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

2024-05-23 19:43
学苑教育 2024年10期
关键词:汉字传统语文

蔡 艳

(江苏省宝应县安宜实验学校,江苏 宝应 225800)

新课标要求小学教师要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使学生认识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汲取民族文化智慧,提升文化品味,增强文化自信。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闪耀着理性思考的光芒。部编版语文教材中蕴含着大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教学资源,以更加贴近生活、更加鲜活的方式呈现传统文化,使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爱上传统文化,让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源源不绝的力量。

一、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渗透传统文化的意义

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教师要立足学科教学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不仅能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尊心。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财富,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审美情趣和人生智慧,对于孩子们的成长发展能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有助于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思想内涵。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具有深远的意义。小学生的认知能力和理解能力正处在快速发展的阶段,通过传统文化的熏陶,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中华文化的瑰宝,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适当地引入传统文化知识,如介绍古代的节日习俗、传统艺术等,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背诵古诗词、阅读优秀的古代文学作品,通过文字的韵律和意境,让学生感受到古人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情感。通过学习传统文化,学生可以深入了解古人的智慧和思想,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价值观。这种理解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文化根源,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同时,传统文化的学习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促进他们全面发展。

(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念和道德情操

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道德规范、人文精神等元素,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和思想境界,对于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价值观念与道德情操的培养完善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小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使学生在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提高道德修养、文化素养,为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发展提供更为完善的保障,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文化基础与精神支撑。

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在小学语文低年级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从而促进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这种渗透,不仅能够让学生感受到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为教育改革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理念未转变

小学低年级的语文课堂是塑造学生传统文化精神的重要途径,在低年龄段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对学生未来主动继承与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师要不断提升学科素养,创新传统文化教学形式,将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入课堂教学活动。然而,目前多数教师仍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学理念落后,未能积极响应当前社会人才的培养需求。且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仍以传统教学方式为主,如重复训练、大量背诵、教学内容单一等。这种建立在传统教学理念上的教学方式与现阶段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语文教学的目标并不匹配,若不及时创新教学理念,可能对传统文化的教学产生不利影响。

(二)教师重视程度不足

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然而,在当前的小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师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不足,这给学生的传统文化学习带来了一些问题。有的教师缺乏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刻理解,无法正确把握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点,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只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层面,缺乏对传统文化精神的真正传承。这样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很难真正领会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其次,一些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没有充分利用传统文化教育的机会。教材中很多课文都是渗透传统文化的优质载体,然而,由于重视程度不足,一些教师错失了培养学生传统文化意识和鉴赏能力的良好时机。

(三)重视内容忽视情感

教师在小学语文低年级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时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传统文化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建立与传统文化的情感联系。然而,有些教师在课堂上过分注重知识传授,而忽略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成为干巴巴的知识传输,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学生深入全面地了解传统文化。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通过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将其融入自己的成长和人生之中。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成为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小学低年级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

(一)结合识字教学,挖掘文字内涵

汉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汉字的每一个笔画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也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学生学习汉字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将汉字分为不同类型来降低学生对于汉字的理解难度。通过不同的汉字类型,揭示其中蕴含的文化元素,在提高识字效率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以一年级上册的汉字识字课程为例,挑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两节课,即“日月水火”和“日月明”。在“日月水火”这节课中,学生需要学会认识一些汉字,包括“日、月、水、火、禾、田、山、石”等,这些汉字属于独体字,同时也属于象形字。教师可以通过将这些古代文字与实际的物体图像进行对照的方式,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并“感受”这些汉字。例如,教师在教授象形字时,可以从古文字中寻找笔画和各部分所代表的意义,加深学生对汉字内涵的理解。在“日月明”这篇课文中,学生需要学习的汉字包括“尘、明、从、众、双、林、森”等,这些汉字均属于会意字。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从局部到整体的顺序进行教学。在教授“森”字时,教师可以采用一种类似的方法,帮助学生深刻理解并记忆这个字。首先,教师可以独立呈现“木”这个部首,让学生认读并理解它。“森”字中的“木”部意味着树木,是“森”字的重要组成部分。然后,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展示一片茂密的森林,让学生感受到森林的浓密与繁茂,引导他们形象化地描述森林中的场景,如树木高耸入云,各种植物交织在一起。教授过程中,教师需要让学生理解“森”字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片树林,而是一种浓密、丰富、多样的生态系统。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森林中的树木相互协作,为生态环境提供氧气、栖息地和食物,使整个生态系统充满生机。最后,引导学生思考,“木”部与“木”部组合在一起,形成“森”字,表达了树木的丰茂和生态系统的繁荣。这种教学方法使“森”字的文化内涵清晰明了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不仅仅记住了这个汉字,还理解了其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二)诵读经典古文,理解文化精神

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优秀经典古文代表着传统文化和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在对小学低年级学生的传统文化的教学渗透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在朗诵国学经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实现深刻领悟文化内涵和感悟人生哲理的教育目标。自古以来,诵读一直被视为语文教学中的经典教学方式。对于古文,特别是一些蕴含民族精神的经典文章,只有通过反复诵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才能领悟其中的深意,实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层次。这种教育方式有助于学生深入学习传统文化,深化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引导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以一年级下册“古对今”和“人之初”为例,这两个经典古文蕴含了多个传统文化内涵,突显了中国传统启蒙读物的编排特点。在学习“人之初”时,教师可以通过“孟母三迁”和“孔融让梨”等富有启发性的传统故事,向学生传授丰富的传统文化知识,让他们领略我国的文明礼仪,明白学习对于每个个体的重要性。通过诵读文学经典,学生吸取了丰富的知识和智慧,实现了传承中华民族精神的教育目标。此外,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不能一味地让学生记忆、背诵,还要在教学中带领学生深刻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以杨万里的“小池”为例,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之美。首先,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整首诗,帮助他们熟悉诗歌的内容和节奏。然后,引导学生对“泉眼无声惜细流”中的“惜”字进行分析,介绍古代汉语的平仄声调,即平声字多表达心情愉悦,仄声字则表达情绪低落、悲伤愤懑,让学生领略汉字音韵的丰富多彩。然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同赏析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意境,让学生思考“树阴照水爱晴柔”中的“爱晴柔”如何表达了诗人对晴朗天气的热爱和对自然和谐之美的感悟。教师可以与学生共同探讨诗人是如何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内心情感的。最后,鼓励学生背诵这首诗,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通过反复吟咏,学生将更直观地体会到韵律美、节奏美和情感美。这种教学方法能够增强学生对古代汉语的了解和对诗歌的欣赏能力。同时,通过赏析和吟咏古诗,学生也会更深刻地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三)结合生活实际,传承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它贯穿于国学经典、汉字、语言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息息相关,体现在人们的言谈举止和日常行为之中。因此,要想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语文课堂的结合,就需要善用现有的教育资源,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教师要结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采用积极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实际生活,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一年级下册“端午粽”为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与端午节相关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并根据教学需要在适当的时机将其引入课堂。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们讲述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感受他身上所具有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激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介绍关于端午节的相关常识,例如,端午节的其他称呼、著名的食物、习俗,以及端午节的由来以及它和屈原之间的关系。随后,教师开展了相关语文活动,让学生分为不同小组并发放材料,教他们包粽子,并在活动结束后将粽子带回家与家里人一起品尝。通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如一同品尝粽子、亲手包粽子,可以为课堂创造出欢乐的传统节日氛围,帮助学生们深刻体验传统节日文化,实现对传统文化内涵的生活实际感知。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和珍视传统文化,激发他们对中华民族传统的浓厚兴趣。

(四)拓展课外知识,开拓文化视野

语文教科书只是引导学生踏入中国传统文化的大门,要真正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学生需要在更广阔的书海中不断探索。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低年级学生拥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课后时间。教师可以根据低年级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拓展课外知识,让学生从多个角度接触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传统文化。

例如,语文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推荐适合不同学生的阅读书单,并以满足每一位学生的实际需求为目标,从简单而有趣的绘本故事入手,鼓励学生每天坚持阅读至少二十分钟,以汲取不同资料中的传统文化精华。其次,教师可以与家长进行合作,保证这项活动获得家长的积极支持与协助,同时鼓励家长陪伴孩子一同参与课外传统文化阅读的活动。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共同学习古诗文与经典名著,将传统文化渗透进日常教育。此外,教师可以借助新媒体的力量,创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教育氛围,推荐学生收看优秀电视节目,如《百家讲坛》《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等节目,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通过这种多样化的学习方式,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浓厚兴趣。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源远流长的文化,中华典籍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拓展活动不仅充实了学生的课余时间,还能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思维能力,激发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积极探索,为文化传承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当今快速发展的社会中,传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向年轻一代传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教师能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增强文化自信,弘扬民族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文化传承创新、践行核心价值观以及实施立德树人任务至关重要。通过扎根传统文化,教师能够使学生传承民族记忆,启迪智慧,培养创新人才,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汉字传统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