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融合研究

2024-05-26 05:06卢新
党史文苑 2024年5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卢新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现阶段,“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国民讨论的网络“热词”,我国进入了全民化的创新创业时代,高校成为搭建创新创业发展的重要平台。高校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发挥技术优势,为创新创业产业发展提供重要的基础,也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新的可能。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其中,一个突出问题是将创新创业教育仅作为一种育才手段,而忽视了它的育人功能,将教育任务局限于单纯地传授知识和培养技能,普遍存在“只教不育”的现象。这些问题导致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被严重弱化。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时代性为创新创业的研究发展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为充分发挥新时代“00后”敢想敢干的工作作风,将其转化成创新创业的无限潜力,高校不仅要注重创新创业的理论教育,而且要培养“堪当大任”的道德素养。因此,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講好“大思政课”,对实现创新创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构建有利于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改革应抓住创新创业教育这个载体,新时代下的经济全球化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尤其是需要能够将创新创业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有效地结合起来的人才。高校应充分发挥学科优势,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诉求,实现二者的有机融合,探索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有利于推动国家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实施。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在受教育程度增加、受教育范围扩大的同时,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数量也在增加。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大学生作为建设祖国的“时代新人”,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专业的适配度成为大学生面对社会的第一个选择题。马克思主义以其科学性和发展性的显著特征,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场景下,深刻诠释了新时代的政治方向、立场与使命。结合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需要,高校进一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其中,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育人和育才相统一。在融合发展中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帮助大学生做出人生中的第一个“最优解”,更好推动创新创业教育战略的实施。

有利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创新创业综合素质。创新创业普及化时代的到来,对创新创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青年学生肩负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积极响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不断开辟新路径挖掘新潜能,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新的助益。高质量的创新创业发展,也要配备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因此,广大青年在进行创新创业时也要与时俱进,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发展自己。一个优秀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具备充足的理论知识和突出的创意,而且更要具备高层次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素质。因此,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结合起来,更好发挥两者结合的隐形素质教育,推动学生群体创新创业素质的提高,实现创新创业的发展持久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关系,为二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提供了可能。马克思主义理论以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个重要方面为其提供发展的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因此,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在教学目标上,创新创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具有一致性。要让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挥育人功能,就要深耕创新创业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中以人为本的重要理念,发挥“大思政课”的重要优势,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重大问题,并深刻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创新创业课堂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下,践行立德树人,进一步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育人和育才相统一。

在教学内容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相融性。创新创业教育承担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了解创新创业形式的重要责任,是学生通往创业道路上的第一盏明灯,在内容的设置上明确政治方向、塑造道德观念就显得尤为重要。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深入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理论讲述到案例分析,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元素融合,真正实现潜移默化的学习成长。

在教学方法上,创新创业教育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课程教学具有高度的相似性。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点的实质在于尊重革命创新精神。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其中包括对创新精神的肯定,是指导青年学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重要思想保障。除此之外,马克思主义注重用发展的观点分析事物,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再次深刻诠释创新的内核。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不断与青年学生创新创业相结合的实践中,既满足了广大青年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的需要,也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本质要求,要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观点引领青年学生创新创业。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高校对创新创业教育认识存在片面理解。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常常出现片面的认识,例如以学生创业开办公司的数量或者是否能成为各个行业的创业典型衡量本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成果。

教育理念落后。一方面,部分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还是利用已有的老教材,课堂灌输式的教育方法,滞留在粗浅的理论教授阶段。作为受教育主体,很难清晰地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也并没有真正获得创业方面的相关能力、掌握创业实践的具体方法,学生对于创业方法、创业模式就更不会去主动思考主动探索。另一方面,有的学生错误地把参与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创新创业实践的最终目的,不能掌握创新创业理论学习与实践的关系。这两个方面都直接影响了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应有效果。怎样在充分挖掘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优势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来指导大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上进行有效联系,提高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教育和培养,成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师资尚不专业。当前大部分高校缺乏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师,教师队伍的组成参差不齐,教师知识结构混乱,不能很好地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性研究,创新创业教育质量无法得到保障,不专业的师资力量成为制约创新创业教育整体发展的重要因素。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对策研究

以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为基础,拓宽思维、坚定理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思维和存在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本身就解答了理想问题,我们是可知论的执行者,承认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我们对未来理想的认识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体现实践活动及目的在内的新的理想客体。通过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教育加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教育,引导学生将创新教育和理想建构统一起来,提高其创新思维能力。

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深化认识、提升技能。创新创业必须在实践中充分发掘、培育工匠精神。高校作为传播知识的殿堂和人才培养的摇篮,必须在弘扬工匠精神方面肩负起更大责任,不断创新教育理念,将工匠精神的涵育充分融入创新创业教育中,培养造就更多高素质大国工匠和高技能人才,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证。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工匠精神”作出精准定位,即“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

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与创新创业精神有着深度的内在耦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原动力,是创业精神锻造的助推器。高校担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时代重任,必须在推动创新创业教育中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对劳动观的研究、阐释和宣传,推动“劳动创造价值”的进阶认知,引导学生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劳动精神,在创新创业实践中更好培养创新型人才。

创新创业必须做到把认识和实践辩证统一起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新创业实践有效结合尤为重要。除了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大赛”等重大赛事,还要充分发挥社会和企业的多方资源和力量,进一步整合创新创业的实践资源,搭建更加广阔的发展平台,让学生以赛促练,完善创新创业的项目工程。进一步挖掘创新项目中的文化“软实力”,充分彰显本民族创新创业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树立浓厚的家国情怀。与此同时,联系的普遍观点也为创新创业思维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只有牢牢把握这一观点才能拓宽创业者的创新思维,从而更好地寻找事物的本质规律,在创业实践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统筹协调。高校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功能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建设多维的保障体制、机制,这就要求高校将其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任务摆在突出位置,做好总体谋划。使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和创新创业教育有机统一、同频共振,全面提升创新创业教育的育人质量,源源不断地培养造就一批又一批“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创新创业人才。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创业教育不仅可以融合,而且必须融合,进一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衔接,推动大学生以高素质、高能力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參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01).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十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97.

[3]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5:389.

[4]孙大永,全渠道.从理念到价值——新时代我国创业教育政策解读[J].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研究,2018,(2).

[5]陈林.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培养高校的创新创业精神[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9).

[6]刘珊珊,徐礼平.数字社会“大思政课”的育人图景、核心要旨与实践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23(12).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协和学院2020年校级一流课程建设教学成果(一流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号:线上线下混合式43)。

(作者系山东协和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曾莎莎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坚持理论创新
题解教育『三问』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