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性探析

2024-05-26 23:15刘国安王祖梦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1期
关键词:共同富裕价值观精神

■ 刘国安,王祖梦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浙江 杭州 311500)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在新征程中的重要任务。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我党重要的意识形态工作方法,也应该致力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回答好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中起到怎样的作用之前,务必先剖析出二者的契合性在哪里的前提问题。找出二者的关键耦合性,发挥出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最大功效,对追求人的精神境界的提升或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价值契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取向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在价值层面具有相同的应然导向或共同追求的价值认知,在国家认同层面、社会凝聚层面以及个人信仰锻造层面都有着趋同的价值取向。

(一)培养国家认同的价值契合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内生性的政治价值要求呈现出对国家认同的基本样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美好社会的理想信念、向上向善的价值理念、积极健康的道德观念和文化的广泛认同的精神状态”[1]。而思想政治教育在“认同指向的一个关键目标就是国家认同”[2]。

首先,体现出政治共同体的价值意蕴。民众对统治阶级综合判断形成了情感、态度以及行为上的认可与支持,达成政治认同。在此基础上,广大人民群众以追求一定的政治目标形成了政治共同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构建的是包括政治文明在内的精神文明上的共同体,而这个共同体一定是包含全体人民在内的共同体。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上富裕首先是对政治上的情感认可、政治上的支持态度以及上升到国家认同的行为。没有政治共同体上形成的价值观念,其所有的精神富裕将无从保障,更无法提及。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构成政治共同体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前提,同时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所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做的是思想上的工作”[3],是对国家认同,政治认可的思想工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形态就是政治共同体的所有成员运用一定的教育方式,并以国家意识形态为教育目标的教育工作机制。由此可见,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政治共同体内形成的,又以政治共同体的构建为价值意蕴。

其次,体现出人民群众政治参与意愿。国家认同的另一个重要标志是人民有意愿参与政治活动。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都并非只是国家或政治的单向的运作,而是人民的自我发展与国家建设双向协作的结果,在价值意蕴上都体现出人民参与的美好意愿,同时也体现出国家与个人的和谐关系。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主体与客体都是人民,人民对国家认同,有参与或履行国家制定的方针政策的意愿才能形成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追求的动机。从人性视角而言,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是人民的必然选择,所以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项具有政治意义的国家发展目标,广大人民群众不仅极力支持,同时也愿意付诸于行动。人民参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构建是一个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和全体人民共同努力。只有在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下,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幸福的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旨在引导和教育人民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增强社会主义意识,促进全体人民的全面发展。人民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助于确保教育目标的实现,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增进社会的和谐稳定。简而言之,思想政治教育力图实现将“自然人”向“政治人”,将“个性化”向“政治化”的内在转变。

(二)提升社会凝聚的价值契合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都具有社会属性,或同属于社会范畴。二者的发展与演进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进而提升社会凝聚力。

首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增强社会凝聚力。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提升社会凝聚力的基础和前提。当整个社会的人民都能够在精神上得到充分满足时,他们会对社会更有归属感,更愿意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贡献力量。共同富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共同富裕,更包含文化、教育、健康、环境等方面的共同进步。当社会成员共同分享知识、文化、艺术、科技成果时,他们之间的认同感和凝聚力将得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提升社会凝聚力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是培养公民意识、国家认同感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有助于增强社会成员的荣誉感、归属感,促进社会各个群体和个体之间的团结和融合。思想政治教育作为社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仅是灌输知识,更重要的是塑造公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提升公民素质和社会凝聚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形成社会和谐、稳定、有序的局面,推动国家和社会的长期繁荣发展。

其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有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百年来我党不懈努力的奋斗方向。尤其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探索和推进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目标。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本质要求。同时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是在共同富裕的价值需求上,在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需求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国式现代化是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的蓝图构想,“思想政治教育观照和促进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培育和凝聚强大精神力量”[4]。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价值与个体价值的有机统一,这从根本上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对社会与个体的团结凝聚、社会价值的整体涵育的社会属性,因此对推进时代发展、社会前进具有促进作用。“现代化是人类文明的新提升,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新阶段,更是社会全面的全新的变革。”[5]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人口规模巨大特点的现代化,致力于全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以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为目标。总的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内涵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蕴涵“不谋而合”。

(三)锻造个人信仰的价值契合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每个人的精神富裕,每个人的精神锻造。思想政治教育力图培养每个人符合社会主义发展需要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在个人信仰方面二者目标一致。

首先,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就个人层面而言,都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的思想性活动。“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强调个人在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提升和进步。这涉及到个人的内在修养、道德观念、学识水平以及审美情趣等方面,是人的精神层面的提升和发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就个人发展而言,是为了提升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价值责任,同时提升个人价值的具体实现,包括文化涵养、审美能力等。此外,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也展示着个人的精神境界,体现着社会整体的精神境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的是人的精神思想层面,以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为主要内容,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达至马克思主义思想精神维度。

其次,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都是涵盖树立人的信仰的意识形态活动。无论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还是思想政治教育,都是在马克思主义范畴下的具象化。二者精神层次或思想层次内在的要求和外在的体现都聚焦于马克思主义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是人民积极投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源泉,是促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及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坚实后盾。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提升,才会更有动力关注社会问题,树立政治意识和提高思想觉悟,从而促进社会意识觉醒,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追寻。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并不是单纯依赖于物质条件的富裕程度。马克思主义强调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经济基础的变革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动力,但也要看到精神生活的独立性及能动性作用。因此,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建立在经济基础共同富裕及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基础上,就个人而论,经济富足与精神饱满才算得上是全面发展。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持还是要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理解和认同上。思想政治教育通过教育、学习和实践,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以实现理论上的支撑与保障。

二、目标契合: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人本要义

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契合,内在的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蕴含着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功能属性。思想政治教育意在思想助人、精神成人,具有极强的以人为本的民本意蕴。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本要义是将人民的利益和福祉置于首位,通过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关注全面的个体发展、尊重个体差异、激发创造力和倡导和谐共处等方式,促进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归纳起来大致分为两个维度,即基本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人以及高阶层面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一)基本层面的中国式现代化时代新人

从时代新人的培养诠释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契合性。“时代新人是指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前列,具有坚定、自信、奋进、担当的精神状态,具有理想信念、爱国情怀、道德品质、知识见识、奋斗精神和综合素质,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重任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6]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培育时代新人的重要使命,它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出的新要求。时代新人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时代弄潮儿。首先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社会主义各个方面的建设,拥护社会主义道路,把握历史主动,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第三次飞跃。值得强调的是,社会主义道路的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党的领导是所有事业开展的核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要培养时代新人,要树立“四个意识”端正思想觉悟,要做到“两个维护”注重实际践行,就必然拥护党的领导、感怀党的恩情、落实党的要求。中国共产党坚持胸怀天下,不会以党谋私,致力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致力于以人为本的理念,致力于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如果思想政治教育能够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那其一定会具备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必然会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必然会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为遵纪守法、道德高尚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必然会将社会与个人的关系相统一,以追求国家利益为准绳,确立爱国主义思想,坚持集体主义观念,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具备社会主义伦理精神。当时代新人具备了这样的精神生活内容,达到了一定的精神生活境界,不难想象,时代新人的精神生活一定是富裕的,而且是合乎实践逻辑地走向共同富裕的。

(二)高阶层面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从马克思主义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学理念理解思想政治教育与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契合性。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的高阶目标,同时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不仅强调个体精神生活层面的富裕,也更加注重全体层面的富裕。

马克思将人类发展阶段分为“人对自然的依赖”“人对物的依赖”以及“自由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解决前两个依赖,进入社会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将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结合,成为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7]。在这样的自由个性阶段,也就是自由全面发展时期,由于人对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所以是社会关系以真实的样貌而存在;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和在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范围内生成的……它是人与自然界、与物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在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阶段中,人的精神生活得到极大提升,彰显出精神生活富裕的社会样态。人与人的关系、与自然的关系、与社会的关系以及自我的关系,将是一种和谐共生的积极联系。思想政治教育最高层面的目的和任务是将受教育者培养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当前社会精神生活整体状况发展还不平衡,个体差异明显,因此最高阶段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还不能达到普遍的实现状态,但这并不意味着现阶段的人达不到这样的精神层次或不能实现精神富裕。由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相对独立性,即便人民群众不能全部或普遍进步到这个层次,“但还是存在部分人或者一定群体人在其精神生活方面能够达到那样的高度”[9]。不仅是当下,纵观历史,有诸多道德高尚的人表现出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风貌。比如,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人民子弟兵雷锋,也包括抗洪抢险的军人群体,还有抗击疫情的医护人员群体,他们都达到了极高的精神境界,富有饱满的精神状态,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先行者”。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一定是有一部分人或群体“先富起来”,成为社会精神的榜样引领者,感召人民群众共同迈向更高的精神目标。可以推测,当社会的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先行者”越来越多,形成高阶的社会精神氛围,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的推进与支持下,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将越走越近,直至得以实现。

三、实践契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

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与目标的实现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与目标具有逻辑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都具有一定的政治意义,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在各自自我价值的实现中又共同发展。

(一)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精神保障

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土壤和发展空间。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建立在一定的物质生活基础上,追求并实现精神层面的富足和满足,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丰富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现实构建。

首先,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教育氛围。主要体现在具有责任意识的社会氛围、具有团结凝聚力的社会氛围、具有全方位文明呈现的社会氛围三个方面。人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使人们更加注重思想和道德层面的追求,而不仅仅是追求物质利益。有助于提高公民的政治素质和社会责任感,增强公民的参与意识和社会参与能力,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形成具有责任意识的社会氛围;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可以促使社会成员在共同的文化认同和精神价值观的基础上形成紧密联系,在这一过程中具有塑造共同意识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作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形成具有团结凝聚力的社会氛围;当整个社会的精神生活得到共同富裕,人们更加重视文化、艺术、科学等方面的追求和创新。为思想政治教育引导人们遵循科学精神,推崇真理提供了新的动力,从而推动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形成具有全方位文明呈现的社会氛围。

其次,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丰富发展了意识形态的现实构建。意识形态的构建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内容。一方面,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在功能上防止和抵制极端思潮和思想僵化。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有助于满足人们对于精神需求的合理追求,减少因为思想空虚而产生的极端思潮和极端行为。助力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避免陷入思想困境和极端主义的误区。另一方面,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对马克思主义伦理道德观的具体实践。意识形态的构建需要人民的道德“觉醒”。道德是一种价值体系,它涉及对善恶、对错的判断和选择。个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其意识形态的构建。一个拥有高尚道德标准的个体往往更倾向于持有积极、包容、正义、博爱等方面的意识形态。此外,意识形态的构建需要参与者具有一定的政治判断能力。道德判断力在人们的决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个体的意识形态往往受到道德准则的指导,影响其对于政治、社会和伦理问题的态度和选择。总的来说,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促进作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又是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二者相互提升、相辅相成。

(二)强化社会主义价值观引领,构筑美好精神世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最具引领力、最具精神力的指导观念。“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10]现阶段,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发展,落脚点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

首先,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纽带”作用去理解。“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10]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明确了国家价值观念的准绳,是衡量各种观念的价值尺度,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方向,同时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本质需求高度一致。思想政治教育向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转变,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来实现的是行为价值向思想价值的过渡,是思想价值向精神价值的演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着“中介纽带”的重要作用。以此观之,思想政治教育与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一个有机整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嵌入促成二者在实践进路上形成动态联系。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逻辑起点,对人民的精神生活赋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神指引,从而构建人民的精神世界。

其次,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要求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要求科学性与生动性并重来实现美好的精神世界。科学性的要求侧重思想政治教育,生动性的要求则侧重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当然二者并非有严格的界限,只是在于二者统一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契合中各有价值取向。思想政治教育在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义的基础上,以中国共产党历史为客观史料、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为逻辑诠释,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提供科学支撑。观念的形成在科学性的支撑下,才会受到人民的支持与接纳,内化于心形成稳固的心理及思想态势,进而升华精神境界。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生动性主要表现为以情感的共鸣、情感的体验为基准,发展为精神层面的高尚世界。任何灌输性的传播方式、任何机械的传播模式都难以发挥其本身的效用,精神生活属于意识范畴,则需要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生动性的渲染、感染,达致情感共鸣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

猜你喜欢
共同富裕价值观精神
共同富裕
我的价值观
虎虎生威见精神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金湖:美丽生金,让共同富裕看得见摸得着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拿出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