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

2024-05-22 03:19:42□叶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4年10期
关键词:书家背景音乐公开课

□叶 刚

“平生最不喜欢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这是日本江户时代艺术家良宽禅师的著名观点。在他眼中,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固然“高端”,但往往会因为技巧上的过度“圆熟”而缺少灵动和生趣。事实上,在各种公开课上,也同样存在“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

“诗意”的课堂导入

课堂导入环节具有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可以将“战线”无限拉长。

一位教师执教《枫桥夜泊》时,先出示二十世纪流行歌曲《涛声依旧》的歌词“留连的钟声,还在敲打我的无眠”,再让学生找找“无眠”一词的近义词,并回读歌词,以便深入感受“无眠”的滋味。紧接着,为了让学生探究“是谁‘在敲打我的无眠’”,教师接连出示多位诗人笔下描写寒山寺的诗句。在学生提出“为什么有这么多人写钟声”“钟声为什么能够留传这么长的时间”等问题后,教师才引出本课真正的教学内容——“所有的问题都跟一个人息息相关,所有的问题都跟一首诗紧紧相连。这个人叫张继,这首诗叫《枫桥夜泊》。”

如此“诗意”的课堂导入环节未必能带来最佳的教学效果,因为课堂需要效率,教学需要简洁,导入环节就如此耗时费力,必将大大挤占后续的教学时间。因此,这种操作是值得商榷的。

“悦耳”的背景音乐

在大型公开课上,总能够见到这样的场景:当学生动笔写作时,动听的背景音乐也随之响起。先不说这些音乐是否契合教材风格与课堂氛围,单是音乐的选择,对执教者来说往往就是一项大工程。那么,它们最终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有的教师执教《开国大典》等革命文化题材的课文时,喜欢用充满激情的音乐。学生往往被音乐震得晕头转向、身心烦躁,还谈什么写作呢?还有一次,笔者听一位教师上《花钟》。在学生写作时,教师自然配上了背景音乐。结果,一个坐在后排的学生一直在歪着头听音乐,迟迟不动笔。原来,她竟被音乐给迷住了,忘记了学习任务。

其实,写作时保持相对的安静是必要的。播放背景音乐的做法建议少用、慎用,因为音乐几乎是给听课教师准备的,而且客观上也极易扰乱学生的心绪和思路。

“亮眼”的课堂包装

不少公开课都会出现一种所谓的“诗化板书”。请看下面几例。

语重心长教后人,借题笑骂世道昏。多少爱心多少恨,关心他人忘自身。(《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风雪年夜卖火柴,手脚冻僵饿难挨。慈爱祖母现幻梦,陈尸街头新年来。(《卖火柴的小女孩》)

夜里风狂浪轰鸣,邻妇惨死抛幼童。孤儿抱回战兢兢,原来夫妻两心同。(《穷人》)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主要讲述了鲁迅的四件事。本来,板书时把四件事依次罗列出来,倒也在情理之中。只是,为了最终形成这样一首“诗”,教师不得不在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掌控”课堂的走向与学生的发言。再看《卖火柴的小女孩》《穷人》,这两篇课文都是译文,先不说“诗化板书”的教学效果,单单从风格方面讲,就很不合适。

这样的“诗”除了看上去整齐,实际功效其实很有限,甚至有反作用,因为它们压制了学生的自由成长。如果教师片面追求板书形式,不但会耗费过多的备课精力,还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状态,实在是得不偿失。

窦桂梅老师曾说过:“宁要真实的缺憾,不求虚假的完美。”课堂是神圣的,也应是朴素的。因此,理想状态下的课堂理应力求鲜活,看淡完美,竭力摒弃“书家的字、厨师的菜与诗人的诗”!

猜你喜欢
书家背景音乐公开课
城市轨道交通背景音乐的选择和管理策略
杂说书家之性灵
背景音乐
一节公开课的诞生记
第一次公开课
背景音乐
幸福家庭(2016年12期)2016-12-22 19:30:02
大美不言 大朴不雕——记青年书家郭汉亮
晚明书家邢侗
浅议广播节目中背景音乐的使用
新闻传播(2015年15期)2015-07-18 11:03:43
浅谈“说课”与“公开课”的异同
亚太教育(2015年18期)2015-02-28 20:5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