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对策研究

2024-05-26 14:52
天津科技 2024年3期
关键词: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田 君

天津大学教育学院 天津 300354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1]中指出,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以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增强维护国家安全能力、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和完善社会治理体系为着力点,特别强调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

教育部发布的《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2]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共计3 013 所,在校生总规模约4 655 万人。高校人口高度密集、青年人口比例高、关注度高、敏感性强,高校突发事件具有复杂性、扩散性、危害性等突出特点。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反映。

1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内涵

1.1 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3]界定的突发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严重社会危害,需要采取应急处置措施予以应对的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突发事件具有突发性、紧急性、破坏性、威胁性、社会性、高度不确定性和决策的非程序性特征。在管理实践中,多数研究观点认为,危机与突发事件没有本质差别[4]。

美国危机管理学家斯蒂文•芬克基于其对危机生命周期的划分方式提出,从突发事件的酝酿产生到最终消亡大致具有4 个生命周期,即潜伏期、爆发期、恢复期和善后期。如果问题在潜伏期得到适当的关注和解决,则可最大限度减少事件带来的负面影响[5]。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将突发事件的发展过程划分为预防与应急准备、监测与预警、应急处置与救援、事后恢复与重建4 个阶段。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贯穿于事件的各个过程,并充分体现“预防为主,常备不懈”的应急管理理念。

我国自2003年建立以“一案三制”为核心的应急管理体系以来,以“预防为主、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为基本方针,将突发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是最积极、主动的应急管理态度。

1.2 高校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

高校应急管理是指为应对突发事件而进行的一系列有计划、有组织的管理过程,主要目的是有效预防和处置各种突发事件,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突发事件的负面影响。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既需要完善的预警、预防过程,也需要周全的处置和完备的恢复过程,以尽可能地防范化解安全风险,降低突发事件造成的人身、财产损失。防范高校危机事件已成为国家安全治理的重要内容。

2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现状

按照上级相关主管部门要求,高校普遍制定了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将其作为学校处置突发事件的规范性文件,并要求各二级单位、部门建立相应的突发事件应急预案。

依据应急预案,高校组建了学校级别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其作为学校应急工作组织机构,一般由校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校内各单位、部门负责人为领导小组成员。设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多由校办主任兼任。同时,各二级单位成立相应的应急工作组织,由党政负责人担任组长,相关部门工作成员为组员,设置一级安全巡查员,并建立信息上报渠道。当发生突发事件时,立即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的应急处置工作,根据事件级别,由不同人员担任总指挥。

在日常宣传和检查方面,高校一般根据安全巡查的内容由各分管机关部门牵头,协同相关部门,定期对学校各个安全责任主体的责任落实情况进行检查,重点检查实验室、危化品室、学生宿舍、学生食堂、教学楼等人员密集区域,校内工地等区域的安全状况,以及各类宣传阵地的安全情况,并由各归口单位不定期开展师生安全教育宣传活动。

3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问题

3.1 顶层设计待完善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基础较为薄弱,多停留在书面,存在模板化、僵硬化和同质化问题,亟需开展全流程的整体框架结构与顶层设计,运行的流程、许多具体的工作机制等有待进一步细化和落实。

3.2 预警机制不健全

崔雪丽[6]认为,当前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深度总体不够,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重大突发事件发生后的舆情引导和善后处理,事前预防相关研究偏少。在实践中,各高校更重视现场应急和事后总结,对于突发事件的防范准备工作思考不多、投入不大,导致预警机制不健全,存在一定的漏洞和不足,未形成针对性、有效性、防范性的预警机制。

3.3 人力支持不足

各高校均已成立校级和二级单位的应急管理组织,但成员多为相关部门工作人员,而非专职应急处置人员,应急力量与承担的任务相比有明显的差距。人员编制少、人少事多的情况很普遍,应急人员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知识结构、编制结构都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发生突发事件时,会出现临时组织人力的情况,面临人力不足、业务不熟、专业素养缺乏等问题,工作人员来不及接受培训就临时上岗,导致应急处置的不可控因素增加。

3.4 实操演练不到位

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都包含演练的内容,但普遍存在文本化的现实问题,演练的针对性、协同性、实用性不强,缺乏专业人士指导和设备采购资金,应急演练处处受限。实操演练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会对正常的校园教学秩序产生一定影响。高校突发事件的种类多且复杂,通常开展相对简单易行的演练形式,如消防灭火实操演练,更为复杂的自然灾害、公共卫生和网络安全事件等,受场地、人员、资金限制,很少组织演练,导致各部门缺少沟通协调、协同配合的平台,师生缺少应急处置的经验。

3.5 信息渠道不通畅

随着校园网络的普及及现代网络信息传媒的发展,高校突发事件很快就会在各类网络平台上升级发酵。高校师生若未能及时从学校正式途径获得官方发布的公开信息,则会导致信息公开不及时、不透明,网络上的虚假信息就会快速蔓延,从而给学校带来负面影响,影响校园安全稳定。

3.6 硬件、软件均不过硬

受资金限制,物联网技术、GPS技术、云储存技术、情景化模拟技术、智慧指挥中心和信息系统、人工智能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尚未在高校内普及使用。多元化的技术支持可以弥补人力、经验、实操演练不足等现实问题,从而提高风险源识别、危险内容排查的效率。

4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预防对策建议

4.1 完善顶层设计

牢固树立“隐患就是事故,事故就要处理”理念,以“学校统筹协调、师生广泛参与、处置快捷高效”为目标,以维护保障生命财产安全为根本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和伤害。

实现应急管理模式本质的转变,由“重响应、轻预防”转为“全流程管理”。完善高校安全管理领导机构,高校各级领导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认识,制定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体制和机制,做好全面领导、整体协调工作;由总指挥做出决策,调动、指挥各部门开展工作,统筹安排、靠前指挥、确立分工、督促指导,高校内部各个部门之间加强合作、协调联动。

4.2 建立层次分明的应急预案体系

高校突发事件不会经常发生,但对于高校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必须时刻做好准备。在高校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事前的预警工作是降低损害和减小影响的重要环节,对整个突发事件处置起重要作用。应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避免事件发生;早发现,第一时间获取信息材料,及时做好判断并将其解决,或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妥善做好应对措施。

按照《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7],高校突发事件预案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规范、统一领导、分级负责、协调配合、预防为主的原则。完备的预案应包含组织指挥体系及职责、预警和预防机制、应急响应、后期处置和保障措施等内容。整套预案的编制过程包括风险分析、确定职责、调查分析资源、确定响应程序和行动、完成预案文本5 个步骤。

高校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安全性和可操作性,以风险评估为基础,深入分析高校突发事件的内在动因,评估潜在的重大危险、发生的可能性、发生过程和事故后果。以常见和突发的公共事件预测、预防为重点,统一指挥、统筹推进、责任分级,预先协调人力物力资源,明确事前、事发、事中和事后各个环节的责任,落实由谁来做、怎样做、何时做等。一旦发生类似安全事件,以最快的响应速度、最大的工作效能,有序实施救援,最大程度减少人员伤亡,把高校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和影响降到最低。

4.3 充实应急管理队伍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应急管理队伍,要求人员具备专业的应急管理业务能力,掌握各类突发事件处置流程,并及时采取措施。针对高校应急管理专职人员缺乏的现实困难,充分挖掘辅导员、管理人员、专业教师队伍、外包服务资源,着力打造一支“专兼结合、优势互补”的应急管理队伍。

辅导员发挥安全稳定作用,与学生联系紧密,随时洞察安全隐患和事故苗头,科学预判,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突发事件发生。

管理人员是高校管理体系中的节点,是安全管理政策的执行者,掌握着信息传达的渠道和应急处置的资源。管理人员应立足本职岗位,主动适应新形势、新任务,不断增强做好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调动本科班主任、研究生导师的积极性,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秉承“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理念,注重学风建设,创造良好的教学科研氛围,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需,办学生之所盼,助力学生成材成长,防微杜渐,将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发挥外包服务的作用,聘请消防、医疗、食品安全、安保等领域专业人员,提供特定领域的专业服务,以满足阶段性的应急处置需求。

高度重视应急后备力量队伍建设,强化教育培训,完善规章制度,严格工作程序,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效率,提高队伍专业化水平。定期对辅导员、管理人员、专业教师开展应急处置能力培训,聘请专业领域人员,分析研究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经典案例,树立警觉意识,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将工作重心前移到风险发生之前,做到安全工作前置,把事件苗头消除在萌芽状态,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发生,维护正常教学、生活秩序和校园安全稳定。

4.4 建设实操演练基地

克服人力、物力、财力局限,建设专门的宣讲教育基地,融入实景设施,通过加强实操演练,发现应急预案中存在的问题,完善物资、装备、技术等筹备工作,锻炼队伍,明确职责任务,理顺工作关系。

4.5 畅通信息渠道

完善高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官方信息发布平台的影响力。积极利用高校的网络平台,因势利导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法律知识、道德行为准则。建立主流媒体平台,开设问答窗口,解答学生对于网上各种舆论的疑惑。关注网络平台的舆论动向,对于学生关注的社会舆论、舆情,要及早介入、及早疏导、及早干预;对于热点、焦点问题,要给予官方的正式回复,积极传播正确的舆论导向。

注重师生的意见反馈,强化“校长信箱”、工会教代会的信息采集功能,持续开展高校领导进宿舍、下班级、到食堂等深入一线的活动,开辟多种自下向上的信息反馈渠道,将师生反映的急、难、愁、盼问题及时转达到学校领导和各个主管部门。重视意见的回应环节,能够解决的问题给出办理时限,不能解决的问题给出正面分析解释,或制定可行的整改方案。

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关注师生思想动向,开展风险研判,未雨绸缪。党员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充当信息传递员,利用微信等平台,及时了解师生思想动态,掌握师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与师生加强联系,引导舆情发展的走向。

4.6 提升硬件和软件的科技水平

随着高校师生信息化能力的增强,应急系统信息化建设是必然趋势,网络化、电子化和媒介化是突出特点。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物联网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提升应急管理的预防能力,最大限度地解决潜在危机或已经触发的危机,使其起到保护师生安全、保持正常秩序、维护学校声誉的重要作用。

建设和完善高科技含量的应急联动系统,升级相关系统,扩大兼容性,有效整合数据,把信息系统和通信技术等多种前沿尖端技术集合到一个平台,统一协调各个相关部门,为师生提供快速、及时的救助服务。应用先进的应急决策工具,尝试使用人工智能和DSS相结合的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以解决复杂的决策问题。

开展高校校园大数据分析,收集海量数据,及时发现高校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访问、提取数据后,利用挖掘技术,对所提取的数据信息进行分析,找出数据背后的规律,并为之提供解决办法。

配备先进的技术防范设施,构建视频监控体系,加大校园监控系统覆盖率,尤其在办公楼、图书馆、实验室等重点部位安装网络高清监控系统和远红外报警装置,充分应用新技术来增强校园预警能力。

5 结 语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的重要论述,树牢总体国家安全观念,切实提高突发事件应急能力。高校安全与国家社会紧密相关,完善高校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有利于提升高校对危机事件的治理水平,可以有效减少影响高校安全的不确定性因素,从而防止消极影响向社会扩散。处理好高校突发事件对我国教育事业及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国家安全的时代背景下,深化国家安全在高校中的认知,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稳妥处置突发事件,保证校园安定有序,保障学生身心健康,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终促进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事业更快、更好发展。

猜你喜欢
突发事件应急管理
多维深入复盘 促进应急抢险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完善应急指挥机制融嵌应急准备、响应、处置全周期
应急管理部6个“怎么看”
国际新应急标准《核或辐射应急的准备与响应》的释疑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突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