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秋丽
(河南省濮阳县户部寨镇李道期小学,河南 濮阳 457163)
剪纸是我国历史悠久的民间艺术,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涵。剪纸以其独特的造型和韵味,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受人们喜爱。把剪纸艺术融入古诗词课堂教学中,会使古诗词课堂展现出蓬勃的生命力,不断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想象力与创造力及语言表达能力,真正达到以诗育人、以美育人的效果。
古诗词具有丰硕的知识和文雅的情趣。学习古诗词能陶冶情操,使学生自小就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人格精神。剪纸艺术以特殊的视觉形式向人们传递思想情感、传播民俗文化。在国家现行的教育体系中,古诗词教学和剪纸艺术是应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的。然而,在实际的教学环境中,古诗词教学和剪纸教学往往被分割开。这种现象不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因此,如何将古诗词教学与剪纸艺术相融合,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长期探索的途径。
1.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人类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将剪纸艺术与古诗词教学有机结合,融会贯通,可以促进学生在审美、鉴赏、认知等方面能力的全面提升。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刘大为表示:“剪纸艺术和古诗词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的融合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生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剪纸艺术和古诗词都具有很强的思考空间,将两者艺术形式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中国教育学会会长钟秉林指出:“在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和古诗词,可以让学生在欣赏和创作的过程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3.优化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时,任课教师将剪纸艺术与古诗词讲授相融合,可以丰富讲授内容,提高讲授效果。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剪纸艺术表现诗句中的景象,加深学生对诗句意境的理解。
剪纸艺术与古诗词同属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具有密切的关联性。通过研究剪纸艺术与古诗词的关联性,可以深入了解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影响,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展剪纸艺术。
1.丰富的文化内涵
剪纸艺术和古诗词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蕴含了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在剪纸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对生活的热爱、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性的描绘,这些主题也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2.精炼的表现语言
剪纸艺术和古诗词都以精炼的语言表达深刻的意境。剪纸艺术通过简单的线条描绘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和事物,而古诗词则通过寥寥数语展现出深远的诗意。
3.相似的表现手法
众所周知,很多剪纸和古诗词作品都采用了象征、隐喻等表现手法,用客观的物象表达艺术家主观的情感。在剪纸作品中,花朵、鸟兽、山水等元素都具有象征意义,而在古诗词中,诗人也经常使用这些元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理解剪纸艺术在古诗词教学中的重要性和价值,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制定教学策略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往往局限于文字讲解,这样的教学方式难免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而引入剪纸艺术则可以让学生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晓凌认为:“剪纸艺术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价值,它可以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授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制作一幅描绘草原景色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
2.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剪纸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一颗璀璨明珠,具有多样的表现形式和奇特的审美价值。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剪纸艺术,可以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提高审美能力。中央美术学院教授潘公凯表示:“剪纸艺术的线条、色彩、构图等元素都可以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感受到美的熏陶,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例如,在教授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幅描绘黄河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感受诗歌中的壮美景色。
3.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创作剪纸作品需要学生动手操作,利用剪、折、粘等方式完成作品。在古诗词教学中引入剪纸艺术,可以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教育专家李镇西认为:“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通过剪纸艺术的实践,可以让学生在动手中学习,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授杜甫的《春望》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制作一幅描绘春天景色的剪纸作品,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锻炼动手能力。
关注学生发展,坚持学生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和快乐学习是我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理念之一。因此,教师在教学中恰当地展示剪纸作品,运用剪纸艺术,可以激起学生探索兴趣。
1.围绕课文主题选剪纸
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搜集相关的剪纸作品,以此提高古诗词知识点的预习效率,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兴趣。如《木兰辞》中就有“对镜贴花黄”的诗句,再或者在学习《论语》时,教师可以举办一个剪纸的专题展览,用剪纸的形式表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等内涵。
2.开门见山展示剪纸
教师可以用剪纸作品开门见山地引入内容,让学生通过直观地感受,更容易理解课文内容。比如在教学《桃花源记》这一篇课文时,教师可围绕着课文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景象,剪出几幅不同的剪纸作品,如其中一幅剪纸作品是桃花林的景色,而另外一幅作品是桃花源当地人民劳作的景象,在展示剪纸作品的过程中,教师借助图片将课文中所提到的一些文字性的内容生动地呈现出来,学生可以根据教师所提供的剪纸作品来进行分析,将画面和文字内容进行对照和联想,在这种情形下,能够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这样在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加强了记忆,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3.利用剪纸领悟诗情
学习古诗词,要先让学生理解诗人创造的形象,通过想象,实现语言符号到具体形象的转化,建构于学生的大脑中。通过剪纸图案感受诗歌意境,剪纸中的各种图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诗歌中的意境。例如,在学习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时,我们可以剪制一幅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剪纸图案,通过线条的变化和色彩的搭配,表现出黄河的雄伟壮观和白云的轻盈飘逸。这样,我们就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感受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之情。
剪纸的技巧和手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诗歌中的情感。例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我们可以运用剪纸的疏密和对比手法,表现出春望时分的生机盎然和诗人的喜悦心情,可以更直观地表达诗歌中的情感,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传统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一般让学生通过口头表达的方式来阐述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这种学习反思的模式一直比较单一。因此,教师可以设置学习任务单,鼓励学生结合即将学习的古诗词进行剪纸作品的创作。在创作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在脑海里认真地去回忆,再现课文内容,思考文中什么内容令自己印象最为深刻,以此借助不同的剪纸作品来表达自己的学习感受。如有的学生在学习了人物描写类的课文之后,他们对于文章中的主角产生了深刻的印象,这时候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剪出自己理解的人物形象。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能够借助自己所创作的剪纸作品来表达思想,由此能够有效发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能够让他们在创作的过程再次回忆文本知识,完成高质量的学习。
在古诗词讲授中,任课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开展剪纸艺术作品的创作与表达,让他们通过创作剪纸作品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感受。例如,在教授宋代诗人陆游的《游山西村》时,可以引导学生创作一幅表现诗人游览山西村所见的剪纸作品,让他们通过创作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手段,将剪纸艺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同时,可以利用网络资源下载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为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和载体,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和内涵。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播放一段登高远眺的剪纸动画视频资料,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来感受诗人登高远眺的意境和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需要充分挖掘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剪纸艺术的特点进行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创作与表达,使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剪纸艺术在古诗词教学中自然生动地呈现出来,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审美素养。
剪纸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古诗词、历史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剪纸艺术,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文化背景、意境和情感。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展示一幅表现诗人豪迈激情和饮酒场景的剪纸作品,同时结合古诗词和历史学科的相关知识,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文化内涵和思想意义,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文化价值和艺术魅力。
剪纸艺术是一种视觉艺术形式,与美术、手工课等学科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结合剪纸艺术与美术、手工课等学科,组织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为提升学生审美素养和提高创造能力营造氛围。例如,在教授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组织学生先学习剪纸艺术的基础知识和技巧,然后引导他们创作一幅表现诗歌中景象的剪纸作品。
借助信息技术和科学学科可以为古诗词教学提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古诗词教学中融入剪纸艺术时,可以借助多媒体技术、网络资源,下载与该节课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等资料,更好地用于教学;可以利用科技创新的手段,将传统剪纸艺术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索新的表现形式和教学方法。
通过结合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古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同时,也可以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交流和融合,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推动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
将剪纸艺术运用于古诗词教学中,对于提升古诗词教育质量具有明显的作用。然而某些教师在运用剪纸艺术时还存在一些问题。
1.融合方式单一
目前,一些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运用剪纸艺术时,往往只是简单地将剪纸作为一种装饰或插图,没有深入挖掘剪纸艺术与古诗词的内在联系,导致融合方式单一,缺乏深度和创意。
2.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
由于剪纸艺术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时间,一些教师可能缺乏系统性的教学设计,导致剪纸艺术与古诗词的融合不够自然,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
3.学生参与度低
由于剪纸艺术需要一定的技能和经验,一些学生可能因为觉得自己剪不好或者没有时间而放弃参与。这样一来,学生的参与度就会大大降低,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语文任课教师可以采取以下对策:
1.创新融合方式
教师可以在古诗词教学中尝试多种融合方式,比如将剪纸艺术与诗歌朗诵结合,让学生在朗诵时用剪纸作品进行配乐或道具;或者将剪纸艺术与诗歌解析结合,用剪纸作品表现诗歌中的意境和意象。
2.强化教学设计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前,应该系统地设计剪纸艺术的教学环节,合理安排时间、素材和教学步骤,确保剪纸艺术与古诗词的融合自然流畅。
3.激发学生参与热情
教师可以尝试用简单的剪纸方法让学生容易上手,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到剪纸艺术的乐趣和魅力。同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开展剪纸比赛、展览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创造力。
通过将手工剪纸教学与古诗词融合的实践,我们会发现这种教学方式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更多地将语文教学与艺术教学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注重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总之,剪纸艺术具体形象的视觉效果,能让语文内容用特殊的方式展示出来,让理论性的东西更加形象直观,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助于学生对古诗词内容的理解。通过深入挖掘剪纸艺术的文化内涵和表现形式,以及探讨如何将其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可以推动古诗词教学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古诗词教学结合剪纸艺术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促进他们的文化自信和传承意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教学的结合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