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研究
——以知情意行视角下燕山大学为例

2024-05-26 23:15王银思李安冬冯益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大学生教育学生

■ 王银思,李安冬,冯益为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1]。2022 年,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再次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2]。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的思想基石,对党的领导、国家的稳定、民族的团结具有深远的影响。高校承担着极为重要的意识形态教育责任,必须牢牢抓住青年价值观形成和确定的关键阶段,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合格可靠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本研究基于知情意行四维结构分析理论,通过问卷调研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教育的对策建议[3]。

一、知情意行四维结构分析理论指引

知情意行是心理学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普遍运用的四维结构分析理论。心理学领域认为,人类的心智结构分为知、情、意,而行则是在心理活动的指导下,对前三者的实施与体现[4]。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逐步深化。

“知”是人对外部世界的客观认识,包括自然规律、社会思想、道德价值等。所谓“知行合一”,先有“知”才有“行”。对于大学生而言,数年求学经历中,接收了大量的社会知识、专业知识,在此基础上社会经验、情感判断、价值取向逐渐完善,最终建立起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是人对外在人、事、物的情感体验。在心理学中,情感体验是个性养成的重要环节。正向的情感体验可以催化意志的形成,强化行为选择;而负面的情感体验则会消减意志的作用,弱化行为选择。“意”是人根据目标,不断克服困难,调整行为,最终实现目标的意志与决心。而这也正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培养学生的道德认同、价值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等所预期到达的心理层面。在认知和情感的基础上,建立起坚定的意志,才能稳定、持久地作用于行为。“行”是付诸实践,是通过言语、表情、举止、动作外显知、情、意的举动。意识层面的培育成果要通过“行”来检验,促进外部世界的发展也要通过“行”来实现,因此,本文认为“行”是判断认同程度的最高层次。本文所研究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是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觉自愿地认可、赞同、信仰与遵从[4]。其中的认可体现了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知认同,赞同体现了情感认同,信仰体现了意志认同,遵从体现了行为认同。学习领悟、情感赞同、信念确立、行为实践,从前向后共同构成了认同形成的四个阶段。

在认知认同层面,主要调研被试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性质以及主要内容的知晓程度,例如,“您认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哪些内容”;在情感认同层面,侧重于考察被试对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取得成就的支持度和满意度,例如,“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赞同程度”“您是否为自己是中国人感到骄傲和自豪”;在意志认同层面,重点调研被试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否有充分的信心与坚定的信仰,是否已经具备排除其他思潮不良影响的识别力与判断力,例如,“您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看法是”“您能否区分西方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区别”;在行为认同层面,对被试是否能够维护、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进行考察,例如,对于西方国家强行干涉我国内政并企图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您的态度是“您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吗?”此外,研究还对被试的网络使用情况、思政课学习情况等进行调研,以便为对策建议的提出提供数据支持。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现状

研究以燕山大学在校大学生为被试群体,随机发放调查问卷,收回有效问卷1 980 份,其中男生占比69.34%,女生占比30.66%;本科生占比70.51%,研究生占比29.49%;党员占比22.12%,共青团员占比72.6%,群众占比5.86%;理工科专业学生占87.02%,其他专业占比12.98%。

(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知而不清”

超过75%的学生可以准确判断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均包含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范畴中。仅有21.52%的学生认为自己很熟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含义和具体内容,54.7%的学生表示知道大概,17.47%的学生只听过概念,6.31%的学生表示不了解。在问及马克思主义的产生背景与基本原理的时候,20.55%的学生表示自己基本不了解或很不了解,63.94%的学生表示比较了解,15.51%的学生表示十分了解。可以看出,在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性质以及主要内容的知晓程度上,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认知程度有限,了解深度不足,即“知而不清”。

(二)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情感上高度认同

对于党和国家的基本路线、方针和政策,98.73%的大学生表现出强烈的支持与认可;97.64%的大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适合于我国的国情与发展;99.39%的大学生为自己是中国人而感到骄傲和自豪;99.12%的大学生完全同意“党的历史功绩不容篡改诋毁”。数据显示,大学生对于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以及取得成就普遍呈满意和支持的态度,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情感上高度认同。

(三)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信念坚定但对外部思潮的辨别能力有限

95.56%的被试完全同意“青年学生要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97.92%坚定认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实现”。当问及“是否能够区分西方所提倡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价值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时,45.3%的大学生认为说不清,24.49%认为可以区分,21.21%认为无法区分,8.99%认为不关心、无所谓。大学生普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较强信心和坚定信念,但对外部思潮的辨别能力十分有限。虽然,87.4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所坚持的理想信念、政治信仰、道德观念即使受到外部影响也不可能改变或改变的可能性小,但值得注意的是还有12.53%大学生存在改变的可能。这说明仍有部分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志认同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

(四)大学生具有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的行为,但行为中掺杂了一定的随意性与功利性

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维度,一方面,在对待关系国家安全稳定的底线问题时,几乎全部大学生都拥有正确的政治立场,行为选择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例如,99.38%的学生坚决抵制香港“占中”;99.46%的学生强烈反对西方国家强行干涉我国内政并企图破坏国家统一的行为;96.51%的学生在网络中看到抹黑党和国家的负面信息时选择举报、跟帖反驳或删除。另一方面,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践行,又呈现一定的随意性与功利性,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例如,当问及是否在网络上发布过弘扬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信息时,69.65%的被试表示没有;问及是否愿意参加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或红色实践活动时,积极参加的学生占比47.73%,尝试参加的学生占比38.13%,不参加的学生占比14.15%;84.65%的大学生具有强烈意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其中有52.83%的学生认为入党有利于自身的发展,呈现出功利主义倾向。在思政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占比77.78%,19.39%的学生看心情随便听听,更有2.83%的学生选择睡觉或者做其他事情。

三、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认同的对策建议

(一)牢牢把握高校党委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

在成果导向的考核机制下,高校学生教育工作的天平倾向于学风建设、科创竞赛和文体活动,学生的注意力更多聚焦在自身提升学业成绩、增强专业技能和培养综合素质上,较少关注意识形态层面的学习与精进。虽然学生能够展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指导下应有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倾向,但是在日常学习、生活的践行中缺乏主动性与自觉性,显示出一定的功利性与随意性。在此背景下,高校党委要切实负起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主体责任[5],在党管办学方向、党管宣传、党管舆论阵地、党管干部等各个重要环节,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任务的落实。同时,要强化基层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牵头抓总作用,齐抓共管、严格落实,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制度、方法等,从上到下形成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与宣传的育人风气与格局。

(二)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专业性与系统性

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知而不清”,能模糊知晓其内涵与内容,但是欠缺系统而深入地理解与掌握,因此,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需要提升教育主体的专业性和系统性。从教育主体来看,当前在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的背景下,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共同构成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主力,他们的素质与能力影响着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效果。要将他们的力量充分聚合起来,在思想上、内容上、技巧上开展有针对性的系统培训,赋能打造一支理论功底深厚、道德修养良好、教学能力较强的意识形态教育教师队伍;培育思政“金师”,支持、鼓励教学名师、辅导员以工作室、工作团队等多种形式,打造研修共同体,聚合育人资源与力量,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1+1>2”的理想效果;邀请党政工作者和学术名家进校园,对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专题教育,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增加教育的新颖度与多元性,形成育人合力。从教育内容来看,高校要落实国家有关文件要求,开足开好思政课。使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新版本统编教材[6],增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必修课程,完善意识形态教育课程体系,打造思政“金课”,将课堂内的庞大理论与课堂外实践探索相结合,让学生对意识形态教育内容感兴趣,主动思考,引发共鸣,切实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指导地位。

(三)抢占网络教育阵地,在“用、识、防、供”四个方面下功夫

5G 时代万物互联,信息随手可得。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日益依赖于移动互联网,各类思潮也通过网络媒介作用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塑造。网络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最重要的渠道,已经成为高校必须抢占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阵地。高校可以从“用、识、防、供”四个方面发力。“用”,积极引导大学生关注使用主流媒体与渠道;加强网络文明教育,提升大学生网络文明素养,自觉抵制非法网站。“识”,将意识形态教育纳入国家安全教育范畴,加强法律法规教育,强化大学生法治观念和公民素养;定期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调研,掌握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政治认同现状。“防”,加强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的判断力,坚决抵制不良思潮利用网络的隐蔽性渗透传播;加强校园信息技术中心建设,加强信息监测、预警、处置机制的完善,筑起“安全网”,撑起“保护伞”,将渗透防御在校园之外,避免“小切口”引发“大风浪”。“供”,在加强教育主体和教育内容提升的同时,积极发挥校园内“软环境”和“硬设施”作用,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营造爱国爱校、团结奋进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好校园新媒体矩阵,用学生喜欢的表达方式和表现形式多渠道输出一批优秀的意识形态教育内容,将移动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有效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最大增量;加强校园各类育人基地、场馆、空间的建设,打造浸润式的文化育人场域,将学生全时空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下。

(四)推动学生在广泛实践中内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成果

人的认识离不开实践,认识的建立要经历“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往复,最终才能实现知与行的统一[7]。因此,高校要积极搭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实践体系,帮助学生将抽象的意识形态具象到实际行动中,只有将理论学习成果转化为个人亲身经验时,才能达到最终教育的目的。具体而言,一方面,积极组织动员学生参加“三支一扶”“三下乡”“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等校外社会实践活动;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参加各级各类志愿服务、文化体育、劳动锻炼、勤工助学、科技创新、社会调查、学生工作等实践活动,将当前主要的“外部输入”单向学习模式,转变为“外部输出+内部整合”双向学习模式,以双创学分、德育评价等激励机制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与自觉性,激活内生原动力。在多层次、多维度、多角度的广泛实践当中让学生体会领悟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8],内化正确的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

四、结语

大学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实现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建设者。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开展研究,有助于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现状,发现其中问题所在,有针对性地制定教育对策。当前大学生在情感上高度认同、意志上强烈支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但对其内涵、内容却模糊不清,无法实现“输入- 内化- 输出”认知闭环,容易受外部影响且行为中掺杂了一定的随意性与功利性。未来,高校需要在顶层设计、知识传授、网络思政、实践锻炼等多个维度同向用力,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和管理权,切实引导大学生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猜你喜欢
大学生教育学生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学生写的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