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取暖有妙招

2024-05-22 17:23王悦婧
童话王国·奇妙逻辑推理 2024年2期
关键词:火道手炉铁炉

王悦婧

说到冬天,大家想到的一定是“天寒地冻”“寒风呼啸”等词语,这时如果能“宅”在有暖气或空调的家中,那无疑是十分幸福的一件事了。在没有暖气、空调的古代,人们又是如何在家中取暖的呢?

抵御嚴寒的房屋

古代没有电,没有空调,也没有现代化的暖气,到了冬天,取暖就成了问题。智慧的古人想了很多“招数”对抗严寒。

首先,他们发现房屋的朝向很重要,向阳的房间能接收到更加充足的阳光照射,太阳提供的热量可供人们取暖。其次,房屋门窗的位置也很重要,找好了位置,既能保证阳光照射进来,还能更好地保暖。当然啦,房屋的用料也大有讲究,层层叠压的瓦片能有效阻挡寒气进入房屋。

为了适应不同地方的气候,人们还创造了不少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比如,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会在崖壁上开凿洞穴,利用土壤保温的特性建造窑洞,窑洞内部的屋顶通常是拱形结构,空间宽敞,冬暖夏凉,外墙有门窗,居住起来也很舒服。

古代的“暖气”和“空调”

我们熟悉的暖气,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引入的。暖气主要利用热水循环的原理来供暖,管道会把热水输送到各家各户的水、地暖系统中,从而让室内温度上升。到了20世纪90年代,能够制热的空调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古人有没有取暖妙招呢?通过考古我们发现,其实早在 2000多年前,我国西北地区就出现类似暖气的取暖设备了。

考古学家在秦咸阳宫遗址的发掘过程中发现了三座壁炉,其中还有专供浴室使用的。当时的人将房屋的墙壁砌成空心的夹墙 ,然后在墙下挖火道,连到房屋外烧炭的壁炉,这样,在外面烧炭产生的热气就可以通过火道传到室内了。为了避免一氧化碳中毒,他们还设了专门的出烟孔。这种利用夹墙取暖的方式其实与今天的暖气十分相似,都是让热力循环起来,为房间供暖。

到了汉代,古人对取暖的探索就更加深入啦。汉武帝曾建过温室殿,供冬季时居住。据记载,温室殿的墙是用花椒和泥涂成的,室内有屏风,地面上还铺着西域的毛毯。

听到这里,你肯定很好奇,为什么要用花椒涂墙呢?难道花椒也能取暖吗?原来,汉代人认为花椒可以袪湿防寒,捣碎和泥就可以制成墙壁保温层了,花椒还有好闻的气味,住在这样的房间中,一定令人心旷神怡。

当然,上面这些取暖方式造价都太高昂了,只有贵族才能消费得起,普通老百姓就只能使用简易火炕。这种火炕与灶相连,预留出烟道,烟道上方还铺有石板。考古工作者就在吉林省通化市的魏晋住宅遗址中发现了火炕的遗迹。

到了明清时期,宫廷里采用的取暖设备越加复杂 ,被称为“火地”或“暖地”。这套系统,房间外面有地下操作口,房间里面有地下炉膛,室内地面砖下面还有火道。服务人员通过操作口将木炭放入炉膛内,炭火产生的热气沿着火道扩散到室内,再由地下的出烟口排出,让室内温暖如春。

可移动的取暖神器

除了在房子上下功夫,智慧的古人还利用炭火盆、手炉、汤婆子等可移动的取暖神器对抗严寒。

远古时期,人们会围坐在篝火边,享受火堆带来的温暖。后来有了火盆,在古代绘画作品中,凡是描绘冬季景象,总少不了火盆的身影,有时它出现在宫殿中,有时出现在庭院里。火盆中大多烧炭,有时也被称为“炭盆”。

1923年,河南省新郑县李家楼出土了一件春秋时期的青铜器,里面有铭文“王子婴次之燎炉”,专家们推断它很可能就是用来取暖的。

济南市章丘区博物馆中藏有一件汉代的铁炉,外面有衔环,挂上链子就可以方便地搬来搬去。铁炉旁边还有两组铁签子,专家们推测,这铁炉很有可能既能取暖,也能烧烤,“身兼两职”。

唐代时,人们发明了手炉,成了“暖手宝”的雏形。这种手炉大多是铜质的,可以放炭火,炉外还有罩用于防烫,可以捧在手上,还可以放在袖子里,多么轻便易携带呀。它也被称为“暖手炉”“火笼”。讲究的人还会在炉中放香料,袅袅香气令人愉悦。

除了这种手炉,还有一种手炉和我们今天使用的热水袋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种铜质的扁圆小壶,壶内灌上热水,就可以抱在怀里取暖了,也叫“汤婆子”。黄庭坚《戏咏暖足瓶》一诗中曾写道:“千钱买脚婆,夜夜睡天明。”“脚婆”就是指汤婆子;明代瞿佑《汤婆》诗云:“布衾纸帐风雪夜,始信温柔别有乡。”也是夸赞汤婆子能给人带来温暖。直到20世纪,橡胶暖水袋发明、普及,汤婆子才逐渐淡出我们的生活。

猜你喜欢
火道手炉铁炉
敞开式焙烧炉新型排烟架技术开发和应用
嗨,去你的铁炉峁吧
焙烧炉火道墙裂纹产生原因及对策
永州铁炉步志
阳极焙烧炉火道墙数值模拟
整体吊装工具在阳极焙烧炉火道墙大修中的应用
童年的美食
收藏手炉看3点
谈明
醉美细杉——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探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