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挽弦
十八岁?听起来就很美丽的年龄,再夹杂着向前奔跑的态度,这正是应该被所有人鼓舞的阶段。
高考誓师大会上,老师站在主席台上,声音激情高昂:“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里,你们都不孤独。家长、老师是你们坚强的后盾,所有同学都是你们前行路上的伙伴!”我顶着大太阳,眯着眼睛,随着人群鼓起了掌。老师说的话我基本都认同,但心里却莫名地蹦出了两个字:孤独。
誓师大会散会后,同学们有说有笑地走回教室,好似忘却了这个年纪甩不掉的那些烦恼。铃声响起,桌面上那张不知何时放置的成绩单让我顿时收回了笑脸,那红色的数字对我来说真是莫大的讽刺。
我看向周围的同学?开心的、沮丧的、沉默的,他们无一不在表露着自己当下的心情。我看着脸色难看的同桌,本想搜刮几个美好却起不到什么作用的词语来安慰她,但看到她趴在桌子上,一副已经屏蔽了外界声音的模样,我只好保持沉默。其实我也想将一些烦恼和负能量宣泄出去,可那些话转来转去,就是说不出口,只能一个人默默地消化。
有些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同桌依旧像一只快乐的小蜜蜂,时不时在我快要崩溃的时候将我拉出题海。我终于忍不住问她:“你是怎么处理这些学习压力的?”面对我的提问,她显得有些惊讶,但也认真地回答我:“当然是自我鼓励啦,重新摆正自己的方向。”
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让我猛然醒悟:既然每一段路都有可能会独自前行,那么能为自己的人生掌舵的,确实只有我自己啊!孤独,本来就是我独立清醒地思考和劝解自己的方式。就像我上一年还沉溺在小说的“温柔乡”中无法自拔,后来不也是这样艰难地走出来了吗?
高二那年,我迷上了一本小说。那段日子里,我的眼睛总是止不住地黏在那本厚厚的书上。于是,我偷偷地将那本书带到了学校。
那时,学校不允许将课外书带进教室,我便将小说藏在课桌“书山”的最底层。起初,我的胆子比较小,只敢在课间偷偷地瞧上几眼。后来,我越看越上瘾,便在课堂上“光明正大”地开小差,将小说放在课本底下,偷偷地翻看。
自然,我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老师以为我就是一次普通的失误,便只是私下鼓舞了我几句,只有我自己知道,那段日子过得多么的浑浑噩噩。我看着自己应得的成绩,心里想:是时候将那本小说收起了。
“等到明年的六月,我就可以自由地看小说了。”我安慰自己道。我依依不舍地将那本小说收进了床下最里面的抽屜里,强迫自己不去想小说的内容,可这哪有那么容易做到?
于是,我便给了自己几次喘口气的机会。每逢周末,我依然会去书店看书,只不过,我强迫自己将目光从小说区域转移到杂志区域,重点看与语文作文相关的杂志。每当新一期杂志上架后,我都会津津有味地读上一本,这不仅能提高我的写作能力,还能大大地减少我对小说的渴望。
我不得不承认,自己是一个自控力一般的人。相较于避开外界的干扰,我更在意执行自己的程序。经过几次试验之后,我找到了更好的办法。我将自己的复习计划安排得满满当当的,撤去了书桌上高高垒起的“书山”,熟悉的教科书又成为我忠实的伙伴。不知不觉间,我好像忘掉了那本小说的模样。
我将写有心仪大学名字的便利贴贴在桌子上,每次感觉自己快要撑不下去的时候,就会望着那个名字发一会儿呆,憧憬着自己的大学生活,再安慰自己:“等到明年夏天,我就可以肆意地读课外书啦!”
还好,我一直没有放下手中的笔。在把那本小说藏在床底的第二年夏季,我收到了一份最美好的礼物。
高考是一路拼搏的结果,也是一场追寻梦想的孤独的狂欢。在这条路上独舞的我们,终会拨开乌云,重见阳光,收获到独属于自己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