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丽娟,孙 迪,孙 茜,宋艳丽,董 博,李 魏
(辽宁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2)
近年来,针对中国高等教育现状和实施“健康中国”战略需求,教育部提出加快实施“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重点强调建设“四新”,即新工科、新医科、新文科、新农科[1-2]。新医科旨在探索全球工业革命4.0 和生命科学革命3.0 背景下的医学教育模式,强调“大健康”“大卫生”理念,提升全民健康水平。新医科建设紧密对接国家“健康中国”战略和人民对卫生保健的新需求,主动布局,谋求发展,打破学科间壁垒,淡化学科概念,注重学科之间交叉融合,以“大学科”的融合理念培养医学护理人才,实现从“生物医学科学”为主要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向以“医文、医工、医理、医X”交叉学科支撑的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培养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医学领域前沿问题的高层次医学创新型融合型人才[3-5]。
护理教育是为护理学科培养具有宽厚的医学、护理学、人文学等知识体系人才的重要载体,是培养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高级护理人才的主要途径。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与人民群众的健康利益和生命安全息息相关。采用创新的医疗护理模式打造高水平的医疗护理服务实践,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新需求,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医科护理人才培养成为现代护理的迫切需求[3]。目前,我国护理人才总量、结构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健康中国”建设的需要,且高水平高素质融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也亟待加强,这些都迫切需要整体性、系统性、协调性地推进护理教育改革与创新发展,对加强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护理服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新医科人才培养体系建设是中国医学教育的现实需求,新医科背景下的护理教育改革需要更完善的体系设计,才能切实将高水平高素质融合型护理人才培养做实做细。截至目前,以“新医科”与“护理”为主题词进行全面系统的数据库检索,综观各研究不难发现,公开发表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某一门课程的整合和教学方法改革,且在描述如何以新医科为指导的教育教学策略方面存在差异性,尚缺乏全面系统的以新医科“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的护理学课程体系构建及与之相对应的教学改革探索[6-7]。因此,作为护理教育者,应大力推进以新医科建设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改革实践,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树立“大健康”“大卫生”“大学科”理念,深化护教协同,重构护理科学知识体系,促进信息技术与护理教育深度融合,融入与护理学相关的人文科学、社会科学、数据信息科学、管理科学等交叉学科知识,推进高水平高素质融合型护理人才的培养。
高校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场所,人才的培养离不开优秀的师资队伍。培养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护理问题的融合型创新人才,是新医科建设对当前护理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课程体系重构以组建跨学科领域的创新交叉师资团队为首要原则。因此,应吸纳本校人文、社科、管理、信息、创新创业等学科背景教师与护理学科教师组建一支创新交叉师资团队,并进行相关知识及技能培训,以提升教师团队整体素质。
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既要注重对已有课程教学内容、资源及模式的优化,又要补充“医学+X”交叉相关课程。护理学课程体系的构建以新医科“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紧紧围绕“健康中国”战略,从“大健康”“大卫生”“大学科”角度出发,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打破原有阶段式授课体系,以人的“生命周期”为框架设置护理学专业必修课及限选课,并融入基础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数据信息科学、管理科学、护理科研、创新创业教育等知识,综合构建新型教学体系,增强知识的系统性,打造“知识—能力—融合型”课程体系(见图1)。
图1 新医科“融合人才”理念下护理学课程体系Figure 1 Nursing course system under the concept of "integrated personnel" in new medical sciences
2.2.1 “医+文”立德树人式思政教育的融合 新医科“融合人才”理念下护理学课程体系改革应遵循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即“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开展以立德树人为目标的思政教育教学研究与实践,在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追求,让其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8]。因此,护理学专业课教师应与人文社科课教师协同育人,共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搭建医文交叉的课程教学载体,让专业课更有温度,为社会培养一批集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一体的优秀护理人才。
2.2.2 “医+工”护理信息化教育的融合 护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学科,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使护理临床工作变得更加便捷,因此,学生有必要在学习专业课知识的基础上,根据自身兴趣、学习能力以及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自行选修数据信息与技术类课程。医工交叉是新医科“融合人才”理念下护理学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除在原有课程基础上增加信息技术等相关课程之外,还可以增设人工智能、智慧护理、大数据、虚拟现实等相关课程或讲座,提升学生信息化时代的智慧护理素养,加深其对数据信息的认识与理解,为将来积极应对信息化打下基础。因此,护理学专业课教师与信息工程类课程教师需要以时代需求为出发点,共同商讨新时代的护理人才培养目标,为社会培养一批具有医工交叉学科思维与能力的高层次护理学应用型技术人才。
随着时代的进步、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现今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如果不转变教学范式,就不可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护理教育者应适实转变教学范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将传统“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被动学习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主动学习教育教学策略转变,开展创新型“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通过BOPPPS 教学模式,将教学过程分为导言(Bridge-in)、学习目标(Objective)、前测(Pre-assessment)、参与式学习(Participatory -learning)、 后测(Post -assessment)、 总结(Summary)六部分[9],辅以PBL、翻转课堂、问题式、启发式、参与式以及苏格拉底式教学法等,让学生从“会答”向“会问”转变,让学生“动起来”,促进知识内化(见图2)。
图2 混合式教学设计总体示意图Figure 2 Overall schematic diagram of mixed learning design
以知识、能力、价值为导向,病例分析与课程思政贯穿始终,从教、学、用三方面开展翻转课堂智慧教学设计。利用超星、MOOC 和雨课堂等智慧教学平台实施翻转课堂,而多媒体与板书主要帮助授课教师完成课堂知识讲解,采用问题式、启发式、参与式、沉浸式、体验式、自主探究式等多元化创新教学方法(见图3)。
图3 创新型翻转课堂智慧教学设计Figure 3 Smart teaching design of flipped classroom with innovation
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对护理学专业本科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本教学改革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与多元化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并遵循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价值性评价的原则对新医科“融合人才”理念指导下教育教学改革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见图4)。形成性评价包括线上自学任务评价、小组病例讨论反馈、模块习题自测反馈、翻转课堂参与反馈、思维导图知识梳理和课后任务完成反馈。多元化考试包括线下理论知识考试、线下操作技能考试、线下实训手册考核、线下病例分析考核、线下人文沟通考核和线上文献阅读考核。
图4 多维度反馈与评价教学效果Figure 4 Multidimensional feedback and evaluation of teaching effectiveness
以基础护理学课程中的“半坐卧位”教学内容为例进行教学设计。
3.4.1 课程分析 基础护理学是护理学科的基础,是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也是护理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是其学习临床专业课的必备前期课程,为临床各专科护理提供了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10]。基础护理学的基本任务是以培养护理专业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情感为核心,帮助其树立整体护理观念,掌握基础护理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并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灵活运用于临床护理实践中,履行护理人员的职责,实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恢复健康和减轻痛苦”的护理目标。
3.4.2 学情分析 本研究授课对象为护理学专业大学本科二年级学生,他们已经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身份转换,同时也熟悉了新的学科知识体系、新的学习方式和新的生活方式,对即将主修的专业和未来将要从事的行业充满好奇和期盼,学习积极性较高,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且思维活跃,主动参与意识强,可塑性强。此外,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作为“00 后”的他们,均具有较高的信息素养,为开展创新性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尚未系统学习医学相关专业基础知识,且无临床实践相关经历,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和临床思维欠佳,独立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较差,尚不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需授课教师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授课内容,补充相关医学基础知识,并结合临床案例和学科前沿发展,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临床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青年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在专业教育中,更需要授课教师融入课程思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知识传授相统一,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德才兼备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素质护理人才。
3.4.3 教学安排 课程整体教学安排以转变教学范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为框架,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智慧教学。本教学安排以“半坐卧位”教学内容为例,主要包括4 个方面,分别为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师和学生)、设计意图和时间分配(见表1)。
表1 半坐卧位教学安排Table 1 Teaching arrangement for half-sitting and lying positions
新医科为护理学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高等医学院校应结合自身办学特点,以新医科为契机,构建符合时代发展的教育体系。本研究以新医科“融合人才”培养理念为指导,以“健康中国”战略为引领,立足全人群和全生命周期,通过“整合课程资源,构建融合型课程体系”和“转变教学范式,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拟培养一批能够适应以人工智能、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能够运用交叉学科知识解决护理问题的高水平高素质融合型护理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