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常规活动中挖掘好新闻
——以揭阳日报社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为例

2024-05-24 01:37蔡幼芳林春晓
中国地市报人 2024年3期
关键词:密云县尖刀揭阳

蔡幼芳 林春晓

报道一个普通庆祝活动,对每个记者来说,都是工作中的常态,做起来易如反掌。然而,想在一般化报道的背后,再捕捉挖掘到更有价值和影响力的“好新闻”,揭示其社会意义,实则是一件难事,它不仅考验记者的责任心,也考验记者发现判断和采写“好新闻”的能力;它不仅需要记者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也需要记者为一则好的新闻题材迸发出一股新闻激情,以及不厌劳累采访的吃苦耐劳精神。回忆荣获广东新闻奖作品——《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一文的采编经过,我们感受颇深。

一、锤炼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从寻常中发现不寻常

时间回溯到2008年11月25日,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广东揭阳“红一团”“密云尖刀连”举行纪念密云战斗胜利60周年活动,我们受揭阳日报社指派,当天上午前去采访。

这是一个普通的纪念活动,该连已举行多次,此次也没有大人物出席,但与以往不同的是,远在2000多公里外的北京市密云县第一次派代表前来参加。按照常规,这样的活动只能作为一般性报道处理,我们写一篇短消息稿,就算完成任务了。

临近中午时,主办方邀请我们与部队官兵、北京客人共进午餐。

走进连队食堂,看到一桌桌丰盛的菜肴和热烈的场面,我们嗅到了一股别样的气息。一位知情人说,这是该连最隆重的一次庆祝活动。

果然,前来主持活动的“红一团”政委陈宏斌在祝酒词中说道:“今天,密云县慰问团千里迢迢来到‘密云尖刀连’认亲。”听到这里,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当天是密云县与当年为解放密云立下头功的“密云尖刀连”阔别60年后重逢的特殊日子,密云人民终于找到了苦寻半个多世纪的恩人,前来认亲答谢,了却多年的报恩心愿。当时,我们分析这件事背后隐藏的新闻价值远远大于庆祝活动本身,除可写一篇短消息稿以外,肯定可再写一篇分量重、意义大的通讯稿。

明确思路后,我们留在部队继续采访,终于深挖出“报恩”这个新闻资源珍稀的好题材。

后来的事实证明,当初,假如我们缺乏新闻敏感,不具备新闻政治敏锐性和洞察力,仅仅满足于完成一篇消息稿的报道任务,就会错失这么重大的好题材。

二、锻炼采访技巧和吃苦耐劳精神,挖掘出有价值的好新闻

报恩这件事发生了60年,时间跨度大,涉及的地名、人物、事件多,搞清它的来龙去脉,是决定采访成败的关键。

我们首先向前来参加活动的密云县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了解这件事的起因。

原来,参加1948年解放密云的3支解放军部队,与依托高墙和碉堡的国民党守军傅作义集团精锐部队生死搏杀,仅用一天的时间就解放了密云县城,共计歼敌5307人。给傅作义集团极大的震慑,为和平解放北平做出了贡献。同时,人民解放军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有1143名官兵伤亡,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潮白河。随后这支部队汇入了人民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在密云人民的视线中消失了。

之后,密云人民先后找到了分别担任当时县城主攻和打援任务的两支部队,唯有担任县城东北角主攻任务的另一支部队,即48军142师424团2营5连一直没有下落。密云县先后多次派出人员出外寻找,但因部队番号、驻址、人员不断变换,加上那时候通信、交通落后,60年间始终杳无音讯,许多人还以为这支队伍不存在了,都感到非常遗憾。

2008年9月,时任密云县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天立到广东省韶关市出差,从时任韶关市政府副秘书长李德军口中,得知424团5连现驻在广东揭阳,已由隶属42集团军的“红一团”管辖。

当年,该连为解放密云立下头功,全连100多人,牺牲过半,剩下的38人用刺刀与敌人肉搏,刀刀见血,最后消灭守敌,为后续部队打开了通道。连队因此被中央军委授予“密云尖刀连”英雄称号。后来,该连转战南北,多次更换驻址和番号,直至40多年前才在揭阳长期驻扎下来。李德军曾在“密云尖刀连”当连长。

获悉这个惊人喜讯,陈天立请李德军“穿针引线”,迅速与远方的“密云尖刀连”取得电话联系。回北京后,陈天立马上与当时的其他县领导商定组团到揭阳认亲一事。

掌握这些重要信息后,我们顿感抓住了一条“大活鱼”。这是一篇“含金量”极高的新闻。首先,教育意义大。密云人民几十年来不忘寻找恩人子弟兵,在引导全社会学会感恩方面能起到示范作用。其次,社会效果好。密云人民与子弟兵在战火纷飞年代,建立起来的鱼水情谊,经过几十年岁月的洗礼后,仍没被冲淡,双方久别重逢后,在感情上得到延续,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我国的军民鱼水情,彼此有深厚的感情基础,报道这件事,对全国各地以后如何搞好军民团结,能起到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正如时任密云县委副书记李和平同志在纪念大会上指出的:“虽然60年过去了,但是密云人民时刻没有忘记那些血洒密云大地,长眠在潮白河畔的先烈们。烈士们伟大的精神、伟大的人格已经成为密云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成为密云人民建设美好家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力量。”

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反复斟酌,提炼素材,选取了密云人民60年来多方寻找恩人这个最佳角度,其生动的情节,感人的场面,令人难忘。全文1700多字,并配上一幅军民互赠纪念品的照片。

三、磨炼新闻精品意识和优秀文字功底,把不寻常事写成精品

标题是文章的灵魂,新闻老前辈曾说“题好文一半”。当初,为了拟好这篇通讯的标题,我们颇费了一番心思。起先,我们拟了“重续这段60年的鱼水情”,觉得很平淡;后来,修改成“千里迢迢来报恩”,虽然比上一个标题好一点,但仍感觉有欠缺;最后,重新拟了“圆了60年的报恩心”这个标题,表达出密云县人民跨越半个多世纪寻找恩人的感人历程,体现了知恩图报的人性美,我们感到比较满意。文章签付印时,值班主任斟酌再三,指出“报恩心”这三个字语句成分欠缺,应加上一个“愿”字!最终敲定“圆了60年的报恩心愿”,大家一致叫好!

《圆了60年报恩心愿》一文在《揭阳日报》发表后,产生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引起了上级媒体的关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网站及《北京日报》《京华时报》《京郊日报》《羊城晚报》《战士报》等中央、省级新闻媒体,先后给予相关报道,使这一新闻事件迅速传播到全国各地和有关部队,产生了良好的反响。时为解放军少将的蒋勇读了本文,被深深打动,他表扬这个题材抓得好,能激励一代代军人无怨无悔为国尽忠。

这篇报道,以其题材鲜明、角度独特、感染力强和教育意义大的优势,在众多参评作品中脱颖而出,荣获当年广东新闻奖。

《圆了60年报恩心愿》这篇报道虽然过去多年,但每当回首此文的采编历程,仍令我们记忆犹新。如果当时我们缺乏发现好新闻的敏锐目光,也没有精益求精、打造新闻精品的意识,那它就永远被一个普通题材埋没掉了,更与获省级新闻奖无缘。

新闻处处有,新闻记者要做有心人,注意和留心周边事物的细微变化,在不显眼的小事中发现“好”新闻。新闻敏感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也不是靠读几本教科书能够解决的问题,它需要新闻记者长期地、脚踏实地在新闻实践中去磨炼,不断学习,不断总结提高。正如新闻界老前辈归纳的那样,要做到“五多”:多学、多问、多听、多看、多想。

猜你喜欢
密云县尖刀揭阳
揭阳开放大学
攻关“尖刀”
“尖刀”出击武陵山
揭阳引韩供水工程设计阶段工程造价控制措施
揭阳·黄岐山
火箭军“尖刀”工程兵如何炼成
基于灰色关联度分析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影响因子研究
——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
“尖刀”:澳大利亚陆军第7旅
全力抓好学校体育工作促进学生健康幸福成长
北京市密云县轮状病毒和杯状病毒腹泻流行特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