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洋
一幢位于江西萍乡安源镇牛形山东南坡山脚下的风格迥异的建筑,见证了风起云涌的安源革命运动和日新月异的萍城变化。这就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罢工胜利后的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旧址。而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讲演厅,凝结了安源路礦工人的集体智慧,是融历史、科学、艺术、现实价值于一体的珍贵文物。2024年是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讲演厅落成100周年,让我们回望历史,共同了解她的前世与今生。
百年沧桑,工运旗帜,蕴含丰富的安源革命斗争历史价值
1922年9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胜利后,俱乐部组织迅速扩大,机构进一步健全,原有办公场所十分拥挤,俱乐部于是租用了半边街广场的“协兴”洋货店作为办事机关。为了让工友有一处开展文体活动的场所,从苏联留学回国、担任俱乐部总主任的刘少奇提议,仿照莫斯科大剧院的风格,在俱乐部办公楼后面修建一座讲演厅。工人们纷纷响应,踊跃集资捐款。建筑工程于1923年10月18日动工,1924年5月1日竣工,总共耗资1万元。
落成后的讲演厅占地面积435平方米,建筑面积812平方米,为四层砖木结构楼房。厅内正面筑有一座讲演台,台高约1.25米,台对面及左右建通楼三层,可容纳1300多人。每层均为玻璃装潢。楼内每层四周的栏杆上雕刻有花果绿叶,十分精美。枣红色的外墙,延伸出的屋檐,轿式的吊顶以及小阳台、栏栅院,属于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
讲演厅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产业工人自行集资、设计、建造的规模最大、建筑风格最具特色的工会大厦。该厅的建成有效地解决了工人没有正规文体活动场所的难题,使之成为工人集会、化妆演讲等革命活动的主要场所和党开展文化宣传的重要阵地。工人俱乐部负责人刘少奇、黄静源、萧劲光等都曾在台上参加过化装演讲。党组织在寓教于乐中培养工人健康的生活方式,既丰富了工人业余生活、提高了工人思想觉悟,又增强了俱乐部的凝聚力、组织力和战斗力。讲演厅成为安源被誉为中国“小莫斯科”的象征和标志。1982年2月,讲演厅和前栋的俱乐部办公大楼一起被国务院列为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重要历史事件的纪念场所。
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体现建筑学方面的科学价值
讲演厅从选址、设计、施工各方面都严谨细致,其建筑风格、构造和工艺在近代建筑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建筑构造舒适宜居。整个建筑为砖木混合结构,四面承重墙全部眠砖到顶,人字梁架,重檐庑殿顶、小青瓦屋面,重檐四坡顶,坡度呈45度角,檩条上顺钉望板,再上顺钉扁椽,盖阴阳瓦。上檐口接铁质落水管,下出口檐口设青砖排水天沟。一、二楼的玻璃窗户靠外部都配有木质防雨板,可以根据天气变化自主开关。屋顶和四边排水顺畅,不易积水,瓦面有利于通风透气,保证了房屋冬暖夏凉。这样的结构非常适合南方夏季多雨、潮湿、闷热,冬季湿冷的气候特点,能更有效地防寒隔热。
房屋功能齐全合理。由于举行活动时人员集中,为了保证室内空气质量,同时便于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讲演厅设置了五扇门,东西、南北对称设计,可以加强空气对流,使房屋更加通风。其中进门和左边两扇为对开的大门,其余三扇为单开的小门,舞台左侧的候演室,对外开有一扇小门,方便台上演出人员进出和安全疏散。每一层回廊的左右两边分别设有单跑木楼梯,一边上一边下,上下楼分开,可避免上下楼时的人员堵塞,有利于紧急情况下的人员疏散和有序撤离,也可避免同一方向上下人员承重对木质楼梯的压力。
为了增强房间的实用功能,在楼梯间和舞台下方都设有储备间。储备间房门为镶板木门,可用于放置闲杂物品,最大化利用了有限空间,使整体更加整洁美观。
藻井吊顶聚音扩音。在讲演厅正中央的屋顶,有一个八边形藻井设计,深约2米,分为5层,呈倒漏斗形嵌于顶部。舞台顶部也有同样设计的藻井,形状和大厅完全一致,体量略小。安源工运时期,党的主要宣传方式为演讲,现场效果直接影响宣传效果。当年在没有话筒等扩音设备的简陋条件下,这种物理聚音设计能够有效收集并放大声音,使声音更加清晰洪亮,增强演讲的现场音效和感染力。
玻璃装潢采光通透。为了增强建筑的采光效果,使舞台视野更开阔,大厅内部没有砌墙或隔档,而是用8根笔直的木柱挑空整个大厅,撑起整座建筑,以保证室内有效采光和观众视野不被遮挡。整个房屋外墙均采用大面积的玻璃窗户。第一、二层外墙为拱形玻璃木窗,第三层为木板隔墙,第四层为全玻璃窗外墙。特别是第四层环绕四周的落地玻璃窗,起到了传统民居中天井采光的特殊效果,有效补充了大厅的光线。
施工监管规范有效。据1923年8月俱乐部《建筑委员会报告》记载,讲演厅由安源工人金春海进行图纸设计,李武云负责后期图纸变更。专业人员的前期介入,确保工程的有效落地。由于建设周期长,工程项目大,资金耗费多,为了确保工程进度的顺利推进,以及资金使用过程中的有效监管,工人俱乐部成立了建筑委员会,专门负责讲演厅的项目建设。建筑委员会由俱乐部副主任朱少连担任委员长,下设采办处、庶务处、会计处、工程处,每处推选处长1人,共21人共同组成建筑委员会,均为俱乐部负责同志。后因工作需要,工程处又添加11人,总人数达到33人。建筑委员会需定期向俱乐部大会汇报工程进度、细节变更、经费使用等情况,确保了建设过程中资金的有效监管和施工的规范科学。
雕刻精美,搭配和谐,突显中西交融的文化价值
与很多革命旧址不同,这幢建筑兼具西式与中式风格,在今天看来,仍旧精美绝伦。作为文化载体的近代建筑,讲演厅对于研究同时期赣中地区建筑、结构、艺术和用材,是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设计与文化的匠心独具。讲演厅的外观与当地民居风格迥异,整幢建筑第一、二层呈正方体,第三层四面墙呈斜面向内缩窄,第三层四周用红砖砌成高约1米的蜂窝状镂空墙进行修饰,第四层采用玻璃外墙,重檐庑殿顶盖上灰瓦,整体显得十分大气稳重。
屋脊为红砖砌菱形花格。花格正上方为火车轮盘和岩尖、铁锤造型组成的石质俱乐部部徽,寓意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代表路矿两局工人的利益。屋脊两端和房顶的四个石质飞檐翘角,装饰有祥云和龙头等中国传统图案的造型。建筑色彩深沉,彰显我国南方建筑艺术与民俗文化相结合的重要特征。
雕花与色彩的完美搭配。雕花和油漆的和谐共生,是整个建筑极具亮点的部分。从外观看,红色砖墙作为建筑的主体颜色,所有窗户的窗棂和落水管都被油漆成天蓝色,包括顶部屋檐四周,就像给红色建筑上了一个蓝色边框,这种颜色跳跃的搭配非常吸引眼球。
从内部木结构看,讲演大厅为整个建筑的中心,每层栏杆的雕花十分精美。楼层前檐柱间设木作栏杆,二层栏杆样式为夔龙卷草纹,三层栏杆样式为富贵牡丹纹,四层栏杆样式为木直棂,回廊二层前挑檐下设曲嗉椽。讲演厅所有木装修表面均粉饰油漆,门、窗、木地板、天花板、木楼梯、穿坊表面粉饰暗红色油漆,木柱表面为暗绿色油漆,曲嗉轩表面为白色油漆,栏杆及童柱表面为浅蓝色油漆,栏杆上的花果绿叶为彩色油漆,走进大厅给人一种富丽堂皇的中式格调。
灯饰与建筑的和谐统一。安源煤矿自1898年开办时,就建有发电厂,所以当时的讲演厅里装有电灯,每一层的回廊相距3米,都安装有当时典型的白色球形灯。大厅正中央的藻井顶部,用金属拉杆悬挂着一盏金属和玻璃材质的大吊灯。吊灯由8个白色球形灯环绕中心的圆盘形主灯组成。舞台中心的藻井中央安装有球形顶灯,这些具有西式风格的灯饰与整个建筑中西合璧的风格搭配显得十分协调。每当夜幕降临,讲演厅内灯光闪烁,路矿工人齐集于此举行各种活动,场景蔚为壮观。
有效保护,合理利用,挖掘百年历史建筑的现实价值
1956年1月,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当时称安源路矿工人俱乐部)建立,由于没有陈列大楼,就将包括讲演厅在内的俱乐部旧址作为办公和展示场所,截至1964年,约有13万观众前来参观,在宣传和展示安源革命历史中发挥了特殊作用。1964年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正式成立后,该旧址一直由纪念馆管辖,常年对外开放。1997年,包含該旧址在内的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被命名为全国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党和国家对红色文化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该旧址也在传播红色历史、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成为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阵地。
为了让文物活起来,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在旧址的有效保护利用上狠下功夫。本体维修、防雷、消防、安防等保护项目相继实施,使得这幢百年建筑“青春永驻”,复原陈列使之重获新生。这里是观众来馆参观的打卡点,别具一格的建筑风格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感悟红色历史,感叹百年工艺;这里是开展党性教育和现场教学的绝佳场所,一场场历史讲座和专题报告会、一幕幕红色演出在这里上演,还原历史情境,再现百年场景。2023年6月,江西省旅游发展产业大会在萍乡举办期间,这里上演了《风从安源起》沉浸式演出,历史与现实交织穿插,演员与观众交流互动,让嘉宾感受百年前奔腾于此的文明之风、革命之风;这里是研究民国时期江南建筑的一个代表案例。一批批建筑设计、摄影绘画的艺术团队从科学美学的角度审视历史留给我们的艺术瑰宝。
百年历史,风华正茂。让文物所承载的中华文明和革命文化成为经典和永恒。
(作者系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研究馆员、副馆长,江西省安源精神研究会理事)
责任编辑/陈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