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民杰
摘要:研读高考试卷,就是以课标的理念、思想、要求来研读;研读试题,不仅要研读试题的解法,还要研读问题产生的情境,追寻试题的命题背景及思维轨迹,挖掘试题所潜藏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高观点认识试题,认清数学试题的大背景,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在大背景下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关键词:初读(读点、读线);再读(读面、读体、读脉);三读(读情境、读背景)
一份高考试卷,就像一轮月亮.
1层次一:初读如漫步中散心观月
初读高考试卷,就如漫步中散心观月.研读试卷,首先关注的是题型、分值,压轴题所涉及的内容,难度大不大?题目如何求解?一份试卷读完,也只是似曾相识,这就是初读.
初读,就是读取题目的外部,获取相关信息,形成初步认识.
1.1读点
读点就是研读出试卷所涉及的知识(核心知识点)、技能及通性通法,感悟所涉及的“通性通法的数学原理和其中蕴含的数学思想”.
1.2读线
高中数学课程内容突出函数、几何与代数、概率与统计、数学建模活动与数学探究活动四条主线,它们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课程.研读高考数学试卷,应该围绕这四条主线,读出新课程背景下考试评价是如何围绕这四条主线展开的.
例1(2022年新高考Ⅰ卷518)记△ABC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已知cosA1+sinA=sin2B1+cos2B.
(1)若C=2π3,求B;
(2)求a2+b2c2的最小值.
对于第(1)问,有两种思路.
思路1:利用三角形内角关系处理(利用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角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即可得出角B,过程略).
思路2:结合同构,利用函数单调性处理.
解法如下:
由于cosA1+sinA=sin2B1+cos2B=cosπ2-2B1+sinπ2-2B,令f(x)=cosx1+sinx,则f(A)=fπ2-2B.
利用函数f(x)在-[SX(]π[]2[SX)],[SX(]π[]2[SX)]上单调递减,结合角A,B的范围,得到A=[SX(]π[]2[SX)]-2B,进而求得A=B=[SX(]π[]6[SX)].
对于第(2)问,也有两种思路.
思路1:利用正(余)弦定理、倍角公式、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过程略).
思路2:构造图形,利用余弦定理、基本不等式即可得出结论.
解:由C-B=π2,如图1,构造△ABC,令∠BCM=∠B,BC=a,AC=b,BM=m,则∠ACM=∠ACB-∠B=π2,所以b2=(c-m)2-m2,cos2B=cos∠CMA=mc-m.
在△BMC中,由余弦定理,得
a2=2m2+2m2·mc-m.
故a2+b2c2=1+4·m2c2-2·mc1-mc.
令1-mc=t∈(0,1),则有1+4·m2c2-2·m2c1-mc=-5+4t+2t
≥42-5,当且仅当t=22时,等号成立.
经过研读,发现本题涉及的知识点有倍角公式、半角公式、和差角公式、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余弦定理、正弦定理、基本不等式、函数单调性等;涉及教材四条主线中的三条主线,如:函数、几何与代数、数学建模.
初读试卷,就是要围绕四条主线,理解相关概念、命题、定理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解决一类问题的数学方法,领悟其中的数学思想,初步建立网状的知识结构;能够用图形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形成数形结合思想.
2层次二:再读如庭院中驻心赏月
再读高考试卷,如站在庭院中,抬头仰望,明月当空,一览无余,驻心赏月.随着研读的深入,对试卷的理解才能愈发深刻,进入第二层次,这就是再读.
再读,就是对读取的信息进行深加工.如,考什么(试题的布局、内容、结构)?怎么考(主干知识重点考)?试题命制的风格及走向?
2.1读面
四条主线,线线相交,或点线(知识点与主线)布排,形成试题的布局、结构,这就是面.数学高考卷加强对主干内容的考查,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为此,需要读面,强化对试卷的整体认识.
读面,就是研读出试卷所考查的主干知识,各知识模块所占分值比例,各知识点的组合方式,考查方式,等等.近年来数学试卷在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等不同题型中都加强了对主干知识的考查,意在增强学生對主干知识深层次的认识和理解,引导学生更好地感悟数学本质.
2.2读体
读体,就是读出层次.高考试卷有较好的区分度,同一份试卷,同一道试题,能够分层考查不同的学生.对同一道试题,我们要读出不同的解法,读出思维层次的高低.
例2(2023新高考Ⅰ卷520)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且d>1.令bn=n2+nan,记Sn,Tn分别为数列{an},{bn}的前n项和.若{bn}为等差数列,且S99-T99=99,求d.
思路1:直接利用等差数列通项公式、求和公式,通过解方程求解,但运算量大.该方法属于第一层次.
思路2:由bn=n2+nan=n(n+1)an,数列{an},{bn}均为等差数列,又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d>1),故设an=dn或an=d(n+1),结合求和公式,分类讨论求解.
思路2充分挖掘条件,抓住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特征求解,运算量减小,该方法层次较高.
2.3读脉
“脉”是指试题命制的走向.研读高考试题,要研究命题走向,关注近年来一类问题的命题方向,即从历年试题到新近试题的近迁移,再到大概念的远迁移.
对于同构问题,近年来,高考题中主要有三种类型的同构题型.
题型1:结构相同(近)要同构.如2020年全国卷Ⅰ理科第12题.
题型2:“指对”跨界寻同构.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2题第二问.
题型3:从无到有凑结构.
有些题目涉及的式子并不像以上提到的和(差)型或者积(商)型一样明显,而是将原先左右同构的格式隐藏了起来,此类题型大大提升了解题难度,但通过对比发现,可以适当配凑,实现原先的同构格式.
例3(2020新高考Ⅰ卷第22题第二问)已知函数f(x)=aex-1-lnx+lna,若f(x)≥1,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f(x)=aex-1-lnx+lna=elna+x-1-lnx+lna≥1等价于elna+x-1+lna+x-1≥lnx+x=elnx+lnx.令g(x)=ex+x,則上述不等式等价于g(lna+x-1)≥g(lnx).又g(x)为增函数,所以lna+x-1≥lnx,即lna≥lnx-x+1.令h(x)=lnx-x+1,易求得h(x)max=h(1)=0,所以lna≥0,即a≥1.故a的取值范围是[1,+∞).
同构的本质就是函数单调性的应用.近年来,同构的内容涉及面广,如式的运算、大小比较、函数零点、不等式(等式)的证明、求参数的取值范围等,而且题目的综合性逐步增强(2020年的大小比较到2022年的函数零点),同构的技术含量也在增多,要求学生具有较强的观察、运算和分析能力.同构思想突破常规思路,为解题带来了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新的视野.
3层次三:三读如水面上净心玩月
三读高考试卷,我们对试题的认识(题目的解法、题目的源头)逐步通透,认识通透了,指导学生时方可得心应手,如天上一个月亮,水中一个月亮,我们可以出神入化地玩月.三读,就是要读出命题人设置试题的意图与解题人对试题认识上的差异,只有找到差异,反思自己,才能找出方向,明确目标,这就是三读.
三读,就是要读出试题的情境(题目怎么处理),读出试题命制时的思维轨迹及背景(题目怎么来);三读,就是对题目的处理做到出神入化,能解题知背景.
3.1读情境
情境主要是指现实情境、数学情境、科学情境.
研读数学试题,要能在问题情境中,把握研究对象的数学特征,抓住其数学本质,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其关键在于阅读.
读懂试题情境必须突破题意阅读关,捕捉题中的关键信息;对信息加工,得到数据所提供的知识和规律,运用数学语言,清晰、准确地表达数学论证和数学建模的过程和结果;通过数学建模的结论和思想阐释科学规律和社会现象;能够合理地运用数学语言和思维进行跨学科的表达与交流,这是高考数学命题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例4(2022新高考Ⅰ卷第19题第二问)如图2所示,直三棱柱ABC-A1B1C1的体积为4,△A1BC的面积为22.
设D为A1C的中点,AA1=AB,平面A1BC⊥平面ABB1A1,求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
解读情景:直三棱柱ABC-A1B1C1中,由题目所给条件分析出AB=BC=AA1=2,进一步得到该直三棱柱就是由正方体分解而来,因此可在正方体的情境下处理问题.其过程如下:
解析:构造正方体ABCN-A1B1C1N1,如图3所示,二面角A-BD-C转化为平面ABC1N1与平面BCN1A1所成角或其补角.由AB1⊥平面A1BC,可知向量B1A
为平面A1BCN1的法向量.由正方体ABCN-A1B1C1N1知B1C⊥BC1,B1C⊥AB,所以B1C⊥平面ABC1N1,则B1C为平面ABC1N1的法向量.又因为△AB1C是正三角形,所以〈B1A,B1C〉=π3,二面角A-BD-C的平面角为π3.故二面角A-BD-C的正弦值为32.
分析各条件间的关联,将直三棱柱ABC-A1B1C1置于正方体中,其过程就是数学建模,在正方体的情境下处理,解题过程变得简单.
能在复杂情境中,理出问题产生的数学情境,进而优化解题过程,这应该是我们三读试题的追求之一.
3.2读背景
背景是指命制试题时产生问题的大背景及命题人的思维轨迹.研读高考试题,面对学生,我们不仅仅是指导学生解题,还要追寻数学试题的命题背景及思维轨迹,挖掘试题所潜藏的教育资源,引领学生高观点认识试题,认清数学试题的大背景,掌握研究方法,学会在大背景下思考问题,拓展思维.
例5(2021新高考Ⅰ卷第21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F1(-17,0),F2(17,0),|MF1|-|MF2|=2,点M的轨迹为C.
(1)求C的方程;
(2)设点T在直线x=12上,过T的两条直线分别交C于A,B两点和P,Q两点,且|TA|·|TB|=|TP|·|TQ|,求直线AB的斜率与直线PQ的斜率之和.
背景初析:设圆锥曲线C:Ax2+By2+Dx+Ey+F=0,过点P(x0,y0)的直线l,m的倾斜角分别为α,β,其斜率分别为k1,k2,直线l,m分别与圆锥曲线C交于A,B与C,D,则
(1)|PA|·|PB||PC|·|PD|=Acos2β+Bsin2βAcos2α+Bsin2α;
(2)若|PA|·|PB||PC|·|PD|=1,则α=π-β,倾斜角互补,即k1+k2=0,此时A,B,C,D四点共圆.
证明:略.
设直线l的方程x=x0+tcosα,y=y0+tsinα(t为参数),将其代入曲线C:Ax2+By2+Dx+Ey+F=0,得
(Acos2α+Bsin2α)t2+(2Ax0cosα+2By0sinα+Dcosα+Esinα)t+Ax20+By20+Dx0+Ey0+F=0.
设A,B两点对应的参数分别为t1,t2,则有
t1t2=Ax20+By20+Dx0+Ey0+FAcos2α+Bsin2α,
即|PA|·|PB|=|t1t2|=[JB(|]Ax20+By20+Dx0+Ey0+FAcos2α+Bsin2α[JB)|].
同理,有
|PC|·|PD|=[JB(|]Ax20+By20+Dx0+Ey0+FAcos2β+Bsin2β[JB)|].
所以,有
|PA|·|PB||PC|·|PD|=Acos2β+Bsin2βAcos2α+Bsin2α.[JY]①
當曲线C表示圆,则①相应于为圆的割线定理,即|PA|·|PB||PC|·|PD|=1;
当曲线C不表示圆,若A,B,C,D四点共圆,从而|PA|·|PB||PC|·|PD|=1,即Acos2β+Bsin2βAcos2α+Bsin2α=1,进而推得α=π-β,此时k1+k2=0.
四点共圆背景再析:根据上述结论的推导过程,结合平面几何知识,可发现圆锥曲线以下性质.
性质1:设直线AB,CD的斜率存在且不等于0,若AB,CD是圆锥曲线的两条相交弦,交点为P,则
(1)两弦AB,CD的倾斜角互补的充要条件是A,B,C,D四点共圆;
(2)两弦AB,CD的倾斜角互补的充要条件是|PA|·|PB|=|PC|·|PD|.
性质2:设直线AB,CD,AD,BC的斜率存在且不等于0,若AB,CD是圆锥曲线的两条相交弦,且AB,CD的倾斜角互补,则AD,BC的倾斜角也互补.
性质3:设A,B,C是圆锥曲线上的三点,且直线BC的斜率存在,若AB,AC的斜率互为相反数(倾斜角互补),则直线BC的斜率与曲线在点A处的切线斜率互为相反数.
以此背景的试题,如2022年新高考Ⅰ卷第21题.
读试题背景,更多的是读出知识背景(高等数学背景)或命制背景,仅用于明确问题处理方向,而问题的处理只能在中学数学的范围内解决.作为数学教师,对试题背景应该有深刻的认识,认清数学试题的大背景,教会学生在大背景下思考问题.
三读高考试题,就是从课标的理念、思想、要求来研读,并在此基础上把握教学,这种处理,就是站在与高考命题专家思想相通的平台上,这样教育教学将变得更有效、更得力、更自如.我们从观月到赏月,再到玩月,随着研读的深入,对试题的认识逐渐出神入化,这既需要较强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对教育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