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迪
任弼时的一生是与中国青年运动紧紧相关的。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上任弼时总是坚持党的领导,创造性地开展或指导青年工作,探索正确道路和发展方向,与革命同事一起开辟出青年运动的新局面,是党内长期从事青年运动的典型代表,被称为“中国青年的卓越导师”“中国青年运动的卓越领袖”。1946年,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任弼时在延安提出了重建青年团的构想。无论是重建青年团初步构想的策划,还是具体到青年团的试点、扩建,再到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他都参与且领导了全过程。2024年是任弼时同志诞辰120周年,缅怀任弼时的丰功伟绩,学习他在领导重建青年团过程中的青年工作理论,对于新时代做好青年和共青团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抗战胜利后解放区青年工作的情况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国内社会矛盾发生了变化。以美国支持的国民党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与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大众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中国社會的主要矛盾。为了争取和平和民主,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同国民党统治集团开展了一场正义的斗争。
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全国解放战争时期。随着这个新的历史时期的到来,中国青年运动的任务、发展趋势等也必然出现新的变化,而重建青年团自然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广大青年群体面临的一项紧迫且必要的任务。
在抗日战争的尾声和解放战争的初期,原本在抗战期间作为青年运动典范的解放区青年运动,开始出现在革命新时期难以适应的问题。青救会组织虽然在抗战时期起过重要作用,但是它的发展在抗战后期不足以满足解放区青年运动的需求,并逐渐表现为组织松散以至放任自流的状态。尽管抗日战争胜利后,青救会被更名为青年联合会,但这一更名并未带来本质上的变化,无论是组织成员、工作任务还是工作方式,均未脱离其原有的模式,呈现出无活力无朝气的状态。
总体而言,解放区内的青年团体和组织可以大致分为两类地区。第一类地区是山东、晋察冀、华中、晋绥等解放区。在这类地区都还有青年团体,用“青救会”或“青年联合会”的名义开展工作。在青年工作开展得比较好的山东解放区还有约150万青救会成员及近3000名从事青年工作的干部。然而,此地区青救会的日常工作十分欠缺,青救会成员参与组织活动也寥寥无几。虽然青救会或青年联合会的组织尚存,但是系统领导的作用很薄弱。青年工作机构成了研究性或咨询性机构,日常工作是忙于党政部门安排的群众动员工作,专门的青年活动极少,这样就导致了青年对这些青年组织及其开展的活动本身缺乏兴趣。第二类地区是陕甘宁、太行、晋冀鲁豫等地区。这类地区在上层机关基本上属于“有名无实”的状态,有名义上的青年组织,但其相对应的工作机构是缺失的,而中下层甚至直接是“无名无实”的状态了。虽然没有正式宣布取消当地青年组织的命令或文件,但是实际上,这类地区的青年组织及其相关青年工作已经名存实亡。此地区的状况对于继续开展青年工作极为困难,因此从事青年工作的干部相继离开工作岗位。从总体上看当时各解放区党组织内部对青年工作和青年组织的认知情况,对青年在中国革命事业中的作用都是持承认和肯定的态度,但是对如何更好、更充分地发挥青年的作用都缺少切实可行的办法,而且对是否需要建立专门的青年团体也在认识上存在分歧。
经历14年浴血抗战后,解放区共有约1亿人口,其中青年占比约为20%,即约2000万人。这些青年在经过长期抗战的百般锤炼和严峻考验后,无论在政治觉悟还是团结程度方面,都已有了空前的提高。大约有300万—400万的青年积极分子活跃在解放区的各项工作之中,约占全国解放区青年总数的20%。尽管这部分青年在政治上积极要求进步,有强烈加入党组织的愿望,但是,最后真正能达到被党组织吸纳标准的青年也仅有40万—50万人。这就直接导致了大量青年积极分子未能被党组织接纳,加之当时解放区青年工作开展不力,最后就有很多青年实际上是处于无组织的状态。这不仅限制了他们作为青年积极分子应发挥的作用,而且对他们的个人成长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因此,在当时国内复杂的形势下,党必须进一步加强青年工作,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变青年工作涣散、沉闷和无组织的状态,充分组织并调动其积极性,提升他们的能力,并通过他们影响更广泛的青年,提高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只有这样做,解放区青年才能在党的领导下,在即将开始的夺取民主革命和全国胜利的斗争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任弼时发起重建青年团的倡议
重建青年团的倡议最早应追溯到抗战胜利之初。在抗日战争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中共中央的战略方向作出调整,已经从原先的“向南发展”转变为“向北发展”。1945年秋,内战阴云又起,富饶的东北,成为国共必争之地。为了争取东北,中共中央自8月中旬至11月底,先后从各解放区抽调主力部队11万余人、干部2万余人日夜兼程,开赴东北前线。在日寇铁蹄下十几年的东北,需要全面建设。9月上旬,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任弼时在延安召见中央青委冯文彬、蒋南翔、宋一平时指出:“东北青年在伪满统治下十四年,他们有强烈的爱国心,但过去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像黑屋子里的人骤然跑到阳光下面,一时不容易认清自己的方向。因此我们很迫切地需要到东北去做团结和教育东北青年的工作,提高他们的革命觉悟。东北地方很重要,东北革命的胜利将会加速中国革命胜利的进程。”据此指示精神,蒋南翔代表中央青委起草了《关于东三省建立青年积极分子组织的初步意见》,提出东北青年运动的任务和方针以及建立青年积极分子组织的条件和步骤。10月11日,蒋南翔与宋一平带领90余人组成的中央青年委员会“五四工作队”,徒步从延安出发,历经三个多月的长途跋涉,最终到达东北并随即开展青年工作。
在哈尔滨,工作队根据任弼时的指示精神,深入大中学校对学生进行“从民族到阶级”“九一八到解放战争”等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发展史的教育,很快打开局面,并于1946年8月,在哈尔滨创立了“东北民主青年联盟”组织。尽管其名称与青年团有所差异,实质上两者属于同一性质的组织。到了1948年的五四青年节,民主青年联盟的代表们在哈尔滨的道里丽都电影院参加大会,并成立“哈尔滨市毛泽东青年团”。蒋南翔出席大会并讲话。当年从延安赴东北的青年工作队队员陈模担任青年团哈尔滨市委第一书记。8月下旬,在东北解放区举办的青年工作会议上,决定成立东北毛泽东青年团筹备委员会,由此开始在东北全解放区开展建团工作。9月24日,筹委会正式发出通知,提议“毛泽东青年团”改名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
就在东北建团的同时,延安的建团工作在任弼时直接领导下也在逐步前进。1946年5月,中共华东局委派负责山东青年工作的干部赴延安向党中央汇报青年工作的情况。中央青委工作一直由任弼时分管,但由于任弼时身兼数职,异常繁忙,不可能直接听取汇报,因此他责成中央青委的工作人员先行听取汇报和讨论。其间中央青委的工作人员每隔几日就向任弼时汇报讨论的进展情况。在汇报中,大家从山东地区联系到全国各解放区(如太行地区、晋绥地区、晋察冀地区、华东地区等)的情况,通过研究发现,1946年全解放区青年组织基本上都处于已取消的状态。经过听取多次汇报后,任弼时向中央青委的同志发出倡议:“你们可以再研究一下,看是否可以建立青年团。”
在当时,大家都为青年工作的现状焦虑不安,却谁也不曾想到过建团的事。任弼时的这个倡议顿时让在场的人豁然开朗。随后,中共中央青委和山东、陕甘宁解放区的青年干部根据任弼时的倡议,就重建青年团的可行性及建团的具体事宜进行了一个多月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大家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最终达成共识,一致认为应在解放区建立一个新式的青年积极分子的先进组织——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中央青委据此起草了《关于成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建议(草案)》,并于1946年6月报送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经中央书记处审阅后决定召开座谈会,专门就青年团重建问题进行深入的专题讨论。
任弼时对重建青年团的理论贡献
194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一次召开座谈会,讨论建立青年团问题。中央书记处书记朱德、任弼时参加会议,中央青委和山东等从事青年工作的同志列席。任弼时主持会议。中央青委等部门列席人员汇报了各解放区青年工作、组织概况和建立青年团的设想及有关问题。汇报之后,朱德首先发言说:“我看可以组织青年团。”他指出:“青年中的积极分子比一般青年觉悟高一点,组织起来才好领导他们。”其他到会人员也均发言表示赞同组织青年团,并提出了一些有益的建议。会后,任弼时向毛泽东汇报了本次会议的情况,毛泽东对重建青年团表示肯定,并提出应征求各解放区对此的意见。中共中央随后在9月13日就此议题再次召开会议,除了毛泽东、刘少奇外,在延安的所有政治局委员、中央委员和候补委员均出席。列席会议的有中央青委和山东、陕甘宁边区青年工作干部代表。会议仍由任弼时主持。经过热烈讨论,与会者一致同意要建立青年团,并对如何搞好建团工作发表了很多中肯的意见。
任弼时在重建青年团的过程中不仅给予了很多的关怀和帮助,更在理论层面上对这项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见。由任弼时提议并主持的两次中央会议上,围绕未来青年团的建设,任弼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包括重建青年团的必要性,还有青年团的名称、性质、指导思想、工作方法、党团关系以及如何建团等。任弼时的这些重要理论成为试建青年团过程中的指导思想。
第一,建立先进青年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1946年,全国各解放区约有2000万青年,其中积极分子约有400万。任弼时认为,要想充分调动青年的积极性,就必须把这约400万的积极分子有效地组织起来,并通过他们更好地促进2000万青年参加全国各解放区内的各项活动。在党的领导下建立青年组织,这些青年能够充分在解放战争、生产活动、土地革命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同时,青年积极分子组织起来后也更便于教育他们,提升他们自身的能力。这样他们也就能够在各项运动中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成为党的助手。任弼时还强调,在国民党控制的地区也需要组织青年力量,暂时不用统一命名。这在当时也是符合国统区斗争实际的。国统区的民青、民协、新青社和民联等组织,在党领导下的爱国民主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党对青年团的领导。任弼时认为,放松了党的领导是以往青年工作中出现的“先锋主义”和组织松懈等错误的根源。要继续加强党对团的领导,避免青年团犯“第二党”的错误。党的基本任务就是团的基本任务,即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任弼时在肯定青年团组织先进性的同时,突出地强调了党对青年团的领导,从而打消了大家担心青年团重建后重犯“先锋主义”错误的顾虑,也因此得到从中央到地方的广大同志对建团设想的支持与认可。
第三,开展建团工作必须研究青年特点。针对当时部分解放区青年工作开展不力的现状,任弼时认为,青年团的工作对象是青年,因此必须对青年自身的特点进行研究,并采用适合青年的工作方法,否则青年团的工作就没有发展前途。教育是做好青年工作的关键,在各项工作中领导教育青年的方法,青年团如何领导一般青年去参加各项建设,还有苏联共产党领导共青团的经验,这些都需要去好好地研究。这些意见为后来建团工作中有效开展青年活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四,建团的具体方法和步骤要切合实际。任弼时认为,在农村怎样建立青年团并如何进行活动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且必须紧密结合农村的具体需求来建立农村的青年團组织,切忌搞成空架子。采用示范的办法,工作可从基础好的地区开始。并在基层党支部内挑选一部分青年党员发展团员,从而成立团支部,并由党支部进行领导。这一过程基本上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建立组织,但上面要有一定的领导骨干。具体先从建立团支部开始,然后相继建立团的区委和县委。任弼时还建议先在延安试验建团。初期建团工作,正是按照这套设想开展的。
任弼时重建青年团的相关理论阐述,体现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对重建青年团工作指明了道路,规划了蓝图。其中的一些基本论述,直至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任弼时参与指导试建青年团工作
1946年11月5日,中共中央向各解放区发出一份由任弼时主持起草的重要文件,即《关于建立民主青年团的提议》(以下简称《提议》),指出青年团的重建十分必要,应比过去共产主义青年团更群众化、青年化,同时,青年团在政治上应接受党的领导,工作上也应是解放区党、政、军、民工作的忠实助手,而且在建团步骤上应该是先从巩固的中心区开始做,待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此后,在任弼时直接领导下,中央责成各中央局、各分局召开讨论会议,总结经验,研究办法,择地试点。任弼时还多次抱病与中央青委的同志一起讨论具体试点工作。解放区中共各中央局、各分局,按照《提议》的要求,开始陆续择地试建青年团。在陕甘宁边区,先后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农村团支部——冯庄团支部,第一个工厂团支部——丰足火柴厂团支部和第一个学校团支部——行知中学团支部,在此基础上,又将建团试点范围扩大至中小学校;1945年5月在山东解放区,随着中共华东局发布《关于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指示》,建团范围迅速遍及全区,到1947年底,团员发展到5万多人;在晋察冀边区,首先在平山、曲阳、定县等中心区域建立了“毛泽东青年团”,而后推广经验,向全区扩展。截至1948年末,各解放区的青年团试建工作广泛开展,取得显著成效,从而为中共中央决定正式建团提供了依据,为青年团从试建到全国普遍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48年9月,任弼时在西柏坡参加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上讨论了将于1949年上半年召开全国青年代表大会,成立全国青年联合会,正式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问题。会后毛泽东在起草中共中央九月会议通知时,写上了有关召开团代会和建立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定。在西柏坡,任弼时经常向各地来汇报工作的同志了解建团情况,并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
1948年12月4日,在听取了晋绥分局青委书记胡克实的汇报后,任弼时特地嘱咐:要加快建团工作的速度,但切勿盲目,要向从事相关工作的干部讲清楚建团这项工作的重要性;要在学习国际上青年团建设的经验,同时更要发挥大家在青年工作中的创造性,并在不脫离实际且不脱离群众的基础上采取与青年的特点和兴趣相符合的工作方法,不要看不起中间群众和落后群众,因为青年团建设的好坏取决于青年群众工作开展得怎么样。
在任弼时的积极倡议和指导下,青年团的试办工作稳步进行。经过两年多的试点实践,中共中央于1949年1月1日正式发表《关于建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决议》,并于2月18日成立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筹备委员会。当时解放战争正处于关键时刻,尽管任弼时身体状况已经不佳,但他仍然在百忙之中亲自担任筹委会主任,一丝不苟地审阅、研究、修改中央的建团决议和团章草案。正是他的亲力亲为,强有力地推进了筹备工作的有序进行。4月11日至18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任弼时抱病参加了筹备委员会的几次重要讨论,为大会审阅和修改主要文件,特别是亲自出席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传达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制定了总的方针。作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的缔造者,任弼时在大会上被代表们一致推选为青年团中央委员会名誉主席。
【参考文献】
[1]李玉琦.《中国共青团史稿》[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何启君.《青年团重建史料集萃》[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会任弼时研究中心编.《纪念任弼时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4]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员会编. 《黑龙江青年运动和共青团工作编年纪事》(1919-2005) [M].哈尔滨:黑龙江省人民出版社,2006.
[5]柳建辉,郑雅茹.《任弼时与中国青年》[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3.
[6]《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作者系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曾莎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