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观的批判与超越

2024-05-23 06:00:34祁鑫
西部学刊 2024年10期
关键词:自由黑格尔马克思

祁鑫

摘要:黑格尔的自由观是三个维度的叠加,从作为人之先验预设的绝对自由到经由反思环节的任性自由,再到依附于国家实体的社会自由,但其本质仍是带有思辨色彩的唯心主义自由观。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情况的考察,对黑格尔的自由观进行批判和实现超越。他把无产阶级当作实现自由的物质武器,强调发挥无产阶级的力量,消灭私有制,扬弃人的异化,在构建共同体的新型社会关系中追求和实现人类真正的自由。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自由

中图分类号:B51/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6916(2024)10-0149-05

Marxs Criticism and Transcendence of Hegels View of Freedom

Qi Xin

(School of Philosophy, Heilongjiang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Abstract: Hegels view of freedom is the superposition of three dimensions, from the absolute freedom as the priori presupposition of human, to freedom of arbitrariness through reflection, to the social freedom attached to the state entity, but the essence is still the idealistic view of freedom with speculation.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social reality, Marx criticizes and surpasses Hegels view of freedom. He regarded the proletariat as the material weapon for the realization of freedom, and emphasiz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 power of the proletariat, the elimination of private ownership, the abandonment of human alienation and the pursuit and realization of real human freedo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social relations in the community.

Keywords: Marx; Hegel; freedom

“自由”,一直以来,都是西方哲学史上引发广泛讨论的问题之一,很多哲学家们都对“自由”问题有着独到且深刻的见解。斯宾诺莎是第一个明确提出思想自由的思想家,他的经典议题“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1]引起了黑格尔、马克思关于自由观念问题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康德则论证了自由是一种以实践理性作为逻辑前提的道德自由,自由意味着自主行动,摆脱一切的束缚,凭借自身的理性去决定自己的行为,从而摆脱一切消极的自由,建立起自身的普遍法则。但是,康德忽略了人是一个复杂动物,不仅包含着理性,同样也存在着感性、社会性和复杂性,康德将二元论的矛盾归结为人的理性的矛盾,陷入了理论上的自败;黑格尔则取消了自在之物和现象的区分,对康德哲学进行了根本的批判,论证了以绝对理念为逻辑前提的精神自由,阐述了黑格尔自由观的逻辑与内核;马克思则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自由观,又对黑格尔的自由观进行了超越,确立了以生产实践作为逻辑前提的人的自由。

一、黑格尔自由观的逻辑与内核

自由是黑格尔哲学的理论起点和基础,是黑格尔哲学的灵魂。19世纪的自由主义者们认为,所谓自由,就是不受到约束,没有人能够干涉或者强迫我做我不喜欢的事情,我可以按照我的喜好去支配我的活动,即是自由[2]。这种抽象的自由观把个人选择看作一种基础,但这种选择是如何做出的、又是基于什么原因做出的,秉持這种抽象的自由观的人往往闭口不谈。黑格尔回答了这个问题,他认为我们所生活的社会是历史进程的一个阶段,而人又处在社会生活之中,会产生出各种需求和欲望,这种选择的做出正是因为我们受到了社会和历史力量的影响[3]281。黑格尔不同意抽象的自由,认为这种自由仅仅具有自由形式的外壳,却没有自由的内核。他认为,把自由仅仅浅显地理解为是随心所欲,是极不成熟的,恰恰表明了它完全认识不到绝对的自由意志和真正的道德生活[3]281。那么,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观是什么样子的呢?黑格尔把绝对精神作为自由产生的本体,认为真正的自由不是那种抽象的观念或者带有主观色彩的不干涉、不强迫,而是一种客观的合乎目的的现实行动[3]281,自由在黑格尔那里,是绝对自由、任性自由和社会自由三个维度的叠加。

(一)前提预设——绝对自由

黑格尔把绝对自由作为其自由观的前提预设。所谓的绝对自由,即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每个人都拥有着平等的自由,排除了特殊性和经验内容的规定性,因为,任何经验内容的规定性都是对人自由本身的限制。这种抽象的自由,没有任何的规定与限制,任何的束缚都是对自由本身的束缚。而在这种自由中,还规定了人和动物的区别。动物没有意志,它们只是按照本能去满足自身的生存,是被动习惯与接受,其实也是一种限制。而人则不同,人们可以在这种没有规定性的自由中,去控制和支配自己的欲望,欲望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还可以创造自己想要的东西,甚至可以为了追求某种欲望而放弃生命,这一点跟动物有根本的区分。这就表明了在这种绝对的自由中,人自己规定自己,是自己的主宰。个人意志是没有具体内容的意识活动,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见解是最正确的,每个人都以自我意志为主宰,并企图将自己的个人意志融入到国家的政治思想当中。法国大革命就是这种绝对意志的体现,人们都在追求每个人的绝对自由,而这种绝对自由一旦进入到社会政治中,必然会出现各种制度与规定的束缚,而这种束缚又恰恰表明了是对绝对自由的限制,绝对自由就是否定一切的束缚与限制,因而,最终会陷入到它的对立面,即在追求个体自由的道路上又进行了自我摧毁,人成为了自己的敌人。这种抽象的自由观经不起推敲与检验,它具有片面性和空洞性。实际上,“绝对自由”是黑格尔自由理念的前提性预设,因未含有主体自由的具体规定,故这种先验性的自由确认就只是“单纯的自由的概念”[3]328。但抽象的自由有它自己的悖论,当排除了外界的限制与束缚时,得到的不见得就是我们想要的东西,它很容易使我们沦为原初的、自然性欲望的奴隶。因此,自由在此意义之上,终会被下一个环节所超越。

(二)反思中介——任性自由

任性自由是黑格尔自由观维度的中间环节。作为一种积极的自由,是一种相对的自由意志。这种自由意志所要追求的是一种具体的内容,没有他人的强迫与束缚,一切都是按照我的自愿而决定的。这种自由具有双重本性,即普遍性的形式中包含着特殊的内容,二者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这种任性的自由不是通过主观意志去随意决定,也没有完全排除特殊性的自由意志,而是进行了反思之后的二重性自由。黑格尔认为,这种特殊性其实并不是对于自由的束缚,自由意志设定了与其自身对立的东西,但又停留在普遍性之中[3]281。这种自由能够让自己从自己的、现有特殊的欲望以及现有的独特的倾向当中抽身而退,从这里出发,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规定。自由从来不等于任意,随心所欲,而是对自己反思性的超越,担负起普遍的责任与使命,这是跟抽象的绝对自由完全区分而来的。但是这种自由往往会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为了追求某种对象或者实现某种欲望的时候,往往会被这种欲望、对象所限制。因为这种自由是有限制的自由,当我选择这种有限的自由时,我必须舍弃其他的可能性,因为只有这样,我才能达到最终要追求的欲望,获得我想要的对象。而正是基于这种选择,我往往会因为选择这种而放弃其他选择,也就是说被自己的选择所束缚了。因此,这种任性的自由不属于全体的自由。从卢梭到康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自由之所以叫做自由,人可以在排除上帝的幻想引领中,人依然可以引领自己、规定自己。显然,这种反思自由也是向社会自由的一个重要过渡阶段。而值得注意的是,黑格尔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这个环节,因为即便在这个环节中,自由已经超越了那种抽象的自由,人们学会了道德的反思与思考,但这种自由观仅仅停留在与外部生活之间的简单对立,而无法引领着我们共同的人的生活,从根本来说,仍然没有摆脱“人”的束缚。

(三)完满具体——社会自由

这个阶段的自由是黑格尔对于康德的抽象的自由立场进行批判之后,对于自由的更高境界的阐释。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并不是主观意志的随心所欲,也不是束缚在各种客观具体事务当中,而是在经历各种事情中仍然具备反思性与独立性的能力,是要在社会生活中实现的“自由共在”,即在个人自由的基础上实现社会生活[3]281。换言之,即使已经创建了自己的规则,这种自由也是在社会中、与他人的关系中实现的,人们不断地进行反思,思考外部生活的有效性,思考在什么意义上又是无效的。对自己行动的把控,并不仅仅来自于外部世界的限制,而且也是我所认可的。黑格尔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自我体系的基础上,实现了对社会价值的批判,不同于之前对于自由的全盘否定或排除在外,而是既有肯定又有否定,强调了只有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之下,自由才能够实现的观点。黑格尔站在社会历史的角度上,认为人的自由实现离不开绝对精神发展过程中所展现出来的普遍性,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自由,对于生活在战乱时代的人们,自由就是可以吃饱饭,远离战争,对于贫困的孩子来说,自由便是可以坐在干净整洁的教室里读书,每个时代的发展和文化决定着所追求的自由是不同的[3]281。黑格尔把自由放在了哲学的视域之内,超越了传统自由观的抽象性,将绝对自由与任性自由相结合,对自由观进行了现实性的解读,这些是黑格尔真正自由观的论述。黑格尔认为,真正的自由的实现,需要历经三个环节,即家庭、市民社会和国家[3]281。由此,我们可以清楚地认识到黑格尔自由观的逻辑与内核。

综上所述,黑格尔的自由观是三个维度的叠加,后一种维度包含并超越着前一种维度,从抽象的完全不受外界束缚的“绝对自由”出发,通过对“任性自由”的反思与扬弃的基础上对自由进行了充分的解读,提出了“自他性的统一”的社会自由。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观的批判与重构

(一)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观批判的现实基础

马克思在青年时期赞同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是理性的最高表现。为了实现真正的自由,国家的地位不可以忽视。国家在维护安定,保障个人自由方面的作用十分重要。这个时期的马克思,仍然高扬自我意识与自由理性,他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现实问题与他立场之间的矛盾促进了马克思对自由的反思和对现实的批判。这一时期马克思主要关注三个问题:书报检查令和出版问题、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摩塞尔河沿岸农民的贫困问题[4]175-176。通过对现实情况的考察,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了自由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问题。马克思意识到,黑格尔的思辨唯心主义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问题,使得哲学与现实相分离。黑格尔从来不考虑“现实的人”,把自由只寄托理想化的国家理念。按照黑格尔的观点,国家支配着私有财产,但马克思认为,私有财产才是支撑着国家发展的重要部分,私有財产决定着国家发展[4]251。黑格尔在论述市民社会到国家这个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没有厘清三者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脱离了现实的存在。马克思从人民大众的立场出发,强调哲学不仅仅要作为一种理论力量,还要作为一种变革社会的现实力量,并且把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现存社会制度本身。同时,标志着马克思告别青年黑格尔派,向唯物主义转变。

(二)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

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对黑格尔关于市民社会与国家的错误观点进行了直接的反驳与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的概念是一个高度复杂的概念,既有对于市民社会的非伦理性的指认,也有包含着伦理机制的新市民社会的呈现,具有双重性。马克思对黑格尔“国家—社会—国家”三环节的论述进行了批判,认为其是无根据的,强调政治革命所带来的是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之间的分离与对立。马克思认为:“家庭和市民社会是国家的真正的构成部分,是意志所具有的现实的精神实在性,它们是国家存在的方式。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它们才是原动力。”[4]252因此,在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中,马克思做了重新的理解。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而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由国家决定市民社会。他指出:“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4]252马克思认为,政治革命一方面带来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的分离,另一方面又带来了社会成员对国家自觉地认同[4]252。在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结构性关系的角度来看,政治国家是以市民社会为目的的。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必然导致抽象的宗教的衰落。黑格尔的法哲学归根结底是以国家哲学为核心,而马克思经由对黑格尔国家哲学的批判,理论重心从对国家的批判到对市民社会的批判,对市民社会内在问题的进一步揭示,从既定的事实出发,对市民社会进行进一步追问。马克思进一步解析市民社会内部的权力关系,直面当下的经济事实,经由对于政治学前提的反思,从私有财产出发,对私有财产的具体阐释形成了异化劳动的概念,再以异化劳动为基础形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的概念,揭示导致经济事实背后结构性根源的实质。马克思从黑格尔国家理性的思辨角度进行批判,借助费尔巴哈对黑格尔进行了重新解读。黑格尔认为市民社会是可以被改良的[3]281,而马克思则认为只有打破了现有的市民社会结构,才能真正从市民社会中解放出来[4]252。而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对资本的不同理解。黑格尔关注的是资本具体形态下的生产过程,他关于劳动分工体系的讨论就是在这样的视野里展开的;而在马克思那里,这种意义上的资本只是资本的表象,社会关系的结构化、形式化才是资本的最为根本的规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黑格尔所理解的资本还没有真正跳出资本的表象,对资本的理解差异,构成了马克思与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差异[5]。他们所处社会时代的不同,造成了对市民社会的不同理解。

(三)马克思对黑格尔自由理论思想的超越与重构

有别于黑格尔的自由观,马克思的自由观是在批判黑格尔自由观的基础上的超越,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得出了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结论。马克思论证了人才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如果脱离社会现实去考察人,那么考察的就只是抽象的人,而非现实的具体的人。马克思认为,人是历史的主体,人类的生产方式和生产活动影响和制约着自然界,自然界也同样制约着人的发展[4]252。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使之成为人化自然。马克思不同意那种把人当作是抽象的、原子式的个体,而是认为人应该是具体的、实践的生活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现实的人。这种对人的本质的深入解读,也构成了马克思自由观的逻辑前提。马克思的自由观从现实的个人出发,在人与人所连结成的社会关系中考察人的本质。马克思超越了黑格尔自由的概念,认同黑格尔把自由的实现看作一个历史进程,但是不同于黑格尔的是,马克思认为自由问题与经济问题是紧密相连的,对于私有财产与自由的关系,二者表现出明显的不同。马克思认为,真正的自由是具体的,是以生产实践为核心的自由;真正的自由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既然受到条件的制约,那就必然是相对的[4]252。人类的自由需要受到生产力的制约,在过去一段时期,自由获取的前提条件是生产力,而且是有限的生产力。人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自由,就离不开共同体,在共同体里实现人类的自由,是人性真正意义上的回归。马克思所追求的是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和解放。在对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和对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解读下,马克思揭露了掩盖在物与物表象下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的现实不自由表现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人们桎梏在特定活动范围之内。也就是说,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独立。事实上,人们本身仍受到劳动对象无形的制约,并不能称之为真正的独立。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革,促进了劳动者自由意识的觉醒。通过对现实的批判,马克思深刻敏锐地揭露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又论证了人类如何通过劳动来实现真正的发展,人们意识到了自己才是社会的主体,是社会的主要力量,不再受到商品、物的依赖,成为真正的自由的人。马克思通过对社会现实问题的深入思考,认为解决问题的道路需要从彻底的理论解放开始,探寻一种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4]252。这种源自社会本身的,可以变革社会的决定力量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重大不同在于:虽然它也是在市民社会中的一个特定的等级,它没有属于等级的特殊诉求[6]。他借助对德国现实的分析,把人的解放如何落在实处做了比较清晰的论证。无产阶级不仅仅作为一种思想上的行动,它还作为一种变革社会的物质力量来实现人类的解放。理论的武器一经掌握群众,旋即成为物质的力量,这里他明确提出了革命的理论与行动之间的关系,其中物质层面更具基础性。马克思确立的新的自由观是以追求人类解放作为基础和核心的,这也是马克思批判并超越黑格尔自由观的必然结果。

三、结束语

在关于自由问题的探讨上,通过对现实问题的考察,马克思对黑格尔的自由观进行了批判和超越。对黑格尔抽象的国家观进行了否定,论证了从现实的关系出发去把握人类的自由和统一。强调不能脱离社会关系去探讨孤立的、原子式的人,而应该基于社会现实关系去把握人的本质,实现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自由观对于当今社会发展也有重要作用,强调了我们应该用具体的、现实的眼光看待自由,从抽象自由观的桎梏中解脱出来,从而促进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宾诺莎.伦理学[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28.

[2]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下卷[M].贺麟,王玖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36.

[3]黑格尔.小逻辑[M].贺麟,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仰海峰.市民社会批判:从黑格尔到马克思[J].哲学研究,2018(4):15-22,128.

[6]刘玉良.“人的解放”思想的逻辑演进:基于《〈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導言》[J].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22(4):7-9.

猜你喜欢
自由黑格尔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宝藏(2022年1期)2022-08-01 02:12:28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叔本华与黑格尔的情理之争及现代启示
马克思的“知本”积累与发现
湖湘论坛(2015年4期)2015-12-01 09:29:51
简述黑格尔的哲学史观与方法论
人间(2015年21期)2015-03-11 15:23:41
美国垄断不了“自由”“民主”
环球时报(2012-04-18)2012-04-18 10:5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