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映
(广西南宁市国凯路小学,广西 南宁 530000)
问题是深度学习的黏合剂,是打开高品质课堂的钥匙。《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旗帜鲜明地指出:“英语教学秉承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运用、在迁移中创新的学习理念,倡导学生围绕真实问题,激活已知,参与到指向主题意义探究的学习理解、应用实践和迁移创新等学习活动中来。”问题导向下的课堂教学,学生能够精准把握具体知识点,串联教材文本内容。受传统教学思想影响,当前英语教学问题设计存在诸多问题。问题设计的随意性大,缺乏条理性、系统性;问题呈现的方式单一,难度系数较大,不能综合考量不同认知层级学生的需求。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推进,不利于深度教学的开展。英语教学设计引导,教师要以问题为基点,注重阶段主次,呈现出多元性、实效性、层次性、趣味性问题,帮助学生更好的感知知识,构建起系统完整的认知体系,形成学习能力。
新课改要求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提升学习的价值感和意义感,站在学生主体角度,激发他们的内在力量和根本价值。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已经成为教育教学改革的趋势和方向。新课改背景下的师生角色定位为教学设计和问题引导提供了方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不仅仅是说说而已,需要在实践中加以落实和践行。教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者、实践主体,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找到恰当的切入点,将学生思维与文本思维形成有效对接,切实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课堂教学迸发无穷生命活力。小学阶段,要想达成教学目标,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抓取小学生的兴趣点、感知点,设置趣味化的问题是必要的。问题单一无趣,对学生毫无吸引力,他们自然不愿意主动参与,教学效果呈现也就无从谈起。
成功的课堂一定要用趣味化的问题对学生展开引导,启动他们的探知欲求,让学生会学、乐学。学习外研社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1 Unit 1 We lived in a small house.时,教师先让学生对教材内容进行快速浏览。“Skim through and familiarize yourself with the content of the unit.”学生浏览的过程中,教师观察发现学生对插图非常感兴趣,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度没有那么浓厚。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知热情,教师以Listen,read and act out的内容为引子,将其中涉及到的插图展示出来供学生观看。学生兴趣盎然,很快进入观察分析状态。“Look at the pictures below and tell me what you learned from them?”问题展现出来后,教师发现学生的参与热情度不高,且阅读目标不明确。为此,教师调整问题设计。“If you are clever and lovely Lingling or Amy, can you tell us the story of the Chinese Grandma?”这样的问题设计不仅更具针对性,还能将学生带入到角色中,引发他们的好奇心,为故事内容呈现奠定坚实基础。
教人未见趣,必不乐学。学生内驱学习动力的激活一定需要兴趣的辅助和支撑。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小学英语阅读学习,教师可以以趣味化的问题为引子,将学生引入一种独特的感知氛围中,激发他们的探知热情,帮助他们进入思考状态。
作为教学活动的载体和依据,让学生走进文本,让文本内容进入学生的内心深处是必要的。生本与文本之间展开多重对话交流,才能最大限度彰显教材文本的价值和意义,也才能帮助学生精准构建文本内容。阅读本身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思维碰撞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体味文本语言、内容,寻找文本语言背后的特殊意蕴,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感知和体验,获得语言文字素养。文本内容的构建是非常重要的。文本本身涉及多重信息,学生能够从中获得丰富的知识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知识,学生很容易陷入迷茫状态。如何有效梳理知识点,将知识以系统化、逻辑化的形式呈现出来,是对教师教学智慧的考验。教师不妨设置支架式问题,以问题为支点,构建学习框架。
支架是能够起到支撑作用的架构。就教学活动而言,文本内容是以知识框架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找到教学支架,教学活动就成功了一半。学习外研社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2 Unit 2 Mr.Li was a teacher.时,教师先从整体视角出发,对文本内容展开分析。这一单元主要是谈论人物过去和现在做的事情,学生必须对时态变化有基本了解和把握。此外,学生还要学习重点句型的语句形式,能口头运用Ten years ago,Mr.Li was a teacher.这类句型对人物展开描述。明晰了单元主题和内容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单纯的阅读不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点,进入深度阅读状态,教师抛出几个问题,帮助学生建立学习支架。“What did Mr.Li do ten years ago?What did Mr.Li Teach? What is Chen Hai doing?”学生一边阅读文本内容,一边思考问题。这几个问题难度系数不大,但都是关键性信息。解决了这些问题,文本结构框架自然搭建起来。学生积极行动起来,进行探究。“Mr. Li was a teacher.”“He taught Chinese.”在学生细致的分析中,课堂教学进入崭新状态。问题本身的作用就是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思考。支架式问题不仅帮助学生快速建立了知识体系,还让学生对单元内容框架有了整体把握。
小学生缺乏关联、对接意识,学习探知知识的过程中仅注意单个知识点的分析研究,无法建立清晰的概念表征。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教师适时投放支架式问题,让学生在解决关键问题的过程中,梳理知识关联性,建构起完整知识体系,实现心智的综合发展。
教育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把握基础知识,更要让他们在积累、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转化,实现能力迁移,素养提升。教学目的的实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从不同角度出发,展开切入和引导。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切住教学中心点。学科不同,内容呈现千差万别。即使同一学科,不同的篇目,内容展现也会存在一定差异性。因此,要想快速把握知识核心,必须切准一节课的中心点。教学中心点往往也是一节课的学习重难点。教学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重难点是什么,然后才能有的放矢,进行针对性设计。教师在备课时,要发挥专业优势,对文本内容进行细致梳理、分析,精准把握学习关键点以及重难点。明晰了学习重难点后,教师就要设计靶向问题,引导学生对知识点展开分析、解剖,快速突破学习重难点。
靶向问题设置是教师教学思想和教学智慧的体现,也是诱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主动深入文本的激发点。学习外研社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1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时,为了更好的进行问题设计,教师先从宏观视域出发,对教材展开分析。本单元是第三模块的第一单元,单元内容旨在引导学生如何向别人询问及回答昨天一日三餐的表达,了解中国人与英国人不同的饮食习惯。学习重难点自然是能够运用一般过去式,询问别人曾经吃过什么以及如何进行回答,主要句型是What did she hav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She had eggs and sausages/sandwiches/fish and chips...对学生来说,探究中外饮食差异是非常有趣的,学生好奇心极强,参与热情极高。教师把握住学生的心理期待,巧妙设置问题。大部分问题都是在围绕学习重难点展开的。学生只要能够顺利突破问题,就能快速掌握学习重难点,课堂教学的实效性自然显现。
靶向问题就是一节课中的核心问题,是能够从课文整体的角度出发,引发学生思考、讨论,进而准确理解文本中心内容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够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快速激发学生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确保教学效果的呈现。
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存在差异。这是客观存在的。在进行问题设计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这些客观因素。部分教师存在错误认知,一味追求独特、新奇的问题,导致绝大多数学生难以顺利解决问题,打击了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学生个体存在个性化和差异化,他们的认知基础、兴趣爱好以及思维水平是不同的。教情学情决定了教学中必须采用分层设计的方式,展开教学引导。设计层级问题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学生特点以及认知基础有精准把握。小学生思维灵敏,但知识储备不足,无法透过现象捕捉事物的本质,且学生的学习基础参差不齐。为了满足全体学生的发展需求,教师要先将学生进行分层,然后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设计层级问题。
教育教学的目的是满足不同认知层级学生的发展,而不是某一部分人的。创新教学手段,因材施教已经成为教师的一致追求。学习外研社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6 Unit 1 I went there last year.时,教师在备课时发现这一单元知识点较多,学生需要运用一般过去时谈论旅游见闻,难度系数虽然不大,但涉及面较广,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挑战。单元话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关,他们都有出游经历,且学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量的词汇储备,四年级时也学习过动词一般过去式的规则变化。这些都可以作为教学切入点。在引导学生进行文本阅读时,教师综合考量学生的认知实际,投放多重问题供学生选择。“Boys and girl,read the text and choose the two questions that interest you the most.”选择两个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了更多自主权,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需要,自主搭配,灵活选择。英语能力水平较高的学生,他们自然会挑战自我,选择难度系数较大的、别人不愿意选择的题目。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得到了适当的训练任务,且是他们能够顺利完成的。这样的问题设计无疑是最科学、最合理的。
问题呈现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的。教学引导过程中,教师不能本末倒置,必须紧紧抓住学生这一群体,对他们的兴趣点、感知点、学习基础等进行分析研究,找到教学突破点,以多元化的问题设计,给出具体化指引,让教学活动迈向崭新台阶。
深度阅读是在理解、感知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学生能够做出独立的判断,将新知识融入原有认知结构中,在多重关联中,形成崭新思维认知体系。可见,深度阅读关注学生的个性认知、批判性学习,强调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与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一致的。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是在关联、对接中形成的。教学中,教师要发挥导向性问题的价值,以具体可感的深层问题为引子,对学习方向展开引导,深化学生的认知和思维。英语属于典型的语言学科,表面的语言知识学习是重要的,但还要从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等方面着手,对学生展开训练和引导。因此,教师要设置导向性问题,让学生由语言知识探知,进入思维品质锤炼阶段。
小学生思维含金量较低,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学习外研社英语五年级下册Module 3 Unit 2 Sam ate four hamburgers.时,为了更好的将学生引入文本中,教师借助多元化的游戏,寓教于乐,让学生在身心愉悦的状态下进入学习思考状态。如把食物图片对折,只露出一半来进行抢答。趣味化的游戏活动让学生对学习充满向往。当然,游戏只是引子,最终还是要让学生掌握动词过去式以及一般过去式的特殊疑问句这些知识点。游戏过后,教师提问:“Please recall,in the game just now,which sentence patterns do you think appear more frequently?”学生一边回忆一边重复相关句子。“I think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are the most commonly used.”学生一边表达一边展示。句子展示出来后,学生进行分析。“What did you eat/drink yesterday?”通过句子分析鉴赏,学生很快掌握了句子结构,对句型信息也有了深刻把握。
英语学科人文特色异常显著,学习英语不仅仅要掌握基础的语言知识和表达技巧,更要从实践运用的角度出发,对知识展开深度加工,让学生在实践中迁移,在信息整合中理清文本关联属性,生成文人素养,这个过程中学习重难点也逐渐凸显出来。
课堂提问是最常见的教学手段,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思维活力的导学形式。实践运用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陷入一种模式化引导状态。抛出问题,学生解答,再抛出问题,学生解答。课堂教学似乎就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只是课堂教学的一种体现形式,是启迪学生智慧,激发学生探知欲的引子。要想真正利用好问题,教师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思想束缚,从不同维度和视角出发,综合考虑各种教学因素,对课堂提问问题设计展开升级处理。借助趣味问题、支架问题、靶向问题、层级问题以及导向问题,给学生指明学习方向,帮助他们梳理思维,脉络体系,建立起崭新鲜明的学习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