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华 ■吴 静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远战略角度出发,对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提出了具体意见和“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家庭教育支出和家长相应精力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明确目标。
“双减”工作事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是落实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具体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天津市按照党中央要求,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育人主体地位,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制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付出了诸多努力。
为深入贯彻中央部署,进一步推进“双减”工作,天津市教育学会受天津市关工委和天津市教育系统关工委委托,在市教育两委支持下,组织专家成立项目组,精心研制《“天津市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现状的调查”项目实施方案》,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双减”政策落实情况开展了全面调研。调研目的:一是全面了解“双减”政策实施以来,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持续细化落实“双减”工作的实际情况;二是提炼全市推动“双减”落实落细的工作经验,梳理总结阶段性成果;三是全面掌握各区义务教育学校落实“双减”政策中遇到的困难或存在的不足;四是为天津市深入推进“双减”政策落实,提出更具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双减”工作作为坚定捍卫“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的重大政治任务,迅即成立“双减”工作专班,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关系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民族未来之大计的政治高度,把“双减”工作作为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重大民生工程,加强顶层设计,系统部署推动,坚决打好“双减”攻坚战,全力推动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天津市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立足学校教育主阵地,聚焦作业统筹、课后服务、教学质量、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第一,加强顶层设计,系统推动部署。在全国率先成立市、区两级校外培训监管机构,建立全市16个区“3+1”工作统筹机制,即设立市内六区、环城四区、新五区等3 个“协同区域”和滨海新区1 个“试点区域”,聚焦内涵质量,全面系统抓、突出重点抓,形成了市级抓总、分区域协同落实的良好工作格局。
第二,加强政策供给,精准把握重点。印发“双减”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聚焦课后服务,出台经费保障、资源拓展、就餐管理等文件;聚焦课堂教学,出台评价标准、教学视导等文件;聚焦作业管理,出台提升设计质量等文件。建立覆盖校内校外全过程、全链条政策支撑和保障体系。
第三,狠抓内涵质量,把牢治本之策。坚持把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课后服务质量、学生作业管理质量,作为“双减”工作的治本之策,以课堂教学“提质增效”、课后服务“重实效、提质量”和作业设计“质量提升”三个专项行动为载体,狠抓“三个提高”各项任务落实。
第四,综合施计施策,精准落实执行。构建起街道、社区、网格三级动态排查机制,建立校外培训“总—分—总”的治理模式。在全国率先建立高风险机构包保管理制度,坚持源头化解和属地维稳“两手抓”,依法有效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
以上四方面举措的落实,推动天津市“双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一是从校内看,义务教育阶段学校“5+2”课后服务实现100%全覆盖,100%的义务教育学校出台了作业管理办法,100%的学校作业控制时间完全达标。二是从校外看,天津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机构大幅压减,线下机构压减率为92.89%,线上机构压减率达到100%,学科类机构100%完成“营转非”工作,并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解决了校外培训过多过滥问题,校外培训治理体系基本建立。在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开展的《全国“双减”工作实施成效分省调查报告》中,调查结果显示天津市“双减”政策受到普遍赞同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感受到作业负担初步减轻比例高于全国,课后服务总体满意度高于全国。
问卷调查对象主要包括义务教育学校四年级、八年级的学生和教师两类群体。从16个行政区中,每区随机抽取小学、初中各2所(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十二年一贯制学校)作为样本学校。每所样本学校随机抽取30名教师(尽量兼顾所有学科,且每所学校班主任、年级组长不少于10名),每区120名教师参加问卷调查。从每所样本学校中,随机抽取四年级学生、八年级学生各30名,每区共120名学生参加问卷调查。
全市共1740 名学生和1740 名教师参与问卷调查,发放问卷共3480 份。其中,学生有效问卷1735份,教师有效问卷1738份。
1.问卷调查。项目组以自编《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落实情况调查问卷》作为本次调查的主要工具,基于前期收集的政策文本和已有研究文献资料,研究设计了小学教师问卷、中学教师问卷、小学生问卷、中学生问卷共四套调查问卷。中学教师、小学教师问卷各设计37道题。其中,10道基本信息题、23道封闭题、4道开放题。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从政策宣传、作业管理、课堂教学、课后服务、支持措施、突出成果以及工作建议等方面,了解教师对学校“双减”工作落实情况的认知。中学生、小学生问卷各设计9 道题。其中,2道基本信息题、5道封闭题、2道开放题。问卷的主体内容主要从作业布置、课后服务等方面了解中小学生对学校“双减”工作实施情况的认知。
2.文献调查。文献调查主要通过搜集义务教育学校相关材料,全面了解各区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推进“双减”政策落实的具体工作情况。此次调研,在实施问卷调查的同时,要求各样本学校提供四类书面材料:本校的作业管理文件、课后服务方案、四年级或八年级课程表,以及落实“双减”工作的经验、成果等相关材料。
总体来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中央政策要求,全面对标对表天津市出台的“双减”实施方案和《重点任务清单》,充分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聚焦课堂教学,强化提质增效,细化制定落实举措,结合自身实际出台作业管理办法、课后服务管理制度等,“双减”政策实施取得显著成效。
1.教师对“双减”政策目标清晰掌握
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校对“双减”政策宣传及时、到位。教师对“双减”工作的目标知晓程度较高,但对“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知晓率低于其他选项,表明学校立足学校主阵地、关注学校相关政策的宣传较多,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相关政策和具体要求的宣传跟进不够。总体来看,小学教师对各选项的知晓度均略高于初中教师,特别是在“校外培训机构培训行为全面规范”这一目标的选择上,81.53%的小学教师知晓此项,而初中教师选择此项的比例为69.3%。其实,校内教师同样需要知晓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要求和治理措施,以明确哪些教学行为“可为”、哪些“不可为”,为校内课堂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2.教师视角下不同群体对政策知晓存在略微差异
关于学校向教师、学生和家长宣传“双减”政策的效果,从教师感知的角度了解到,小学和初中教师均认为学校面向不同群体的政策宣传都比较到位。按照从“知道的人很少”到“所有人都知道”的等级划分,不同群体都知道“双减”政策的比例均达到了90%以上。同时,小学教师感知到的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政策的知晓度均高于初中阶段。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都认为,在三类不同群体中,教师群体对“双减”政策的知晓度最高。
具体说,小学教师与初中教师的感知情况存在细微差别。初中教师认为,中学生家长的知晓度低于初中学生;而小学教师则认为,小学生家长的知晓度要高于小学生。究其原因,与不同年级学生及其家长对学习的关注度和焦虑程度不同有关。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充分知晓并严格落实“双减”政策是其职责所在。与初中学生相比,小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相对较小,因此,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小学生家长都对“双减”政策有更多精力关心和关注。而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学习压力有所增加,家长和教师对学生学业质量的关注度更高,用于及时全面学习掌握“双减”政策的精力可能会略有减少。这也反映出,应着力在初中学校加强对“双减”政策的宣传推广与落实,要进一步厘清认识,下功夫引导初中教师和学生家长克服教育功利化和短视化的固有思维,减轻焦虑。
3.学校积极采取多元举措推动落实
天津市各义务教育学校积极落实“双减”政策,多措并举推动“双减”落实落细。绝大多数学校开展了师德师风专题教育,树立课后服务优秀教师典型,保障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合理劳动所得,小学教师和初中教师均对学校采取的举措有较强的感知度,且小学教师对这些举措的感知情况高于初中教师。各学校在落实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方面,73.18%的小学教师选择学校采取了相关举措,39.04%的初中教师选择学校有相关制度。各学校在“将参与课后服务情况纳入职称评价体系”方面,推进落实的力度还不够,只有49.82%的小学教师和37.6%的初中教师选择自己所在的学校有相关举措。
为积极配合义务教育学校深入推进落实“双减”政策,各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专题教研活动。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均参加过“学习课程标准、交流优秀课例”“指导作业设计”“课题研究”以及“听评课活动”等专题教研活动。在落实“双减”的教研活动开展频率方面,中小学无较大差别。
1.建立作业统筹机制
99%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建立了相关作业统筹安排机制,只有极个别教师表示不清楚。在牵头人方面,84%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年级备课组是所在学校明确规定的作业统筹牵头人,其次还有年级组、班主任。有近1/4的教师还选择有其他部门,如教务处、德育处等。在作业统筹内容方面,99%以上的教师都认为学校在“控制作业量”上做了较多工作,在“调控学科结构”上力度相对最小。在“控制作业难度”和“调控作业形式”方面,中小学教师的选择存在细微差别。在作业统筹周期方面,小学阶段的作业统筹频率要高于初中阶段,82.18%的小学教师认为所在学校每天都进行一次作业统筹,而中学只有61.14%的教师选择每天都进行作业统筹,37.29%的中学教师选择所在学校每周开展一次作业统筹。小学的作业统筹周期较短,频次较高。
2.建立作业公示机制
97%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认为所在学校建立了作业公示制度,只有极个别教师不知道或认为没有建立。在作业公示途径方面,中小学校的作业公示大都是通过作业公示栏、微信群、黑板等方式进行,也方便接受学生和家长的监督。在作业公示周期方面,89.04%的小学教师选择每天都进行作业公示,69.28%的中学教师选择每天都进行作业公示。
3.合理布置学科书面作业
在学科书面作业布置方面,71.64%的初中教师平时会布置书面作业,51.37%的小学教师平时会布置书面作业;35.28%的小学教师不布置书面作业,13.79%的中学教师不布置书面作业。在每周布置作业的次数方面,中小学教师均以每周布置3次或4次以上居多,中小学之间差异不大。从学生角度分析学校关于作业减负的情况,96.99%的初中学生认为每天都需要完成当天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小学生的比例为84.86%,较初中学生比例略低。
4.精心研究设计作业
在作业设计方面,中小学都加强了作业设计的集体研究。小学阶段更多是通过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而初中阶段则是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和学科组集体研究兼具。65.03%的小学教师选择通过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其次是学科组集体研究;49.17%的初中教师选择年级备课组集体研究,41.99%的教师选择学科组集体研究。此外,初中教师选择自行设计的比例高于小学教师。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考虑最多的因素是根据学生的情况布置分层作业,其次是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和非基础性作业、根据学生的情况努力做到作业个性化、布置可自主选择的探究性作业等几种不同的情况。关于学生完成书面作业的形式,100%的小学生和中学生都选择了纸笔书写完成,还有10.45%的小学生和7.39%的初中生会选择在手机或平板电脑上完成。此外,13.43%的小学生选择了其他形式。其他作业形式有画画、手抄报、朗读、跳绳、手工制作等,而初中学生此类作业形式相对较少。
5.合理把握作业完成时间
从教师视角来看,关于大多数学生完成作业需要花费的时间,小学和初中阶段,均有95%以上的教师认为学生在半小时内就可以完成自己布置的作业。从学生视角来看,关于每天完成书面作业的时间,51.42%的小学生选择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作业,47.90%的学生能在1小时内完成作业。初中阶段有16.48%的学生能在半小时内完成作业,31.93%的学生在1 小时以内完成,50.57%的学生完成书面作业需要1 个半小时。可见,教师视角感知的学生完成作业时间和学生视角真实的完成情况存在不一致现象。关于完成书面作业的其他情况,75.31%的小学生在学校就能完成全部书面作业,21.85%的小学生能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而初中仅22.73%的学生能在学校完成全部书面作业,63.86%的初中学生能在学校完成大部分书面作业。
6.认真批改学生作业
在作业批改方面,99%以上的中小学教师均表示由教师本人批改作业,仅有极少数让学生自主或互相批改的情况。从学生视角来看,几乎所有中小学生都表示自己的作业由教师本人批改,但极个别作业“让学生自主批改”“让学生互相批改”“请家长协助批改”情况也存在。在教师面对面批改作业方面,95%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能做到经常面对面批改学生作业。从学生视角来看,大多数学生都反映教师能够对自己的作业进行面批面改。但是,还有18.75%的中学生和10.31%的小学生表示,老师并没有面对面批改自己的作业。
7.健全作业质量评价机制
9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选择自己学校每月开展一次作业质量评价,5%的教师选择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作业质量评价;还有极个别教师选择学校会不定期开展。从学生对教师布置作业的感知情况来看,对于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学生们的感知都是简单、丰富、合理等,表明学生对作业的质量和数量都比较满意。超过97%的中小学生认为自己的家长了解学校和老师对作业的要求,只有极少数学生认为家长不了解或不清楚。
1.着力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为提升课堂教学质量,绝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采取最多的措施是“运用技术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提问、自主探究”,其次是“指导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上讲清重点难点、知识体系”和“探索基于学科的课程综合化教学”。为帮助学生学习,教师采取最多的措施是“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激发和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是“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此外,从教师对“您觉得提高教学质量靠什么”主观题的回答情况看,教师们会通过丰富课堂活动,增加学生参与度,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等。从学生角度说,大多数学生表示在课堂上会和同学、老师一起完成学习任务,能够通过对学习材料的分析发现新知识,经常有机会回答老师提出的课堂问题,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得出结论。这表明学生的课堂学习体验较好。
2.严格落实考试制度
关于期末考试,绝大多数教师表示,学校会要求期末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并密切联系学生生活实际。91.18%的小学教师表示,学校会要求将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58.18%的中学教师选择学校对考试成绩实行等级评价。从学生视角对“中学生考试排名了解情况”进行统计,约三成的中学生知道自己的考试成绩以及在班级中的排名;约七成的学生不了解,有极少数学生不想了解。在学生如何知道自己成绩排名的多选中,67.78%的学生通过与同学交流获知自己的排名,25.93%的学生通过看班级的成绩单推算出排名,还有44.81%的学生通过询问老师获知,17.04%的学生通过家长咨询教师的方式了解。
1.课后服务比较丰富
关于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类型,开展最多的活动有“辅导答疑”和“社团活动或兴趣小组”,还有少量教师表示会在课后开展社会实践、体育运动、劳动、做游戏、兴趣课程等课外活动。调查发现,21.08%的初中教师、6.32%的小学教师表示会在课后服务中安排学生自习课。除了作业指导外,94%以上的中小学教师都对学生的课余生活进行过指导,如体育锻炼、电子产品使用及参加家务劳动等。学生希望的课后服务活动类型(多选),83.02%的小学生希望学校安排素质拓展,其次是社团活动(82.87%)和作业辅导(79.54%),最后是个别辅导答疑(59.94%);87.08%的中学生希望学校安排社团活动,其次是素质拓展(86.15%)和作业辅导(79.98%),最后是个别辅导答疑(76.83%)。在每一种活动安排方面,中学生比例均比小学生高,表明中学生对课后服务活动的需求较小学生更大,且中学生对个别辅导答疑的需求明显高于小学生。
2.充实课后服务师资力量
关于学校课后服务师资力量,70%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学校课后服务的师资力量非常充足,20%左右的教师认为比较充足。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队伍构成,超过99%中小学教师表示为本校现岗教师,极少部分教师表示有本校退休教师、其他学校教师、高校优秀学生以及外聘专家、社会专业人士等社会力量参与学校课后服务。参与问卷调查的教师,99%参与了课后服务工作。在课后服务活动中,93%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表示会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答疑。但是,对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加满足需求的、个性化的辅导方面,只有21.32%的小学教师和42.79%的中学教师会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更多作业或提供课外学习材料。从学生视角看,九成以上学生表示教师不会在课后服务中布置更多作业或提供课外学习材料。这也反映出,教师在为学有余力学生提供更丰富的课后服务安排方面有待提升。
3.完善课后服务保障
98%以上的中小学教师表示所在学校已建立对参加课后服务教师给予报酬的机制。
4.努力提升课后服务质量
学生参加课后服务的原因,七成以上的学生表示是自愿参加,小部分学生表示是被学校组织的课后服务活动吸引而来,但也有个别学生表示是学校要求参加。超过86%的中小学教师表示,家长反馈对学校提供的课后服务非常满意。在进一步提高学校课后服务质量方面,多数教师表示要进一步增强课后服务项目的育人功能,进一步丰富课后服务的项目种类,进一步加强课后服务与学科教学的有效衔接,进一步开发优质线上教学资源。此外,小部分教师表示可以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将社会优质专业力量吸纳入校。
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全面推进“双减”政策落实,涌现出一批有借鉴价值的区域经验和生动的学校实践。
天津市在市级层面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义务教育学校作业管理的若干措施》,专门成立了作业研究指导中心,指导全市中小学校加强理论研究,完善管理制度,聚焦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对作业设计和质量各环节的专业研究,有力加强对全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实施的全过程指导。
各中小学校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时间管理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均按“双减”政策目标要求,努力做到压减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质量,提高学习效率。各校均结合自身实际,从健全作业管理机制、分类明确作业总量、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加强作业完成指导等四个方面采取相应落实举措,制定了《作业管理规定》《作业总量控制制度》《作业公示制度及三级公示资料》《作业布置规定》《学科作业协调单》等作业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以天津市和平区新华南路小学为例,为科学控制作业总量与难易度,采取“三级纵横联动模式”,即学科教研组纵向总体设计学科分层分段作业,年级组横向统筹各学科作业总量、形式与平衡性,班级则实施关注全体、关照个体的人人可选、人人实现最近发展区最优发展成效的作业超市形态。以“试水制”“协商制”“四级调控制”三管齐下,实现“总量控制、统筹协调”。依据“四级调控制度”规定,作业总量在各班班主任、各年级组长、教学主任、教学副校长四级负责人的监管下,保证学生每天每学科预计完成作业时间,对超标现象予以统筹协调,各级负责人对作业总量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依据“试水制”规定,凡布置给学生的书面家庭作业,教师自己先做一遍,了解作业的难易程度和容易出现的问题,以利于对学生作业进行指导。教师完成书面家庭作业后,按公式(教师所用时间×2.5)估计出本班中等学习水平学生完成作业所需时间。依据“作业统筹协调制度”规定,每日需要分类明确学科作业量,教师与本班其他学科教师进行沟通,如各科预估时间累计超出作业总量规定时间,则需及时调整作业内容。依据“协商制”规定,学生如因各种情况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可向学科教师说明原因,允许学生申请延迟完成。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困难给予有针对性的帮助辅导,并及时调整作业量,保证学生每日21:20前就寝。
天津市印发了《提升新时代义务教育教学质量若干举措的通知》,出台17条举措,明确21项重点项目清单和17项负面清单,聚焦完善“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强教育教学研究等方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
按照“双减”政策和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各学校均注重不断健全教学管理规程,优化教学方式,强化教学管理,不断提升学生在校学习效率。学校加强各学科的校本教研,实施“共研引领,分层推进,反思提升”的教研机制,通过加强教研集备,提高每位教师、每一节课堂教学的质量,使每个孩子都能在课堂上进行有效学习。积极探索推进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建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力争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校内学足学好。
天津市在市级层面不断拓展课后服务资源,发挥高校实践育人功能,统筹高校资源,共建课后服务实践共同体。编制《中小学课后服务体美劳教育活动菜单》,将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纳入整体设计。教育部门会同文旅、体育、科技、共青团等部门联合制定引进优质校外课后服务资源的指导性意见,公布全市对中小学校开放的博物馆、体育场馆、科普基地、实践基地等上百家资源名录,拓展服务渠道、形式和内容。开展课后服务“互比互看”活动,全市16个区分成5 组,通过区内互评、区际交流、全市展示等方式,交流经验、互学互鉴,促进各学校课后服务“强筋健骨”,全面提质。
各中小学校为保证课后服务时间,提高课后服务质量,充分利用自身资源优势,有效实施各种课后育人活动,纷纷制定了《课后服务内容管理工作规定》《课后服务工作方案》《延时服务管理办法》《组建课后服务领导专班和工作职责》《课后服务专题例会制度》等各具特色的课后服务制度与服务内容安排。学校课后服务内容主要分为作业辅导和社团活动两方面实施。在作业辅导方面,各学校坚持个性化辅导的原则,实行“一对一”指导,教师通过作业讲解、个性化答疑、学科学习方法指导、自学指导等方式,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自我管理、同伴互助的习惯和能力。在社团活动方面,各学校充分发挥育人主阵地作用,将爱国主义教育、劳动教育、科普教育、消防交通安全教育等融入课后服务活动中,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及社团活动,为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了可选择的空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双减”工作已取得显著成效,但是,从更深层面反思,还存在一些问题。
调查发现,个别学校在精细精准把握落实国家和天津市“双减”政策要求方面,仍然存在因循惯例、沿袭传统做法和固有思维推进工作的情况。如在健全作业管理机制方面,仍有极个别学校存在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以及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的情况;还有少数教师对“双减”政策中关于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相关的政策不是全部知晓等,都反映出教师和学校在加大对“双减”政策实质要求的宣传、加强政策要求的学习研究和解读阐释上还存在不足。
有的学校作业设计水平不高,作业的针对性、有效性还不够强。学校全方位落实“双减”政策的各项制度缺乏统筹设计,如在提高作业设计质量方面,所有学校都制定了相应的制度文本,但在结合学校育人目标、育人特色、健全作业管理机制的系统制度建设,充分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科学利用课余时间指导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多元作业方面仍存在一定差距,不能完全满足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化、差异化学习需求。此外,“双减”政策的实施,并不是不要作业和考试,而是要求学校高度关注育人方式转变,切实加强对与“双减”政策相匹配的学业评价的研究。通过采用多元评价的方式,寓评于乐,实施综合性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与水平。但是,学校在树立新的、科学的评价观念,积极推行评价方式方法改革,提升考试评价质量,不断完善形成性评价,改进学业结果评价,强化学业过程评价,探索学业增值评价,健全学业综合评价,让每一个学生学足学好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学业评价体系方面还不完善。
目前,义务教育学校开展课后服务还是以答疑、辅导作业、自习课等形式为主,“同质化”现象比较突出,学校课后服务仍然存在“偏知识学习”的倾向,对学生全面发展的关注有待提升。部分学校未能把开展课后服务与学校教育教学从顶层设计上进行一体谋划、整体推进,课后服务供给还不够丰富,还存在课后服务内容相对传统保守、涉及面窄、更多以课业辅导活动为主等问题,在拓展课后服务类型、提升课后服务品质、全面关注学生身心发展,提升课后服务内容的专业性、创新性以及课后服务质量方面仍有待提高。教师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帮助不同层次的学生学足学好,更好挖掘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潜力,尽最大努力满足学生的不同学习和成长需要的能力有待提升。
学校开展课后服务活动的师资力量以本校现岗教师为主。因此,各学校一线教师在校时间基本都要延长1—2小时,“早七晚六”成为常态。开展课后服务不仅使教师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从事与本学科课堂教学关系不大、自己又不熟悉的工作,也使教师能够自主安排的时间和工作内容大大减少。而教师提供高质量课后服务的专业态度、专业能力、专业观念尚未完全确立,部分教师因参与课后服务给自己造成巨大的工作压力,缺乏对自身如何提供高品质课后服务的思考和钻研,也未将课后服务视为自身专业发展的关注点。加之有些学校的教师管理与使用机制不够完善,留给教师的自主空间相对较少,对教师教学自主权的保障不足,使教师教育教学的自主性、自觉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无法充分发挥。
持续深化巩固“双减”政策实施成效,切实减轻学生、家长负担,是进一步加快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的需要,更是努力办好人民更加满意教育的应有之义。持续巩固“双减”成果,真正实现作业管理水平、课后服务水平、课堂教学水平的“三个提高”,亟须尽快转变推进“双减”工作走向深入的推动模式,应从与加快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相衔接的角度,以优化效能与质量提升为重心,转变以依靠行政指令“外力”驱动为以基层学校的激活与教师的专业提升“内力”驱动为主,真正使“双减”工作不只停留在减少作业和校外培训,而是进入更为实质性的减轻师生负担,形成更加良好的教育生态。
在推进“双减”走向更深层面的改革和落实方面,学校仍需创造性地落实“双减”工作,及时总结提炼工作经验成果。要充分利用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等多种途径,加强“双减”政策解读和家庭教育指导,引导家长树立科学育儿理念和正确教育观念。尤其要通过不断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和课后服务质量,才能真正转变家长对“双减”工作的质疑,增强对学校育人的信心,合力推进“双减”工作落地生根。学校、教师自身也要加深对国家和天津市关于推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最新政策理念和要求的学习研究,既要坚决做到政策有明确要求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严格规范落实;又要深化对各类政策内涵、实质要求的精准把握,真正做到深刻领会、精准落实,要敢于破除固有理念和传统习惯做法的束缚,善于运用最新的政策理念为指导,扎实推动学校内涵发展和教师教学实践的改革创新。
“双减”政策的治理是系统治理,除了“减轻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两个方面的具体任务,还应该围绕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这一目标来整体规划学校落实“双减”政策的具体方案,这就需要学校具有改革的主体意识,整合更多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应大胆探索不断创新,健全完善有利于“双减”深入推进落实的各项配套管理制度。
首先,学校应坚持生本取向,完善课后服务设计的科学顶层构架。在充分考虑教情、学情、时间、内容等因素基础上尽可能兼顾学生个性化与大众化成长需求,努力打造校本化、生本化、专业化的课后服务,形成一套系统完善、形式上丰富多彩、类型上融合创新的课后服务活动体系。
其次,针对调研发现,部分学校未建立对参与课后服务的教师实施弹性上下班制度,可探索课后服务教师的AB岗制度,为临时需要请假的课后服务教师提供应急调整方案。简化教师请假审批流程,优化教师管理服务,提高工作效率,确保教师有合理的休息时间,实施人性化管理。
再次,加快深化评价制度改革。“双减”为中小学生带来的应该是解放,有助于更好地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评价是学校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环节,建立多主体参与、多元标准的评价体系是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和落实“双减”的关键。因此,学校要引导逐渐淡化分数比拼,要确立以人为本、科学育人的基本理念,认识到学校教育要按照学生多样的成长发展需求来安排教学活动和丰富的育人活动,真正把学生的健全发展放在重要位置,而不能紧紧盯着分数。在完善学校评价制度方面,学校应基于新课程理念和“双减”精神,加强学生研究和考试研究,不断改进学生评价,重新建立基于素养导向的校本化学业评价体系。
天津市义务教育学校课后服务已实现了全覆盖,高质量发展成为学校课后服务工作的下一个奋斗目标。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义务教育学校应始终坚持“研究学生、关注学生、为了学生”的服务原则,积极调动多主体力量协同参与,不断增强学校课后服务活力,提升课程服务品质。
一是加快完善丰富课后服务合作管理制度。天津市已经颁布了有关校外机构参与学校课后服务的规定与方式,主导政策是“核准后进入”“白名单管理”等原则性规定。但具体到学校层面,引入校外机构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多样化课后服务的更加细化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尚不健全。如校外非学科辅导机构提供课后服务的具体项目、内容或合作方式的确定、课后服务质量的评价等,都需要学校在具体推动落实过程中精心设计、统筹谋划,尽快探索形成校内外互动共生的课后服务发展新格局。
二是利用好课程活动,驱动课后服务活动科学运转。学校课后服务是全面落实“双减”政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第二素质教育阵地”,是先进教育理念的试验田。尽管“课后服务”不等于“课后课程服务”,但课程活动一定是学校课后服务的中坚与主体。学校应针对学生个性化课程的需求,积极探索将非正式学习活动引入学校课后服务,打破课后服务主要采取班级、社团组织进行的局限,立足学生主体性发展要求,为学生提供更加高营养的课后服务活动。各学科教师可以大胆创新,结合学科特点,围绕某一生活主题、实践领域,特别是初中学校,应主动激发和回应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积极组织开展跨学科融合、项目整合的课程服务活动,提升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三是完善主体联动机制,融合社会力量助力课后服务提质。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应牵头建立区校联动机制,探索完善大中小学校一体化课后服务体系。构建融合各种社会力量的平台机制,为学校提供政策支持、资源保障,帮助学校探索引入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等专业力量参与到学生课后服务工作中,多方联动更有力地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增强课后服务效能。
“双减”工作对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的实施,需要各区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针对不同的教师群体,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政策和专业支持,为教师能力提升拓展更宽广的空间,切实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和负担,让教师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超越自己,使更多教师更有质量地担负起自己的教育教学责任,提升学校效能。
一是鼓励多种备课形式,大力开展教师培训。调查显示,相比于年级备课组来说,学科组集体研究作业设计形式的比例偏低。学科组则涉及同一学科的多个年级,学科组教师之间的讨论交流可为教师备课提供更多的角度和视野。学校应鼓励开展学科组教师之间的协同备课,加强团队教研,发挥集体智慧,开展学科集体备课与跨学科集体备课,不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鼓励“一专多能”发挥骨干教师的特长,为每一位教师展示多项教学才能提供更多的平台和机会,促进教师全面发展的同时,带动学生全面发展。
二是加强对教师开展教育科研工作的指导与支持,鼓励专家、教师共同进行有关“双减”工作的课题研究。深化推进“双减”政策的实施,不仅需要教师严谨规范落实制度,更需要教师提升运用理论指导实践创新的学习研究和实践能力。学校应当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教育科研培训,增强教师的实践研究意识,鼓励教师主动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积极探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人才培养方式,推进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升。同时,要注重学校研究成果的实践转化,将研究成果切实运用到学校实践改革中。
三是提升教师提供课后服务的专业性。学校应将提升教师课后服务专业素质作为培养重点,加强对参加课后服务教师的专项培训,创新培训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切实提升课后服务教师的育人能力和专业素养,建立高水平、专业化的课后服务教师队伍。引导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加切合学生生活实践需要,契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瞄准学生个性成长要求的优质课后服务。
此外,学校需落实减负清单,以人文关怀和制度保障切实减轻教师非教育教学负担,帮助教师从“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要切实完善有关激励措施,将教师开展课后服务质量、提升教学质量等纳入职称推荐、业绩考核等重要指标,不断完善评价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改进教师管理。
一是加大政策保障。市、区政府应切实落实课后服务经费保障机制,通过财政拨款和服务性收费相结合的方式,保障并适当提升参与课后服务教师的合理劳动所得。
二是开展调查研究,加强跟进指导。各区教育督导部门应通过调查研究深入了解“双减”工作持续推动情况,全方位跟进深化落实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情况。对于学校存在的问题,可与责任督学日常督导相结合,加强对中小学校课后服务、作业管理等工作的日常指导,切实帮助学校“提质增效”,提升课后服务质量和育人实效。对于调查中发现的问题,持续跟进,指导学校切实改进。同时,开展“双减”工作成效和群众满意度方面的调查,及时了解群众关切,拓宽社会参与、多元主体联合推进的渠道,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教育获得感。
三是完善“双减”专项督导问责机制。市、区两级教育督导部门应进一步压实督导责任,重点指导各区进一步厘清政府、学校、家长责任,形成政府、学校、家庭共抓共管氛围。加大督办、通报、约谈和问责力度,细化完善教育督导问责实施细则,对推进落实政策履职不力的相关部门和人员,依照教育督导问责办法予以问责,切实推动“双减”取得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