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游戏 大智慧

2024-05-23 08:30吴慧清
《学习方法报》教学研究 2024年47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传承双减

吴慧清

摘要:传统音乐游戏内容基本上都是由一首首朗朗上口、生动有趣的童谣组成,具有音乐性、可操作性、社会交往性等特点。如何整合优秀的传统音乐游戏,在音乐核心素养的引领下,把传统音乐游戏引进课堂,树立文化自信,并在传承中加以创新,助力“双减”,使其成为学生成长的音乐营养,这需要教师潜心研究。

关键词:传统音乐游戏   文化自信  传承  创新  “双减”

“丢丢,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边,大家不要告诉他……”

“马兰开花二十一,二五六、二五七、二八二九三十一……”

一首首稚嫩纯真的童谣,一个个有趣欢快的游戏,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孩子们度过了快乐的童年,在每个孩子心中留下一段段美好的回忆。

但不知从何时开始,小巷子里已经听不到纯真稚嫩的童谣声和孩子们一起嬉戏玩耍的欢声笑语了。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学生说不出传统的音乐游戏,在最喜爱的游戏调查中,不少学生写了一些网络游戏。“又学习,又玩耍”是毛泽东同志1941年元旦为当时延安保育院小学学生金德崇题的词。简单的六个字生动有趣,细细思量却意义深远。毛泽东同志顺应学生的天性,因势利导,勉励学生“学玩兼顾”,在学习中玩耍,在玩耍中学习。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近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要求把本该属于学生自由探索、身心健康发展的时间还给学生们,让学生们能“又学习,又玩耍”。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中提出:“要不断完善课程和教材体系,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相融合,充分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体现中华美育精神与民族审美特质的……丰富美育资源。推进课程教学、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建设深度融合。”[1]传统音乐游戏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特有的形式,学生在唱着歌谣的游戏活动中感受和体验了音乐游戏的魅力;传统音乐游戏简单易学,趣味性强,不受场地、人数限制,符合学生们好动、好学、喜欢游戏的心理特点。同时,传统音乐游戏常常是以集體的方式进行的,在游戏过程中培养了学生们的社会交往能力。所以传统音乐游戏在当下的音乐课堂中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如何把这些优秀的传统音乐游戏融入教育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魅力,树立文化自信?在核心素养的引领下,笔者通过找寻、传承、创新等一系列教育教学活动来进行实践研究。

一、寻传统游戏,品文化之美

传统音乐游戏是先辈们对传统音乐文化创作的智慧结晶,一代一代口耳相传沿袭过来的,是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可遗憾的是,那些曾经给父辈们小时候带来无限快乐的小游戏,有些已不再为现在的孩子们所熟悉。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要把这些传统音乐游戏找寻回来,把优秀的传统音乐游戏传承和发扬下去,树立文化自信,让现在的学生们品味到传统游戏文化之美。

(一)找身边游戏,承经典文化

为找寻传统游戏,传承经典的游戏文化,在春节假期,我设计布置了一个特别的寒假作业——“找寻身边的传统音乐游戏”。活动分为两个板块,找寻“奶奶念过的童谣”“妈妈小时候的游戏”,让学生们利用春节寒假给长辈们拜年的机会,收集奶奶辈们、妈妈辈们小时候玩过的童谣游戏,把它记录下来,唱一唱童谣,玩一玩游戏,在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玩游戏的过程中,深化亲子关系,同时也体会到长辈们儿童时代的那种简单的快乐。

(二)讲游戏故事,续红色基因

中国的传统游戏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给学生们讲好游戏故事,开展红色启蒙教育,让学生们继承红色革命精神,是立德树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运用游戏故事,传承红色基因,真正为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在教学中我问学生们:“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丢手绢》这一歌曲是什么时候、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创作诞生的吗?”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丢手绢”这首歌曲诞生于七十多年前的延安保育院,在中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无数革命先辈为了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奔赴前线,英勇捐躯。这些革命的后代、烈士的遗孤更需要爱的呵护健康成长。为收养、教育这些革命的后代,在陕甘宁边区成立了延安保育院。”《丢手绢》是那时孩子们常玩的游戏,但是还没有儿歌,在保育院当文化教员的鲍侃老师就编了几句儿歌,简明、童真的歌词,伴着节奏唱出来,孩子们一学就会,很快就流传开了。孩子们的歌声偶然被作曲家关鹤岩听到,感到非常有趣,就给《丢手绢》谱了曲,旋律变得朗朗上口,“丢手绢”游戏从此就流传开来了。[2]

一个小小的故事,凝聚着革命战争年代对祖国未来的呵护;一方小小的手绢,是革命年代延安娃娃的童年快乐。一代代的孩子们,在《丢手绢》的旋律中延续着红色基因……

(三)品游戏传统,树文化自信

在学生们收集的传统音乐游戏中有一些经典的游戏,如“击鼓传花”“翻花绳”“拉大锯”等,于是我对小朋友们说:“你们玩过这些游戏吗?”游戏“击鼓传花”是中国古代汉族民间游戏,有史料记载唐代时已出现,在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中也有击鼓传花游戏的描写;“翻花绳”游戏起源于汉代,清代已非常流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梅女》中,就有一段关于翻花绳游戏的描写;拉锯是古时做木工活时最重要的劳动方式,游戏“拉大锯”就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产生的,在一推一拉的劳动中创造了美好的生活……

一个个经典的传统游戏点燃了学生们对这些传统游戏的美好向往,不用多说,学生们已经迫不及待地想玩一玩这些充满趣味的游戏了。

二、取游戏精华,展创新魅力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调动听觉、动觉、视觉、触觉等,引导学生多感官地体验音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动中学、乐中学,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重视在音乐游戏和活动体验中渗透音乐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教学,让学生在唱游中学会听辨旋律、节奏、节拍、力度、速度等音乐基本要素。调动他们参与游戏活动的积极性。”[3]在传统音乐游戏教学中,我们不但要了解它、传承它,取其精华,还要在传承的基础上加以实践创新,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趣味化、生活化、情境化的小游戏,在渗透节拍、节奏、力度等音乐要素的游戏中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一)取游戏精华,促核心素养

如在音乐游戏“找朋友”的活动中,我先引导学生学习传统的玩法,学生围成内外两个圈,内圈的学生边拍手边唱歌曲“找呀 找呀 | 找朋 友| ”的二拍子的音乐节拍走动,唱到“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两个小朋友拉起手转个圈,交换位置继续游戏。在恒拍行走中,学生掌握了二拍子的节拍规律。然后我启发学生:“你能把歌曲《找朋友》改编成三拍子的节奏来唱一唱,走一走吗?”引导学生把《找朋友》的节拍加以改编,创编成三拍子的圆舞曲节奏,“找—呀 | 找—呀 | 找—朋 | 友——”,学生按三拍子的强弱节拍律动行走,在行走中感受三拍子强、弱、弱的节拍规律,在这种有规律重复的恒拍行走中,学生感受了音乐内在的节拍规律,进行2/4和3/4拍子的识别和反应,在这种和谐、愉悦的活动形式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安全感和审美意识,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听觉、动觉、感觉,在良好的情境中提高了学生音乐核心素养。

再如游戏“击鼓传花”的活动中可以有多种设计,可以要求学生随着鼓点的节奏传递,鼓点敲得快,花儿传得快;鼓点敲得慢,花儿传得慢。还可以演唱或播放一首二拍子的歌曲,按顺时针方向传花,在强拍上把花传到右边人面前,右边的人在弱拍上接花,如此顺序传下去,学生们在合作中体验二拍子的韵律和恒拍感。

(二)融多元游戏,感音乐魅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体验的方式让学生们主动参与到音乐的学习过程中来,充分调动身体各个感官来感受音乐、体验音乐、创造音乐,获得音乐能力的发展,通过多元融合游戏,优化学习方法,从而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

在音乐游戏“丢手绢”的活动设计中,我引导学生探究距离远近和声音的强弱变化关系,启发学生:“游戏“丢手绢”除了傳统的玩法外,在音乐课堂中我们能不能用我们歌声为线索找到手绢目标呢?”选出一个学生站在圈外背过身去,其余学生围成圆圈而坐,教师指定一位学生把手绢藏起来,游戏开始,学生围着圈演唱歌曲《丢手绢》,刚才背过身的那个学生回来寻找手绢,当学生离手绢目标近的时候,学生们歌唱的音量逐渐加强,当学生离手绢目标远的时候,学生们唱歌的音量逐渐减弱,以此来帮助引导学生找到手绢。在简单的游戏活动中,学生逐渐感受和掌握了音的强弱变化规律。[4]

再如游戏“跳房子”除了按传统数字跳以外,还可以把这些数字唱成“1、2、3”等小音符,学生们尝试把小音符编创成小曲子,并根据编好的曲子在房子里跳一跳,在唱唱跳跳中感受音高、节奏的变化,在多元融合的游戏活动中感受音乐魅力。

三、助“双减”落地,护学生成长

(一)助“双减”落地,润儿童生活

《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指出:要优化课程设置,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双减”政策要求,改革艺术课程设置,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机融入课程。为了让传统游戏走出课堂,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去,在课堂教学中,我调整了以往的评价方式,及时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对那些主动参与活动,积极与他人合作进行音乐实践的学生给予充分的肯定,把以往奖励学生的一朵小红花、一个大拇指,改成了一根橡皮筋、一条翻花绳的彩线……让这些朴素的跳绳、花线伴着下课铃声跟着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教室,融入到课间十分钟,充实到课后的晚托服务中,助力“双减”,让学生们回归自然,回归“小朋友圈”,让传统游戏滋润学生生活。

(二)燃游戏精神,护学生成长

传统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要素,还包括今天学生所需要具备的一些品质,如团队合作精神、游戏精神等,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活动的成功经历树立自信,小小游戏的功效不容小觑,在游戏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快乐,还有潜移默化的人格培养。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具有多重教育功能,可以陶冶情操,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创新思考能力和实践探索能力。应用传统音乐游戏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创新思考、实践创造和交流合作,然后采用小组合作形式,这样在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同时,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在教学中,我适时引导学生把一些游戏智慧运用到平时的活动中去,如在活动中要选定一个角色,大家无法决策的时候,学生们通常都会利用游戏“石头、剪子、布”的方法来进行决策。当学生们要进行分组活动而无法顺利“搭伙”的时候,游戏“手心手背”就会帮到他们,学生们念着童谣“手心手背黑白配”,伸出自己的手心或手背,当伸出的手心和手背人数相等时,“搭伙”就顺利完成了。学生们唱着歌谣、玩着游戏,笑容传递在学生之间,笑声流淌在校园的每个角落,学生们在这样的游戏中强健了体魄,拥有了友情,收获了快乐。

小小游戏蕴含着大大的智慧,只要我们去努力挖掘,用心去创造,一个个小小游戏就是一方大大的舞台,学生们就是舞台的主人,在这里他们享受音乐,传播快乐,分享友情,收获成长。让传统音乐游戏成为学生们童年时代的一个个美好回忆,让他们长大后也能回忆起“我小时候的游戏”。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意见[S].2020.

[2]董少东.圣地摇篮——烽火硝烟中的延安保育院[N].北京日报,2021.11.02.

[3]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4]段来峰,滕志芳.我们儿时玩的游戏[M].南海出版公司,2011.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传承双减
“双减”出台,校外培训面临巨震
省教育厅基础教育处一行到莒县开展“双减”工作专项调研活动
持续推动“双减”,强化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
苹果园实现化肥农药“双减”的路径选择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