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妮娜
科学探索始于好奇,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会对具体的事物或现象产生好奇并提出疑問,这就是幼儿偶发性科学探索的信号。年龄小,注意力维持时间短,知识面狭窄等因素导致幼儿的探索无法深入进行。当幼儿发出了偶发性科学探索的信号却没有得到关注和引导时,他们的探索很可能会中断。那么,如何让幼儿偶发的科学兴趣转变为有效的科学探索呢?
用心观察,善于发现
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随时都可能出现幼儿感兴趣的事。幼儿漫不经心的自言自语、惊奇的眼神都可能是萌发探索的契机。教师要做一个有心人,用敏锐的眼光去关注周围的事物,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迅速识别探索价值,引领他们打开知识的大门。
我带领幼儿来到户外的水探乐园,他们自由地观察、兴奋地议论。这时,我听见毛毛在远处喊:“水蜗牛,水蜗牛,我发现了好多水蜗牛。”我赶紧凑过去,因为我也没有见过水蜗牛。我们找来网兜,从水里捞出几只水蜗牛,有的幼儿用手戳一戳,有的干脆把它们捉起来仔细看,我鼓励他们去草地上捉蜗牛,并与水里的蜗牛对比观察。
在对蜗牛的近距离观察中,幼儿冒出了很多问题,比如“蜗牛吃什么?”“为什么有的蜗牛生活在水里,有的蜗牛生活在草地上?”“蜗牛有没有脚?”“蜗牛是益虫还是害虫?”于是,我提议把蜗牛带回自然角养着,并在教室的阅读区增添了有关蜗牛的图书,鼓励幼儿积极投入到对蜗牛的探索中。
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的兴趣,给幼儿提供探索的条件,鼓励幼儿探索。
提供材料,支持幼儿主动探索
幼儿是主动的探索者、研究者、发现者和知识经验的建构者。适宜的物质材料、恰当的投放方式可以启迪幼儿智慧,帮助幼儿获取科学经验。所以,在偶发性科学探索中,教师更应该注重材料的投放与支持。
一次,我正在准备美术活动的颜料,一不小心,手里的红颜料洒了一点到黄颜料中。过了一会儿,一个幼儿惊叫:“快看呀,黄颜料变色了!”一群幼儿被吸引过来,有的说:“对呀对呀,你看,变成橘黄色了!”有的说:“老师,怎么会变色了呢?”还有的说:“这颜色可真漂亮啊!”面对幼儿的疑问,我拿来了几个装了一点水的塑料瓶子,并在瓶子里放上一种颜色,请幼儿摇匀,然后我又往里面滴入另外一种颜色的颜料,再盖紧盖子摇匀,他们惊奇地叫起来:“老师,我的水变色了!”“老师,我的黄水混入了蓝色的颜料变成绿水啦!”幼儿兴奋地说着自己的发现,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幼儿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比较,得出了“两种不同的颜色混合就会变成另一种颜色”的结论。这一结论得到老师肯定后,他们的探索欲望更强了。这时,我在科学探索区里提供了很多有颜色的材料,比如,彩色塑料片、彩色糖纸、多色颜料等,鼓励幼儿探索多种颜色混合后的变化,拓宽他们的探索范围。
提供合适的材料,支持幼儿主动探索,才能激发孩子不断探究的兴趣,更好地指导幼儿偶发性的科学探索活动。
拓展探究内容,提升幼儿学习热情
教师要通过观察来帮助和鼓励幼儿探索。对于生活中一闪而过的现象,教师更应抓住机会,利用各种途径拓展探究内容,提升幼儿的探索热情。
秋天天气干燥,午睡后,我在给女孩子梳头。突然,一个孩子惊奇地喊:“老师,你看阳阳的头发怎么都竖起来了?”很快,幼儿的视线都集中到阳阳的头上。
看着幼儿这么兴奋,我在教室的科学探索区分批投放了不同的游戏材料,并设计了记录表,让幼儿操作感知静电现象。我先投放了塑料梳子、尺子、吸管、小纸片、气球等,让幼儿想办法把小纸片吸起来。幼儿发现,只要将梳子、尺子等塑料物品摩擦就能将小纸片吸起来。那是不是所有东西经过摩擦后都能吸起小纸片呢?我又给幼儿提供小铁棒、不锈钢盖子、玻璃棒、毛绒玩具等材料,除了小纸片,也增加了蜡光纸片、卡纸片、硬板纸片、牛皮纸片等。幼儿再次探索后发现,原来不是所有的物体经过摩擦后都可以吸起小纸片,也不是所有的小纸片都能被带静电的物体吸起来。随后,我和幼儿一起观看了关于静电的科普小视频,感知静电产生的原因,静电现象与物体质地的关系等一系列科学知识。
在幼儿对静电现象有了进一步了解之后,我升级了记录表,在表格的最后一栏中增添了“实验成功的次数”这一项,实验成功次数最多的可以成为本次活动的“静电大王”,通过这样的形式,进一步激发了幼儿探索的热情。
挖掘拓展资源,提升偶发性探究深度
幼儿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寻求答案,有利于提高幼儿主动探究的能力,进一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在偶发性探索过程中,我们可以充分挖掘和拓展周边资源,注重问题的延伸,把对问题的探索延伸至家庭,通过家园合作拓宽探究范围,助推幼儿获得更丰富的科学经验,提升偶发性探索的深度。
有一次,洋洋在照顾自然角的小动物时发现,我们养在自然角中的乌龟在沙子中生了几个乌龟蛋。于是,我们决定开展孵蛋活动。如何才能顺利孵出小乌龟呢?幼儿带着问题回到家中,和爸爸妈妈开展探究。第二天,幼儿带着自己寻找的答案来到幼儿园,有的说:“我和妈妈查了资料,要找一个透明的盒子,孵蛋需要适合的温度和湿度,不能太干,也不能太湿。”有的说:“孵乌龟蛋的沙子需要晒太阳消毒,这样才可以孵出小乌龟。”还有的说:“乌龟蛋要放在有太阳的地方,而且要用布盖上。”……看来,幼儿的发现还真不少。
我们买来孵化用具准备孵化乌龟蛋,经过两个星期的孵化,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幼儿惊奇地发现,有一个蛋壳上有了一丝裂痕,他们既惊奇又紧张。又过了几天,终于,第一只小乌龟孵化成功了。可是,很不幸,第二天,幼儿发现这只小乌龟不动了。幼儿伤心极了,他们积极地排查原因,我也找来乌龟蛋孵化的动画视频和他们一起探究。经过排查,我们初步断定是由于教室夜间温度太低,刚出生的小乌龟被冻死了。
第二天,欣欣带来了一个小灯,告诉我们是乌龟晒背灯,晚上或者阴天温度太低的时候,可用晒背灯给小乌龟取暖。幼儿担心晚上幼儿园没人照顾小乌龟,决定让欣欣带回家照顾。欣欣妈妈和欣欣精心地照顾乌龟蛋,每天都会拍很多小视频发在群里,当幼儿在视频中看到小乌龟冲破蛋壳,伸出小爪子的时候,开心地拍手、欢呼。
偶发性探究中的问题是幼儿探索和学习的起点。在科学探索活动中,教师能否发现幼儿的问题,并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探究,是科学探索的“魂”。因此,教师必须保持高度的灵敏性,善于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幼儿,了解幼儿的活动意向,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材料,引导幼儿深入挖掘资源,体验发现的快乐,享受探究的乐趣,开启奇妙的科学探究之旅。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荡口中心幼儿园)
责任编辑 何欣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