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格化传播能力培养的礼仪主持课程教学探究与实践

2024-05-23 05:20赵锦鸽
西部广播电视 2024年3期
关键词:人格化礼仪能力

赵锦鸽

(作者单位:江西科技学院)

全媒体时代,媒介融合趋势加快,致使线上、线下活动对礼仪主持人才的需求量愈发加大,对礼仪活动主持人的综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开设的礼仪主持课程,是一门专业性强、展现“新文科”气质的课程。首先,围绕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培养学生礼仪素养、表达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其次,培养学生运用融媒体进行创作的能力和人格化传播能力。在礼仪主持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礼仪主持的重要性和其对个体、社会乃至国家的作用,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最后,通过讲授相关的历史背景、国内外的礼仪文化差异以及礼仪在社交场合的作用等内容,可加深学生对礼仪主持课程思政意义的认识。

传统播音教学“技能”与“人文”培养分离,过于依赖有声语言艺术的“万能”[1]。全媒体时代背景下,在礼仪主持课程的教学目标上加以创新——培养人格化传播能力,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及自身特色的发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基于人格化传播能力培养的礼仪主持课程分析

1.1 教学目标:以全媒体环境为基础,培养学生人格化传播能力

礼仪主持是播音主持专业课程体系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门课程,通过这门课程学生会学习一些晚会主持、商务主持、婚庆主持等礼仪活动的经验,把握大型舞台主持的语言表达样式。随着商务礼仪主持的发展,衍生出了新的礼仪主持工作环境:雇主不仅对主持人的语言表达、仪容仪表有所要求,同时对主持人的口语交际、活动策划等方面的能力要求甚高。在如今的环境下,有必要进行教学目标的再思考:礼仪主持教学应立足大口语传播时代,最终需要指向培养学生的口语传播能力、活动策划能力、撰稿能力、应变能力、沟通与谈判能力等综合能力,并使学生纵向探索自身个性,提高人格化传播能力,顺应媒介融合的趋势。

1.2 教学理念和教学过程:拓展、创新

教学理念: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重点,尊重个体差异,以点带面,促进学生的整体发展;拓展学习领域,转变教学方式,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学生的人格化传播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过程:教、学、练融合。首先,教。进行情景创建,设定具象的情景目标和技能目标。其次,学。打造互动参与式教学模式,提升任务驱动赋能教学效果。再次,练。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行模拟情景演练,并且建构成果展示平台。

2 基于人格化传播能力培养的礼仪主持的教学实践

2.1 找准教学方法,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互动参与式教学将教师教育与学生学习加以深度结合,将教师的主导位置与学生的主体身份加以有机融合,充分调动教师的创新性动能,注重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思辨能力、推导能力和创新能力[2]。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首先介绍礼仪主持的基本概念和职责,以及课程的整体框架;其次重点讲解礼仪的原则和规范,在课堂上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加强学生对礼仪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再次组织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礼仪主持的要求和技巧。通过小组合作活动的设置,让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主组织和控制。例如,课堂中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主持人角色扮演,让每个小组成员扮演不同的主持人角色,并进行实践训练,互相评价,以提高学生的主持能力。本课程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使学生具备较高的修养。

2.2 以人格化传播能力培养目标为基准点

丰富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发掘自身兴趣。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采取案例分析、分组讨论的方式,使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技能有较好的理解和掌握。此外,教师逐渐引入一些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课程内容,如社交礼仪、公共场合的礼仪等。这些内容不仅是深入理解礼仪主持的重要性和技巧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社会交往技巧的重要内容。

教学设计贴合实践,助力学生掌握人格化传播能力。在教学设计中,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通过讲授相关理论知识和组织一些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模拟练习中感受礼仪主持的实际应用场景,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组织一些小组项目和实践任务,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来解决问题,培养其批判思维和创新能力。也可提供一些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通过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勇于创新,培养他们的综合素质。同时,有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引导,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促进其全面发展。

2.3 结合课程实质,培养“知行合一”的主持人

礼仪主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培养“知行合一”的大型庆典主持人才为根本目标,通过搭建完善的课程内容体系,打造“四全”教学模式、“四段式”课程学习流程,以实现课堂内的主持实践作品与服务社会的拥有人格化传播能力的主持人才之间的无缝衔接为导向。依托国家大型庆典主持、晚会主持、纪念活动主持、公益活动主持等实践项目,将礼仪主持理论知识、实践技能方法熔于一炉,让学生在实践中切身感受爱党爱国精神,体悟祖国建设伟大成就,激发为祖国和人民奋斗的青春力量。

2.3.1 面向行业需求,领会“知行合一”

课程以扎根中国大地、面向国家大型庆典、服务人民日益发展的精神需求为任务,将以五种大爱精神为主线,融入商务礼仪主持工作场景等实践项目;通过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并组织讨论与之相关的礼仪观念和实践,激发学生的社会关注能力和礼仪意识,培养其对社会贡献的责任感。

课程以专业实践为切入点和结合点,秉承实践长真才、出真知、见真情的教学理念。项目体系、校内校外、课内课外相结合,力求构建课程内容供给的立体多元结构;以拓宽课程内容育人辐射面为着眼点,推动课堂教学与商务礼仪主持工作环境无缝连接,以实践作品服务实战需求,以实战标准检验实践效果,从课堂作业到校外兼职,从课程标准到社会标准,不断有效提升学生实践经验。

2.3.2 引入国学经典,丰富课程内容供给的发力点

课程体系是组织专业教学,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机制的有机整体。要让经典诵读在播音主持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更大效能,应当在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及专业选修课模块设置系统性的经典诵读课程与教学内容[3]。基于此,在礼仪主持课程中注意引入国学经典,如《论语》《诗经》等。通过与课程内容相结合,解读这些经典中的礼仪智慧。例如,在讨论环节中组织学生对照实际,解析礼仪观念,使学生在实际主持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同时,充分运用实践教学的方法,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主持活动的实践训练,并及时反馈、总结,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例如,借助实际场景,让学生体验到主持技巧在实际活动中的运用和效果,并及时进行评价和指导。

3 礼仪主持课程教学面临的困境

3.1 学情困境

一方面,短、平、快的信息接收方式使个别学生心浮气躁。当前的高校学生群体是与互联网共同成长的一代,流行的碎片化阅读模式和短、平、快的信息接收方式,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个别学生在短视频平台上观看了一些学习类的短视频,就对课堂学习并不重视,易产生浮躁不安的学习心态。另一方面,学生对人格化传播能力认知浅显,尤其对其重要性和实际运用的认识不足。学生易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对礼仪要求的准确把握和实践能力,学习态度和动力存在波动现象。个别同学对自身人格定位仍处于懵懂阶段;有的学生对礼仪主持的要求、技巧已有一定的了解,但实际操作起来仍然存在问题,例如部分学生在小组讨论和实践活动中显得较为被动,没有很强的主动性,互相配合的意识还不够强。

3.2 教学内容与设计困境

首先,实践案例少,缺乏应用场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课程内容不吸引人的情况,授课内容理论化,学生往往对其缺乏兴趣;有时对传授理论知识过于重视,而对实际运用的训练有所忽视,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的迷茫,在实际场景中不能灵活运用理论知识。其次,教学方法运用不够多元,可能没有充分挖掘学科魅力、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空间,这就造成了课程显得索然无味、学生注意力不容易集中的现象,这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表达、主持展示效果不利。

4 礼仪主持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策略

4.1 教学内容:合理分解内容、渗透教学目标

4.1.1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将课堂内容进行分解

个别学生学习态度心浮气躁,除了受到如今的信息接收方式的影响,另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教学内容比较晦涩,使学生提不起学习兴趣。针对这一问题,可合理安排教学进度,将课堂教学内容拆分。例如,在“舞台活动主持”教学中,首先,合理安排教学进度,注意新旧知识的衔接,将教学进度分成先简、再中、后易,使学生先提起学习兴趣;其次,针对学生短、平、快的接收信息的特点,将课堂讲授的知识点进行分解讲授,注重知识点与知识点的衔接,做到有的放矢,还可以选取易被学生接受的短视频平台发布的视频作为教学案例。

4.1.2 加强知识的针对性,渗透人格化传播能力培养目标

加强对礼仪主持的介绍,并对其重要性进行讲解,让学生深刻认识到其在社交场合和职业发展中的作用;在实践活动中讲授优秀礼仪主持人的主持特点,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反馈,使学生了解人格化传播能力是主持人的立足之本。重新审视课程,增加实用性的内容,使理论知识更好地应用到实际中去;注重通过组织一些团体项目和实践任务,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团队合作中共同解决问题;注重对学生成绩的及时反馈和指导,帮助他们查找不足,提出改进意见,鞭策他们更上一层楼;针对每个学生的需要和特长,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建议。这能让学生们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别具一格的主持风格。

4.2 教学设计:强化模拟演练、激活第二课堂

4.2.1 激活第二课堂,结合OBE教育理念

以成果为导向的学习产出教育模式是OBE教育理念里最核心的内容,其内涵包括五方面:人人都能成功、个性化评定、精熟、责任绩效、能力本位。此理念与高校播音主持艺术专业礼仪主持课程的人才培养高度适切[4]。例如,在“婚庆主持”的教学中,首先,教师课前激活第二课堂,为学生预留撰写主持词的作业;其次,课中学生们分享自己撰写的主持词,而教师通过讲授法,讲授主持词撰写的知识点,再要求学生们根据知识点对自己的主持词进行修订,做到理论融入实践;再次,播放婚庆主持人的主持视频案例,体会职业主持人在主持婚礼时的副语言和语态;最后,请3~5名学生进行现场展示,利用讨论法来找出学生们应提升的地方,学生们的参与度较高,在整个训练过程中也感受到了主持人具有共情力的重要性。

4.2.2 强化模拟演练、“线上+线下”模式

混合式教学模式具有多维度教学目标、丰富的学习资源、灵活的学习方式等优势,这种教学模式将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性交给学生,创设了一种线上线下全新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学习空间,从而实现知识、能力和素养的深度融合[5]。礼仪主持课程的“线下+线上”教学模式,注重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实际生活中的具体操作,通过案例分析和讲解,引导学生理解并掌握礼仪主持的基本要求和技巧。并且,在线下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演练,通过组织一些小组活动和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到礼仪主持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针对课程特点,需要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和自我评价能力培养,通过综合能力实践考察,让学生更好地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实际情境中,提高他们的职业水平和竞争力。同时,使教学反馈更加详细和个性化,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和改进,使他们能够在学期末有所突破。

5 结语

从教学理念上讲,播音主持专业教育既要发挥教师主导作用,构建专业教学的建设性路径,又要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动性。本文首先基于人格化传播能力的培养目标,梳理课程基本情况,并对教学实践中的典型案例、典型方法进行概括;然后指出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困境与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以期在全媒体时代背景下提高学生运用礼仪主持知识的能力。在教学技能上,教师要进一步提高总体辅导能力和个性化辅导能力,帮助学生解决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困难;在人格化传播能力培养目标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活动,为社会建设建功立业;在注重实践的同时,注重传授主持技巧,推动学生提高主持表达能力。以上内容融合了礼仪主持课程教学的实践优势,可作为互动参与式教学实践应遵循的基本理念。

猜你喜欢
人格化礼仪能力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服务应特色化、人格化、生态化”——孙瑞哲谈中国服装行业服务升级
民营企业发展人格化模式简析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从个性化、人格化和亲和力来探究播音主持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