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探究

2024-05-22 19:30蒋周宝
中国军转民·下半月 2024年3期
关键词: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摘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者关系,分析了其异同、冲突与融合,以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二者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两个宝贵的精神财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优秀传统文化|关系|探究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关系

(一)历史渊源

马克思主义诞生于19世纪下半叶,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马克思主义虽产生于西方国家,但它并不是西方文化的专利,而是属于全人类的科学真理。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吸收了西方哲学、政治经济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最新成果,也借鉴了东方国家的历史经验和文化智慧[1]。马克思、恩格斯等人对中国历史和文化有着深刻的了解和高度的评价,他们认为中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明的国家,中国人民是一个勤劳智慧、富有创造力的民族,中国革命是世界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多次引用了中国历史事实和文化名言,如“天下大乱,达权者为王”“天下大治”“天下为公”等。他们还通过《新闻纪事报》《纽约每日论坛报》等媒体关注并评论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如太平天国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战争等。在研究中国问题时运用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并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一些重要观点,如“东方问题”“东方落后”的原因等。这些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和中国社会主义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法律、道德、艺术等各个领域,形成了独特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和审美趣味[2]。例如,在西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被誉为代表“东方智慧”的典范,为西方哲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这种影响不仅在学术界有所体现,也在日常生活、文化创作、哲学思考等方面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中国传统艺术如绘画、书法、音乐等,古代的科技成就,如火药、印刷术、指南针等,被传入西方后,对科学和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西方文化进行交流和互鉴的过程中,不仅彰显了其深厚的魅力和独特的价值,还积极地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发展和繁荣以及自身的进步。

(二)历史碰撞

虽然二者有着悠久的历史联系,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引入和发展也经历了一段激烈的碰撞和冲突,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思想传统之间的复杂交织和对抗。由于当时中国社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旧文化旧思想已经腐朽没落,而新文化新思想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两种文化形态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和矛盾。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理论,以其先进性、革命性、普遍性,在中国引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中国旧文化旧思想进行了无情地批判和否定。这种批判和否定不仅遭到了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反对和抵制,也经历了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革命者的支持和拥护。这些思想家和革命者,如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鲁迅、毛泽东等,都是在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影響后,积极展开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研究和批判,为他们发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先进元素和革命潜力提供了重要的基础[3]。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进步。尽管存在碰撞和冲突,但这一历史也表明了中国社会在不断发展和演变中,积极吸收和融合不同文化传统,以塑造独特的社会和文化特色。

(三)历史融合

二者经过了一段激烈的碰撞和冲突后,逐渐实现了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这主要是由于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解决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例如,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毛泽东用阶级分析方法,提出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革命的基本道路,并在长期革命斗争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

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群众路线、人民战争等内容的继承和创新。邓小平理论是已有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传统文化中优秀思想观念的继承和创新。在新世纪新阶段,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领导集体,运用马克思主义同时结合历史特点,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结合新形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并逐渐形完善。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天人合一、可持续发展等内容的继承和创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两次实践中实现了该思想。该思想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改革创新、人民为本、文明互鉴等内容的继承和创新。

这些重要理论的形成和发展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创造性运用,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继承和创新。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关系

(一)理论异同

从异处来看,马克思主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客观的、运动的、变化的,物质决定意识,存在决定本质,本质决定现象。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是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社会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是以人民为本,以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以社会公平正义为基本原则,以无产阶级解放为根本任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观是天人合一,认为天地万物是一个整体,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是和谐统一的,天道人道相通,天人相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法论是求同存异,认为事物之间有着共性和个性,要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要尊重事物的差异和多样性,要在对立中寻求平衡和统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是以仁为本,以实现大同社会为最高理想,以仁爱、忠信、礼义、智慧为基本美德,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根本使命。

从同处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也有着许多共通之处。这些共通之处体现在世界观、哲学观念和认知方式等多个层面上。首先,二者都反对形而上学的教条主义和唯心主义观念,它们共同强调事物的运动变化和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是由对立统一的矛盾构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阴阳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和原理。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必然性和偶然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联系。后者认为事物之间存在因果循环、顺应时势等联系。方法论上,二者都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都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再次,在价值观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反对利己主义和专制主义,都强调人的尊严和权利,都倡导社会的和谐和进步。突出了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根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人民群众的阶级斗争和集体行动是推动社会历史进程的关键力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着重强调了人的道德修养对社会稳定的基础作用。两者都强调了人的重要性,无论是作为社会变革的主体力量还是社会稳定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平等、协作、共享的基础上,消除阶级、剥削、压迫,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社会应该建立在仁爱、忠信、礼义的基础上,消弭战乱、贫困、苦难,实现大同世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既有异同之处,也有共通之处。这些异同之处和共通之处既反映了两种文化形态的特点和风格,也反映了两种文化形态的优势和不足。因此,在理论上要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异同之处和共通之处,既不能抹杀差异,也不能夸大差异,既不能忽视共性,也不能简单化共性。要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性,在承认共性的基础上处理差异,在对立中寻求统一,在统一中保持多样。只有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论上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

(二)理论冲突与解决

它们在理论上也存在着一些冲突和矛盾。这些冲突和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本原是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无条件的、永恒不灭的,物质是意识的前提和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世界本原是道,道是超越物质和意识的、无极无形的、自然而然的,道是万物生成变化的根源。

第二,关于人与自然的关系。前者认为人与自然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又区别于自然界,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并受到自然条件的制约和影响。后者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灵长,又顺应于自然界,人通过道德修养顺应自然,并受到自然规律的启示和教化。

第三,关于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与社会是人通过社会实践改造社会,并受到社会制度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为人与社会是和谐统一的关系,人是社会的成员,又是社会的维护者,人通过道德修养适应社会,并受到社会伦理的约束。

(三)理论融合与创新

尽管它们存在冲突和矛盾,但它们在理论上也实现了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复杂交织。这种交流既反映了文化之间的动态互动,也表明了智慧的传承和传播,是跨文化交流的丰富成果。

例如,在世界观方面,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辩证法思想,如“物极必反”“阴阳互根”“万物皆有其数”等;在方法论方面,马克思主义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实践观念,如“知行合一”“格物致知”“学而时习之”等;在价值观方面,马克思主义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如“民为贵”“民生在勤”“民胞物与”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充分展示了文化的包容性和发展的多样性。

三、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关系

(一)实践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本文的实践基础。“三个实践”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同时也是二者的共同追求。作为习近平主席在新时期的重要思想内容——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当代所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实践作用

马克思主义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和道德支撑。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和社会变革的必要性,还提供了科学的社会分析工具。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社会和谐与稳定提供了精神支持,提供了对于中国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参考。

(三)实践展望

必须坚定不移地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同时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来解决实际问题,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更大的成功。

四、结语

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它们并不是对立的,而是可以相互借鉴、相互促进、相互融合的。本文从历史、理论和实践三个层面,探讨了二者之间的互动与关系,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异同、冲突与融合,以及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和意义,剖析了它们之间的相异之处、冲突与融合,并分析了它们的重要作用。这两种文化形态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精神财富,我们坚持二者的结合发展,以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与进步。中国军转民

参考文献

[1]唐晶琳,杨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J].学理论,2023(4):23-25.

[2]王继敏.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J].中學政史地(高中文综),2023(Z2):40-42.

[3]戴亮.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逻辑[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28).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科联课题2023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研究”(课题号:20230605003)】

(作者简介:蒋周宝,河北经贸大学硕士,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猜你喜欢
中华马克思主义传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