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真
(作者单位:云南广播电视台)
深圳卫视于2014年出品了首档医疗纪实类节目《来吧孩子》,在改变受众对医疗节目的刻板印象之余,也使人们看到医疗纪实类节目所蕴藏的独特的传播价值。在此之后,越来越多医疗纪实题材的节目涌现,如《生命缘》《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等,都是传播面广、影响力大的医疗纪实类节目。研究这些节目的制作理念、形式特征、内容构成,不难发现它们普遍集综艺、真人秀、纪录片于一体,兼具休闲性、教育性、科普性。在媒介融合时代,如何把握核心价值,为受众带来更具内涵和看点的节目,是未来医疗纪实类节目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
传播和普及医学知识是医疗纪实类节目不可偏废的基本价值之一。就本文提及的《生命缘》《急诊室故事》《人间世》等节目来看,这些节目虽然形式和内容侧重有别,但无不体现普及医学知识的功能。有的是以在节目最后开设专栏的方式介绍医学知识,如《急诊室故事》专门设置了“急诊医生说”和“急诊小常识”的版块,由医生担纲主讲,辅以亲自演示、动画展示等内容,使抽象的急救技能具体化;有的是在节目当中穿插医学知识,如《生命缘》会在纪实之余融入医学专家对相关疾病的介绍,增强纪实内容与相关医学知识的呼应性。总之,国内大部分医疗纪实类节目都具有显著的普及医学知识的功能,能够使受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也得到一般性医学素养的提升。
医院和医生作为专门治病救人的机构和人员,自然需要具备专业性,成为病患和家属信任的靠山。但医生在面对疾病时并非都能精准地找到治疗之策,即使医学水平不断进步,也仍有医学专家解不开的疑难杂症;而且不同病患在同一疾病上的表现可能存在差异,医生必须经过复杂的研判才能确定病情和诊疗方案。这一客观事实与人们对医院和医生的过高期待之间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在极端情况下有可能演变为医患冲突。
面对敏感的医患关系,医疗纪实类节目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揭示医学事实、缓解医患矛盾的作用[1]。一方面,医疗纪实类节目往往如实记录医护人员不遗余力治疗和抢救病患的过程,同时也会通过旁白或者医生和病患家属的对话,客观展现相关疾病的棘手之处,消除受众对医院和医生的不合理期待。另一方面,医学纪实类节目会在分寸允许的范围内将真实的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呈现在镜头面前,冷静地表达医学与自然规律之间存在界限的立场。例如,《人间世》第一季第一集讲述了某24岁病患因消化道大出血被送往医院抢救,但穷尽所有医疗措施仍无济于事,医生只能以“其实我们从七点钟就开始了,一直在抢救他,我们也无能为力,也没办法,到这个地步了”来宣告医疗手段的有限性和生命的脆弱性之间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
医疗纪实类节目作为公共媒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教育公众、传递医疗知识、促进社会和谐的社会责任[2]。它们通过展示真实的案例,为观众揭示了患者群体在生活中面临的挑战与困境,以及社会对他们的态度与反应。患者群体面临的不仅是疾病本身的痛苦,还有社会环境带来的精神压力和情感孤立。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如精神病患者、皮肤病患者、认知障碍老年人等群体往往存有误解和偏见,这些群体常被错误地标签化,被不公正的视角解读,甚至遭受不必要的质疑与排斥。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源于部分民众对于疾病缺乏基本的了解和认知。
医疗纪实类节目如《人间世》第二季的出现,对部分患者的就医经历进行了更为详细的呈现,让更多人看到患者群体的生存状态,感受他们和家属在面对疾病时的苦痛与无奈。节目通过深入的访谈、细腻的情感描述和严谨的事实展现,促使观众走进患者群体的内心世界,理解他们与常人无异的需求与愿望。节目不仅仅是在传递医疗信息,更重要的是在传播人文关怀和社会正能量,教育公众以更加科学、平等的视角看待患者群体,消除偏见所带来的隔阂。
虽然样态是纪实,但医疗纪实类节目毕竟处在媒介环境中,要接受市场的检验和受众的审视。故此,叙事手法的选择、内容的呈现和传播效果的保证至关重要。
医疗纪实类节目通常以讲故事的手法进行叙事,而要将故事讲好就离不开悬念的介入,对于医疗纪实类节目来说,悬念甚至是吸引受众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3]。比如《生命缘》第一季第二期将“命悬一线的膈疝宝宝能够起死回生吗”作为全篇的引子,起始就让受众的心悬起来。抛出悬念后,又以倒序的方式展现宝宝命悬一线的前一天的场景,讲述如何出现突发状况、如何进入性命堪忧的生死关头。这种“设置悬念+倒序叙事”的手法既引起受众关注,又使整个叙事过程扣人心弦,极大地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此外,医疗纪实类节目的选题往往具有猎奇性和戏剧性,比如《生命缘》讲述的都是医学领域的高难病例故事,一方面,故事中的病患本身就处在高危境地中,再用纪实的手法记录下争分夺秒的每一幕,使故事张力更强、节目效果更好;另一方面,故事的标题设置大多凝练且充满悬念,充满解读空间,如《求子7年竟产下连体婴儿》《十月女婴身体里惊现12根钢针》等。
为了突破一般纪实类节目的框架局限,许多医疗纪实类节目尝试另辟蹊径,将当下最流行的综艺元素纳入节目编排中,在降低医疗题材节目的严肃性之余,也增强了节目本身的审美价值。不过,并非所有医疗纪实类节目都可以融入综艺元素,是否会产生“排异反应”,主要取决于节目的价值取向和传播目的。
比如,本质是真人秀节目的《因为是医生》就因综艺元素的加持而别具创新性,并且没有丝毫怪异之处,原因在于这档节目的传播目的是展现医生的职业形象和素人形象,用当下最时兴的全方位摄录的方式呈现医生在上下班时段的不同状态:在医院时,他们是严肃紧张、救死扶伤的医生;下班回公寓后,他们是打游戏、看闲书、追剧的普通年轻人。多角度呈现共同构成了他们的立体形象,“纪实+娱乐”的叙事风格既拉近了医生和普通民众的距离,也增强了民众对医生职业的理解。
医疗纪实类节目的两个本质特征是医疗主题、纪实性,前者是节目的内容特征,后者是节目的形式特征。主题确定后不易发生动摇,因此,能否从形式上把握医疗纪实类节目的特性和价值,就成为考验节目制作水平的重要因素[4]。为了凸显节目的纪实性,制作组一是要从社会热点中挖掘主题,二是要以实景为土壤展开叙事。
3.1.1 从社会热点中挖掘主题
日常生活中与健康和医疗相关的主题非常多,从日常中提取健康医疗主题并打造为节目已成业界常态。节目制作组可以转换选题思路,从新媒体土壤中开掘医疗纪实类节目的主题,只要善于挖掘兼具传播价值和节目效果的要素,就能打造令观众耳目一新的医疗纪实类节目。近年来,新型疑难病症时有出现,无论是偶见疾病还是流行疾病,都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与此同时,有关疾病的信息也在各大新媒体平台成为“热搜”。这些新型疑难病症的症状、发现过程、诊疗手段、技术障碍、病发后果等无不是公众关心的内容。故此,节目制作组可以制作季度性或者一年一度的专题医疗纪实类节目,记录观察周期内人类社会的新发疾病,这样的节目议题与公众关切的内容相契合,既具有传播价值,又能体现医疗纪实类节目贴近民生、普及医学知识的节目定位。
就医疗纪实类节目来说,所有节目都有着明确的主题,而且这些主题很大程度上是对社会热门议题的回应,如部分公众的刻板印象是年长医生诊疗经验丰富,可信度高,相比之下,年轻医生缺乏经验,作出的诊断结果未必可靠。针对这样的公众认知,《因为是医生》聚焦年轻的医生群体,使受众得以通过镜头,近距离地了解年轻医生的知识能力背景,消除对年轻医生“不靠谱”“经验少”的偏见,真切感受到他们的认真负责、平易近人。再如新生行业病、罕见病,具有普及传播的价值,同样可以作为医疗纪实类节目的选题。
3.1.2 兼顾故事性与纪实性的实现
作为反映行业乃至社会生态的节目,医疗纪实类节目一方面要从形式上把好“纪实关”,秉持客观立场,真实呈现医疗实务的原貌,履行好稳定舆论、引导主流价值观的社会职责;另一方面要从内核上把好“内容关”,坚持讲述具有典型性、人文性、教育性的故事,在体现主流价值取向之余也满足受众的审美需求[5]。为了兼顾医疗纪实类节目故事性和纪实性的实现,本文认为应当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首先是在选题时保持主动性,拓宽题材的来源渠道。为此,节目制作组要变被动拍摄为主动拍摄,可考虑适当增加人力资源,深入医院等医疗机构内部探寻具有讲述价值的故事题材,获得对方同意后,在秉持伦理原则的前提下进行主动的、全方位的拍摄,如实记录当事人的处境和经历,客观反映患者在就医时的经历。
其次是把握细节,深度挖掘。当前,很多医疗纪实类节目融入了医学专家接受访谈、介绍医学知识、解答常见误区的部分,对于增强节目的知识传播效果具有一定作用。但为了创新医疗纪实类节目的科普方式,节目制作组可以考虑进一步挖掘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细节,在细节中融入医学知识。比如,节目制作组可以在新媒体平台上发布招募志愿家庭拍摄医学真人秀节目的信息,走近若干志愿家庭中拍摄成员们的一日生活,制作成短片放映,与此同时,受邀的演播室专家分析点评节目主人公实施了哪些有利于和不利于健康的行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必要的知识延伸等。此类节目具有极强的写实性,而且贴近普通民众的日常,有助于引起受众的共鸣。当前,真人秀节目屡见不鲜,但以医疗为主题的并不多见,制作组可以考虑以此为主题进行节目创新。值得一提的是,上述操作模式下的真人秀节目呈现的内容较为琐碎,有可能导致主题分散,为了聚焦主题,镜头需要对事件和人物的行为、话语进行去芜存菁的记录,同时狠抓本质,突出决定性的细节。这要求拍摄者坚守媒体的专业立场,在后期剪辑时保持客观和严谨,将最能体现事件全貌和人物心理的部分留下来,这样才能体现医疗纪实类节目的纪实特色,最大限度地还原事实原貌。
3.2.1 通过新媒体进行节目预热
在融媒体时代,节目的传播不仅要通过传统媒体渠道,更要借助新媒体的传播优势,通过剪辑呈现节目重点,播放预告片为节目预热,提升节目影响力,吸引受众关注。
为了紧紧抓住媒体融合带来的机遇,节目组可以制作宣传特辑,预先在信息裂变快、传播效率高的社交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等,对节目信息进行传播,用先导内容提高节目的知名度,引发受众对节目内容的好奇心,在正片播出时便能有较高的收视率。例如,深圳卫视播出的《来吧孩子》就因前期宣传到位,在社交媒体上攒足了讨论量,播出当晚的观看人数轻松破百万,而且在微博的话题排行榜上排名前十,这说明新媒体完全可以成为帮助电视节目“造势”的强劲力量。不过,在通过先导片进行节目预热时,应认识到医疗纪实类节目有别于娱乐性、综艺性的真人秀节目,需要秉持客观、真实、严谨的原则;而且医疗纪实类节目部分涉及拍摄对象的隐私,如果一味追求预热效果,曲意呈现事实,有可能引发侵权法律风险。
3.2.2 增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
如上文所述,医疗纪实类节目承担着一定的社会责任。为了将节目的传播价值落到实处,有必要拓宽节目与受众的沟通渠道,重视节目播出中、播出后的双向互动,这有助于制作组根据受众反馈,及时调整节目的内容和调性。新媒体时代,许多节目优先在新媒体平台上呈现,新媒体的即时互动功能为受众和节目组提供了良性沟通的可能性。节目组可以考虑在评论区或弹幕区抽取数位幸运观众赠送平台会员券,或是邮寄赠送医学知识科普书籍等,以此提高受众参与节目互动的积极性。
坚持节目风格的真实性、坚持人物塑造立体性、坚持节目的人文价值取向,这是近年来医疗纪实类节目的整体特征。本文在研究医疗纪实类节目价值定位和叙事方式的基础上,从内容和传播两个角度提出医疗纪实类节目的创新策略。内容方面,首先要在选题时保持主动性,拓宽题材的来源渠道;其次要把握细节,对节目内容进行深度挖掘。传播方面,一是可以通过新媒体进行节目预热;二是增强与受众的双向互动。本文认为,当下的医疗纪实类节目主题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如中医科、器官捐献、国际医生等题材。医护行业人群也有细分空间,如返聘医生、义诊医生等。从节目形态上看,真人秀也是可以继续尝试的形式。总之,医疗纪实类节目承载着多元社会价值,其对于塑造良好的医患关系、促进医患沟通机制进一步完善具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