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士宏
说到管理方法,我可是吃过亏的。当年在IBM,我刚开始做经理、带团队,就只会一招,直接把我的经验、方法教给下属,也不管适不适合他们。
那会儿,我们的工作经常需要拜访客户,只要能和客户约到下次会面的时间,就算基本达成了目标。
每当下属来问我:“没跟客户约上下次见面的时间,怎么办?”我都会跟下属说:“那你给我回放一下,你跟他怎么说的?他又跟你怎么说?”
等听完了之后,我就会直接给出方法,比如要在临走之前跟客户暗示下次会面的时间,可以说:“谢谢您给我提醒,我下次什么时候来给您汇报呢?”
你看,这像不像“教师型”领导风格?我像师父一样,把我个人的经验传递给下属,也不管我的下属是什么性格特点、工作风格,面临着什么样类型的客户。
后来,管理的人多了,也教不过来,我就更加觉得这种方式不好用了。
逐渐地,我就从那种对什么人都教同一套的师父,不得已地升级了,直至成为“因材施教”的教练。我才发现,管理团队的本质就是在管理人。
那问题来了,面对不同的下属,要用什么策略,才能更有效呢?
我先把答案亮出来,这个工具就是“意愿技能矩阵”,关键就是结合对方的“意愿”和“能力”,对应合适的管理策略。
把这个矩阵分成横轴和纵轴:横轴是能力轴,纵轴是意愿轴,横轴和纵轴连接处为原点,形成一个象限,把这个象限从中间画个十字,那就把整个矩阵分成了四个区域。
那这四个区域,对应的就是四种不同类型的下属。现在,我们来看看,分别要用什么样的管理手段。
先看第一区域,典型的特点就是“能力弱,意愿高”。有两类人特别符合这种特点,那就是刚被提拔的干部、新入职的应届毕业生。要用的管理策略基本一致,就是师父型的教导和指引。
比如说,刚被提拔的干部。经常因为刚刚晋升,热情高涨,但工作内容一变化,要求的技能也变了,往往就会面临很多挑战。
我在职场多年,遇到过很多次这种情况。
就像我当年第一次被提升为经理,终于有了一个独立的小办公室。那个时候我意愿很高,想带着下属做个最优秀的销售部。但当我面对的销售员都是菜鸟销售员时,我偷着乐的心情很快就没有了。因为我对如何把菜鸟带出来,是完全无知的。
再比如说, 新入职的应届生。他们刚刚找到心仪的工作,充满想象,想大展身手,有很强的学习与做事的意愿,但就是啥都不会,连基本的工作、生存都还没摸着门道。
我刚刚进入IBM公司时就这样,意愿很高,但一心想的是做好手里的小活,千万别出错。很幸运,我那个时候遇到了贵人,教导我怎么工作,怎么安排职业规划。如果你的下属里有应届毕业生,你可以直接给他明确的指引和指令,或者安排一位资深的带教导师,帮助他们迅速成长。
第二区域的这类人群,一定是我们特别喜欢的下属。我们要做的,是一边“激发”,一边“刺激”。你可能也会想,能力强、意愿高的下属,很完美了,还怎么进一步激发呢?
举个例子,比如说他刚完成了一个项目,受到公司表扬,正热情高涨呢,你就可以趁机抓住他这股劲儿,安排一些更有难度的项目,来进一步激发他的潜力。当然,你也要时不时看看他遇到了什么挫折,主动帮他解决难题。别让他高涨的意愿被挫折打倒,一下子降到意愿低的区域里。
如果有可能,我还建议,对于这类明星下属,你可以向你的上一级申请,让你的领导也多关注和关怀这类下属。
我以前做管理者的时候,直接汇报给我的人,多的时候二三十个。我每次做辅导的时候,都会关心一下他下面那几个高潜员工,并找机会聊一聊。我听亲测者反馈,很有效。
那“激发”的同时,还要“刺激”,这是为了避免有人得意过头。
明星员工自己也知道自己优秀,肯定难免有时太过自信,很容易在工作中判断错误,而导致更大的问题出现。这时候,我多半会刺激到他们的盲区,帮他们从自得自满的井中跳出来,找回清醒思考与主动学习的能力。
第三区域的下属,能力强,但是意愿低。那要采取的手段,是激活。
比如说,有些人经验丰富、能力也强,但时间久了不愿意再“争取上进”。这时候,你就得强烈地表明自己的态度了。不能继续容忍和鼓励、姑息,说话时也要稍微夹枪带棒一点,告诉他:“哥们,你想要安稳,但照这样,可安稳不了多久。”这么说,就有可能重新激活对方的工作态度。
我还遇到过好几位企业家的客户,竟然也属于这一类。
这些企业家本身能力很强,但在公司久了,疲劳了,工作意愿就低了。就四处爬山、下海、出洋游学,在外面充充电赋赋能。时间久了,竟在山海、课堂之间流连忘返,把企业放在一边。直到出了大问题,才不得不回到企业力挽狂澜,但心思还在路上。
这时候,激活他们想起做企业的初心,就是教练要做的第一步。
我们来看最后一个区域,能力弱,意愿低的人群。你可能会想,这类人群是不是要开除啊?其实也未必,还是要看他的具体情况。
这个区域里有一类人,是“老油条”式的人。我建议,對这类人,先直接训导,提出明确的规定、部门纪律。如果他还不改,又非常影响工作,再直接劝退。
我之前在微软的时候,手下有两位待了十多年的中层,每天就等着期权分红,一直混着。我刚到微软的时候,他们很不服气,凭什么管他们?
第一次,我会和他们分别谈,“你负责的业务,现在是停滞状态,我给你三天准备时间,来告诉我是什么原因,你之后会怎么做?”等到三天以后还不作为,那好,这次我再给你一星期。一星期后,若再无改善方案,那我就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你辞职,另外一个是我开除。
后来我辞了他俩,那时候我正处在渴求销售出现奇迹的时候,很多人劝我,“阵前换将,军中大忌”,但我那时哪儿是换将,我无将可换,我那是先断臂后寻医。
当然,之后我组成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团队,在那段时间内迸发出可以“共患难,共求胜”的优秀品质,领导公司业务迅速走向了正轨。
还是那句话,实现组织赋予你的目标是管理者的应有之义,当断不断,后患无穷。菩萨心肠与金刚手段,都要能用到位。
这个区域里还有一类人,就是曾经的明星员工。他们可能暂时遇到挫折,就赌气地落到这个区域待一阵子。
我遇到过不少这类“例外”,本来是很优秀的高管,出于各种因素被暂时“安置”在某个低阶闲职。如果你的企业有这样的下属,我希望你能在临时“安置”之外,重视这类特殊人群。
毕竟都是久经历练的好干部,对企业和企业的文化理念都已有深度的认同,是企业的宝贵财产,值得用点儿心思,重新激发、任用,而不是轻易地任由他们带着愤懑与委屈流失,甚至流失到友商战阵之中,那可就是加倍的损失了。
(摘自“得到”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