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皓 江漫丽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应与时俱进,以满足社会的需求。人才培养的关键在教师,但当前会计专业师资培养存在目标不清晰、队伍结构不合理、培训体系不健全、实践锻炼不深入等现实问题,针对这些问题,需要采取明确师资培养目标、优化师资队伍結构、完善师资培训机制、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等应对措施,大力培养具有专业数字素养、先进专业技术、丰富知识储备、较高综合素质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这有利于促进教育数字化与现代化发展,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的建设,从而推动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在数字经济时代,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各行各业都处于和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融合创新变革过程之中,会计行业亦不例外。同时,数字经济的迅猛发展对会计专业从业人员的能力素养提出了许多更新和更高的要求,然而当前,会计专业的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无法与数字经济时代的发展相适应,甚至存在矛盾。强教必先强师,为了进一步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推进教育数字化和现代化发展,以满足新时代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师资培养模式,加强会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至关重要。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教育强国、人才强国战略,为高质量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推进会计学科专业体系建设,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促进会计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分析会计专业教师具备的能力素养十分重要。
(一)具备专业的数字素养
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激励和培养会计专业数字化人才,会计专业教师的数字素养是最基础也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在数字社会,学习、工作、生活应具备数字获取、制作、使用、评价、交互、分享、创新、安全保障、伦理道德等一列素质与能力,这些技能被称为数字素养,是学生在当今教育环境中学习的必备技能。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通过参加大数据、信息化、人工智能等相关课程的培训,了解并掌握主流的数字技术和财务系统以及动向,从而明确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数字素养,并能够利用数据技术整合会计信息及处理数字信息,进而在提升自身数字素养专业能力的同时,将其融入会计专业课程,提升会计专业的数字化教学质量,满足数字素养教学的需求,进而培养出能够适应数字经济时代发展要求的会计专业人才。
(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
基于数字经济时代背景,以信息技术、数字技术、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催生了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对会计理论、会计职能、会计组织方式、会计工具手段等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例如,智能化财务软件替代了大量传统会计工作中繁琐的机械式劳动,核算型会计向管理型会计转变。面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给会计行业带来的重大影响与转型发展,会计专业教师要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具备与时俱进的专业能力。在数字经济时代,先进的专业技术包括信息技术、数据管理能力、利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现代化企业运营管理能力等。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及时了解和学习新事物和新技术,不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专业技术,并将其融入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加快数字化教学改革步伐,提高会计专业人才培养质效。
(三)具有丰富的知识储备
在信息化、数字化发展背景下,作为教育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会计专业教师的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直接决定着教学层次和质量的高低。在信息知识爆炸的新时代,只有具有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灵活的教育教学知识、广博的文化知识、现代的信息技术和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识等极其丰富的知识储备的好老师,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落实教师教书育人的使命,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成效。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扎实学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其不仅要掌握财务会计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数学、统计学、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法律、计算机、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的专业知识,以拓宽自身的视野和知识面,构建综合知识体系,从而提高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成效,促进会计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的发展,进而为企业和国家输送更多高质量、高素质人才。
(四)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数字经济时代,对会计专业教师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更多新要求。首先,数字经济背景下,会计专业教师在数字教学改革推进的过程中,不仅需要掌握会计专业技能、教育教学技能,还需要拥有数据管理能力和计算机运用能力;其次,大数据时代,教师还应掌握与学生交流沟通互动的技能,关注学生能力生成路径,摒弃以往的灌输式教学,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氛围,以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最后,会计专业作为一门应用性、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任教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拥有较强的会计实务操作经验。此外,在数字经济时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会计专业教师还需要拥有创新思维与能力,以适应教育教学改革和日益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
师资是培养高质量人才的关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建设教育强国最重要的基础工作,但在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师资培养机制还相对落后,师资团队建设相对缓慢。
(一)师资培养目标不清晰
进入大数据时代,会计专业师资的培养存在滞后性,培养定位不准确,目标不清晰。现阶段,高校会计专业对教师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会计实务操作技能、教育教学数智化水平都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然而很多高校对师资的培养仍然过于注重原来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忽视了对教师其他能力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导致师资培养未能及时对接和适应教育教学改革。
(二)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
师资队伍建设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保障。在数字经济时代,随着国家教育政策的引导和人才市场需求的变化,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日益扩大,但师资队伍建设却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师资数量短缺。同时,会计专业教师的来源相对单一,大多是刚刚毕业就直接就业的大学生,缺少会计实践经验和教育教学经验,影响了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的整体质量。此外,高校教师的流动性相对较强,这对师资队伍建设结构的稳定性产生极大影响。
(三)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
现阶段,针对会计专业师资的培训有国培、省培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教育教学水平,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体现在会计专业的师资培训体系还不完善,培训内容未能与教学实际相联系,具有滞后性;参加培训的人员有限,未能做到全员培训;各项培训之间的衔接性相对较差。师资培训体系不健全导致教师的知识技能的成长无法与时代的发展相一致。
(四)企业实践锻炼不深入
会计专业学科具有较强的应用性与实践性,但当前大多数会计专业教师都存在企业实践锻炼不深入的情况。具体来说,一是部分刚入职的年轻教师从未参加过企业实践锻炼;二是部分教师在企业的锻炼流于形式,实践学习效果不佳。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锻炼不深入导致教师缺乏会计实务操作经验,因此无法有效解决教学内容与会计工作实践相脱节的问题。
强教必先强师,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在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此,在数字经济背景下,要采取制定长远的会计专业师资培养目标与规划、引进会计专业师资人才、完善会计专业师资培训机制、深入推进会计专业教师企业实践等措施,以培养会计专业师资团队,从而提升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的质效。
(一)明确师资培养目标,制定长远规划
在数字经济时代,要想培养出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市场需求的会计专业人才,就要培养一支紧跟时代发展潮流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而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明确师资培养目标,并制定长远的会计专业师资培养规划。
首先,师资培养规划与目标的制定应充分结合数字经济时代的教育数字化发展要求、企业对新时代会计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素养要求以及会计专业学生自身的需求,从而让师资队伍的建设可以与时俱进,更好地满足教育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其次,在师资培养总目标的引领下,高校应根据自身实际教学情况和会计专业招生情况科学合理地制定每一年的会计专业教师培养和引进目标。
最后,数字经济时代的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应面向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市场的需求、高校学生的需求,适时动态调整培养目标。
(二)引进会计人才,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数字经济时代,高校需要多元引进会计师资人才,优化会计师资队伍结构。首先,在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数字经济时代,高校应积极制定人才多元引进策略,通過自我招聘、举贤纳才、定向培养、靶向引进等多种方式拓宽高端人才的引进渠道,加大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主动加入到会计专业教育教学行业中。
其次,要及时关注并搜集各企事业单位中的优质会计人才信息,为引进专业能力强的会计人才提供重要来源,并做好充分准备。
最后,针对会计专业应用性与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可以加强会计专业理论教师与企事业单位中实践经验丰富的会计从业人员之间的人才交流与人才流动,从而改变以往高校单一的人才引进方式,为专业教师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空间。
(三)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师资培训机制
在教育数字化、现代化推进进程中,理论实践交融、知识能力并重的会计人才培养模式,要求会计专业教师需要具备与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学能力,包括学科拓展能力、实践教学能力、情景引导能力等,因此,加强会计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必须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师资培训机制,以便为教师队伍源源不断地输入教学营养。
首先,要根据时代发展要求和会计专业教师自身特点,建立与人才培养体系相适应的教师培训管理机制,制定科学合理的师资培训计划。
其次,培训的内容与形式应与时俱进、丰富多样,既要包括会计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培训,还要包括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以及对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事物的认知和应用。
最后,培训的覆盖面要广,做好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师资培训,同时要针对不同教师的不同情况开展针对性培训,从而不断提升师资培训质量。
(四)深入推进校企合作,鼓励教师积极参与企业实践
信息化技术和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对会计专业师资的会计实务经验和操作技能提出了新要求,因此,会计专业教师必须积极参与企业实践。首先,高校要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建立健全校企合作机制,以便为高校会计专业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创造机会,提供平台,从而提升教师的会计实务经验和操作技能。
其次,可以制定会计专业教师到校外企业兼职或校外企业会计从业人员到高校兼职的政策,通过建立健全教师参与企业实践的激励机制,例如为参加企业实践锻炼的教师提供津贴或与考核晋升挂钩等,鼓励会计专业教师积极参加到企业实践当中,增强其实践教学能力。
最后,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设会计专业实践实训基地。会计专业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这个合作平台,走下讲台,深入实践实训基地,通过实践调研以及与企业家、会计实务人员交流合作,深度接触智能财政业务,挖掘会计专业教学案例,提升自身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水平。
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变化,而师资队伍的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前,会计专业师资培养模式相对落后,队伍建设相对缓慢,基于此,构建数字经济时代会计专业师资培养模式,健全中国特色会计教师教育体系,大力培养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与时俱进的高素质专业化会计教师队伍,对加快建设高质量会计专业教育体系,为企业和市场输送更多的高质量会计人才至关重要。
(作者单位:黑龙江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作者简介:李皓,1992年12月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会计学。
通讯作者:江漫丽,1994年6月出生,女,汉族,黑龙江省五常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财务会计。
项目:本文系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大数据背景下会计专业师资培养模式构建”项目编号:23080038318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