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明军
“核心价值”考查的是考生的思想性,它关乎“培养什么人”的根本问题,所以高考评价体系将其列为考查内容“四层(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之首和总体特征“三线(核心价值金线、能力素养银线、情境载体串联线)”之首。
一透视高考试题,明察命题特征
纵观近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无论是全国统一命制的试题,还是分省命制的试题,均呈現“无价值,不入题”的典型特征。试题价值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立德树人为先
主要体现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比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作文题要求考生以“故事的力量”为中心话题写作,引导考生思考“故事”这一载体中蕴含的事实、形象、情感、道理,以及讲好故事的重要意义。考生可以写精卫填海、愚公移山、苏武牧羊、木兰从军等故事带给自己的启发,也可以从新时代中国故事“主讲人”的角度出发,探讨如何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生动的中国形象。
2.培根铸魂为要
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紧扣时代主题,关注社会现实,强化奋斗精神;深耕红色文化,彰显榜样力量,引导考生铭记历史,赓续红色基因。比如,2022年新高考Ⅱ卷作文题介绍了一组在不同行业奋发有为的人物,要求考生以“选择·创造·未来”为主题写一篇文章,引导考生做好个人的事业规划,争当伟大理想的追梦人。
3.强调全面发展
主要体现在贯彻“五育”并举,注重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等方面。比如,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作文材料选自毛泽东的《体育之研究》一文,材料立足“体育之效”,说明体育与身体强弱的关系,使考生认识到体育对人生的意义,引导考生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
二研读评价体系,探寻考查趋势
潜心研读高考蓝皮书《高考评价体系解读(2024)》,我们可以探寻出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在“核心价值”方面的三个考查趋势。
1.突出重点
高考试题命制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强化理想信念、爱国主义情怀、品德修养、知识见识、奋斗精神、综合素质等内容在考试中的要求,引导考生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切实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凸显主旨
未来高考命题的主旨将紧扣核心价值金线,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不断强化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
3.不避热点
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与科技前沿等,也将是高考命题选题和取材的主要来源,所以教师要引导考生密切关注重大社会现实问题、关键历史事件与科技前沿等,从而提高考生的政治站位、思想认识与理想信念。
三剖析典型题例,握牢三个抓手
然而,高考对“核心价值”的要求并未引起考生的足够重视。为了帮助广大考生认识和把控“核心价值”,现以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为例简说其要旨。
典型例子南京市、盐城市2024届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作文试题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现代文阅读Ⅱ《阿舒》中老支书抒发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对十七岁的阿舒很有启发。这一感慨,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要想在审题、构思、行文过程中把控好“价值取向”,考生就必须握牢情境、题意、现实三个抓手。
1.揣摩情境,思考取向
情境是实现“核心价值”考查的载体,它可以让考生对“价值取向”进行思考。但需要说明的是,情境只是一个触发点,考生不应拘泥于此,而应由此发散开去。
该题的情境是现代文阅读Ⅱ《阿舒》,对思考“价值取向”具有启发作用的信息集中在最后一段:
太阳升起了,新的一天已经开始。这新的一天里,生活继续着,比赛继续着,看谁活得更有意义、更有价值。比赛的人里有男有女,有老有少,有许多十七岁的青年,当中有一个人的名字,就叫阿舒。
细心揣摩这段话,它给我们思考“价值取向”提供了三个维度:一是“要不要比”,二是“比什么”,三是“怎么比”。对这三个问题,作者已经做出了她那个时代的回答,而考生可以也应该结合新的时代特征和肩负的使命,对更多“比”的话题展开自己独立的思考,并做出“在比中认清、反思、提升自我”“优选比的对象,打开比的格局”等无愧时代、不负韶华的回答。
2.吃透题意,把握取向
题意是“核心价值”生成、生发之本,只有对其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事实及事理乃至逻辑层面的深度解读,才能真正吃透题意,从而更好地把握“价值取向”。
审视该题,最需要吃透的是老支书抒发的“人活在世界上,你不比也是在比”的感慨。只有对“你不比也是在比”这句话进行以下三个层面的解读,才能较好地把握“价值取向”。一是句意层面,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比是在所难免的,即使你不想去跟别人比较,但在事实上也会形成与别人的比较”。二是哲学层面,“你不比”是一种主观意愿,“也是在比”是一种客观存在,这句话体现了主客观的辩证统一。三是立意层面,“不比”可以在不同维度上与“比”有机统一起来,如“不比”是指不比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比”是指比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等“灵魂之物”。因为有了“不比”的事物,所以人能更专注地投入“比”的事物中去,从而推动事物更好地发展。
3.联系现实,明辨取向
现实社会是错综复杂、光怪陆离的,需要运用“核心价值”这面照妖镜来“照”。它可以让我们辨明孰是孰非、孰真孰伪,从而正道直行。
将该题的核心价值“照”进现实,考生纠结的问题是“倡导‘比是不是在倡导‘卷”。对此,我们必须通过深刻思辨,厘清“卷”和体现核心价值的“比”在三个方面的本质区别:一是从出发点来看,前者是为了“小我”,后者更多是为了“大我”;二是从采用的方式來看,前者往往是任性的,多是过度行为,后者是理性的,是适度行为;三是从追求的目标来看,前者只求“我赢”,后者旨在“共赢”。
只有辨明了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才能更加坚定不移地沿着“实现中国梦是一场历史接力赛,当代青年要在实现民族复兴的赛道上奋勇争先”这句话指引的方向砥砺前行。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我们便可以确定该题的“价值取向”:①不为个人而比,为集体、国家而比;②不比利己,而比利他、利国;③不以消极应付的态度来比,而以积极进取的姿态来比。
下文就是考生在握牢情境、题意、现实三个抓手的基础上铸就的考场力作,现作品析。
考场力作
打磨青春羽翼 搏击长空比拼
一考生
时代之浪潮奔涌向前,人生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人生在世,免不了比较,所谓百舸争流,奋楫者进。我认为,要敢于比拼,于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之华章。
利剑显锋芒,清风正气扬。我们需踔厉奋发,于比拼中一较高下。相较于社会上某些动辄“躺平”的“咸鱼”,比拼与奋斗才是时代的主旋律。习近平总书记曾寄语全国的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若非敢于比拼与超越,又岂会有中国航天的迅猛发展、后来居上?从“嫦娥”揽月到“天和”遨游星辰,中国正在航天强国建设的新征程上豪迈前行。我们当学习那些在改革发展中敢比敢拼的人物,勇于“亮剑”,比学赶帮超,共同推动社会生态的良性发展。
“善作”才能“善成”,“行稳”方能“致远”。我们需理性对待比拼,拒绝急躁冒进。在比拼中落后,心有不甘可以理解,但切不可急躁冒进,因为这可能会导致事与愿违。如马拉松比赛,它“比”的是耐力,而不是爆发力,如果在比赛中途因自己暂时落后于对手,就心急火燎,立即改变既定战术,拿出百米冲刺的速度来赶超,那可能就会因体力不支而落败。同样,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也是一场马拉松比赛,我们在比拼中更不能任性而为,而应遵循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合理地调控节奏、精力、资源等,因势而为,久久为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强大自己,赶超对手。
砺志可为剑,修心能成海。我们需正视比拼过程中的压力,学会区别对待。既然是比拼,就一定会有压力,若不能正确地处理比拼过程中的压力,则易使自己陷入自责与苦恼的漩涡。我们一方面要磨炼意志,提高抗压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学会化解压力,不与自己较劲。我们既要用坚忍的意志来推进可以改变的事情,也要用宽广的胸怀来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更要用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唯有如此,我们方能在“轻舟已过万重山”的坦然中驶向更广阔的天地。试看晚清名臣曾国藩,他既敢于比拼,直追先贤,“不为圣贤,便为禽兽”;又善于消解比拼带来的压力,“莫问收获,但问耕耘”。既拿得起,又放得下,故而他能屡败屡战,“坦坦荡荡,虽逆境亦畅天怀”。
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让我们在良性的比拼与互动中,取长补短,增长才干,打磨青春羽翼,搏击长空比拼。
品析
这篇作文展现了中国青年踔厉奋发、赛道争先的雄姿,故而在“核心价值”的高原上熠熠生辉。
本文最抢眼的地方是高扬核心价值,它既亮出了奋斗比拼的昂扬姿态,又提出了在比拼过程中应注意的两个问题:保持理性,不急不躁;学会调适,毫不气馁。既有高站位,又入情入理。
周敦颐《通书·文辞》云:“文所以载道也。”在高考作文中,这个“道”就是“核心价值”。笔者相信,广大考生只要打开人生格局,高扬核心价值,就可铸就“铁肩担道义”的考场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