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视角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融入大学劳动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4-05-23 05:10温明显张世洁丁洁张家口学院
中国食品 2024年7期
关键词:饮食劳动传统

温明显 张世洁 丁洁 张家口学院

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思政教育和劳动教育元素,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课程,有利于充分发挥饮食文化的思政和劳动育人功能。在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教学过程中,教育工作者应革新自身的教育理念,将饮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本文首先介绍了传统饮食文化在劳动教育教学中的价值,然后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合理的融入路径。

一、中国饮食文化在高校劳动教育中的价值

1.丰富劳动教育的内容。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明确指出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时要继承优良传统,彰显时代特征,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纲要》的颁布实施,意味着国家再次对大学劳动教育进行了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劳动教育成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内在要求。

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理、气候、经济等方面存在差异,使得各个地区形成了独特的饮食习惯。这些饮食习惯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习俗和文化,大致包括食物原料、烹调技术、饮食器具、饮食礼仪、民情风俗、饮食观念等方面的内容。其中,食物原料包括食物原料的分类、物种的选取、合理开发和利用等;烹调技术涉及到炊饮器皿、加工方法、加工工艺、技术水平、饮食品的储存方法等。另外,一切与饮食相关的传统民间礼仪、习俗、饮食行为、心理、制度和思想观念等,也是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传统饮食文化内容丰富,其中蕴含大量具有文化价值和育人价值的元素,与学生日常饮食、生活紧密相关,能够为大学劳动教育实践教学提供充足的素材。

2.有效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随着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不断丰富自身内涵,包括思想观念、礼仪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等。比如,远古时人们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后来学会了用火来烤熟食物,再到后来又发明了煮、蒸、煎、炸等烹饪方法,不仅食物来源越来越广泛,种类也越来越丰富,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饮食文化。

传统饮食文化中不仅包含饮食礼仪、节日食俗、餐桌礼仪,还有历史悠久的酒文化、茶文化。比如,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陶器六孔大瓮,证明7000年前的中国人已经懂得酿酒技术;唐代陆羽在《茶经》中指出:“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按此说,茶的发现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出现,至少已有四五千年的历史。将这些内容融入劳动教育中,能够充分彰显中国饮食文化的优越性,在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同时,还能使其自发成为饮食文化的传播者,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3.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我国的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包含众多的历史典故、传奇故事、人文生活等,将传统饮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中,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传统的中秋节为例,“中秋”一词,始见于《周礼》。北宋时始定八月十五为中秋节,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这时,已将月饼列为节日佳品。事实上,中秋吃月饼的习俗,可以追溯到唐代,最初月饼作为祭月神的食品,当时帝王有春季祭日、秋季祭月的礼制,民间还有拜月神的习俗。中秋之夜,分食月饼,以示对团圆的喜悦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制作月饼的馅料多种多样,例如五仁、火腿、枣泥、豆沙等,从而风味各异。在实践教学开始前,向学生们介绍传统节日食俗的發展历程和文化背景,更能激发大家主动学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播放饮食相关的视频、图片等素材,能够丰富教学内容,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精美的画面,将丰富多彩的中国美食展示给观众,充满了人文情怀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教师组织学生观看《舌尖上的中国》时,引导学生对饮食中所包含的人生哲学和传统文化进行深度发掘,可以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认可,从而坚定文化自信。

此外,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创办以中国饮食文化为主题的社团,为其配备专业教师、场地支持及设施支持等资源,社团可以结合传统节日食俗开展形式多样的美食制作活动。例如,粽子是端午节的标志性食物,端午节来临时,可以组织大家开展包粽子比赛活动。亲自动手包粽子能更真切的去感受中国传统节日食俗的内涵,从而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传统饮食文化的魅力,帮助学生树立文化自信。

二、中国饮食文化融入

高校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和学生的认识不足。一方面,由于教师对传统饮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所以没有很好地挖掘饮食文化中包含的劳动教育元素,影响了教学效果的提升。另一方面,受社会环境影响,大部分学生只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忽视了对饮食文化的主动学习,最终使得传统饮食文化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效果不尽人意。

2.欠缺有效的教学方式。将传统饮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实践教学活动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当前高校的劳动教育仍然以理论课为主,缺少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学生缺乏文化实践的机会,难以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变成自身的思想认识,从而影响了劳动教育的实效性。

三、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路径

1.开发丰富的课程资源,夯实劳动教育载体。课程资源是劳动教育课开展的前提和载体,《纲要》中提到,劳动教育要“充分发挥传统劳动、传统工艺项目育人功能”。为此,课程研发团队要充分挖掘中国饮食文化中包含的劳动教育资源,开发以“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劳动资源包,让学生在实践中感悟传统文化,汲取劳动智慧。课程资源的内容包括:饮食礼仪、节日食俗(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酒文化、茶文化、人生礼仪食俗(生育、婚嫁、寿庆等饮食习俗);传统饮食制作工艺(以手工劳动为主的技能、技巧,如月饼、豆腐、果蔬罐头、葡萄酒酿造等)。

2.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对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不仅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更要重视开展劳动实践活动,劳动的成就感不是说出来、听出来、讲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体悟出来的。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要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实践,使大学生有机会感受并参加到对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来,加强他们对饮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他们的劳动实践能力。一方面,高校与教师可以利用学校内的闲置区域建设校园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种植果蔬,掌握农产品的种植要领,了解它们的成长过程,学习基础的农业技能。另一方面,高校要与食品企业加强产教融合,引导大学生参与到传统食品的生产加工活动中,为学生展现传统饮食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承特点。另外,教师也可以组织大家开展与食品加工有关的活动,如酿造葡萄酒、制作水果罐头、烹饪面点等,通过让学生参与美食制作活动,让他们亲身体验当中的乐趣,从而自觉地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3.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营造饮食文化与劳动教育协同育人的氛围。校园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在大学生涯中,校园文化对学生行为习惯、价值观的养成发挥着重要作用。《纲要》提出:“学校要将劳动习惯、劳动品质的养成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之中。”为此,高校在进行文化建设时应加大饮食文化的比例,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传统美食制作、饮食文化知识竞赛、饮食礼仪等多元的主题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网站等平台进行宣传,营造“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勞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良好氛围。

4.构建“双师课堂”,加快饮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进程。中国饮食文化与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结合,需要教育工作者不断提高文化素养,努力构建高效课堂。在大学劳动教育中,为保证教育成效,需要建设“双师课堂”,实施“协同教研+协同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由大学劳动教育教师作为主要授课教师,负责讲解传统饮食文化相关理论知识;非遗传承人、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辅助教师,负责指导学生动手实践,帮助学生从具体实践中领悟劳动榜样的优良品质,引导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传统饮食文化,激励学生自觉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5.鼓励学生参与实践活动,激发学习兴趣。著名哲学家冯契指出,“实践和教育相结合是培养自由人格的根本途径”。任何一个民族或者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和饮食礼仪,各自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丰富的饮食文化。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饮食文化相关的作业,鼓励学生结合传统节日食俗制作传统美食,记录制作过程和成品照片,与同学分享制作经验和感想。比如,在中秋节制作月饼,并分享中秋节的传统故事,让学生通过劳动实践,加深对传统饮食文化的认知,激发学习兴趣。

综上所述,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独特且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中,可以丰富劳动教育课程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劳动实践能力,让学生感悟中国饮食文化,培育文化自信和劳动意识,是培育高素质人才的有效途径。今后,各高校还应持续探索中国饮食文化和劳动教育相结合的途径,让学生深刻感受饮食文化的魅力,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基金项目:张家口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23年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思政视角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路径探究”(2023027)。

作者简介:温明显(1985-),男,工程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丁洁(1979-),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饮食劳动传统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春节饮食有“三要”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饮食如何搭配才健康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何为清淡饮食
热爱劳动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