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协同发展研究
——以贵州省茅台镇为例

2024-05-23 13:20睿,陈波,李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2期
关键词:茅台镇格局小镇

杨 睿,陈 波,李 骁

(贵州大学 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2014年,浙江省提出的“特色小镇”概念在全国推广后,至今共有40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省级市级特色小镇建设势头正盛。2020—2021年,国家发改委文件《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的意见》和《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中明确了特色小镇内涵并提出要求:对现有特色小镇施行严格的动态监管与优胜劣汰机制。随着特色小镇进一步投资建设,2019年国内规划建设的各类特色小镇超过2 000个[1],但在2021年全国只保留了1 600个特色小镇[2]。特色小镇建设良莠不齐,部分特色小镇没能保持特色和完成产业升级,失去了发展的源动力。为此,从特色小镇的动态发展趋势研究特色小镇建设成效,为实现特色小镇动态监管、优胜劣汰的管理要求提供评价方法,对特色小镇摆脱发展困境,实现我国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是很有必要的。

近年来,学者围绕特色小镇开展大量研究。在研究内容上,从规划建设[3]、产城人文融合[4]、驱动效应[5]等建设全过程进行研究。在研究方法上,利用PPP模式[6]、SEM[7]模式,采取案例与建立结构方程模型等方法[8],主要从发展水平[9]、经济韧性[10]、重点功能[11]等方面构建评估体系。在研究范围上,多着眼于某一类型特色小镇,如旅游[11]、体育[12],或集中于某一省份特色小镇发展成果[5]。对于特色小镇的空间格局主要从空间分布[13]、空间分异[14]等着手,对小镇空间的分析往往以道路结构[15]等视角入手,而对于空间功能的分析相较匮乏,如基于三生空间功能协调发展的角度对文旅型特色小镇进行研究[16]。基于耦合关系的特色小镇研究也多着眼于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区域聚集[17-18]等。因此,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针对特色小镇耦合关系的研究较少,多注重于城乡关系,从空间格局与功能着手的实证研究成果也较少。从研究方法和内容来看,注重既有建设成果效益评估,少有结合历史发展过程研究特色小镇功能格局协同发展关系;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多为某一纬度进行构建,多维度构建的评价方法也存在动态性不足的问题。

空间研究作为揭示人地关系和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领域,区域的经济活动调整、新政策实行和社会实践都会引起区域空间演化[19]。在多元主体利益驱动下,特色小镇建设日益成为一种空间生产行为,单一纬度评价方法已无法满足特色小镇日趋复杂的生产实践,《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对于特色小镇建设评价也缺少评价标准。因此,本文以贵州省仁怀市茅台镇为例,基于土地利用情况与空间功能变化,通过耦合协调分析等方法,研究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变迁、空间功能转型、二者相互作用关系,从多视角动态化分析小镇发展特征,进行特色小镇建设成效评价。一方面,为特色小镇提供动态化建设评价方法,为空间功能优化与产业格局调整提供依据;另一方面,为国内其他地区探索小镇空间的相关研究与实践工作提供参考与借鉴。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为充分研究特色小镇动态协同发展特征与效应,选取茅台镇进行研究。选择其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基于以下几点:(1)2016年茅台镇凭借其特色白酒产业与深厚文化底蕴被列为中国第一批特色小镇,是“中国第一酒镇”,具备区域资源高度聚集、白酒产业集群优势明显的特点,对周边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显著;(2)茅台镇从赤水河畔的小渔村发展到千亿产值的特色小镇,作为镇企合一的代表,其空间生产发展具有较为完整的时间序列,能相对完整提供功能格局演变研究资料;(3)空间格局调整与功能转型日益成为产业型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空间无序扩张所引起的功能失调在茅台镇尤为凸显,加强空间格局调整与功能优化的科学研究势在必行;(4)从其所属产业区位而言,赤水河上下游多个同类型的酒镇竞争激烈,产业结构对生态污染严重,空间分布集中,小镇空间格局调整与功能优化迫在眉睫。

1.2 数据来源

数据来源主要包含:(1)通过网络收集研究对象的基础信息、历年LANDSAT卫星影像图及实地调研土地利用情况,使用ENVI 5与Arc GIS 10.2等软件提取空间格局变化数据,结合对当地居民访谈获取的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数据,并在数据库中进行更正与完善;(2)收集当地历史文献、政策文件和发展规划等资料,包括:《中枢区志》《仁怀县志》《仁怀年鉴》等,对居民、政府人员、企业人员等进行深度访谈,针对性收集生产、生活、经济发展等空间功能调整信息,使用SPSS 25等软件整理分析调查数据与地方统计信息;(3)受卫星图云层覆盖情况、地方文献完善程度等限制,本文选用较为完整且相距年份大致相同的数据进行分析,具体为20世纪70年代(1970s)、20世纪80年代(1980s)和1990、1995、2001、2006、2011、2016、2021年,其中1970s、1980s由于统计口径不一,采用多年份数据计算后的数据。

1.3 研究方法

时空演变是一定地域范围内聚落分布,规模形态,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等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其空间演变历程反映了人类社会经济在具体地域空间的组织形式与相互关系[20]。空间格局演化通过土地利用变化表征,是人地关系的突出表现,而小镇空间功能是所发挥的作用与功效的综合,体现了人在参与空间社会性生产的成果。特色小镇基于特色产业推动地域空间演化的特殊形式,以往的研究成果难以对其进行指导。因此,应有针对性地进行研究,解析其空间格局、功能演变的特征与效应,探索特色小镇社会经济转型过程中格局与功能的互馈机制,探讨两者优化策略,促进当地城乡一体化建设与高质量发展。

研究方法如下:

1)土地类型划分与功能界定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与三调用地分类数据,以及当地土地利用实际情况,将全镇土地类型分为耕地与农用地(考虑到当地农业生产用地、园地等面积较小,将其合并为一个大类)、工矿用地、居住用地等。而空间功能根据数据的可获取性与当地发展需求,可分为生产、生活及生态3大类,7中类,20小类评价指标。

2)指标测度方法:采用能反映小镇空间格局演化的形态、斑块等特征进行格局调整测度,采用功能值评价对小镇空间功能转型进行测度。

3)引入耦合协调模型分析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协同发展特征,探究动态发展趋势。以发展过程中空间格局调整是否合理,空间功能是否满足需求,耦合是否协调为分析标准,对二者之间互动影响与协同发展关系进行研究,分析茅台镇动态协同发展特征与效应。

2 茅台镇空间格局调整与功能转型分析

2.1 空间格局调整分析

2.1.1空间格局调整评价指标体系

特色小镇所打造的产业发展、文化建设、居住生活等空间实践内容,促进了空间格局演变[21]。特色小镇空间格局是在自然、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下演变而形成,不同历史时期的空间格局反映了特色小镇不同的生产实践阶段。结合前人研究[22-24],特色小镇空间格局演化进行描述需要包含小镇外部形态特征、小镇内部格局特征、小镇空间格局调整特征,其定量测度方法与权重见表1。

表1 小镇空间格局演变定量测度方法与权重Tab.1 Quantitative measurement method and weight of spatial pattern evolution in towns

2.1.2茅台镇外部形态演变特征

以往研究表明,城镇边界形态会经过从比较紧凑到松散再到紧凑的演变历程[25]。分形维数变大,城镇边界不规则程度变大,紧凑度下降,此阶段小镇处于扩张期;反之则处于内部发展阶段,分形维数降低,紧凑度上升。以1970s—2021年不同时期分形维数与紧凑度分析茅台镇外部形态特征变化趋势(图1)。图1显示:1970s至2001年,分形维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紧凑度呈现下降趋势,虽有波动,但仍可反映总体呈现边界形态向紧凑发展的趋势,边界不规则程度降低。2016年,分形维数达到峰值,紧凑度达到最低值,表明2002—2016年小镇外部形态呈现出迅速对外扩张趋势,边界形态逐步松散。2017—2021年,分形维数降低,紧凑度上升,表明小镇外部形态已有向紧凑发展的趋势,但总体仍处于无序扩张状态。

图1 1970s—2021年茅台镇外部形态特征变化趋势Fig.1 The changes of external morphology and characteristics of Mou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2.1.3茅台镇内部格局变迁特征

利用空间句法表现小镇空间整合度,反映小镇空间格局的中心与次中心变化。整合度较高的区域代表可达性与功能分布最为集中的区域,其中,全局整合度反映小镇整体中心,局部整合度反映组团中心[23,25]。以1970s、1990年、2006年、2021年茅台镇空间整合度对1970s—2021年茅台镇内部空间结构变化进行分析,如图2所示。20世纪70年代至2006年,茅台镇局部整合度和全局整合度较高的区域均在赤水河旁,整体变化不大;2006年至2021年围绕新建酒厂形成如观音寺酒厂片区、渡口酒厂片区等多个小组团。数十年间,茅台镇建设用地类型逐步丰富,由1970s的14种增长为2021年的21种,但住宅用地、工业用地等用地类型增长迅速,导致用地多样性与均匀度下降。茅台镇建设用地斑块呈现逐年增加趋势,斑块密度却呈下降态势,表现为扩张迅速;并且由于受地形条件约束,斑块面积小而散,呈现出“小集中、大分散”的格局(图3)。

图2 1970s—2021年茅台镇内部空间结构变化分析Fig.2 Analysis of the internal spatial structure changes of Moutai Town from the1970s to 2021

图3 1970s—2021年茅台镇建成区扩张图Fig.3 Evolution map of the built-up area expansion of Mao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2.1.4茅台镇空间格局调整特征

茅台镇是典型的山地古镇,由于其地形高差较大,利用盘山公路和陡峭的步行阶梯将各个片区串联成整体。茅台镇受地形限制与经济环境约束,数十年间整体重心依旧处于小镇居民区:1970s—1900年,居民区向南部扩张(图4); 1991—2006年,各类酒厂建设迅速;2007—2021年,由茅台酒厂带动当地酒业大发展(表2,表3),赤水河西岸与小镇南部成为工业建设主要阵地。小镇用地多样化源于小镇功能多元化需求,茅台镇旅游景区的建设带动小镇用地格局变化。

图4 1970s—2021年茅台镇建成区扩展分析图Fig.4 Analysis diagram of the expanded built-up area of Mao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表2 1970s—2021年茅台镇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指数变化Tab.2 The changes of spatial pattern index of Mao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表3 1970s—2021年茅台镇用地变化重要度与动态度指数变化Tab.3 The changes of land importance and dynamic index of Mao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总而言之,茅台镇空间格局呈现无序扩张状态。通过上述对茅台镇空间格局变化的分析,对比小镇空间形态特征演变的外在表现,研究表明:(1)单核心填充与轴线扩展。茅台镇在2006年前依托于古镇核心区,沿河填充式扩张,随着古镇核心区用地填充殆尽,扩张方向转变为河岸相对平坦土地,发展呈轴线扩张趋势,此阶段建设用地主要增长为居住用地与工业用地。(2)多组团飞速发展。茅台镇地形复杂,当沿河地带较平用地不足时,只能开发其他相对平坦区域。2006—2021年,茅台镇呈现组团迅速发展趋势,工业区填充于小镇内部,道路连接各片区形成整体。资本涌入与政策扶持是茅台镇空间格局迅速扩张的主要原因,生产实践是空间格局调整的主要动力,地形地貌与生态环境是空间格局形成的限制条件,这三者的相互作用推动茅台镇空间格局变迁。

2.2 空间功能转型分析

2.2.1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

随着小镇空间生产的发展,小镇空间功能更加完善与多元化,如: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生活功能,工农业等生产功能,自然环境的供给与净化等生态功能。特色小镇空间功能受到区位、资源禀赋、政策等的影响。基于茅台镇实际情况,结合已有研究成果[22,26,27],利用SPSS 25进行数据标准化,利用SPSSAU熵权法与AHP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提出特色小镇空间功能评价指标体系(表4),以此分析不同时间阶段内茅台镇空间功能转型趋势,为小镇功能转型与深化主导功能选择提供支撑。

表4 特色小镇空间功能评价指标Tab.4 The spatial function evaluation index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单位:%

2.2.2茅台镇空间功能转型特征

对于小镇而言,功能发展存在动态性与阶段性,不同地域存在差异,空间的功能复合影响了小镇的空间形态。通过特色小镇空间功能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与对茅台镇1970s—2021年数据进行分析,得到功能值的变化情况,如表5所示。

表5 茅台镇空间功能值变化Tab.5 The changes of space function values of Moutai Town

由表5可知:茅台镇生活功能值在研究期内呈现明显上升趋势。随着资本涌入与政策扶持,2006年后生活保障功能增长较快,福利保障功能基本与保障功能增长趋势一致。

小镇生产功能:在20世纪70年代至21世纪初,农业生产占据主导地位,粮食产量逐年增高,尤其是1988年左右进行的土地“复耕”,使得粮食产量大幅增加。2000年后,大力推行退耕还林政策,工业生产大发展,农耕土地减少,导致大量务农人口进入酿酒行业,农业功能增长呈现颓势。工业功能在研究期初期尚未形成规模。改革开放后,市场需求增大导致一批不规范的酒作坊成立,严重破坏了生态与产业环境,在90年代被取缔。21世纪后,当地兼顾生态保护与工业生产,白酒产业开始呈现规模化、制度化运营,并带动农业与服务业发展。当地农业主产由玉米、红薯等转型为白酒原料高粱,收购价格逐年升高。服务业也在资本循环进入后,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小镇生态功能初期,改革开放前对生态保护不重视,导致生态供给与净化能力均不足。研究期内,茅台镇通过退耕还林、大力建设污水处理等环境治理措施,茅台镇森林覆盖率由初期不足30%上升至2016年的45%以上。但近20年来,茅台镇建成区面积迅猛发展,农田土地硬化比例年年升高,洪水发生概率大幅增加。总体而言,茅台镇空间功能总值呈现曲线上升趋势,生活与生产功能增长迅速,工业生产功能占据主导,但社会保障功能与生态功能依然需要进一步增强。未来,茅台镇需要深化工业生产功能优势,带动农业与服务业发展,优化调整生态功能与社会保障功能,协调小镇各功能之间关系。

2.3 茅台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协同发展分析

特色小镇由传统的民居聚落聚集而成,在城市化过程中依靠其独特空间资源禀赋的高度聚集优势,形成独具一格的空间格局,并延伸出多元化功能,是人类空间生产发展阶段性产物。人的社会实践引起空间格局、功能变迁,空间格局变化是空间功能转型的基础条件与外部表征,空间功能更迭又是空间格局调整的内部动力与核心。此过程体现了小镇社会经济转型的不同阶段,并表征为社会空间演变。基于空间功能与格局之间的互馈关系,参考相关研究成果[22,26,28-30],以空间格局与功能的动态变化为基础数据,引入耦合关系模型方法,构建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耦合测度模型,并以相对发展度表示空间格局与空间功能两者之间的相对发展指数,如表6所示;结合耦合度、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对茅台镇各历史时期的耦合协调阶段及类型进行分类,其效应等级如表7所示。

表6 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耦合测度方法Tab.6 Dynamic coupling measure method of “Pattern-Fun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space

表7 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耦合效应等级Tab.7 Dynamic coupling effect levels of “Pattern-Function” of characteristic towns space

耦合协调度是反映小镇格局与功能发展是否协同的测度指标,当格局与功能发展越同步,耦合协调度值越高,反之则低。1970s—2021年茅台镇格局与功能耦合关系变化如图5所示。由图5可见:茅台镇格局与功能耦合呈现整体增长趋势,但在1970s—1995年间出现了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下降的趋势;这源于外部市场快速增长与内部制度约束降低,从客观上推动了茅台镇的快速扩张与配套功能的不匹配。1995年后,茅台镇格局与功能耦合度逐步升高,与茅台镇大力规划建设如四渡赤水纪念碑、中国酒文化城、1915广场等公共空间,每年一度的祭水节,大力保护赤水河等密不可分,这些措施补充了由扩张带来的功能不足。2016年后,格局功能耦合度平缓增加,耦合协调度依然处于增长态势,这源于白酒市场需求旺盛。在此期间,茅台镇新建了数百家酒厂,整体空间格局变化较大,而且进一步完善生态保护措施、旅游相关配套设施,如天酿景区建设、生态移民等。这些举措优化了当地空间格局,推动了功能转型,缓解了格局扩张带来的功能性不足的矛盾,进而促进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增加。

图5 1970s—2021年茅台镇格局与功能耦合关系变化Fig.5 Changes of pattern and functional 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Mao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3 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协同发展

3.1 特色小镇“格局—功能”动态协同发展特征

特色小镇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空间嬗变形式。在发展初期,特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推动小镇空间格局演变,小镇空间格局与空间功能之间呈现同步增长趋势,耦合关系逐步协调。

结合茅台镇耦合协调度与相对发展度研究表明:1970s—1995年,整体处于轻度协调、同步发展、高度磨合阶段;此阶段处于填充发展期,内部功能逐步完善,与格局调整协同度高,社会空间演变较协调有序。1995—2016年,整体处于轻度协调、格局超前、低度拮抗阶段;此阶段白酒产业势头良好,建成区迅速扩张,但受地形限制,各类功能难以服务空间格局变化,协同发展程度较低,社会空间演变呈现异变趋势,小镇空间生产系统衰退。2016—2021年,整体处于局部协调、逐渐同步发展、磨合程度较好阶段;此阶段工业区内交通、居住等功能得以补全,社会空间演变逐步有序。不同协调阶段空间格局演变与空间功能转型之间存在内在联系,通过相对发展度模型对茅台镇不同历史阶段相对发展状态进行解析。1970s—2021年茅台镇格局与功能相对发展度变化如图6所示。

图6 1970s—2021年茅台镇格局与功能相对发展度变化Fig.6 Changes of pattern and functional relative development degree of Maotai town from the 1970s to 2021

3.2 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协同发展效应

特色小镇的形成离不开生产主体、地域文化、资源禀赋、资本、制度等因素的驱动,这些因素的互动深刻影响了小镇空间格局变迁与空间功能转型。茅台镇近数十年的空间生产带来了小镇的大发展与特色化,所产生的效应有利有弊。首先是协同发展时的正向效应。茅台镇从赤水河旁的小渔村发展到中国第一酒镇,离不开资本涌入。小镇格局呈现空间扩张、演化速度加快、格局变化迅速使得各类功能的产生有了空间基础,小镇功能极大延伸,功能多元化后所引起的土地增值、利用等又反馈于空间格局。在茅台镇空间格局与功能协同发展程度稳步提高过程中,空间演变呈良好发展状态,小镇空间生产参与者收入显著提高,生态和当地特色文化得到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旅游业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其次是发展不协同导致的逆反效应。一般而言,由强权力主导的格局调整总是先于功能完善,当相对发展对比明显时,社会空间演变将因为格局与功能相互作用产生异变。快速城镇化所带来的空间异变是特色小镇发展中的常见问题。特色小镇受到资本与政府的青睐,整体建设速度明显超出正常生态位城镇。空间格局变化导致建成区对生态空间的侵占,生态环境人工化、农业土地工业化,生态矛盾进一步加剧;并且不同利益主体对空间占有与利用的差异性导致的空间正义、受益不均等问题,使得各主体间矛盾日益突出。就茅台镇而言,工业生产带来的生态问题是无法回避的首要问题,虽然采取了如限制镇区居住人数、退耕还林、取缔非法企业等措施,但依旧无法切实解决现有生态危机。与此同时,小镇文化产业发展也趋于同质化,人文精神逐步丧失。随着大规模工业移民,茅台镇形成县城居住,茅台上班趋势。现在镇区内居住主要为外来人口,但随着进一步发展,原有的生活印记与特色文化将会消逝。有人曾评价“茅台,没有生活,只有生意”,这意味着茅台镇生活功能的逐步丧失,长久以往,将会丧失其特色,成为经济发展的附庸。

4 结论与讨论

本文研究的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协同发展对于评价特色小镇发展水平与优化空间演化路径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建立特色小镇空间“格局—功能”动态评价指标体系对小镇发展历程进行深入分析,引入耦合协调模型,以茅台镇为例研究格局调整与功能转型及二者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对茅台镇空间“格局—功能”协同发展关系特征与效应进行动态化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茅台镇功能格局耦合关系呈稳步协调态势,在经历格局快速扩张后,生产生活生态功能需求促使小镇发展路径从无序扩张转变到功能优化,功能格局耦合逐步协调,促进小镇系统有序发展。(2)“格局—功能”是否协同发展关系到社会空间演变协调有序,特色小镇在资本涌入、政策扶持的作用下促使空间格局迅速扩张,呈现格局扩张优先于功能转型现状,而功能完善的滞后性引起了特色小镇的社会空间分异。空间功能改善对于特色小镇高质量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功能严重滞后将引起小镇系统衰退。(3)空间正义对特色小镇社会发展至关重要,空间失序现象严重损害了小镇生产主体、生态环境、社会关系等,产生了诸多消极效应,此类问题源于格局无序扩张引起的空间功能不匹配。

特色小镇格局与功能是否协同发展关乎特色小镇空间生产系统稳步发展与空间有序演进,而当前国内特色小镇建设多数处于迅速扩张阶段,过于激进的城镇化是导致小镇系统衰退的主要诱因。茅台镇作为特色小镇的典型,其实践经验值得其他特色小镇与一般小镇借鉴与参考:以政府为主导协调功能、格局、社会之间的关系,以企业为主体重塑空间格局,以文化为导向修复日常生活功能。首先,格局调整应满足人对空间正义与精神需求,保障公众的正当空间权益,不应以发展为由不顾及人的切实需求。其次,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总体性的生态理念,发展要合乎自然规律,技术革新推动生态化发展,推动企业提质增效,降低对空间的侵占。再次,产业转型、特色产业发展对于特色小镇至关重要,结合地域特色进行产业调整,以产业功能转型带动格局调整,以文化促进功能完善,实现“产城人文”融合,推动特色小镇空间生产有序协调开展。

猜你喜欢
茅台镇格局小镇
茅台镇
安安静静小镇
石坝河北街酒厂河段治理生态防洪堤设计计算
“CK小镇”的美好
熊的小镇
小镇(外一篇)
名城遵义:几条河流 一脉人文
格局
联手共建 努力打造大调解工作格局
茅台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