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向度

2024-05-26 05:06陈丽雯
党史文苑 2024年5期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传统

陈丽雯

中国式现代化蕴涵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进行融合,以文化自信作为动力源泉,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根基

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形成并非偶然,而是植根于一定的历史文化底蕴,并融合了中国的实际发展状况。这一理论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下得以萌发,展现出鲜明的民族性与时代性。

(一)民本思想

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中蕴含着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其中传统的民本思想就是经过历史沉淀的经验智慧,对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有根深蒂固的影响。首先,传统民本思想的雏形见于《尚书·五子之歌》中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尚书·泰誓》的“民之所欲,天必从之”反映统治者必须富民、利民、重民、顺民、保民、爱民,其统治才能够长久维持下去,从价值维度肯定人民的重要性,富含深刻的治国之道。其次,无论是《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抑或《荀子·王制》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等,都揭示出人民与政权稳固、朝代更迭息息相关,是有利于缓和君民矛盾、改善民众生活、推进社会进步的智慧主张。不可否认,传统的民本思想有历史局限性,但其价值观和政治观仍为当今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丰厚滋养和强大支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的现代化。正如“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就是人民的心”,唯有坚持人民至上,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社会才会和谐安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可见,人民至上理念对传统的民本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开创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养分源泉。

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始终坚持将民生工作作为重点工作,突出现代化的人民性。经济上,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所谓“国之称富者,在乎丰民”,即更加注重效率与公平,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真正做到惠及全体人民。文化上,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質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兼顾人民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即“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不断丰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从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社会上,从解决温饱问题到全面小康最后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式现代化体现在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彻到底,致力于保障和改善人民的社会生活水平,始终将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制度上,中国式现代化致力于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制度,确保各项制度机制能够反映人民意志,维护人民合法权益。可见,人民是真正的英雄,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必须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充分调动人民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也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最根本条件。因此,中国式现代化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底蕴,旨在走出反映人民至上理念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

(二)大同思想

自古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有追求和谐、热爱和平的思想基因。儒家思想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支柱,其主张的大同思想影响着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首先,《礼记·礼运》对大同思想作了最早的完整表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反映出中华民族始终追求能够体现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与和谐自由的社会状态。其次,《尚书·尧典》主张“协和万邦”。在文化交流中,倡导消除“华夷之辨”,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对待不同文化,达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和谐状态。在社会交往中,推崇亲仁善邻、家国同构的理念,即人人都爱好和平、追求公平均富,最终实现天下一家、世界大同。因此,构建天下一家的大同社会始终是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目标追求,成为中国式现代化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文化养分。

中国式现代化和西方式现代化存在本质区别。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基于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中国式的现代化”概念以及“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主题”的科学论断。进入新时代,中国仍旧选择走和平发展的现代化道路,把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遵循“礼之用、和为贵”的交往原则,摒弃零和博弈思维,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同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让更多国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能够兼顾他国利益,最终达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文明共处之道。与之相反,西方式现代化是通过资本原始积累、殖民扩张、残酷剥削和掠夺而建立起来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其现代化历程的推进以牺牲别国的利益为代价,是一种野蛮的现代化。正如马克思指出:“当资本来到人间,每一个毛孔都滴着肮脏的血。”可见,中国式现代化能够超越“国强必霸”的西方逻辑,成功击破“中国威胁论”的谣言,从而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走和平与发展的现代化道路。

(三)天人合一思想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治理智慧,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奠定深厚的文化根基。道家首先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观点,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强调天、地、人是一个共同体,人必须顺从天道,顺应自然,尊重客观规律,而不是凌驾于万物之上,由此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儒家则提出“天人合德”,强调人的德性要融入自然发展过程中,在尊崇“天行有常”自然法则的同时发挥主观能动性,敬畏自然、热爱自然,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通过提升道德修养达到天性与人性统一的崇高境界。之后,宋明理学家张载明确提出“天人合一”的概念,他认为人产生于天地万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其中“民胞物与”的表述可理解为人与自然万物没有本质区别,都以气为本体,天地人都是同胞,人要爱护自然万物,而不是将自然当作被征服的对象。总而言之,“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华传统生态观,揭露人与自然是共生共存的生命共同体,天地人是利益共存的有机整体。人类要避免对自然环境产生破坏和对生态资源进行无限掠夺的行为,要尊重和顺应自然界运行的客观规律,寻求“天地虽大,其化均也”的永续发展之路。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继承和发展“天人合一”思想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人与自然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等生态文明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明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当大自然受到严重破坏时,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置身事外、独善其身。当今全球面临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物种多样性锐减等危机,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发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为了从自然界攫取物质利益,不惜破坏生态环境,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中国从长远利益出发,绝不走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走“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中国在开发自然资源的同时也坚持做好保护与修复生态环境的工作,制定实施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以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引领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并从人类整体命运出发为全球环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与世界各国齐心共建清洁美丽新世界。

二、文化自信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动力源泉

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任何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兴盛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蕴涵深厚的文化根基,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还要实现文化现代化,以文化自信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精神支撑。

(一)文化现代化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关系

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涉及生产力和生产技术的进步,而且包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即文化现代化。从文艺复兴借助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封建神权的统治,到启蒙运动以弘扬理性反对封建王朝的专制,再到近代以来中国主张以民主和科学取代传统观念和制度的新文化运动,都不同程度反映文化现代化对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性。没有文化现代化,就没有思想解放运动,封建腐朽的政治制度和落后的经济制度就不能被推翻,中国式现代化变革更是无从谈起。文化现代化并不意味着全盘否定传统文化,而是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以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实现传统文化基因与现代文化相融合,以文化之源泉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

(二)文化自信是推进文化现代化的内在要求

文化自信作为一种内在的精神状态和思想观念,是对本民族文化价值与历史底蕴的认同感与自豪感。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文化生命力,文化现代化就如同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中华民族也就无法在民族革命精神的指引下从衰亡走向复兴。文化自信为文化现代化提供了精神保证和动力。坚定文化自信能够激发人民对中华文化的热爱与认同,既能在保护与传承传统文化中进行创新创造,又能敞开心扉学习借鉴外来优秀文化,丰富中华文化的多样性,从而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因此,必须以文化自信为动力源泉,不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三)以文化自信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其一,要加强党对思想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党的领导能够引领正确的文化方向,确保在思想文化领域全面贯彻和落实意识形态责任制,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在实际工作中,党带领人民克服艰难险阻,在革命实践中孕育出伟大的革命精神,不断深化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与文化的认同,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思想保障。其二,要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升文化服务供给体系的质量与水平,以更好地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这一过程中,需要构建以人民为导向的文化创作,创造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进而激发人民的文化认同感,为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文化支撑。其三,要创新文化交流发展的体制机制,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把握国际话语主动权。在国际交流中必须坚定文化自信,由此才能不断向国际社会输出真实的中国声音和弘扬中华文化,引导国际社会更好地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理念和实践。

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式现代化将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引领价值、凝聚人心,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让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成为人们的共同理想和共同价值观”。因此,推动现代化发展的重要环节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首先,中国式现代化既追求物质财富积累,又重视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当今中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文化软实力相比于发达国家而言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西方国家由于掌控了国际话语权,就肆无忌惮地抹黑中国的形象,甚至通过发动文化入侵、搞“颜色革命”等卑劣手段,试图让中国人民成为西方霸权国家的文化顺从者。因此,面对西方国家的污蔑和敌视打压,一方面,中国不仅要发展经济,还要对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达形式,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高国际话语权;另一方面,对内以优秀文化涵养人民群众,培养人民自强不息、吃苦耐劳、甘于奉献、爱党爱国的民族精神,增强其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出经济硬实力与文化软实力共强的现代化之路。

其次,经济政治决定文化的发展,但是文化也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正如“文艺能成为时代变迁和社会变革的先导”。唯有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中国式现代化进程才能朝着正确的方向推进,反之,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则会受到阻碍。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则要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下,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優秀作品,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这不仅反映了人民的精神文化追求,而且能够厚植意识形态建设的文化根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多元文化的激荡浪潮中站稳脚跟,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最后,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共同富裕既包括物质财富的共同富足,又包括精神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富有。“物质需求是第一位的,吃上饭是最主要的,但是,这并不是说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就是可有可无的,人类社会与动物界的最大区别就是人是有精神需求的,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因此,为了实现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必须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精神文化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文化服务覆盖率,以满足不同地区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此外,还要促进文化与经济、科技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提高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开创文化交往新空间,从而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进程中助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王文锦.《礼记译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6:258.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66.

[4]刘儒,陈舒霄.中国式现代化: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新飞跃[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3(01):9-20.

[5]《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作者系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陈 影

猜你喜欢
中国式现代化传统
边疆治理现代化
中国式民主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不要让中国式焦虑,废掉了你的孩子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Hair Highway--Studio Swine 的现代化诠释
中国式失败
国内某1 700 mm热轧厂现代化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