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后石家河文化玉神人首雕像考辨

2024-05-24 04:47周巧燕甘燕
寻根 2024年2期
关键词:獠牙神人雕像

周巧燕 甘燕

笔者有幸前往北京故宫博物院进修学习,在学习玉神人首雕像时,想到原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2015年10月并入河南博物院)收藏的一件玉神人首雕像。该像是1978年通过社会征集而来,经国家鉴定委员会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上海博物馆(图1)。

基本特征

这件玉神人首雕像高6.8厘米,宽4厘米,玉质细腻,抛光莹润,黄中微微泛青,半透明,为青玉琢制,由于传世久远,玉表面形成厚厚的包浆。整体为一件立体的集人、鸟、兽于一身的人首颈部以上雕像,用高浮雕、浅浮雕、圆雕、镂空透雕、减地阳文线雕等多种雕刻技法雕刻而成。正面高浮雕眼角上扬、橄榄形大眼、眼珠凸起,高耸的蒜头大圆鼻,四方大口,口内隐露一排短齿,口角两侧各有一对獠牙,两根长长的獠牙上翘于鼻翼两侧,两根稍短的獠牙伸向下颌,下颌前伸;耳廓清晰,一对大耳佩戴一对环形大耳环;头戴亭状冠,冠顶有一卧鸟,鸟身饰弦纹;头两侧上方有弯角形饰物,其中一侧有残,角下方有两道略向上卷的翼状凸饰。背面浅浮雕一束长发披于脑后,用长直、平行的一组阴刻线表示发丝;发束下的颈部用浅细阴刻线雕刻一个三角形“介”字形的抽象的图案;颈部有一组浅细阴刻线雕刻的似为鸟面纹中一对眼睛的图案,因为中间被钻孔隔断,所以没有连贯起来,但钻孔两侧的一对鸟的眼睛还是很清晰的,有学者把背部这种抽象的神灵图案称之为“徽识”“徽像”或者“族徽”。或许发束下面的图案是“介”字冠,颈底部的图案是鸟面,两者组合起来才是一个完整的“徽像”。颈下部有一穿孔与底部隧孔相通,应该是用于镶嵌和固定在佩戴者的冠顶或其他器物的顶部(图2)。鸟冠、面部、颈部分别占高度的三分之一。这件玉神人首雕像工艺精湛,用途神秘,其造型和文化意义有着更为深层的内涵。

来源对比分析

该件玉神人首雕像自原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回来后一直保管在文物库房,长期不为人知,故对其来源、年代、用途、价值等未有过深入研究。虽有学者对其年代进行过推测,但因非考古出土品,时代归属问题存在诸多分歧。

后石家河文化肖家屋脊遗址和罗家柏岭遗址出土的玉人像,已有考古工作者和诸多学者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为我们研究出土和传世的古代玉雕神像的年代和谱系,提供了可靠依据。笔者通过观察和对比发现征集玉神人首像与后石家河遗址出土玉人像有着极为相似的特征。

后石家河文化又被称为肖家屋脊文化、乱石滩文化,是继石家河文化之后分布于长江中游两湖平原至汉水中游地区的文化遗存,时间上晚于石家河文化,为公元前4200年—公元前3700年,属龙山时代。曾被当作石家河文化的晚期遗存,因与典型的石家河文化相比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有研究者提出“后石家河文化”,并得到广泛认可。

经考古发掘,后石家河文化遗址出土的玉器已有700余件,出土玉器特点是器形普遍较小,大多出土于各种形制的成人瓮棺葬中,出土玉器主要有:人面像及动物形象,包括人面像、蝉、虎、凤、鹰、龙等;装饰类包括璜、笄、坠、珠、管、柄形饰、牌饰等;工具类包括锛、凿、刀、纺轮、钻、钺等。其中玉人首像属最具后石家河文化特色和最有代表性的器形,出土数量较多,谭家岭(1件)、肖家屋脊(9件)、罗家柏岭(11件)、枣林岗(1件)以及六合(2件)等遗址。据考古报告分析,后石家河文化玉器是系列化批量生产的,其制作步骤是将同一批玉料,用片切割技术分切成符合一定规定的、尺寸相近的长方体块状坯料,然后再根据主题造型琢制细部特征。

这件玉神人首像采用透闪石玉料,质地细腻,黄中微微泛青,半透明。后石家河遗址出土玉人首像有的(图5、图6)玉料为黄色,半透明,而且玉质细腻,与征集器玉料色调相似,只是征集器因传世久远,玉表面已形成包浆,质地更为紧密莹润。

立体“神灵”雕像,所具有的共同特征是均有冠、珥,且体积不大,分为鸟面和人面两种,人面神像大都有四颗獠牙,鸟面神像无獠牙,圆目。征集这件玉神人首像从整体看,分冠饰、面部、颈部三部分,其分别占整体高度的三分之一,从面部特征的雕刻技法看,征集器面部雕刻橄欖眼、蒜头大鼻、方脸、带獠牙的四方阔嘴、耳部带有圆形大耳环等,表情庄重严肃。这些面部形象与出土玉人像都存在相似之处,例如出土玉人首像(图3、图5、图6)雕刻为梭形眼,出土玉人首像(图4、图7、图8)雕刻为杏核眼,与征集器更为相似,只是征集器雕刻的眼珠更为立体、凸起,眼部均采用了浮雕技法表现眼皮、眼球的立体化。征集器和出土器(图4)都采用了高浮雕的技法雕刻了蒜头大鼻,出土器(图3、图5、图6、图7、图8)也均采用浅雕技法雕刻了宽形鼻,鼻部位于中棱线上,雕琢成高点,增强五官的立体感;这与后石家河遗址出土玉器普遍使用浮雕的艺术手法一致,采用高、浅浮雕技法,具有较明显的立体空间的起伏,纹饰工艺突出特征为减地阳纹刻画,即利用研磨工具刻画极细的两条阴刻线为阳线两边的轮廓,然后圈出减地范围,再通过解玉砂研磨,磨去减地表面多余的部分,留下阳线。此工艺相对较为复杂,但起棱阳线呈现曲度,高低起伏,张弛有力,愈加优美。后石家河文化玉人首像的神韵体现在五官,五官占面部的比例整体放大,增强了人像的气势,人首造型十分生动。

征集器玉人像耳垂大环,较出土器更为夸张,出土器大都带有耳饰,内有孔。有学者认为,这种耳饰并非环,而是“耳”或称“”。耳最早产生于长江下游地区的河姆渡遗址二期,出土的大量玉人头像大都戴。从口部特征看,主要表现在有、无獠牙。征集器雕刻的带獠牙的四方阔嘴和出土器(图3、图4)口部特征几乎完全一致,都是口内隐露一排牙齿,口的两侧各有一对獠牙,上獠牙在内侧,下獠牙在外侧,显得狰狞而神秘。唯有少许区别在于征集器为三颗门牙,而出土器雕刻为四颗门牙。与之相似的传世品中,故宫博物院藏玉人首(图15)为四颗门牙。人面造型中添加獠牙,就是赋人以神性,使人升格为神。与玉人形象相比,神像最显眼的便是从其口中上下伸出的两对尖利獠牙,是最能凸显其神性的面部特征。以獠牙来表现神性,是我国史前艺术造型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王仁湘《武装到牙齿的史前众神》一文对獠牙与神性有系统梳理,并引用郭静云史前野猪崇拜相关论述,认为这种獠牙形象最早取材于野猪之獠牙。

史前遗址出土的玉人面或兽面像上,一般都有不同样式的冠饰。这件征集的玉人首雕像在两耳的上方雕刻一对称上卷的翼,两侧对称,其中左侧翼已残,形似一组侧身相对的鸟。勾转的线条由上至下分别表示鸟首及勾喙、翅羽、尾羽轮廓。在两侧鸟形饰中间、面部正上方雕刻“介”字形冠,立于“介”字形冠上方有华丽的卧鸟形冠状装饰。鸟静卧于冠顶,圆眼、尖尖的钩喙,折肩,鸟冠冠座用数条平行凸弦纹勾画。在后石家河遗址中,如肖家屋脊和钟祥六合遗址瓮棺中出土的玉兽面(图9、图10)基本相同,都是戴着出沿微卷样式的纵梁冠,同时还出土另外一些虎头形玉饰件,有的虎头的头面上也做成纵梁冠的造型,呈现出范式化特征。

征集的神人首像在“介”字冠的上方另雕有鸟冠,整体特征为“上钩式鸟形饰+介字冠+高冠”神人首。与之相似的有新干大洋州商墓出土的神人首,造型特征和面形基本一致,尤其是冠座饰平行凸弦纹相同,为仿后石家河文化风格形器。传世作品中,赛克勒美术馆藏高冠神人首也与之相似。有学者认为征集器上部原为高冠,后因残断,被改雕为鸟首。笔者不认同,这件神人首像其冠饰、面部、颈部三部分所占高度相等,整体比例协调,雕有鸟冠也符合当时人们在玉器上所表现的神灵形象。这件神人首像头顶冠上有卧鸟,翼饰也是鸟类展翅的形象,背部又刻有鸟面“徽像”,很有可能就是史前当地部族的族徽,代表了当地居民原始图腾崇拜的对象,说明他们崇拜“鸟”这一种动物图腾。

玉人首像,在后世遗址和传世作品中也存在类似实例,例如陕西西安长安沣西17号西周早期墓出土玉神人兽面像M17:1(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图13)、陕西岐山县凤雏村甲组西周宫室(宗庙)基址T25出土的神人兽面形玉佩(现藏于宝鸡市周原博物馆)(图14)和现藏故宫博物院的传世品中玉人首(图15),被专家鉴定为后石家河文化。这三件玉人首像从玉材看,使用的是透闪石玉料,色调为黄绿色,面部纹饰都采用了浮雕剔地阳纹和阴线刻相结合的技法;从造型看,头顶有平冠或介字冠,眼珠、鼻子凸起,张口露齿,嘴饰獠牙,两侧有翼状装饰,双耳带环形耳饰。整体构成要素与征集器相同,和后石家河遗址出土玉人首像特征一致,河南省文物交流中心征集这件玉人首像来源于后石家河文化毋庸置疑。

用途、用法及功能分析

(一)用途、用法分析

杜金鹏先生在《石家河文化雕像神像浅说》中认为:“中国远古时代的许多玉雕神像是用于冠冕之上的徽像,是拥有者之权力与地位的标志物,石家河文化玉神像,基本上也都属此类。”征集器背部有纹饰,在底部和颈部下方有贯通的隧孔,应该是仅仅将底部用绳索类的东西固定于冠顶之上,这样才不会遮挡住背部的纹饰和“徽像”,可以将正反两面的纹饰展现给对其膜拜的先民。有学者认为,所有玉神面雕像都只是一个冠饰,从大多数玉神人雕像用于安插或捆缚的位置可以看出,小孔多在底部和背部,肯定不是用来悬挂佩戴在身上的,因为悬挂会使雕像倒立起来,所以应该是插嵌或是捆缚在器物的顶部的,而且从它们的大小来看,很有可能就是插嵌或是捆缚在佩戴者的冠冕之上,作为冠饰用的。

(二)功能分析

这件玉神人首雕像脸部的特征如五官、戴冠等基本来源于人类,口角边的獠牙来源于猛兽,冠上有卧鸟,翼饰为鸟振翅的羽翼,背部有鸟面“徽像”,显示它是集人、鸟、兽于一身的復合体,它不仅具备人的全部能力,又具有猛兽的威猛强悍,同时又具备玄鸟飞翔的本领,可以接通天地,也可以与祖先的神灵沟通。也许它就是史前居民心目中万能的祖先神的化身,是用来祭祀天地、神灵、祖先,以达到福佑自己和部族的目的的一件“神器”。当认识到这件玉器的功用时,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将此件玉器佩戴于冠顶,令先民对其奉若神灵、顶礼膜拜的人,一定是部族当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最高权力者,那么在后石家河文化是什么人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最高权力呢?这一类人就是巫觋。

杨伯达将各个时期的玉器划分为史前时期的巫玉(神器)、历史时期的王玉(瑞器)以及民玉(玉翠饰玩)三个大阶段。

史前出土的玉器大多都直接或间接与巫觋的通神活动有关联。《说文解字》释“巫”:“祝也,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说文解字》释“灵”字时说:“巫也,以玉事神,从玉。”《国语·楚语》中云:“在男曰觋,在女若巫。”涂白奎先生在《释巫》一文中指出,甲骨文的“巫”字是由两个甲骨文“玉”字做交叠之形,说明“玉”与“巫”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被作为巫觋沟通天地的法器。“巫”字很可能是巫“以玉事神”的早期象形文字,形象地给我们展现了原始社会中巫觋在祭祀、祈福或通天地时手执、头戴玉神器做法的画面。

这就是这件玉人首形雕像拥有者——巫觋的政治、文化、宗教背景,这件玉神器也应被赋予有神圣功用。这件玉人首形雕像所涵盖的深厚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原始宗教渊源也许可以引领我们追根溯源中国原始宗教甚至史前文明。

——————————————————————

作者单位:河南博物院

猜你喜欢
獠牙神人雕像
有奖问答
人间相与神人涵化——尹向东创作论
跟踪导练(四)3
“战场神人”拼好运
谷歌尊重雕像“隐私权”的启示
南非大白鲨跃出海面血盆大口尖齿獠牙捕食
沙漠里的无名雕像
笑口常开
突兀的“獠牙”
“对眼猫”vs“獠牙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