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 希
(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江苏 南京 210038)
教材是国家意志的体现,是国家形象建构的制度化媒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国家形象的战略定位经历了历史性转变。2013 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从战略高度提出“注重塑造我国的国家形象”[1],将展现“大国形象”作为时代主题。2022 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增强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近年来,伴随着对中国国家形象认识的不断深入,我国学界开始关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问题。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研究中,学者们大多聚焦在研究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实然样态上,其研究未能展现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体系的全貌,也无法回应新时代对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诉求。因此,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定位在教材中实现形象化,本研究将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全局出发,试图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定位中厘清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起点,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内涵发展中凝练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基本特征,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治理方略中探寻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实践进路。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是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起点和终极归宿。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须以“强国”作为明确的发展方向,聚焦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背景,把握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基本内涵,明确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本体价值,从而推进新时代教材质量内涵式提升。
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有其历史、现实与实践的根源。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虽然兴起于当代社会结构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但其无法独立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语境,反而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在教育领域的投射。为应对百年变局,实现教育现代化,学校课程思政的发展将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推向现实层面。国家形象的重新定位也必然推动教材国家形象的建构。
1.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进程对教材建设提出了战略性要求
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主要围绕“我应成为谁”的问题展开。教育现代化指向教育领域的革新与发展,既包括传统教育迈向现代教育的过程,也涵盖所有与教育现代化发展有关的内容,是中国现代化发展在教育领域中的直接映像。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是伴随强国复兴百年历程而推进的,受文化转型与制度转型的影响,始终强调个人与民族、国家间的一体化发展。从20 世纪初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教育现代化是为破除封建王朝政权体制,以期在尊重人性以及对民族、民权反思的基础上,改造人们的国民意识,进而改造社会。[3]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教育的属性从初期的新民主主义性质发展为社会主义性质,教育现代化从模仿他者到自主建设,逐步剔除苏联模式,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为国家的生产建设和发展提供人力资源。从改革开放至今,教育从服务于现代化大国建设,到推进现代化强国建设,重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回首百年历程,中国教育现代化始终将人的发展镶嵌于民族、国家发展的逻辑框架里,在追求回归人性本位的同时,也最大程度地发掘人的社会价值。教材建设作为中国百年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是践行各个时代现代化育人理念的关键环节,其成果将作为一种教育资源回应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诉求。
2.课程思政高质量发展为教材建设提供现实语境
课程思政作为实践立德树人的具体形式,是课程本体价值的回归,也是实现协同育人的重要举措。2020 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4],这是从政党、国家、制度、民众与社会五个层次出发,将课程思政建设内容进行多向定位,意在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的教育,使学生成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紧密相连,培养学生对党和国家的认同感。有学者认为“教科书国家形象建构源于人们对理性、主体性矫正的诉求,展现了对历史衍生出的道德价值、意识形态等做出的自觉性防范”[5]。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天然与国家主流价值、政策制度、社会结构等相连,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相通。可以说,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将课程思政内容建设中的政治认同、家国情怀等方面以符号形式的具体化。新领导权理论强调,在以话语建构的社会中,主体人对各类话语的认同形成了不同的身份认同。在课程思政理念下,各学科课程主动建构了政党、国家、制度等话语空间,这为作为课程内容载体的教材实现话语转向奠定了基础,使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成为可能。
3.教材重构国家身份的需要呼唤国家形象建构
教材既是学校教育教学的凭借,也是国家意志的体现。在历史演进中,由于受不同时代主导文化或突生文化的影响,教材中的国家身份也经历了曲折的重构。如1906 年,刘师培编著的教材将“尊经”“存古”奉为宗旨,呈现了清王朝顽固、守旧的形象;1925 年,穆济波编撰的教材引入当时国民文学内容,彰显了新旧时代转变的典型样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教材以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为基础,开始构建社会主义国家身份。不同时代的教材都被载以民族、文化、国家的时代元素,勾勒出教材所处时代的典型特征,以此定位国家身份;新时代特别是后疫情时代,党和国家立足国际国内形势,及时应对危机,积极地恢复经济,主动担当责任,使国家身份得以重构。由于国家形象是国家身份抽象化表达的集合体[6],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也可成为重构国家身份的手段。
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基本内涵涉及理念层面、体系层面与保障层面,分别聚焦其精神主线、核心内容与制度体系。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引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精神主线。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要求,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形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相衔接的理论思维,准确揭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然样态。在从大国向强国发展目标转换的背景下,要实现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科学化、理论化,必须吸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以当代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落实到教材建设中去。
2.落实以教材体系形塑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然样态是国家实现全面发展,这是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要着力于实现经济上富强、政治上民主、精神上文明、社会上和谐、生态上美丽。“教材体系是指不同的教材按照一定的目的组合而成的、具有清晰逻辑结构的系统,其主要由教材要素、类型与结构组成”[7],它是教材国家形象得以生成的基础。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必须以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要旨,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通过教材要素、教材类型与教材结构来解构与重构,对国家形象进行塑造。
3.聚焦治国理政高度上以国家形象为中心的教材建设
聚焦治国理政高度上的教材建设,是在教材领域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真实写照,有助于为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提供制度保障。2019 年,教育部出台《中小学教材管理办法》《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普通高等学校教材管理办法》《学校选用境外教材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四个教材管理办法”);2020 年,国家教材委员会颁布了《全国大中小学教材建设规划(2019—2022 年)》(以下简称《规划》)。这些文件从编写、审核、出版与发行等源头层面对教材进行把控,为新时代教材建设提供制度保障。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必须被纳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局中,以形成符合新时代国家文化战略要求、并与课程教材体系相匹配的教材国家形象体系。
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价值定位是在当下历史文化语境中探寻教材国家形象存在与发展所体现的价值选择。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的价值定位体现在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实践转化、强化新时代国家意识的核心意识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自为选择上。
1.指向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深入教材建设的实践转化
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话语,是表达中国式现代化思想的直接凭借。进入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成为国家形象建构的新内涵。2023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是对世界现代化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8]习近平总书记深刻诠释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价值定位,为中国式现代化话语的实践转化指明了方向。我们要将中国式现代化经验传播到世界,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是中国式现代化话语外向型发展的主要体现。作为彰显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权的教材建设,必然将国家形象建构作为重要任务。因此,将国家形象纳入教材是对中国式现代化话语深入教材建设的积极回应。
2.指向教材建设,强化新时代国家意识之核心要义
国家意识是指人们对所属民族国家共同体的认识、认同与归属,是一个国家向心力与凝聚力的体现。《规划》中指出中小学教材要“强化国家意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国家意识,使其获得国家认同感,在某种程度上,这符合新时代教材建设强化国家意识的要求。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不仅是国家治理语境下对新时代教材建设目标的落实,彰显了党和国家对教材建设方向的把控,也是建构国家意识的具体举措,体现为以教材为媒介,以国家形象为内容主线,这必然涉及对国家意识、国家认同的再强化。因此,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强化了国家意识的基本内涵。
3.指向新时代教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的自为选择
文化作为民族立足之本,是凝聚文化共同体成员的精神纽带。文化自信自强是指一个国家与民族在对自身文化充分肯定的同时不断提升的深层精神力量。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有助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目前,教材在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各级各类教材建设的强国意识不突出、强国话语体系未形成,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目标定位、内容要素、形态类型、组成结构存在模糊化、碎片化、单一化等问题,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不能充分发挥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作用。已有研究不能完全解决现存的这些问题,亟须新的理论与实践解决教材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建设中的具体问题。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效关系着文化自信自强能否实现对学生精神的引领与凝聚,因此,要结合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理论基础、现实环境、制度规范,合理化建构教材国家形象,去除阻碍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体制方面的不利因素,为促进基于文化自信自强的教材建设提供可行途径。
作为客观存在的知识,国家形象与真实世界的物质事物一样,也是内容与形式在矛盾规律作用下形成的产物。国家形象构成要素反映了国家形象存在的本质,国家形象呈现类型代表了国家形象存在的具体现象,国家形象内在结构揭示了国家形象从存在本质到存在具体现象的逻辑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家形象要求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在要素上要凸显强国特质、在类型上要体现多元呼应的特征、在结构上要呈现系统有序的特点。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是国家形象构成要素与教材要素融合后形成的基础性成分,其兼顾两类要素的属性:第一类要素是以地理要素为表征的国家物质要素、以人性要素为表征的国家文化要素、以国家意志要素为表征的国家制度要素及以民众行为要素等为表征的国民要素;第二类要素是教材目标要素、内容要素、教学要素及物理要素。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是以上两类要素的结合体。[9-10]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要围绕“全面性”“社会主义属性”“现代性”三个方面展现强国特质。
1.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要体现全面性
“全面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基本指向,同时也是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的基础性特征。首先,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在理念上要体现对中华民族理性智慧的继承与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吸收,展现继往开来、守正创新的国家风貌。其次,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要以呈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然样态为目标,即在原有重数量、重效率、重硬实力基础之上,加强对质量、公平、软实力的重视,从追求器物表象的现代化,转向追求统一化规范的制度现代化,形成全面现代化的国家形象。再次,教材国家形象要表征国家综合实力的实质性提升,现代化程度向较高层次跃升,现代化范围趋向各领域全方位覆盖,现代化性质面向精神层面延伸,表现为经济趋向质量与效益并重,制度趋向成熟且定型,文化趋向彰显软性力量,生态趋向环保与安全并重,人民素质趋向综合素质的全方位提高。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要体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内涵。
2.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要体现社会主义属性
“社会主义属性”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的本质要求,同时也是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的本质特征。作为区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与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典型标志,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须融入以下几个方面内容。首先,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须融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这一思想,进一步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其次,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须融入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内容,一方面要涵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另一方面还要包含一切依靠人民、人民当家作主的内容。再次,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须融入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实现共同富裕这一主题,展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富裕与精神生活富裕相统一。
3.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要体现现代性
在中国语境下,“现代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成就实现创造性转化的标志,也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所具备的应然性特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弘扬立己达人精神,增强现代化成果的普惠性。”[11]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体现的现代性必须凸显“立己达人”的精神内核。一方面,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须展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优势,将典型的物质现代化、制度现代化、人的现代化等最新成果融入其中,呈现出一个现代化强国;另一方面,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须体现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理念,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人类发展贡献出的中国智慧,诠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世界意义。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是指教材中涉及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领域内容存在的形态,是国家形象呈现类型与教材类别间的相互融合,其主要表现为依照教材不同性质和特征而划分的教材种类与代表国家基本属性和基本特征的符号、表述国家相关事实和特定状态的语义网络、表征国家的图像及组成国家各构成要素的单元之间的特异性结合。国家实体形态的变化,再加上学校教育层次、类型、内容等方面的复杂性,不仅为国家形象呈现类型赋予了新的意义,也决定了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的多样化。
1.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要体现内容多层次化
“多层次化”指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类型,即基于国家形象构成要素属性的不同而呈现出的多样形态,这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实体依托。进入新时代以来,教材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需要落实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课程标准应“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与以往单一层次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课程目标和三维层次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课程目标不同,当前教材必须落实立体化层次的“核心素养”课程目标。作为教材内容的主题化呈现,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落实立体化层次的课程目标,将国家的事实性知识、学生对国家的情感性表达及国家观等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类型进行转化,使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符合新时代教材建设的基本要求。
2.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要体现形式多模态化
“多模态化”指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形式类型,即基于国家形象呈现方式(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的属性不同而形成的多种特异性表征[12],这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标准化的着力点。首先,切实落实党和国家对国家形象建设的多模态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13]由此,“话语体系”“讲故事”等都是国家形象的不同表现类型,是推动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在要求。其次,要明确国家形象建构类型在各类别教材中进行多模态转化的价值定位。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的多模态化,是由国家形象多模态化呈现类型与不同类别教材属性决定的。国家形象建构类型的多模态化代表了国家形象真实、具体、实在的现实价值层面,这一价值层面使国家形象构成要素在真实世界落地。要使这一价值层面实现主流意识形态再生产,必须通过对各类教材的特异性转化,这一转化是由学校教育层次、学科教育属性、教育内容等类别标准的交叉点决定的。因此,国家形象的现实价值不再远离于主体人,而是贯穿于学校教育系统各环节之中。离开了各类教材的特异性转化,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的多模态化将沦为一般性传播形式,其现实价值也将被消解。离开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的多模态化,各类教材的价值定位无法明确。只有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的多模态化与教材各类别的特异性转化相互配合,才能充分发挥国家形象的现实价值,进而促进以教材为媒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
3.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类型要体现总体动态演变
“动态化”指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类型与形式类型之间的一种生长生成、演替进化的关系,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时代指征。进入新时代以来,党和国家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类型与形式类型给予明确的战略定位:一方面要求国家形象建构的内容类型要聚焦中国发展本身;另一方面要求国家形象建构的形式类型要符合国际传播领域的趋势。对于教材建设而言,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先结合中国发展本身的动态性以及传播媒介的发展趋势,再对其建构类型进行具体化选择。具体来说,在对教材文本不能实时进行校订、更新的情况下,国家教材委员会可利用数字教材易更新的特点,及时将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以可移动化、可视化等形式融入数字教材内容之中,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与国家形象战略发展紧密结合,让学生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了解国家大事。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是指教材中国家形象建构各要素间的比重、排列与组合方式,是国家形象结构与教材结构融合形成的。国家形象结构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牵引点,它包含国家实体、主体组织和媒介特质三个层次,每一层次涵盖认知、情感与意动等成分,各成分中包含了多种国家标签与概念间的组合,总体表现为“三层次、三成分、两组合”的整合关系。[14-16]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体现了国家全领域内、全要素间零散化、表层化关系。受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驱动,国家形象内在结构与教材结构间开始形成新的、相对稳定的关系,这促使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形成新的稳定结构。
1.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体现结构比例标准化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结构比例是指教材国家形象构成要素与教材要素的比重,是国家形象结构与教材结构初步融合的表征。当前关于教材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集中揭示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的基础性问题,即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的内容属性及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与教材其他要素之间的比例问题。但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不仅要以明确的内容属性为前提,还要以标准化的结构比重为基础。[17-18]伊利亚·普里高津的系统理论将任何事物样态的有序性和目的性与系统结构的稳定性联系起来,并指出有目的的有序才能保证系统结构的稳定。对于终究要走向稳定的系统结构而言,任何事物的样态在走向有序的过程中其各基本要素的比例设置是关键,这关系着事物性能的发挥。[19]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结构比例标准化有助于促进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的有序、稳定,使国家形象结构与教材结构间的关系达到动态平衡,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育人效能得以发挥的重要前提。
2.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要体现排列层次科学化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排列层次是指国家形象构成要素在教材要素中的特定组合次序,是国家形象结构与教材结构整体性融合的表征,是形成教材国家形象体系的核心,也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重要环节。当前关于教材国家形象的相关研究结果只能揭示国家形象各构成要素在教材要素中的权重等级,无法说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为何进行这样的结构设置以及国家形象构成要素与教材要素间的层次关系。[20]心理语言学的大量研究表明,人们对阅读内容的理解与词频、语境、空间位置、难易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由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最终落脚点是使人们能够在头脑中构建国家形象,这必然要求教材国家形象构成要素在词频词素选择、语境设置、空间位置设定等方面要遵照科学规律,因此,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不是随机的,而是系统化的。这也进一步促进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的科学化发展。
3.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要体现结合方式创新化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的结合方式是指国家形象建构要素与教材要素的结合方式,是国家形象结构与教材结构系统化融合的标志。赫尔曼·哈肯的协同理论认为,在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中,不同属性的子系统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协作,通过竞争打破原有平衡,通过协作形成新平衡,最终实现对总体目标的协同与对各子系统的修正。[21]以协同视角看待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结构,首要是解决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与立体结构之间的关系。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横向结构为单向直线式,纵向结构为单向双螺旋式,立体结构为多向平面式,且他们分别构成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横向知识线、纵向心理发展线、多形态面的支架,线与线间、线与面间、面与面间相交,从而使得支架间形成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总体结构。另外,要解决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与立体结构间如何协同的问题。[22-24]协同的目标是使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总体结构有序,协同的核心是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横向知识线、纵向心理发展线、多形态面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序参量,用以反映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子结构运作形成总体结构的有序程度。借助对序参量的观察有助于从根本上解决横向结构、纵向结构与立体结构间协同的问题。
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必须服务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教育高质量发展,既要坚持党的领导,明确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目标定位,又要以教材现代化建设为着力点,建立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体系,还要以教材体系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助推教材国家形象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25]为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领域与重要环节,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体现中国共产党的意志。
1.厘清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之间的关系
教材国家形象必须鲜明地体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本质特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不仅体现在中国共产党在教材建设各环节中进行的引领、指导、组织等示范性、带领性活动,还体现在统筹教材建设全局,谋求全体人民的共同利益。[26]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教材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中国共产党对教材中国家应然样态的塑造,也是实现建构强国意识的重要手段。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基于中国共产党对人才发展方向与育人标准的形势研判,是使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必然选择。
2.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以建设教育强国为导向
教育强国的根本指向是育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根本任务是坚持立德树人。教材国家形象要体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成为加速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支撑。“立德”,即指向“为谁育人”的问题,确定了人最高价值目标与精神追求,这具体包括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追求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上这些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精神内核。“树人”,即指解决“育人之人”的问题,培养服务于国家发展战略的人才。“立德”是“树人”的标准要求,“树人”是“立德”的路径选择。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作为党和国家意志导向下对主体人关于国家认知的塑造,是对教育目标的具体化落实,是实现中国特色教育强国建设的重要实践。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主题进入教材,是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以强国形象聚人心、塑国魂的直接抓手,也是实现人的现代化必要手段。这一举措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的基本诉求。
3.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目的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落实的重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人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理解、认同归属与自觉追求,是中华民族集体意志的体现。[27]2021 年,《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实现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28]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29]因此,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为达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目的,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第一,增进国家认同。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融入制度性质的国家概念,促进主体人建立对国家的正确的认识,形成建设国家的意愿与理想。第二,增进民族认同。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深化民族概念,系统培养主体人的民族意识,使主体人形成民族身份以及对所属共同体的认同。第三,增进文化认同。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将文化符号、文化思维等切实转化为文化认同,强化主体人对民族文化的理解,促进主体人对民族团结与民族和睦的准确认识。第四,增进政党认同。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融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族复兴历程,增强主体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与认同。第五,增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髓,提升人们对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认同感、参与感与光荣感。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以教材建设为依托,以国家形象建构为主旨,构建教材国家形象的物质现代化体系、教材国家形象的制度现代化体系及教材国家形象的精神现代化体系。
1.构建教材国家形象的物质现代化体系,加强国家形象建构类型间多样化配合
教材国家形象的物质现代化体系是国家形象建构类型在教材物质现代化基础上的创新性转化成果,体现在各育、各学科教材国家形象特异化表征的配合关系中,将国家形象观教育与各育相融合,寻求以国家形象呈现与表达为中心的教材物质现代化建设发展路径。[30]具体来说,要注重各育、各学科教材国家形象表征间相互呼应,使国家形象建构类型实现基于各育、各学科属性的形式特异化与内容一致化;使国家形象建构类型参与教材物质现代化的全过程,让各育、各学科教材在更新目标表述方式、内容呈现形式、教学元素编排模式及物理外观规格标准等方面兼顾国家形象的同时,还能呈现形态的多样化表征,促进教材国家形象的物质现代化体系的形成;要推进以各学科属性为基础,以各育交融为契机的教材国家形象的物质现代化体系形成,让国家象征性符号、国家基本概念、国家图像及国家构成要素主题单元等国家形象建构类型同步参与教材物质现代化建设,使教材国家形象的物质现代化体系实现有据可依、有根可循。
2.构建教材国家形象的制度现代化体系,实现国家形象建构标准规范化
要构建教材国家形象的制度现代化体系,一方面,相关部门应依照教材类型进行统一领导、权责分级划分,形成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一体化纵向管理体系,建立“国家—地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省级教育部门—高校”等分层、分级管理体系,确保国家对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统一化领导,重视地方、学校、企业等主体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上的权力配置,明晰宏观层面上教材国家形象进行统筹与设计的准则、中观层面上教材国家形象进行转化的地方性制度、行业性规范及微观层面上教材国家形象落实的学校规章制度。另一方面,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教材评价等是教材管理中横向权力划分的主体职能,应依据各方主体职能类别,对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知识逻辑、事权逻辑、质检逻辑、实用逻辑等进行实质性监管,使教材国家形象萌生、定性、转化与生成的全过程得到分而治之,促进宏观上达成共治的平衡。
3.构建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精神现代化体系,凸显国家形象意义表达整体化
教材国家形象的精神现代化体系是教材中知识、道德、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方面现代化的产物,是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素诸种属性内容的现代化。教材国家形象的精神现代化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党和国家对重大主题进教材的基本要求,将《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指导纲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等系列文件精神落到实处。首先,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提炼不同历史时期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加深教材国家形象的历史文化意蕴;其次,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弘扬和熔铸教材国家形象的精神底色;再次,要坚持“文明互鉴,美美与共”,促进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向全人类的共同价值渗透,强化教材国家形象的文明多样性表达;在内容组织上,注重各年段、各学科教材国家形象交叉体系构建,充分考虑身心发展与各育、各学科之间的交互作用,各育及各学科呈现的现代化产物要体现出鲜明的年龄特征。同时,相关部门要把控年段过渡区域与各育、各学科融合区域之间的对应关系,使教材国家形象融合年龄属性、学科属性,让教材在全龄、全域、全科的交叉范畴内推进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精神现代化体系建立,从整体上发挥国家形象的育人功能。
在致力于探索新时代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教材国家形象建设逐步推进,教材国家形象建设正在经历从他者话语体系到中国式话语体系、从零散随机到系统整合的转变过程。在新的历史方位上,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通过优化国家形象主题教育的制度供给,借助科技赋能与创新监测理论,以教材体系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教材国家形象现代化。
1.通过优化国家形象主题教育的制度供给,加强教材国家形象法治化建设
教材国家形象现代化的核心要义是要实现教材国家形象法治化建设,其是国家形象主题教育纳入教材建设制度化发展的时代表征。教材国家形象法治化建设指向以规则形式规约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治理成果,也指向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置于法治框架之下,实现教材国家形象的法治化治理,还指向将法治理念渗透于教材国家形象建设中,形成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法治机制,切实推进教材国家形象治理的法治化。因此,一方面,通过法治制约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多元主体,以法律形式明确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纵向权力主体(如“国家—地方—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企业—学校”等)与横向权力主体(如教材编写部门、教材审核部门等)的权力界限与责任范畴;另一方面,通过法治规范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相关举措,确保教材国家形象建构各个环节公平有序。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必须确保各方主体权力行为在法律范畴内的合理性。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经历教材建设各环节后生成的主观成果。这决定了各方权力主体具有行使国家形象建构权力的灵活性,意味着关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法律法规既不可过于细致、严厉,也不可过于笼统、模糊,旨在避免各方主体丧失运用权力的主动性以及滥用权力行为的发生。为此,相关部门必须强化公平公正公开的法律制定程序,来推进教材国家形象法治化建设进程,保证中国式教材国家形象现代化的发展顺利进行。
2.通过借助科技赋能,推动教材国家形象数字化建设
教材国家形象数字化建设是以数字化技术为基础,运用多媒体、软件、信息处理设备等手段,对教材国家形象建设载体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升级,是以现代数字科技加速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举措。不同于传统教材建设,“数字化建设”通过文本、声音、图像等多种媒介结合,扩展教材国家形象的空间模态,提升了教材国家形象的可感知价值。同时,科技创新也引领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体系的动态化发展,实现了以工具性资源为核心的纵向衔接与横向配合,在此基础上,教材国家形象得到提升。并且,“数字化建设”打破传统课堂封闭性边界,通过网络同时或即时连接不同群体(包括学习者、教师、家长、其他人员等),形成基于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人际交流网络,及时更新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成果,实时监测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育人效能,让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扎根于现实的社会环境,使受教育者接受高质量的国家形象主题教育。同时,由于“数字化建设”具有开放性,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要更大程度地接受民主监督,让教材编写、教材审核、教材选用、教材评价等环节中涉及国家形象建构的程序更加透明、公正,从根本上提高教材国家形象建设的治理能力。[31]
3.通过创新监测理论,推进教材国家形象科学化建设
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一项进行中的工程,需要及时监测实践效果,以科学化视角探寻可持续发展之路。首先,构建教材国家形象监测体系。教材国家形象建构是多主体协同建设的产物,完整的教材国家形象监测是在党和国家统一领导下,基于对各主体监测标准分析开展的行为活动。各主体依照自身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过程中的具体角色与职能,建立同一目标但多重标准的教材国家形象监测体系,科学地监测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成果。其次,创新教材国家形象监测方法。不同于传统量化监测方法的运用,为保障各级各类教材国家形象监测体系的科学性、监测程序的公正性、监测结果的可靠性,教材国家形象建构须全面深入地对教材国家形象进行监测。各级各类教材国家形象依照不同监测主体的标准框架选用适宜的方法,如特殊教育教材国家形象监测必须考虑使用主体的特殊性,对于智力障碍、听力障碍、视觉障碍等群体使用的教材,国家形象监测可采用案例分析法。个别化分析有利于了解教材国家形象监测的短板,及时进行纠正与强化。再次,建立教材国家形象监测的运行机制。要在教材国家形象建构的各主体间建立共同治理机制,明确监测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对话机制,界定各主体下教材国家形象监测体系的适用范围。同时,教材国家形象建构也要凸显民主参与,创建广大人民群众协同治理教材国家形象的监督机制,使教材国家形象监测过程与结果受到人民的监督,形成官方主体与民间主体协同共治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