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若微
花样制冰
很早以前,人们最常获得冰的方式是直接从大自然中获取。从周代开始,古人就学会了将冬天河水结成的冰切割成块, 储存在地窖里,到了夏天再取出来使用。他们挖了专门用来储存冰的大型地下冰窖,在冰窖内铺上稻草、树枝等隔绝热量的材料,将冰块放在上面,再用稻草、树枝、石头等密封,从而使冰块得以长期保存。
除了直接从大自然中搬运冰,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硝石制冰法”。硝石是硝酸钾的俗称,是一种化学物质,它是白色的,常常存在于温度较低的墙角,因此也被称为“墙霜”。硝酸钾易溶于水,溶于水时还会吸收大量的热量,使水的温度降低,甚至结冰。古人发现了硝石的这个特性,宋代时,商人们就在装饮料的桶里加入一些硝石,这样就能为大家提供可口的冰饮啦!
为了获得人造冰,古人还做过很多其他的尝试。例如,2000 多年前古人曾尝试用热水造冰,被称为“夏造冰”。《淮南万毕术》这本书里就特别提到了沸水造冰的实验,人们将一壶沸水倒入瓶子中,然后用丝织物把瓶口密封好,拿绳子将瓶子吊起来放到深井下,等待三天,就制成了冰块。不过,现代人复原了这个实验,发现“夏造冰”在当时的环境下应该很難实现。
花样用冰
以前,冰的储存和获得都不容易。因此,在古人看来,藏冰、用冰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活动。他们一般会在农历十二月凿冰,再将这些冰储藏到冰窖中。这些宝贵的冰是什么人在哪些场景下用的呢?
1. 消暑“神器”
在2000 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古人发明了“冰箱”,这是一种由青铜缶与青铜鉴组合而成的套装装具。器物设计了特别的夹层,可以盛放冰块,这样放在缶内的食物和饮品就是冰冰爽爽的,可以供人们食用消暑啦。
除了冰镇食物和美酒,古人还用冰制作了美味的冰激凌。1971 年,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乾县的章怀太子墓里发现了一幅壁画。画中一位侍者手里端着一个大盘子,盘中盛放了貌似花花草草的东西,看上去像是盆景。专家研究后认为,那就是地道的纯手工制作的冰激凌,它还有个非常诗意的名字——酥山。这款唐朝冰激凌的做法是:在盘子最底层铺冰,然后中间用冻奶油做出山的造型,最上面插上花枝点缀。让我们想象一下,在1000多年前的唐代宴会上,专业人员现场制作酥山,那场面得多令人期待呀!
南宋诗人杨万里还专门写诗来赞美这一美味:“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意思是说酥山看上去是凝固的,可到嘴里就变成了软绵绵的,盘底细小的冰渣像是刚取出的晶莹的玉石碎,入口即化。
2. 医疗用品
和我们现代人一样,古人也会用冰敷来物理降温,用于一些疾病的治疗,很多医书中都记录了这一方法。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明确记载:“热盛昏迷者,以冰一块置于膻中。”针对高烧,他提出了用冰外敷穴位的物理疗法。
3.“高温补贴”
古时候的冰不易储存,因此对古人来说,冰可是重要的奖品,每年由朝廷组织的“颁冰”活动是大臣们夏天里翘首以盼的盛典。从周代开始,每到三伏天,国家就会下令给臣子发放冰块,也就是所谓的“颁冰”,类似我们现在的“高温补贴”。
到了清代,还出现了几寸见方的领冰凭证——冰票。每年的立夏之日,工部负责冰窖事务的官员就会给皇族和王公大臣们颁发冰票,大家可以凭借冰票领冰。
花样玩冰
冬天,参与各类冰上活动不仅能帮助我们战胜严寒,还可以让参与者体会到独属于冬季的快乐。这种“玩冰”的乐趣,古人自然也不会错过。
玩法一:盛大的冰上表演
大家有没有到现场看过冰上表演呢?在古代,冰上表演活动被称为“冰嬉”。早在宋代,古籍文献中就有关于皇帝观看冰嬉的记载了。到了清代,冰嬉受到更多的关注,逐渐有了“国俗”的地位。
每年到了腊八前后,宫中会在结冰的西苑太液池上举行冰嬉大典,进行各式各样的冰上表演,参与的人有一千多名呢。皇帝在王公贵族、文武百官的陪同下亲临冰场,观看冰上射箭比赛、冰嬉表演,场面十分盛大。
玩法二:飞驰在冰上
大家听说过爬犁(又称雪橇)吗?这是在我国东北地区冬天很常见的一种雪地交通工具,一些旅游景点到了冬天也会设置相关的体验项目。而这样的载具,古人在千年前就开始应用了,那会儿被称为“冰床”。
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信安、沧、景之间……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这里能在冰上被拉拽的“凌床”指的就是冰床。古人在床板上放置可以折叠的小凳或者草席,一个可以在冰面上载人和运输的工具就完成了。
不仅如此,豪门贵族、文人学子们还开发了它的娱乐功能。严冬时节,他们有时会手拿撑杆在冰面上驾驶着冰床疾驰,有时会将多个冰床连成一排,在上面嬉戏、吟诗,享受冬天特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