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时政Vlog的创新突破及带来的启示
——以《二十大代表Vlog》为例

2024-05-23 05:20韦继娅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3期
关键词:时政二十大受众

韦继娅

(作者单位:重庆工商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融媒体时代,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加速了媒介融合的进程,受众对于时政新闻信息的获取呈现出便捷化、个性化、碎片化的趋势[1],主流媒体在时政新闻报道方面已然面临着严峻挑战,亟待转型与突破。时政Vlog模式成为主流媒体破除当下困境的重要尝试,其中《二十大代表Vlog》脱颖而出。《二十大代表Vlog》是由人民日报社在党的二十大召开之际推出的5集系列时政Vlog,采用“自拍”与“他拍”相结合的拍摄模式,讲述了奥运冠军、舞者、歌手、电力工人、消防员这5名党二十大代表的个人故事。该时政Vlog在网络上一经推出就引起大量的关注,不仅丰富了时政新闻的报道方式,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还有利于弘扬正能量,发挥主流媒体正面宣传的作用。

1 时政Vlog的显著优势

1.1 语言表达人格化

语言表达人格化是Vlog最为显著的特点[2]48,时政Vlog沿袭了这一特点,并以此作为其显著优势。时政Vlog不同于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模式,它将传播主体的自拍出镜画面作为开场,以本人的主观视角作为第一视角,用亲切、随和的语言表达感受、观点,再配上轻快的背景音乐和趣味性的字幕说明,整体上消除了时政新闻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以及主流媒体在受众心中的刻板印象,使受众明显感受到新闻信息的可读性和传播主体的个人属性。同时,时政Vlog人格化的语言表达方式,为受众营造出一种在场感和沉浸感,呈现出更有温度、更有个性的报道内容。

1.2 叙事视角微观化

记录真实生活是Vlog的本质属性,服装搭配、美容美发、美食分享、运动健身等是Vlog的主要内容[2]49。时政Vlog将Vlog自身带有的生活化属性与宏大主题相结合,形成以微观视角叙述宏大事件的特点。从小视角切入大事件,可以有效减少时政新闻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感,从而吸引更多受众对时政新闻的关注。同时,这种叙事视角能够展现出新闻生产者的人文关怀,并且将想要传递的思想蕴含在朴素的言辞和生动的镜头语言之中,而非强行煽情或者灌输某种宏大的价值观,留给受众更多的思考空间。

1.3 互动交流平等化

一条Vlog中通常存在着大量的自拍镜头,这是Vlog的又一大特点[2]49。时政Vlog同样结合了这一特点,并以此形成了其在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优势。在时政Vlog中,出镜者的自拍角度为平行对着镜头,并且自拍镜头的景别为近景,这与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面交流的视觉画面相同,而非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中的中景。这样的自拍角度和景别能够使受众产生与镜中人“面对面交流”的错觉,从而使受众与传播者处于平等的关系,缩短了严肃内容与受众之间的社会距离,以此来建构传者与受者之间的互动关系[3]。

2 融媒体时代时政Vlog的创新突破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时政新闻报道在与新媒体进行融合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寻求突破,开创了时政Vlog的新模式。时政Vlog更是在人民日报《二十大代表Vlog》实践中从重大事件报道的“辅助模式”升级为“主流模式”。鉴于此,下文以《二十大代表Vlog》为例,分析时政Vlog在信息传播、形象记忆、情感爆发、思想共鸣四个方面所做的创新突破[4]31。

2.1 信息传播的突破点

当前,社交媒体平台中的受众不仅是信息的接收者,还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受众可以根据自己掌握的理论知识和积累的实践经验对各类信息进行独立思考并作出个人判断,在此基础上决定是否与其进行互动。受众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自我呈现动机越强,转发信息的意愿就越强[5]。因此,时政Vlog应该从受众角度出发,用更适合受众的语言方式与其进行平等对话,让受众感受到其处在信息传播的链条之中,以激发受众的自我呈现动机,进而增强传播效果。

2.1.1 点对点的对话语境

时政Vlog通过对拍摄视角和出镜者语态的把控,打造出点对点的对话语境,从“我来说”到“我对你说”,这样的语境用“走心诉说”替代“庄重表态”,降低了Vlog的表演感,更加适合与受众进行对话,从而引发受众的主动传播行为。在《二十大代表Vlog》中,每一条Vlog都以“你好,屏幕前的你”这类开场白开篇,最后以“特别想对你说句心里话”等类似结束语呈现给屏幕前的受众。这不仅让出镜者产生了“每一句话都是和屏幕前受众展开交流”的感觉,也让受众体验到了“专属对话空间”的感受。

2.1.2 引人入胜的话语方式

通常情况下,视频的话语方式往往是抓住受众眼球的关键。时政Vlog运用更加引人入胜的话语方式,来吸引受众的关注。在《二十大代表Vlog》关于奥运冠军巩立姣这一集中,运用了“相信你已经认识我了……给大家分享一段故事,我差点就与东京奥运会擦肩而过了”这种带有悬念的说话方式,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从而引发受众对该条甚至整个系列Vlog的观看兴趣。此外,在讲述电力女孩徐川子的Vlog中,片头运用“帽子一戴,头发一扎,蓝色工装一套,大家就根本看不出来是个女孩子”的话语先声夺人,突出了徐川子在日常生活中的女生形象和电工职业形象的巨大反差,激发受众继续观看该条Vlog的欲望。

2.2 形象记忆的突破点

人们常常通过可识别的媒介形象来进行传播与交流[6]。媒介形象的呈现越新奇,越能引起他人的认知兴趣,进而形成记忆。时政Vlog一般由事件当事人、记者等这类平凡的普通人出镜,他们的媒介形象没有自带名人效应。因此,想要打造形象记忆点应从人物、故事两个方面寻求突破。

2.2.1 标签化的人物形象

年龄、性别、民族等个人基本特征可以作为人物形象的标签,如“00后”、女性、汉族等,职业、成就、地位等社会化特征也可以作为人物形象的标签,如消防员、奥运冠军、成功企业家等。在《二十大代表Vlog》系列时政Vlog中,既有通过视频字幕和画面色彩呈现所形成的统一又不同的视觉标签,又有运动员、舞者、歌手、电力工人、消防员所彰显的职业形象,还有通过少数民族特色服装、消防员工作制服、敦煌舞服这类服饰语言所直观反映的人物形象。Vlog中的这些不同元素形成不同的视觉形象,共同打造了人物形象的标签。

2.2.2 深刻化的故事形象

现实生活中的人物是多面的,可以从多个方面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时政Vlog在创作初期阶段就能够把握出镜人物的关键事迹,选择更加适合传播、更能令人印象深刻的某一面进行报道,用更加深刻动人的故事设定快速建立起受众对于Vlog中所讲述的人物故事的整体形象认知。例如,在《二十大代表Vlog》中“90后”消防员的故事,那条Vlog重点讲述了他深受消防烈士父亲的影响,毅然选择成为一名消防员,逐渐成长为像父亲那样的消防战士。这种较为深刻的人物故事让时政Vlog的呈现更具有冲击力和记忆点。

2.3 情感爆发的突破点

真实的呈现、纯粹的记录已经不是时政新闻报道的核心竞争力,而情感化报道在短视频领域已经初见成效。将情感融入时政Vlog的创作中,将情感化报道在短视频领域所获得的成功经验运用到Vlog之中,一方面可以使Vlog更具有感染力和渲染力,另一方面可以快速与受众建立起情感层面上的联系,从而使受众产生更深层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政Vlog从“音梗”、叙事结构两方面入手寻求情感上的爆发点,进而实现突破与创新。

2.3.1 专属的“音梗”运用

在短视频呈现中,“音梗”这一短视频创作中的常用术语可以形成该条短视频在情感上的爆发点[4]32。“音梗”通常指的是在视频中使用音乐的方式来设置一个视听文本的转折点或最高潮。在短视频的整体叙事中,“音梗”往往运用在“起承转合”中的“合”或者“转”。在《二十大代表Vlog》中,每一条Vlog里面都至少有一个专属“音梗”,建构了该条Vlog独有的特质。

2.3.2 灵活的叙事结构

在整体结构中,视频的情感表达通常根据主题灵活选择叙事结构来呈现。在《二十大代表Vlog》系列中,5条Vlog的主题分别为“逐梦”“追光”“传承”“音乐”“冲锋”。这些Vlog的叙事结构并不相同,有的Vlog采用欲扬先抑的结构进行叙事,如巩立姣披露自己差点错过奥运金牌时,先讲述备战的艰辛,再谈成功后的喜悦;有的则亮点前置,如在讲述敦煌舞者的Vlog中,以敦煌舞蹈作为开场,先看敦煌舞蹈艺术之美,再讲传承之义,用受众的感官体验激发情感表达。

2.4 思想共鸣的突破点

2.4.1 小故事背后的大时代

最打动人心的故事往往来自平凡人物自身。在《二十大代表Vlog》中5位二十大代表讲述个人故事时,爱音乐的拉祜族女生讲述的是家庭与村庄的故事,“90后”消防员讲述的是父辈影响从业选择的故事,敦煌舞者康琦讲述的是一代代传承者文化传承的故事,奥运冠军巩立姣讲述的是逐梦奥运赛场的故事,浙大女孩徐川子讲述的是14年从电力工人成长为劳模的故事。Vlog中的这些故事既根植于质朴、动人的个人情感,又弘扬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整个系列Vlog中没有任何一个镜头刻画宏大场景,而是聚焦于个人故事的微观场景,受众在Vlog画面的自然过渡中感受到个人成长和时代发展的同频共振。

2.4.2 宏大主题下的个人叙事

时政Vlog往往有一个宏大的主题,并在宏大主题下展开个人叙事。《二十大代表Vlog》的宏大主题是庆祝党的二十大召开。大会前、中、后期的报道侧重点不尽相同,叙述个人故事的方式也不相同,但都围绕党的二十大召开的主题,以此方式引发受众的思想共鸣。比如,在大会期间,Vlog重点讲述二十大代表在学习二十大报告之后的个人感想,如敦煌舞者康琦结合自己在全世界各地表演敦煌飞天壁画的经历,对“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作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3 融媒体时代时政Vlog的发展带来的启示

3.1 打造个人品牌

在传统的观念中,时政新闻报道的目的在于传递时政新闻信息,主要代表的是媒体形象,塑造的是媒体组织的品牌,而Vlog注重对出镜者的包装策划,主要代表的是个人形象,塑造的是个人品牌,两者在制作理念上存在着较大差异。但近几年,央视记者在社交媒体平台上的走红说明了打造“时政网红”的模式具有实践价值。时政Vlog应该借助Vlog打造“网红”人设这一优势,积极建立个人品牌,开启发展新路径。这种个人品牌的打造增强了Vlog出镜者与受众之间的情感联系,受众因喜欢这个人而观看这一Vlog,从而更多地关注时政、了解时政,促进时政新闻的传播。

3.2 把握时度效原则

时度效是检验新闻舆论工作水平的标尺,所谓的“时”指的是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时机和节奏,“度”指的是新闻舆论引导要把握好力度和分寸,“效”指的是舆论引导要注重效果和时效。无论是主题报道、典型报道,还是突发公共事件报道、热点引导、舆论监督等都要从时度效着力,体现时度效要求。时政Vlog同样要把握时度效原则,既要打造人物形象和人物故事,又要系统把握Vlog的整体呈现,避免定位不准或者以偏概全;既要内容生动有趣、话题可看性强,又要警惕娱乐化倾向,避免消解时政新闻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3.3 建构矩阵传播模式

在融媒体时代,各传播渠道之间的互通拓宽了传播范围,增强了传播效果。主流媒体借助多渠道的联动力量,与各级融媒体平台、主流视频网站展开合作,共同对时政Vlog进行传播。尤其是2019年全国“两会”期间,人民网联动百余个党媒平台和政务机构,形成矩阵式的传播,掀起了一次时政Vlog的浪潮。此种矩阵传播模式不仅达到了新闻信息全覆盖的效果,而且拓展了时政新闻传播的格局。未来,时政Vlog的发展也应该继续建构矩阵传播模式,不断增加传播的广度与深度,从而使时政新闻持续有效地进入寻常百姓的视野。

3.4 坚持内容为王理念

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内容为王始终是做好新闻工作的根本所在。当下短视频的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还是优质、稀缺内容的争夺。高质量、专业化的内容才是时政Vlog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策划、制作、审核等全链条的精细制作才能确保Vlog的内容质量,为受众带来更佳的视听体验,从而强化主流媒体的公信力和权威性。此外,新闻人才是优质内容的提供者,组建时政Vlog的专业制作团队,集中资源增加时政选题的广度和深度,开发新媒体技术优势,健全内容生产体系,对提高时政Vlog的内容质量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时政二十大受众
二十大颂
喜迎党的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喜迎二十大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用心感动受众
媒体叙事需要受众认同
电视节目如何做才能更好地吸引受众
时政
时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