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第一中学 李 敏
【背景材料】
3月20日,是中国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天之后,岸柳青青,莺飞草长,桃红李白迎春黄。春分在天文学上有着重要意义,该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在同一时刻迎来日出。
【材料解读】
二十四节气蕴含了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并用于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二十四节气与地球的公转运动有关,每一个节气都对应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使用频率最高的节气是春分、夏至、秋分、冬至,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二分二至。二分二至日在地球公转运动内容中具有重要的意义。知道了二分二至日,就能知道太阳直射的地理纬度,进而就能知道南北半球的昼夜长短情况等。春分日和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近些年的高考地理试题一般不直接考查太阳的直射点,而是结合二十四节气、农业谚语、古代天文设施等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有的高考试题还结合气候的影响因素综合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下面以一组高考地理试题进行具体分析。
【高考试题呈现】
下图示意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读图,完成1~2题。
1.影响图中气温高低的主要因素是
( )
A.海拔 B.大气环流 C.海陆位置 D.人类活动
2.某地理小组连续多日在该纬线附近同一地点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记录的木杆影长数值先增大、后减小。该小组测量影长的时间段是
( )
A.立春—惊蛰 B.芒种—小暑
C.白露—寒露 D.大雪—小寒
试题立意:本组题以北纬27°附近部分地点某年的平均气温统计图为载体,创设学习探索情境,考查气温的影响因素、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等基础知识,需要学生在对考查区域作出地理位置判断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解答,注重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等学科素养,同时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基础性和综合性。试题以地理小组利用木杆测量正午太阳高度作为命题线索,以二十四节气作为时间段进行考查,体现了试题考查的应用性,重视对地理实践力的考查以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
解析:第1题,根据经纬度范围可推断考查区域位于我国东南丘陵地区。该地区以低山、丘陵为主,海拔存在差异,导致该区域年均温存在差异,A项正确。东南丘陵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均温差异不是大气环流导致的,排除B项。东南丘陵地区海陆差异较小,C项错误。年均温差异主要是自然因素导致的,和人类活动关系不大,D项错误。
第2题,木杆影子长度与正午太阳高度成反比,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木杆影长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木杆影长越长。观测地点位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从夏至日到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北回归线向南移动至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木杆影长变长,在冬至日影长达到年内最长。从冬至日至次年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从南回归线移动至北回归线,该地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木杆影长变短,夏至日影长达到年内最短。大雪(12月7前后)至冬至(12月22日前后)期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小,木杆影长数值增大。冬至(12月22日前后)至小寒(1月6日前后)期间,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变大,木杆影长数值减小。故D项正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