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芳萍,郭 琦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
颅脑外伤是临床常见急危重症,颅脑损伤后细胞外液中会产生大量的钙离子内流现象,导致神经元钙超载,脑血管痉挛,颅内血管通透性与管径改变,脑血管自我调节功能失调,脑组织供血减少、缺氧,从而加重脑组织缺氧缺血,循环往复,引起继发性脑损伤[1-2]。临床多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予以奥拉西坦治疗原发性脑损伤与继发性脑损伤,可改善患者的记忆、学习功能,但效果不理想。红花黄色素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的功效,对脑神经具有保护作用,可减少脑细胞凋亡,改善记忆力[3]。本研究组通过观察血清神经标志物水平的变化,进一步观察了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联合奥拉西坦治疗颅脑外伤患者的效果,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
1.1纳入标准 ①符合《颅脑创伤临床救治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且经头颅CT、其他影像学检查等证实为原发颅脑损伤;②均为交通事故、坠楼等外力因素所致的颅脑损伤,影像学证实有颅内血肿、颅骨骨折、脑干损伤等现象;③受伤后24 h内入院接受治疗;④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12~14分;⑤患者家属均对本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排除标准 ①开放性颅脑损伤、粉碎性凹陷骨折等需要手术处理者;②伴心、肝、肾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疾病者;③存在精神疾病者;④伴难以控制的严重感染或恶性肿瘤者;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⑥对本研究用药过敏者。
1.3脱落及剔除标准 ①未遵医用药或未完成疗程治疗,无法有效判定疗效者;②病情进展需要更改治疗方案或死亡者。
1.4一般资料 本研究严格遵守《赫尔辛基宣言》及相关伦理要求,选取2021年1月—2022年6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100例颅脑外伤患者进行研究。按照随机平行分组法,将入组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50例,男30例,女20例;年龄14~71(39.9±12.3)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4(4.61±2.19)h;致伤原因:交通伤30例,高处坠落14例,其他6例;类型:单纯膜外血肿13例,硬膜下血肿14例,硬膜下伴脑内血肿15例,多发脑内血肿8例。观察组50例,男31例,女19例;年龄15~72(41.0±11.9)岁;发病至入院时间1~24(4.87±2.97)h;致伤原因:交通伤27例,高处坠落16例,其他7例;类型:单纯膜外血肿12例,硬膜下血肿13例,硬膜下伴脑内血肿14例,多发脑内血肿11例。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有可比性。
1.5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在监测生命体征的同时给予降颅内压、营养神经、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抗感染等常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广东世信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50860)4 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山西德元堂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50594)100 mg加入250 mL生理盐水中静滴,均1次/d,连续治疗14 d。
1.6观察指标
1.6.1神经损伤程度 治疗前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神经损伤量表(NIHSS)对患者的神经缺损程度进行评估,评分越高表示神经损伤越重。
1.6.2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 于治疗前后清晨空腹状态下抽取患者肘静脉血,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神经肽Y(NPY)、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髓鞘碱性蛋白(MBP)水平。
1.6.3血肿吸收时间 采用CT监测2组患者的血肿吸收时间,以血肿高密度影像完全消失为血肿完全吸收。
1.6.4预后情况 治疗后2个月,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评估2组患者预后情况。恢复良好:可恢复工作;中度致残:遗留认知、行为、性格障碍及轻度偏瘫、共济失调、言语困难等,日常活动能勉强独立;严重致残:有意识,但认知、语言、躯体运动等障碍,24 h需他人照护;植物生存:无意识,有心跳、呼吸,偶有睁眼、吮吸、哈欠等局部运动;死亡。恢复良好+中度致残为预后较好。
1.6.5安全性 一级:安全,未见不良反应;二级:一般安全,有轻度不良反应,但不需处理,偶见胃肠道反应,可按照原方案治疗;三级:存在安全问题,有中等程度不良反应,对症处理后可持续治疗;四级:有严重不良反应,需要中止治疗方案。
1.7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纳入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例(%)表示,比较用2检验;计量资料经检验均符合正态分布,数据采用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2组治疗前后神经损伤程度比较 治疗14 d后,2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2组脑外伤患者治疗前后神经损伤NIHSS评分比较分)
2.22组治疗前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治疗14 d后,2组血清S-100β、NPY、NSE、MBP水平均明显降低(P均<0.05),且观察组各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颅脑外伤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比较
2.32组血肿吸收时间比较 观察组血肿吸收时间为(18.6±4.2)d,明显短于对照组的(26.2±3.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2组预后情况比较 治疗后2个月随访,观察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2组颅脑外伤患者治疗2个月后预后效果比较 例(%)
2.52组治疗安全性情况 2组患者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三级或四级不良反应,其中观察组仅有3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对照组有5例出现轻微胃肠道反应,均无需给予特殊处理,持续按照原方案治疗。
颅脑外伤是发生于头颅的常见外伤,致伤原因以撞击、坠落较为多见,击打次之,常见于交通事故、自然灾害、安全事故、人为伤害等,且常与身体其他部位损伤共同出现。相关研究报道,美国每年因意外创伤事故去世者约为15万,其中50%的人群合并颅脑外伤,在英国颅脑外伤则占创伤性死亡的2/3,可见高致残率、高病死率是颅脑外伤的重要特征之一[5-6]。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颅脑外伤患者病死率有大幅度下降,但存活下来的患者常伴有认知异常、智力退化、记忆力受损、理解与判断能力下降等表现,深入分析后发现,这类患者均伴有脑组织损伤、颅内出血等并发症,一旦伤及患者大脑皮质高级活动中枢或传导通路,患者就会出现对应的神经功能障碍性症状。针对此类型症状,临床以改善脑代谢、促进血肿吸收、保护脑神经等对症治疗为主,如奥拉西坦可通过促进脑内神经递质的合成来增加大脑蛋白质、核酸的合成而发挥改善记忆障碍、提升学习及理解能力的目的[7],但颅脑外伤患者的整体预后仍较差。
中医对于颅脑外伤早有记载,认为外伤致脑内血瘀,经络阻滞,气机不通,浊凝清窍,瘀损脑络。笔者受血瘀学说启发,认为头部受伤之后,经脉、脑络受损,血溢脉外,不循常道,扰于血循,使之凝滞不畅,血瘀阻滞,气行不畅,气机逆乱,清窍失养,而浊与瘀是继发性颅脑损伤的重要因素。针对上述病机,治宜活血化瘀通络。
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在奥拉西坦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进行治疗。红花黄色素注射液为我国中药二类新药,临床主要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临床多项研究证实其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缺血性脑卒中的有效药物[8-10]。除此之外,庞杰等[11]研究发现红花黄色素可明显改善痴呆小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以抑制脑胶质细胞活化,减轻大脑皮质炎症损伤。谭燕萍等[12]研究报道,羟基红花黄色素A(HSYA)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大鼠具有明显的脑保护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脑缺血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有关。由此可见,红花黄色素不仅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还可改善记忆力,保护脑细胞。还有研究认为,红花黄色素对内源性、外源性凝血均有抑制作用,可改善血液高凝状态,促进血肿消散,减轻患者的神经损伤[13-14]。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对照组低,血肿吸收时间较对照组短,治疗后1个月预后较好率更高。说明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具有明显神经保护作用,可促进血肿吸收,改善患者预后。
NPY是一种神经递质,可传递神经冲动,其广泛分布于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与血管内皮通透性、单核细胞迁移、血小板活化等有关。有研究证实,颅脑损伤后,血浆中NPY水平是显著高于正常人群,且病情越重NPY水平越高[15]。NSE主要存在于神经组织中,神经元细胞死亡可促进NSE释放入血,故血清NSE水平可反映脑神经损伤情况。S100β主要由中枢神经系统的星形胶质细胞合成,参与轴索生长、神经胶质增殖、神经元分化等。当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时,S100β从细胞液中渗出,并透过受损的血脑屏障进入血液,导致血液中S100β水平升高,其是评估脑损伤程度和预后的重要标志物。《成人急危重症脑损伤患者目标温度管理临床实践专家共识》[16]中建议动态监测血清NSE与S100β水平以评估病情和预后。张雅旋等[17]研究发现,血清NSE与S100β水平越高,创伤性颅脑损伤患者认知功能越差,血肿吸收不良。 MBP是髓鞘组成成分,脑损伤时导致血脑屏障破坏,MBP进入血液,使血清MBP水平升高,且MBP水平越高,脑损伤越严重[18]。本研究中观察组治疗后各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提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可以明显调节血清神经损伤标志物水平,客观说明该药可减轻脑损伤,保护神经。除此之外,2组患者研究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出现的轻微胃肠道反应均无需给予特殊处理,提示红花黄色素注射液应用安全。
综上所述,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红花黄色素注射液治疗颅脑外伤效果更为确切,在减轻神经损伤、加快血肿吸收方面具有积极价值,临床中可根据患者情况选择应用。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