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琴
几乎每个班上都有一个“无所谓”小群体。他们不是学困生,明明可以“够一够,就可以摘个桃”,可他们就是那么佛系。“反正我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比我差的同学大有人在,我为什么非要去争那个前几名?”这是小文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这是一个典型的缺少“赶、比、拼”精神的孩子。针对这种孩子,老师要掌握他们的心理,采取行之有效的引导方式,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失败的挫折,从而激发他们的拼搏精神。
小文是借读生,父母在外地打工,他从小就被寄养在爷爷奶奶的身边。小文长得高高胖胖,不好动,空余时间也不和同学们疯闹,他的学习中等,对学习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
一次大课间,我组织了一场拔河比赛,同学们都开心地叫好,唯有小文坐在座位上稳如泰山。我立马给他所在组的组长使眼色,叫她去做工作。“小文,拔河比赛我们组能不能赢,全靠你了。”组长笑嘻嘻地说。
“为什么?我又不会拔河。”小文没好气地回答。
“你可千万别置我们于不顾呀,放眼望去,我们班谁有你的体格优势?你往那儿一站,对手立马吓跑了一半,你往那儿一倒,对手立马完了。”组长幽默地说。
“我哪有那么重要?”小文也被她逗乐了,眼睛里闪出一道光亮。
“小文,虽然这是游戏性质的比赛,但你们组很有希望获胜。你不想为你们组出一份力吗?”我见他心动了,立即走过来鼓励他。
“老师,我也不能保证赢啊!”他明显有顾虑。
“你只需要使出吃奶的劲儿,保证没问题。”另外几个组员也围着他打气。
小文被小组同学拥入操场,他抓起绳子,站在队伍末端。随着一声哨响,双方队员开始用力拉绳。系在中间的红领巾静止了很久,突然,红领巾开始左右摇摆,比赛进入白热化阶段。
“加油加油!”围观的人还真不少。两边同学拉得越来越用劲,小文憋红了脸,牙关咬紧,身体往后倒成了45度,一瞬间红领巾往他们组的方向移动了不少。其他同学见自己有了优势,便齐心协力用劲往后倒,一下子便把对方组的人拖过了中线。大家围着小文一边跳一边笑,小文的眼睛也眯成了一条缝。
小文组士气高涨,连赢3场。
“老师,我们得感谢小文,他今天太给力了,我们组的成败是由小文决定的。”组长站起来真诚地说着。
“小文,你好棒啊,原来你也是热血少年。”一个女生笑着夸奖小文。
“是啊,小文,你太优秀了,为我们组争光了。”一个男生说。
“不行不行,小文不能只属于你们一个组,得换着坐,让每个组都有机会赢。”
同学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肯定小文的努力,有的祝贺他,有的向他发出邀请。
小文的脸涨得通红,他蠕动着嘴唇却没有发出声音。
“小文,你来说两句,你看同学们对你有多大的善意呀。”我鼓励他说。
小文站起来说:“谢谢大家,我不是一个好学生,奶奶常說我是一个大懒虫。今后我一定痛改前非,做一个积极向上的人。老师您给我找个学习对手吧,我想我可以把学习赶上去。”教室里响起一片掌声,那个对什么都无所谓的小文不见了。
(作者单位:湖北省黄冈市考棚小学)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