带来许多积极影响,并能拓宽艺术的创作题材和领域。但在与商业品牌合作的同时也要避免商业资本给艺术创作带来的不良影响,艺术家在创作的过程中要保持艺术创作的纯粹性并坚持自我,不能仅为盈利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