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霞丽
(甘肃省兰州高新区金家营小学,甘肃 兰州 730100)
单元要素在语文教材中隶属于核心概念,教师在教学环节应找准要素,深度分析单元要素、语文内容的联系,从而在学生间构建单元要素的学习框架,结合要素内容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有效协调教材中不同单元的要素,推进语文教学进程,在知识学习中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因此,有必要优化语文教学方式,结合单元整体科学落实语文要素。
语文要素,在语文学习、训练中占据着基本地位。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语文要素的提炼,能够进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的设计,实现教学内容的整合。在部编版本的教材中,教材中语文要素在不同板块中分散呈现,比如,课后习题、单元导语等,在不同的板块中,语文要素关联性较强。
此内容指通过单元导语部分得到的语文要素,其相对比较抽象,概括性、引导性较强,学生参与单元学习活动期间,能够完成语文的读、写目标。近几年来,教师纷纷对大单元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究,对于单元语文要素而言,为大单元教学活动的进行起到了辅助作用,同时也是大单元教学发挥实际效用的设计参考内容。
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讲,他们的学习能力比较强,此时应注重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从而促使其语文学习素养不断形成。在小学语文的单元教学中科学落实语文要素,有助于促使语文知识体系变得更加健全,有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小学生的思维还不够成熟,教师在教学期间精准找到单元语文要素,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能够促进学生增强应用认知,带领学生在阅读、比较、分析中收获知识,积累更多的学习经验和语言素材,让学生在后续的写作中能够思路清晰,从而提升语文学习水平。借助语文要素,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学习,实现课堂内容的拓展,鼓励学生以灵活的思维应用课后时间自行学习,协助学生产生单元学习的意识。
单元教学展开前,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组织学生细致阅读单元的导语,预先掌握本单元要点,提取其中涵盖的语文要素。阅读环节中,学生可以对单元的主题有初步的了解,并且能对接下来的学习过程明确学习目标、技能要求。教师需要在教学设计中促使主题更加清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在单元语文要素落实中,课堂教学的目标会清晰呈现在学生的眼前,从单元出发明确语文要素,能够促进教师、学生对教学方向实现正确把握,从而明确教学目标的切入点,为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带来有利条件。
关于以终为始,顾名思义,这一思路属于在推理中应用反向思维,通过分析预期想要达到的效果,从而对初始目标、实施过程加以明确。在部编版本的教材中,结合单元的编排可以看出,存在两条清晰的线索,一为“人文主题”,二为“语文要素”,在语文学科体系中,两者分别与人文性、工具性相对应,在两者的结合下,单元学习目标得以清晰呈现。所以,从初始阶段遵循制定好的目标,能够保证接下来的运行方向,通过逆推思想,可以看出本质的教学内容需要展开重组建构,为学生提供指导使其系统化学习知识,而这样的思想观念也恰恰适应了来自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入手,分析其人文主题,能够清晰了解重点为“作家笔下的动物”,其中展现了老舍先生的优质文章,分别为《猫》《母鸡》,还呈现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白鹅》,单元中还安排了一个习作、语文单元。关于语文要素,从阅读层面来看,需要对作家对动物表达的情感进行体会,从习作来看,需要写出自己喜欢的动物并尝试描写其特点,而这些内容在本单元中属于主导性的学习目标。基于要素、目标的引导,对本单元的两项学习任务以逆推的方式来处理,从而组建教学内容。
关于组块一,主要根据阅读对作者情感表达方法进行体会,此环节需要针对阅读要素进行串联,把握三篇课文,针对课文学习、课后阅读链接、交流等内容进行科学筛选,从而进行教学流程的梳理和设置,具体应对单元进行导读,明确重点进行探究,实现联结融合,经过比较实现整体梳理。利用单元导读页,引导学生了解其中的教学目标、语文要素;从表达方法着手,由于《猫》《白鹅》两篇内容的方式相同,两篇内容共同学习,基于链接语文园地部分,对其中的交流平台、词句段的应用进行拓展学习,对两篇课文进行把握,深刻体会口语化表达等优良思路;在两篇课文后,存在着阅读链接资料,需要合理运用从而在比较中体会作家笔下动物情感的表达;接下来进行《母鸡》课文的学习,同上两篇进行比较,明确相同的表达方法、找出不同的表达形式;教师绘制出思维导图,有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梳理,学习作者在情感表达方面运用的方式,推动语文要素有效落实。
关于组块二,要素主要针对习作方面,在文章中针对动物特点分析描写内容。科学落实习作要素,针对文章《猫》《白鹅》的课后部位,有效结合涉及的小练笔、阅读链接等,学生能够逐步积累、补充素材,为习作训练打下基础,从而基于情境展开动物特点的描写。重视语文要素,筛选教学内容并重新组合在一起,这样提升了单篇教学的效率,让知识更加系统化,实现教学内容的落地。
结合新课标改革工作的要求,提倡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充分运用新技术、新方法。在小学语文学科中,单元教学要从整体出发,而为了促进语文要素的落实,教学环节中可以应用情境的方式,结合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素材、现代科技等,带领学生在形象的学习情境下学习,从而提升其学习感悟,实现语文要素的落实,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比如,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入手,教师带领学生从本单元中找到语文要素,一个是要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进行初步把握,一个是进行读后感的写作。找准语文要素后,教师可以对本单元课文进行联系,课文包括《草船借箭》《景阳冈》等,同口语交际进行关联,分析“如何进行课本剧的表演”,分析习作部分的读后感描写。为了能够为创建适宜的教学情境,提升视、听效果,需要利用多媒体设备,还要应用微课视频,结合《草船借箭》《景阳冈》的文本内容选取影视片段进行播放,学生在观看动态画面的同时能结合文章中内容。此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其中的人物来进一步分析,包括一些细节描写,比如,心理活动、动作描写等,从中体会其中的形象场面。学生逐渐进入情境,认知体系变得健全,从而对古典名著的阅读方法加以掌握。
结合单元中的习作要素,需要学生学习读后感的描写,利用视听结合的情境,不断启发学生产生写作思路。学生看到动态的视频后,可以与文本联动,从而理解文本内容,形成阅读感悟,在读后感中可以清晰展现人物形象特点、名著的大体脉络等,强化学生的思考能力,对其习作产生锻炼的效果,促使单元主题得到延续,保证语文要素能够稳固植于教学环节中。
纵观阅读、习作,两者均是语文素养中的要点,一个是输入过程,一个是输出过程,而读写之间属于互相影响、依存的关系,促进读与写之间的融合,能够改善学生的分析、表达能力。在教学环节中,教师可以准确找出单元语文要素,运用移花接木的形式促进读写融合,从而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水平。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入手,本单元属于描写景色的单元,表达了“自然之趣”,明确单元的语文要素,一个为对课本中的动静态描写进行了解,此要素属于阅读层面,一个是对景物变化的描写学习,此要素属于习作层面,为了带动学生实现读、思、说,需要保证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进行言语类实践,从而对文本的动静态描写深切感悟,这样一来有利于在后续环节中对景物的变化进行形象描写。也就是说,在第一个要素中,在单元要素中与表达相关,教学工作推进时,需要有效结合其中的语文要素,保证形成良好的单元读写体系,引导学生通过学习学会运用,实现从读到写的过渡。
单元中包含课文、练笔,促进两者之间勾连,为实现移花接木构建连接途径。在本单元中,包含三篇高质量且具有文笔优美的课文,分别为《四季之美》《鸟的天堂》以及《月迹》,当带领学生学习其中的静态描写时,教师可以联系和学生有关的生活事物,应用校园实景,基于动、静进行情景小练笔的设计。应用观察记录单,在展现校园角落时应用动态方式、静态方式进行描写,鼓励学生学习文章模式,对景致生动展现。通过促进练笔、课文的勾连,能够更好地借助单元语文要素的引导作用,实现读写的互相促进。此外,在练笔、写作中,应达到盘活处理,在移花接木中构建表达阶梯,比如在《四季之美》中,其课后设有小练笔模块,在语文园地中还设有词句段运用模块,这对于单元习作来讲属于锻炼环节,学生在这样的学习模式下能够深刻体会课文学习内容,同时能够为单元习作积累表达经验。基于语文要素,盘活相关小练笔,学生可以通过仿写训练体会动态、静态描写的方式,从而积累习作思路,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在新课标改革的背景下,提倡活动型课程。教学期间,理论学习至关重要,同时也要辅助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以保证语文要素的落实能够通过活动进行实践,保证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单元语文知识的应用,不断改善语文学习质量。以单元为整体执行教学工作时,借助语文要素、人文主题,从而针对性选择活动模式,主要包括诵读演讲、角色表演等,在多样化活动中促进语文要素科学落实。
比如,在部编版教材中,从三年级的上册内容中结合第三单元,分析单元中的语文要素,主要需要对传统节日资料进行收集,对节日的风俗习惯进行沟通,描写度过节日的过程。此单元可以展开阅读活动,在学生中划分小组,鼓励学生利用网络等途径进行资料查询,找出与节日有关的风俗习惯,将其细致记录在报告中,当资料已经收集齐全后,逐步完成整合、分析工作,结合传统节日诸如春节、中秋节等实现互相交流,分析其中包含的风俗习惯,学生可以大胆进行小短文的编写,在小组间交流描写的内容,从而展现不同小组的学习成果,这样不仅能实现经验的交流,还能达到资源互通、共享的效果,并且语文要素也能得到很好的落实。
1.描写见长类
通过研究教材的编排特点发现,教材中一般会将有着同种文体特点的作品安排在相同的单元中,这样能够促使学生在比较中学习。教师应从单元整体出发,根据其中的文本特点,实现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对重点内容予以关注。比如,分析部编版教材,结合三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进行文章探究,课文呈现了《富饶的西沙群岛》,还包括《海滨小镇》等,分析其中的单元要素,旨在让学生通过重要的语句进行一段话的理解,当习作时可以确定中心进行描写。教师发挥组织作用,带领学生提炼中心句子,对各个文章进行分析,了解从什么样的角度进行描写,分析其中的修辞手法等。在《富饶的西沙群岛》中,提炼中心即景色优美、物产多样,学生通过细致研读可见其中包含了诸多拟人、比喻之类的手法,生动描写了珊瑚、海鱼等不同类型的生物。
2.科普知识类
关于科普文,其写作要点比较特别,教师可以从科普知识单元着手,在单元中设计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科学思考能力,在灵活的方式下处理问题。比如,以部编版教材为例,从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入手。本单元包含《飞向蓝天的恐龙》《琥珀》等文章,分析其中的语文要素,需要在阅读环节将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习作环节中,可以融入自身的构思。教师根据单元特征,引导学生阅读文章,结合其中的描写方法给出相应的问题,尝试为学生带来解决思路,组织学生之间互相讨论,表述自己的新奇思想,通过科学知识的搜集作为辅助手段,记录想法。最后,在学生间开展相关研讨会,大家一起进行作品分享。当写类似的文章时,教师要给予科学的指导,让学生能够将自己的思路融入其中,提升他们的创作水平,不断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围绕单元整体,在知识体系中落实语文要素,从而明确教学方向,运用以终为始理念,实现内容的逆推重组,运用情境教学方式,对语文要素进行解读,充分借助活动,促进读写相融合,实现移花接木,重视单元语文要素的联系,在教学各个方面实现有效渗透,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