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

2024-05-23 08:32朱传棨
关键词:世界观方法论

收稿日期:2023  12  08

作者简介:

朱传棨(1928  ),男,山东滕州人,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家,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顾问,中国墨子学会顾问。

基金项目:

摘要: 学习“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须关注三个问题的理解。首先,要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现时代的需求和历史发展必然的产物,但它不是自发的产物,它的形成既有科学的理论前提,又有深厚的实践基础,是中国共产党勇于理论创新的伟大结晶。其次,要清晰理解“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之间的关系,二者既有共同性,又有差异性,共同性是本质性的,差异性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最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行; 中国共产党能; 社会主义好; 世界观; 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 D610; A81

文献标识码: ADOI: 10.3963/j.issn.1671  6477.2024.01.003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拥有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指导是我们党坚定信仰信念、把握历史主动的根本所在。”[1]11这里,我认为有三个重要问题,需要进一步理解。

一、 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的前进与发展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是现时代的需求和历史发展的必然。马克思曾说:“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因此,必然出现这样的时代:那时哲学不仅在內部通过自己的内容,而且在外部通过自己的表现,同自己时代的现实世界接触并相互作用。”[2]220就是说,伟大的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时代的前进与发展。党的十八大之前,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数十年艰辛工作,虽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伟大成就,但同时面临着国内外形势发展的严峻挑战和进一步发展的难题。就国内而言,一方面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很大的转化,需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另一方面,几十年的改革和建设积累下来的难事和事关长远的大事、要事,尚未得以解决,而且还要急需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而言之,坚持与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建设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重大问题,均需深化认识和加强研究,予以妥善处理。就国际而言,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很多问题和多种关系发展的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变性,都是前所未有的。敌对势力还千方百计地挑战中国的底线,遏制中国的崛起,阻碍中国发展的前进步伐等等事关新征程与使命的重大时代问题,呼唤新的理论予以解答和指明前进发展的新方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发扬党的勇于理论创新和深入调查研究的优良传统,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向新的发展,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取得了重大理论创新成果,集中体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深刻表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结晶、新成果,它具有超前性、预见性、实践性,或者说伟大时代孕育伟大理论,伟大理论引领伟大变革。正如马克思所说,理论家都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并深刻指出:“哲学家并不像蘑菇那样是从地里冒出来的,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的最美好、最珍贵、最隐蔽的精髓都汇集在哲学思想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必然产物,却不是新时代自发的产物,而是有必要的思想理论前提和深厚的实践基础的。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武装起来的百年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具有坚定的信念,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运用具有成功的经验。在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历史条件下,习近平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他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1]12这里有三层含意,需要我们作深刻理解。第一,“两个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来思想建党、理论强党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成就、新发展。第二,“两个结合”是指引新征程、回答建设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回答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问题的理论依据、实践基础、发展动力和根本途径。第三,“两个结合”是永葆马克思主义生机活力的根基和源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形成和发展,一刻都离不开社会实践,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是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创立起人类历史上最科学最先进的思想体系,即马克思主义理论。同样,对“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3]258当前,我们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和任务,所从事的社会主义新征程的伟大事业,以及所面对的当代复杂多变的国际关系,特别是敌对势力对我国发展的严峻挑战和阻碍等,都是空前的新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是找不到现成答案的。只有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无畏的政治谋略,开创性的理论勇气,积极探索,才能作出符合新征程实际和现时代要求的科学回答,形成新的理论成果。所以说,“两个结合”既是引导新征程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发展,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

二、 “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与“是中国化时代化的

马克思主义行”的辩证统一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对“两个行”之间的关系问题作了进一步探索和理解。

对“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与“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之间的关系要作深刻的理解。提出前后“两个行”的用意何在?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何在?既然是“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为何紧接着说“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这里蕴含着深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前后“两个行”,既有本质性的共同性,又有内涵和形式方面的差异性。二者都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即实践标准的理论批判性、人民群众历史主体的创造性、与时俱进的理论的先进品格,等等。而二者的差异性在于:从内涵方面而言,归根到底的“行”是基础性的本源,具有潜在性,中国化时代化的“行”是相沿之下的“流”,具有显著性;从形式方面来说,前者是固有的原生理论形态,后者为发展的新生理论形态,但前后“两个行”的具体实现,都必须通过“能”才可以体现为现实的成果,因此说,“能”是“两个行”的脉搏起动器和永动力。因为“能”具有特殊的内涵,那就是对马克思主义既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念,又善于依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要求,应用于当下的社会实际,并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创新性发展。由此可见,我们对“两个行”和“能”作这样的理解和研究,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在于,既可以防止教条主义,又可以反对和批判机会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从而彰显出“两个结合”的重大理论意义和历史意义。为此,我们还必须对“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作进一步阐明。

(一) “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本质属性和首要特征,就是具有批判力的实践品格。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新理论的起始,就是从理论批判和社会批判的实践基础上开启的。马克思早年在通过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和通过《莱茵报》批判德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的实践中,开启了新理论的创立。1843年,马克思为创办《德法年鉴》在致卢格的信中,明确提出创立新理论的基本原则,要在批判旧世界的实践中建立新世界。他说:“我们的任务是要揭露旧世界,并为建立一个新世界而积极工作。”[2]414“新思潮的优点就恰恰在于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料未来,而只是希望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2]4161845年,马克思就更加明确地强调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3]61之后,马克思同恩格斯合作,逐步完善和发展他们创立的新理论。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恩格斯则对新理论予以系统化和体系化,并明确指出,他和马克思共同创立的新理论是发展的理论,是同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一道发展和前进的理论。他强调新理论不是教条,更不是教义,而是进一步研究的方法,是指导研究历史的指南。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每一部著作乃至包括他们的往来书信,都不是为著作而著作,为书信而书信,而是为回应社会实践出现的新问题,或对建立工人阶级政党的思想理论问题的阐明和论述。所以,他们每一次从社会政治舞台退回书斋,分析研究应对的新情况、新问题时,总是依据当下实践的新变化或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新成就,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提出新的思想认识,作出新的论断和结论。然后实事求是地修改、完善、充实原有的判断和结论,乃至对原来作出的判断和结论进行严肃地反思和自我批评。由此可见,马克思和恩格斯平生非常重视和研究实践问题,创建了科学的实践观,把实践看成人与世界之间关系的最本质性的基础。所以,马克思明确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3]60具有批判力的实践品格,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和重要特征,也是“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本质属性和首要特征。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是唯物史观的基本特征和重要内涵,也是“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特征。

关于人民群众的生存、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及其历史地位问题,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平生奋斗的一项崇高任务。马克思在中学时期考虑未来择业时,就立志未来谋取为人类谋幸福的职业。他在获得博士学位后,通过《莱茵报》的工作,为维护劳动者的应有权力和利益,揭露批判了统治者对劳动人民的残酷剥削和压迫,指出德国社会制度的落后和反动。在理论上分析批判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人学观,指出并批判了黑格尔对人的本质劳动的理解和说明的片面性观点。在分析批判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中,深刻揭示出工人的劳动被资本主义私有制予以异化,阐明劳动异化的形成、实质及如何消除等问题。之后,马克思同恩格斯在批判德国哲学,创立了科学的人學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历史就是人民群众不断创造活动的过程,深刻阐明了人民群众应有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

同样,青年恩格斯在他读中学时,就非常同情受压迫受剥削的劳动工人的生存状况。在他的第一篇政论文章《伍珀河谷来信》中,以十分愤怒和仇恨的笔锋,揭露批判了虔诚主义的伪善和资产阶级对劳动工人特别是对女工和童工进行敲骨吸髓性的剥削和奴役,劳动工人在极端贫穷、困苦和悲惨的情景中度过每一天。恩格斯对虔诚主义和资产阶级的控诉不仅没有停止,还批判了为此作辩护的宗教教条和错误理论。约在1842年底,恩格斯到了英国,在考察英国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政治等诸方面关系的同时,着重对工人阶级的状况进行深入系统的调查研究,并以《英国状况》为题撰写了系列文章,其中不仅揭露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对工人群众的残暴奴役和剥削,而且注重论证了工人群众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伟大力量,批判了唯心主义的历史观和宗教观,并强调指出,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不是神和个别人物的力量决定的,而是人民群众一致努力创造的。在1844年《德法年鉴》时期之后,恩格斯和马克思合作在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唯心主义中,他在《神圣家族》中明确提出:“历史什么事情也没有做,……其实,正是人,现实的、活生生的人在创造这一切,拥有这一切并且进行战斗。……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4]295这就是说,作为历史主体的人,为实现自己目的进行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既是社会历史存在的基础,又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问题,是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是马克思恩格斯重要著作中彰显的主题。习近平同志曾明确指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马克思恩格斯说:‘历史是群众的活动。让人民获得解放是马克思毕生的追求。”[5]162因此说,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本质属性和核心特征。

(三) “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再一重要特征,在于它是发展着的活的理论,它富有真理性、前瞻性和指导性。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活的理论,不是封闭的僵化的教条或公式,它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指南。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与旧理论体系(包括哲学)的发展形式是有本质的不同。旧思想理论(包括哲学派别)的诸种派别,多是以包罗万象的“绝对真理”的形式或以“科学的科学”的形式出现的,其基本范畴、基本命题包含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这样,就为在后学派的发展留下空间。在后的学派通过对在前学派的基本范畴或基本命题的逻辑矛盾的分析、批判和推演,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这种对原有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在内)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的逻辑矛盾,作纯逻辑的分析推演过程是旧理论体系(包括哲学在内)发展的普遍规律。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则不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规律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虽然有它自身的基本范畴、基本命题的逻辑演变过程,但它的发展主要植根于社会实践中,它适应社会实践发展的需求产生和发展,并在指导社会实践中得以丰富、更新和发展。所以,恩格斯一再强调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6]681“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新阶段的发展过程的阐明。”[6]680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是“发展着的活的理论”,一是由社会实践的发展决定的,二是人的认识和认识所达到的程度是受历史的发展所决定。恩格斯曾说:“我们只能在我们时代的条件下去认识,而且这些条件达到什么程度,我们才能认识到什么程度。”[6]337恩格斯在阐明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着的活的理论的同时,还反复强调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研究历史的指南和方法,他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6]742  743恩格斯在这里十分明确地强调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是方法,是有重要意义的。首先,深刻揭示了方法是理论体系的灵魂,是用来指导研究社会实践和发现真理的工具。其次,方法的重要性还在于它是启迪创新思维的金钥匙,运用它可以作出新的论断或新的结论,以指导和推动当下社会实践向前发展。最后,方法还是改正原有论断或结论中不适用现实社会实践发展需求的成分和手段。总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性开放性既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命活力的本质属性,也是“归根到底马克思主义行”的重要特征。

三、 新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明确指出:“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首先要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1]12这里所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是别的其他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也不是我们平时所阐明的一般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是有规范性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是我们进行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实现新征程使命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现时代发展需要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是站在当代人类智慧窗口对世界重大问题予以回答并对人类发展前程予以指导的21世纪马克思主义。要牢固树立这个世界观,掌握其方法论,必须深入学习和践行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即坚定做到其“六个必须坚持”的要求。

(一) “必须坚持人民至上”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涵和基本观点,作为历史主体的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永恒的和全面的,人民群众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和意识形态。“坚持人民至上”是对中国共产党的三大法宝之一的群众路线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丰富和发展,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是“坚持人民至上”、站稳人民立场的思想理论基础。因此,要牢固树立这个新的世界观、掌握其方法论,必须应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指导言行。否则,难以坚持人民至上、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及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二) “必须坚持自信自立”

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高度自信的精神气质的政党,这种高度自信的精神气质,首先来自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信念。其次,来自中国共产党长期艰苦卓越斗争的辉煌成就,为自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自信自立是辩证统一的,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以及马克思主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致性。它要求我們加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坚定性,以高度的历史担当和顽强斗争的意志,为实现新征程的伟大使命、为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应有贡献。

(三) “必须坚持守正创新”

守正与创新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守正创新既是继承与发展的方法论,也是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一种工作态度。坚持原则不动摇是守正的体现,是不会迷失方向、不会犯方向性错误的保证,灵活性是创新的一般体现,是依据时空环境的变化或矛盾的转换情况,以新的方法、新的手段予以协调,获得进一步发展,达到新的目标。这里就体现了“变”与“不变”、继承与发展、原则性与创新性辩证统一的关系,是贯彻党的战略思想、方针政策的原则态度和科学方法,为实现新征程的伟大使命、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了一项重要的保证。

(四) “必须坚持问题导向”

青年马克思曾说:“问题是公开的、无所顾忌的、支配一切个人的时代之声。问题是时代的格言,是表现时代自己内心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这个问题只要已成为现实的问题,就能得到答案。世界史本身,除了用新问题来回答和解决老问题之外,没有别的方法。”[2]203这里,首先表明要树立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既可以促进思维的灵感性,又可以启迪思维的创新性。其次,坚持问题导向是发现问题、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和基本方法。习近平同志指出:“从问题导向把握新发展理念。我国发展已经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根据新发展阶段的新要求,坚持问题导向,更加精准地贯彻新发展理念,切实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动高质量发展。”[5]407  408这就是从问题导向把握新问题,依据新发展的要求,精准分析问题,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的原则和方法的全过程。

(五) “必须坚持系统观念”

系统观念是以普遍联系的思想方法为基础,事物的普遍联系是唯物辩证法的一种表现,系统观念不仅具有普遍联系性,还具有完整性和全面性。系统观念要求人们以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认识问题,以把握问题的性质、发展趋势,从而为解决问题提出最佳方案。当前,在统筹推进新征程伟大使命、建设中国式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之际,中国要把握好全局和局部、宏观和微观、当前和长远、特殊和一般等等关系,增强系统观念和创新意识。系统观念为全局性谋划、整体推进伟大事业,提供了科学的系统方法。

(六) “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坚持胸怀天下是我们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所必备的。坚持胸怀天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从理论说是对马克思主义世界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共产党宣言》中关于全世界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和胸怀,从现实上言,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政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和推行和平与发展、文明与平等、民主与安全等价值观的政党。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1]30我们要坚持胸怀天下,以宏远的视野把握现时代和世界发展大势,思考和推进人类前途和命运的进步。

综上所述,“六个必须坚持”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的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會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立场、观点、方法,是以“六个必须坚持”为基本内容的,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理论武器,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它为我们建设中国式现代化社会主义国家、完成新征程伟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理论指南和方法论原则,我们要长期坚持和践行。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22年10月16日)[J].求是,2022(21):4  3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5]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文格)

猜你喜欢
世界观方法论
智能化的“世界观”
汉学方法论值得关注
《世界观—雕塑遗产》
方法论视角下的制定法解释
远洋东方境世界观售楼处
法本位的方法论阐释
UAF的方法论意义
抓改革落实,习近平的十大方法论
调整中国观,筹备世界观
走向理性:近代以来中国世界观的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