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前文 吴志强
[摘要] 北京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和超大城市,发展林下经济既是满足国内外居民多元化体验消费的关键举措,也是推动北京郊区高值农业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途径。“十四五”时期,需要建构多级联动的规划体系、优化创新的政策体系、产销融合的智能体系、市场导向的品牌体系、完备的基础支撑体系五大体系,推动北京郊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绿色发展新优势。
[关键词] 林下经济; 高质量发展; 五大体系
[中图分类号] D6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4)04-0023-04
林下经济是以开展复合经营为主要特征的生态友好型经济,包括林下种植、林下养殖、相关产品采集加工和森林景观利用。北京林下经济有较好的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北京林下经济产值累计达18.8亿元,带动5.57万户农户。延庆、怀柔、房山等10个区形成了林药、林花、林蜂、林游等十大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其中,林游模式1占70%以上,林花和林药模式占比20%多,种养模式不足5%。“十四五”时期,北京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明确提出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建设百万亩林下经济的目标。截至2023年6月,北京市林下经济累存面积超20万亩。总体来看,北京市林下经济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呈现经济模式单一、林游主打的特征,林下养殖、森林旅游缺乏规范引导及配套设施。推动郊区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构五大体系,增绿护绿,厚植发展优势。
建构多级联动的规划体系,做好顶层设计
加快建构面向市场的“市—区—乡镇—林场”多级联动的规划体系,夯实产业基础,突出发展林游、林药、林花等产业模式,以优化布局、突出产业重点、谋划产业项目、突破关键技术、强化示范引领为切入点,积极培育林下经济新业态,打造具有首都特色的林下经济发展模式。
坚持规划引领,产业发展“一盘棋”。北京郊区发展林下经济时间较长、分布较广,其中怀柔区、延庆区、房山区林下经济累计发展面积较大,分别约为5.52万亩、4.24万亩、3.11万亩,顺义区和昌平区林下经济面积2万余亩,平谷区和大兴区林下经济面积约1万亩,通州区、门头沟区和密云區林下经济面积较低,约为2000—5000亩。未来需要根据各地自身资源禀赋和种养传统,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利用林下资源,布局各具特色的林下经济产业。
做好资源区划,奠定规划基础。摸清适宜发展林下经济的林地底数并建好台账,做好适宜性评价,明晰不同地区林下经济发展空间布局。重点探索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结合林下种植、林下养殖、非木质林产品采集,融合森林文化与民俗风情,为市民提供种类丰富、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森林游憩、科普体验等产品。鼓励发展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疗养)、自然教育、户外拓展等密切相关的产业;推动发展林下养蜂、林产品采集加工等绿色产业;探索发展“林下种植+自然体验”等新型产业。积极推动平原地区打造高质量森林文化体验区,浅山区建设高标准森林康养休闲区,深山区建设高水平森林游憩拓展区。
编制发展规划,形成规划体系。统筹推进北京市、区、乡镇、林场林下经济发展规划编制。按照北京总体规划目标任务,到2025年,促进林下经济发展的森林资源监管制度基本建立,实现利用森林资源100万亩,建成50个市级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基地;到2035年,形成完备的林下经济产业体系,林下经济产品的供给能力全面提升,森林资源利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通过规划联动,落实好北京总体规划提出的不同阶段林下经济发展目标,合理确定本区林下经济发展产业类别、发展规模,制定林下经济发展负面清单,形成目标清晰、布局合理、业态新颖、举措有效的规划体系。
注重监督保障,强化规划落实。规划引领,重在落实。推动林下经济发展与林长制工作紧密结合,严格执行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合理利用政府扶持资金,明确林下经济发展模式、扶持方式,对具有一定规模、参与主动性较高的林农,提供更多资金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林高校毕业生、园林绿化技术人才、乡土专家、科技特派员等参与林下经济建设,并享受职称评审、养老保险延缴、农村劳动力就业补贴等激励政策。
建构优化创新的政策体系,实现政府领航
林下经济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打造特色突出、结构合理的政策体系,为郊区林下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优化林下经济用地政策,实现合法规范稳定用地。根据林地性质,因地制宜制定针对性政策,保障林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用地需求。首先,保障林下经济用地规模。鼓励优先利用商品林地发展林下经济;对符合条件的公益林、天然林,在不破坏森林植被、不影响森林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建立有效机制允许进行科学适度的抚育间伐;在不采伐林木、不影响树木生长、不造成污染的前提下,允许放置移动类设施,利用林间空地建设必要的生产管护设施等,建立为林业生产服务的设施用地管理机制。其次,保障林下经济用地合法权益。制定政策合法流转集体所有的荒山、荒丘、荒地等未利用地经营权,鼓励采取出租(转包)、入股、转让等方式流转集体林地经营权、林木所有权和使用权,允许通过租赁、特许经营等方式开展国有森林资源资产有偿使用,符合政策的可向不动产登记机构申请依法登记造册,核发不动产权证书,切实保障土地流转各方合法权益。
创新面向农民增收的补贴政策,让林下经济成为农民增收的稳定来源。首先,实施农民林下种植养殖补贴。农民在林下开展种植、养殖可按照相关规定享受有机肥、绿色防控产品购买及病虫害统防统治等支农惠农补贴政策;将符合条件的种植养殖、采集和初加工常用机械列入农机购置补贴范围。其次,实施农民林下经济创业补贴。对符合条件的返乡入乡创业林农,按规定给予税费减免、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创业扶持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新型林业经营主体,给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同等待遇;积极探索林下经济项目入股保底分红、效益分红以及林地流转或入股收益、劳务收益的实现机制,促进龙头企业、合作社、林农形成紧密的产业发展共同体。
创新立足减负赋能的金融税收政策,增强创业型林下经济企业生存发展能力。首先,做好“减负”,优化针对不同市场主体的税收优惠政策。对从事林下经济发展的各类市场主体,依法减征、免征其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得税;对林农销售自产的林下经济产品,免征增值税等。其次,做好“赋能”,完善现代林业金融体系,多层次、广渠道筹措林下经济发展资金。探索建立“政府+银行+企业+农户+保险”的合作贷款模式,稳步推进农户信用评估和林权抵押贷款;将林下经济产业列入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将符合条件的林下经济产业贷款纳入政府性融资担保服务范围。
建构产销融合的智能体系,提供技术支持
建构林下经济产销融合的“一库两化”智能体系,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产销全方位的技术支持。
集中研发一批环境友好、性价比高的林下经济发展绿色技术。重点围绕森林质量提升、种质资源创新、碳中和与碳达峰、有害生物防控、林下经济模式、古树健康、生态监测、自然教育等方向,组织力量进行关键技术攻关,突出冬春常绿树种的筛选与应用、乡土耐践踏草种引种与应用、森林质量精准提升等技术研究,形成支撑林下经济发展的绿色技术库。
推动林下经济生产过程数字化。通过加载多种可视化设备和数据采集设备,实现林下经济生产过程数字化、可视化。一方面可以开发成可视化技能培训教材,服务于林下经济生产技能培训;另一方面可以开发成远程课程资源,服务于大中小学生自然教育。同时,把采集到的林下经济生产过程数据资源化,通过数据交易形成数字经济下的新增收入。
开发林下经济产销对接智能化。林下经济的消费市场广阔,北京郊区林下经济不仅服务本市城乡居民,也服务于国内国际来京游客等,具有消费人群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利用智能化技术,通过数字化林下经济生产过程、服务类型和服务场所信息,采用大数据技术,多终端智能匹配潜在消费者,提供差异化高质量信息服务,实现林下经济产销高度融合、智能化运行。
建构市场导向的品牌体系,推动溢价增值
加强林下经济产品和服务品牌建设,打造“京”牌领衔、子品牌支撑的品牌体系,不断推动溢价增值。
构建林下经济品牌体系。全市实行“京”牌领衔,各区依据自身林业资源特点和林下经济业态特色,积极谋划区域子品牌,形成母子品牌体系。通过构建品牌体系推進林下经济产业链共同发展,促进区域子品牌与“京”牌相互带动,健全林下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提升林下产品附加值,形成产业带动合力。由政府牵头主导构建品牌体系,有效提高消费者对品牌的信任度,有助于林下经济品牌打响名号,获得市场份额。
建立统一的林下经济标准体系,实行高标准高质量。依托生态资源优势,加强林地资源有效利用,生产更高质量林下产品,满足消费者更高层次的消费需求。健全林下产品生产、流通体系,加强林下经济的质量监管,制定严格的准入准出标准,增加林下产品有效供给,保证产品口碑,提高市场认可度。
支持林下经济企业申请注册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森林生态产品等。通过注册商标使林下经济企业与其他竞争者相区分,增强消费者对该商标的认知程度,扩大企业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影响,同时也能更好地保护林下经济企业经营。将林下经济产品与特定的标志、地点相联系,提高产品知名度,扩大消费者市场。森林生态产品是受国家检测认证的标志,可以更好吸引注重绿色消费的潜在客户。统一实施“京郊生态产品”林下经济产品和服务标识,便于消费者识别和信任,推动产品增值,赢得更大市场。
建构完备的基础支撑体系,改善设施条件
构建“科学配套、布局合理”的基础支撑体系,科学安排林下经济产业的基础设施投入。
加大林下经济生产消费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提供高质量宜业宜游条件。建立健全林下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投入长效机制,重点改善生产和消费两方面的设施条件,推动北京郊区林下经济发展繁荣。一方面改造提升现有设备、设施和用房,促进产业向绿色化、集约化发展。另一方面,改善林区的交通网络,修建道路、桥梁、停车场等,强化林区道路尤其是防火应急道路养护管理的资金投入和机制创新,提高林下经济产品运输的便捷性。同时,完善冷链物流体系,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和新鲜度,确保林下经济产业资金能够引进来、产品能够运出去。打造多元化林下经济消费设施,如联合数字乡村战略与电商平台,加快宽带网络和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覆盖程度,开发适应林下经济产业发展的信息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林下产品和服务。
加大林下经济发展的专业人才支撑,实现高水平人才推动高质量发展。首先,建立健全人才队伍建设机制,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更高水平的专业人才支持。其次,建设林下经济发展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体系,提升林下经济产业人力资源开发和经营管理水平。再次,加强产学研结合。推动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建立密切合作关系,加强林下经济应用技术的研究,建立创业创新支持体系。
加快林下经济线上交易平台和线下交易市场建设,推动安全高效的交易体系形成。首先,要优化林下经济产品传统线下市场布局,统筹产地、集散地、销地批发市场、集配中心建设。支持重要林下经济产品集散地、林下经济优势产品产地市场建设,结合林下经济全市区域布局,重点培育区域性中心市场。其次,加大线上市场拓展力度,推动林下经济相关信息的数字化整合和共享。利用区块链、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手段,推广实施“互联网+林下经济”营销模式,推进传统营销模式与电商集群、直播带货等共同发展。扩大物联网示范应用,大力推广“直采直供”营销模式,提供双向定制选择。
(本文是北京林业大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研究重大专项“‘两山理论内涵与转化机制”〈项目编号:MY202204〉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著作选读(第一卷)(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作者简介:巩前文,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吴志强,北京市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责任编辑 / 蔡庆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