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媛媛
教学设计能力是教师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能力,是教师专业化的重要体现,其高低影响着教师教学行为,影响着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张景焕、陈秀珍,2006;蒋春宵、林刚,2007;姚娟,2013;孫方晓,2014)。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在教学目标、学生素质、学情、教法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而语文课作为贯穿中职学校职业素质培养与考学能力提升的公选课,情势复杂,地位独特,这对中职语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现状
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现状与中职语文师资构成情况、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程度以及中职生语文学习的普遍水准息息相关。决定某一学科教学设计能力现状的除了一线教师自身的教学掌控能力,还有中职教育的整体发展状况和学生的接受水平。
(一)中职语文师资构成复杂,仍处于“融合期”
技能类科目的教师自中职学校创建以来一直在技校内占主导地位,教师的个人发展、同领域科学技术的更新、教师之间的“传帮带”活动往往具有延续性,这有利于新老教师实现资源与经验共享以及代际传承,无形之中缩短了不同师资力量的“融合期”。
中职语文教育重要性的凸显,则与中职教育的迅猛发展尤其是中职学校学历提升渠道的极大畅通有重要关联。当语文学科成为中职生参加春季高考的必考内容,此前在中职学校地位相对边缘的语文老师,便一跃成为替高考把关的“主科老师”。
年龄较大的中职语文老师在时代的新浪潮面前被迫急速转型,对中职教育发展的现实语境和未来前景还来不及形成完整、清晰的认知;年龄较小、刚入职的中职语文老师,一般拥有国内师范类院校的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然而他们在职前准备阶段也并未专门了解过中职学校的办校宗旨和学情学力,猛地扎入有别于普通高中教学氛围的陌生环境中容易进退失据,产生畏难情绪。
中职语文“青黄不接”的师资构成现状,增加了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和协同发展的难度。
(二)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程度不高,尚未形成富有中职特色的教学设计范畴
语文教学长期以来在技校中处于附属地位,任教老师大多未对中职语文的教材和教法进行深入研究,依然采用接近或要求稍低于普通高中的教学范式来进行非个性化的教学设计,这就导致中职语文教学专业化程度远远落后于普通高中。
事实上,中职语文教学设计的侧重点与普通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有较大区别:
一是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注重综合性,蕴涵跨学科思维,不局限于单一知识的反复操练。
二是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注重实践性,重视教学环节与学生所学专业及未来就业场景的有效衔接,着力寻求学生在核心素养和职业素养上的连接点,不受困于单一情境的课堂教学。
三是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学情学力,筛选内容、分层次地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设计,训练学生的言语表达能力,拓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精神境界。
四是中职语文教学设计应有技巧地化解中职生的“厌学”情绪,以学生的兴趣、家长的关切、社会的需求为支点,适当应用多媒体技术导入符合课程教学目标的“新鲜”内容,尽可能地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教学效率。
(三)中职生语文基本功薄弱,倒逼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革新
从中职生筛选机制来看,中职生各科基础通常比普通高中的学生更差或者有明显的偏科迹象,在学习兴趣、自主学习能力、逻辑水平、文化积淀、知识结构完备程度等方面局限性较为明显。此种重重受限的状况,在语文学科上体现为:
一是语文学习热情不高,尤其是对长文段纪实性内容提不起兴趣,阅读能力退化;二是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把“语文学习”简化理解为“文本解析”和“写作训练”,基本不进行课外阅读;三是言语表达能力和逻辑梳理能力亟待提升,在课堂上不敢开口,发言时逻辑和语序混乱,表达言之无物、没有重点;四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在课堂上不能专注学习体系较为复杂的知识,反馈不及时,无法融会贯通。
中职语文教学的特殊“地形”,让中职语文比普通高中语文在教学设计的广度和深度上有所局限,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也对中职语文教学设计提出了更加精细化、更有针对性、突破传统高中语文教学设计框架的创新性要求。
二、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提升策略
2010年11月,教育部在《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中强调要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促进职业教育在规模、专业设置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中国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离不开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技术型、创新型人才,必然要紧跟政策、改革教学培养出一批能适应各行各业具体要求的技术人员。但21世纪作为一个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时代,实力竞争通常与科技和人才的多方面表现挂钩。而人才的衡量方式不仅按照劳动者的专业技术能力高低判断,还要综合考量劳动者的职业素养。中职学校主要以课程教学实现培养目标,要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必然离不开教学。教学设计在整体教学过程中居于“顶层设计”地位,会直接影响实际教学流程、教学情境与教学效果;由于中职语文教学发展情势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教学设计环节对于中职语文课堂积极、紧凑、有序地开展教学活动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结合中职语文教学设计能力现状,中职学校迫切需要改革现行语文教学设计理念,提升语文教学设计能力,以培养一批既具有精湛技术又具有与社会发展需求相匹配的职业知识、能力与精神的高素养人才。
(一)提高教师的文本分析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
将“文本阅读”“应用文写作”“口语交际和社会实践”三大核心板块有机结合起来,以作品文类、学生能力层级、现实思想意蕴等要素为抓手,重塑教材单元设计。
以在2023年8月初版的由教育部组织编写的《语文·职业模块》教材为例:
1.教材分为七个单元和单独一个的“古诗词诵读”板块,每个单元都有不同的主题,比如“劳动”“科学”“职业选择”“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和“大国工匠”。
2.整本书的单元结构基本遵循“阅读型篇目”和“应用型篇目”交叉安排的原则,每个单元中除了供学生阅读的文本和期望学生掌握的理论,还特别设置了“语文综合实践”“口语交际”“写作”这样实践向的子模块。
3.同一个单元中的文类未必完全一致,比如第一单元中就有诗歌、通讯、电视纪录片解说词等多种文体,第三单元中也容纳了议论文、口述自传、小说等不同文类。
4.有时候某一单元中说明类文章过多,比如第七单元的五篇选文全是说明类的科普文章,课文安排较为单一,学生对同一知识点的重复操练容易产生枯燥感。
5.有时候偏重应用性单元中的内容安排也遵循“理论讲授为主、实践活动为辅”的传统思路,比如在第二单元“职场应用写作与交流(一)”中,教本设计依然侧重于对求职、洽谈、协商技巧的理论化罗列,模拟实训阶段所占的篇幅反而相当有限。
联系前文所提到的中职生语文学习功底薄弱、兴趣不高、言语表达能力欠缺、接受与消化新知识能力差等现实难题,加上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在职业教育发展程度上的客观差异,可以从以下方面重塑单元设计:
1.根据所在地区、年级、班级中职生的具体学情,重塑单元教学目标,裁定单元教学篇目,注意配置好前后单元之间的教学梯度,合理调整实际教学过程中同类型教学内容的比重,让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都不至于觉得冗长、乏味。
2.坚持“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与社会实践”并重的原则,精准定向进行教学设计,分层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兴趣和能力,着力引导学生从自身经历和体验出发进行创意写作,注重系统理论知识的课外延伸与积极进行更富现实感和时代特质的情境创设。
3.“知识讲授”“任务驱动”“技能实训”“审美感受”“情感与德性教育”“自主思考与探究”齐头并进,任何一方都不可偏废,在重视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仍需时时扣紧“语文教育”“人文教育”与“生命教育”的主题,培养有本领、有内涵、有情怀、爱生活的德能兼备的中职生。
(二)正视“互联网+”时代的新命题,重审“智慧课堂”的外延和内核
融合传统课堂与智慧课堂的核心优势,坚决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纲要,让技术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燃料”与“氧气”。
现有的“智慧课堂”理论主要着眼于“信息技术创新”和“教学模式创新”领域,“智慧课堂”之“智慧”也主要体现在“技术”与“模式”层面,对身处于这个“智慧场”中的行动主体,反而缺乏专门、深入的讨论。
课堂教学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固然重要,但智慧课堂的“核”与“芯”,仍然应该是课堂活动中汲取智慧、运用智慧、融合智慧的“人”——而在“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形势、新语境下,此处的“人”,指的便是尚未具备系统的理论知识,尚未具备纯熟的认知方法、认知能力,却有着天然的求知欲和探知热情的学生。
“智慧课堂”的题中之义,理应包括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提升学生的智慧水平、完善学生的智慧格局;“智慧课堂”上的智能技术、交互界面、活动创意,从根本上服务于学生智慧能力的擢升;广义的“智慧教育”,贯穿教学设计、教学实践、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全过程,“智慧教育”与“终身学习”等长,旨在培养知、行、情、意全面发展的“爱智慧”的卓越学生。
从提升教学设计能力的角度,建构“智慧课堂”的现实途径主要有以下三点。
其一,建构智慧课堂要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智慧场景。中职学校的学生,学习能力、自制力、专注力较差;但与此同时,他们反应速度快,思维活跃,充满激情;用科学的、有针对性、有吸引力的方法加以引导,可取得不错的教学成果。尤其在新媒体平台蓬勃发展、信息资源无差别敞开的今天,进一步拓展和丰富课堂教学活动的智慧场景势在必行。传统的单向“填鸭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把学生们从浩大、驳杂的信息洪流中拉拽出来,以多媒体技术为依托,以情景创设、角色扮演、视频导入、歌曲串联等为依托的智慧型教学策略,正在师生之中掀起一股积极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新风尚。
其二,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将适当的任务驱动机制内嵌于“智慧课堂”的建构流程。任务驱动机制,是智慧课堂教学活动高效运行的基石,也是确保“双减”政策不失初心、保质完成的“定盘星”。而且因为中职语文的传统课堂结构总体上较为松散,要想使整堂课“形散而神聚”,就必须为五彩斑斓的智慧课堂嵌入适当的任务驱动机制。任务驱动机制的设置贵不在“多”而在“精”:任务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实际水平;流程的安排,要做到有内容、有层次、有意趣;教师对任务产出的成果,须及时评价、及时反馈,唯有如此,才能形成课堂教学任务驱动的“理想闭环”。
其三,教师作为“第一现场”的引导者和矫正者,要特别关注并提前评估“智慧课堂”中学生的“具身学习”效率。与“离身学习”相对,“具身学习”建立在“身心一体”的观念之上,将学习视为个体经验的涌现,注重提高学习者身体参与的鲜活经验和促进知识意义的动态生成。教师在课堂上可以灵活运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實时捕捉学生在各项教学活动中的参与程度、完成情况、行动轨迹甚至情绪变化,并据此对后续的教学设计策略及时做出调整,这将极大地提高智慧课堂教学的实效,也能使智慧课堂中的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平等而贴切的“专属”关注。
现如今新的技术手段和理论模型层出不穷,但无论是教学设计能力的提升还是智慧课堂的建构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中职语文教学有其孕生于当前时代语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执教者更应勇担历史使命,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使科学技术为“人”所用,让教学设计为全体学生服务,为国家和社会输送更多具备良好职业素养和职业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责任编辑魏家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