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 悦
(天津市儿童医院药剂科,天津 300134)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规定,道地药材是指经过中医临床长期应用优选出来的,产在特定地域,与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相比,品质和疗效更好,且质量稳定,具有较高知名度的药材。基于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学习,本文对作为中药特色技术传承培训基地的广东地区所产芸香科道地药材进行调研,主要涉及药用历史沿革、产地采收加工及鉴别特点。
芸香科植物在我国分布广泛,共有150 余种,主产于西南和华南地区。芸香科分4属,即柑橘属、黄檗属、花椒属、白鲜属。药材中以柑橘属植物最常见,如陈皮、橘红、枳壳、枳实、佛手等。广东省地处岭南地区,高温多雨、气候潮湿,具有丰富的药用植物资源,道地药材“十大广药”广为人知,也称“粤十味”。其中化橘红、广陈皮、广佛手分别来自芸香科植物的果皮、果实,此类药物多味辛、性温,归肝、脾、肺经,具有宽中除满、止咳平喘、理气止痛等功效[1]。
1.1 化橘红药用历史2020 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所收载化橘红,是芸香科植物化州柚或柚的未成熟或将近成熟的干燥外层果皮,前者称毛橘红,后者称光橘红。化橘红是“十大广药”之一,属于广东省名贵药材,主要产于广东化州地区及广西陆川等地[2]。化橘红气芳香、味辛苦,主要成分为柚皮苷,有理气消痰、健胃消食之功效,可用于治疗风寒咳嗽、食积伤酒等[3]。其功效独特,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4]。据考证,化橘红已有1500年的历史,最早记载于《本草纲目拾遗》,其将正宗的化橘红根据表面毛茸多少分为正毛橘红和副毛橘红[5]。清代《医门法律》[6]中首次记载“化州陈皮消痰甚灵”,经基源考证,以上“化州陈皮”“化州仙橘”,均为化州柚的果皮。钟楚楚等[7]考证,橘红在清朝之前以橘类橘红为主,自清之后,化州柚为代表的柚类橘红以其显著功效成为橘红的药用品种。后因化州柚产地遭到破坏,遂以普通柚皮入药。但历代均把普通柚皮作为化橘红的伪品。
1.2 广陈皮药用历史2020版《中国药典》所收载广陈皮,是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果皮,药材分为陈皮和广陈皮。有学者[8]认为,广陈皮作为道地药材使用始于明代,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今天下多以广中来者为胜,江西者次之”。广陈皮因功效显著,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因主产于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故又称“新会陈皮”,是芸香科茶枝柑的干燥成熟果皮,为“十大广药”之一。清代徐大椿著《药性切用》首次且惟一一次将新会皮单独收录记载:“即新会县橘皮……入脾胃而理气化痰,和中快膈”[9]。宋叶等[10]考证,为新会陈皮制作原料的柑橘在宋元时期就有种植,距今有700 多年的历史。在清代,新会陈皮成为医家推崇的道地药材,用药时医者会在处方上标注“产广东,以新会县署内者最佳”[11]。清代张璐著《本经逢原》[12]有言:“橘皮苦辛温,无毒。产粤东新会,陈久者良”。新会陈皮用药始于明清,至今约有600 年。清代以后作为道地药材深受众医家推崇。
1.3 广佛手药用历史2020 版《中国药典》收载佛手,是芸香科柑橘属植物佛手的干燥果实。佛手有理气化痰平喘、和胃止痛之效,因其果形似观音手指或如来拳头而得名,又称五指柑、佛手柑、九爪木等[13]。佛手原产印度,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四川、广东、浙江、福建、云南等地。药用佛手因产地不同而分为多个品种[14,15],如广佛手产于广东、广西地区;闽佛手产于福建;金佛手产于浙江金华;川佛手产于四川地区。广佛手以肇庆高要地区产量多且质优,被列入“十大广药”。“佛手柑”的记载最早始于元朝,《饮食须知》中香橼项下附录记载“佛手柑,味辛甘,性平,与香橼功用相同”。明代《本草纲目》[8]记载:“枸橼木……其实状如人手,有指,俗呼为佛手柑”。《本经逢原》[12]中记载“柑橼乃佛手、香橼两种,性味相类……盖柑者佛手也,橼者香橼也”,可见佛手和香橼为两种植物。综上考证可知,古代枸橼即为佛手,而非香橼。因佛手、香橼的别名都称为枸橼,故后人多有混淆。
2.1 化橘红化橘红是广东名贵特产药材,主要产于广东化州地区及广西陆川等地。植物较适宜温暖、湿润气候[2]。化橘红生长的土壤中礞石含量高,多认为化橘红祛痰效果优与此有关。目前,化橘红在我国南方的加工形式多为化橘红丝、化橘红片[16]。对于化橘红的采收时间,钟楚楚等[7]检索文献发现,以前化橘红是以成熟果实的果皮入药,在十月份采收,如明《本草品汇精要》柚项下记载“采:十月取实……用:皮”,清《调疾饮食辩》记载:“且今富贵家所尚橘红,云化州所出名化红”。1948 年黄绍华所著《橘红之培植与收取》中首次记载了化橘红采收时间为夏季,标志着其采收时间的变化[7]。1963年版《中国药典》将化州柚与柚的采收时间规范为“夏季采摘未成熟果实”[7]。化橘红的加工是将采摘后的果实置沸水中略烫,除去果瓤及部分中果皮,将果皮割成5~7瓣,压制成形,干燥后即可切丝使用[16]。传统化橘红的加工方法是将化州柚的外层果皮切成角状,加工成7 角的毛橘红药材,称为“毛七爪”;普通柚通常割成5角或6角[17]。
2.2 广陈皮主产于新会的广陈皮,其采收、加工与贮存极具地域特色,有独特的传统技艺。新会陈皮非常注重采收时期,按采收时间不同分为小青柑、中青柑、大青柑、微红柑、二红柑、大红柑。新会陈皮的加工分为开皮、反皮、干皮。开皮分为“二刀法”“三刀法”。晾晒有“冬前好天气,失水软翻皮”的说法。在新会地区内,陈化三年以上的陈皮才能称为“新会陈皮”。
2.3 广佛手李旺君等[18]考证发现,在历版《中国药典》和各地炮制规范中,佛手多以蒸制品或生品入药;饮片规格主要为佛手丝或佛手片;净制切制除去杂质,或润透,切丝或片,干燥。
3.1 化橘红传统鉴别特征来源于化州柚果皮的化橘红,其主要性状鉴别特点是果皮薄而坚实,呈七角星状对折,表面密被柔软毡状细绒毛,因绒毛多少分为“正毛橘红”“副毛橘红”;有油点,气清香。来源于柚果皮的化橘红绒毛短而稀疏或无毛,有“光黄七爪”“光青七爪”等规格;其油室细小,气微香。其他地区产品皮较厚,质松泡,表面光滑无绒毛,凹下的油室点较大,香气较淡。
3.2 广陈皮传统鉴别特征来源于茶枝柑果皮的新会陈皮多切成基部相连的三瓣、四瓣状,瓣片边缘反卷,表面有细密均匀的凹孔状油室,对光照视可见油室,质柔软不易折断,以指甲划之,香气浓郁,嚼之有麻舌感。其他地区产品多厚薄不一,瓣片边缘不反卷,油室孔稀疏、粗细不均,对光照视油室不明显,质脆易折断,气味淡。
3.3 广佛手传统鉴别特征广佛手来源于芸香科佛手的干燥果实,较大,多刨成薄片,展平可见上端有数条手指形的分裂;切面的外皮呈黄色,肉呈白色,俗称“金边白肉”[19],肉质柔软,糖分好、气较香。其他地区产品较小,刨成的薄片顶端呈粗锯齿状,不呈手指状,切面内肉呈黄白色,质较硬,糖分少、气香淡。
综上所述,十大广药中的芸香科药物,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具有特殊的产地加工炮制及性状鉴别特点,为历代医家所推崇。芸香科药物占十大广药中的1/3,这可能与岭南气候高温潮湿,岭南人体质易气虚痰热、阴虚湿热、脾虚等相关。而化橘红、广陈皮、广佛手具辛味香气,果皮性温和,多入肺胃经,有调理气分、舒畅气机、宣肺祛痰、调理肺胃之气、宽中和胃止呕等功效,属于临床广泛应用以及中医养生调理必不可少的良药。道地药材因生长在特定地域,相比其他地区所产的同种药材,具有品质好、质量稳定、药效显著的特点,临床应用定会取得满意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