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泉堂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指出,原则上,各门课程用不少于10%的课时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这句话强调了基础教育要突破传统分科教学的藩篱,提出了“课程综合化”的新要求,突出了跨学科学习在各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对此,《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设置“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方式予以回应。作为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跨学科写作是一种整合两种及以上学科背景、学科思维来解决真实问题的写作方式。但跨学科写作绝非让各学科分摊写作指导任务。写作是语文教师不可绕过的“责任田”。语文教师如何立足语文教学本位,紧密结合时代需求,确定适宜的跨学科写作元素及教学策略,成为当下写作教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本文结合有价值的案例,探讨跨学科写作教学的基本特征与实践路径。
跨学科写作不仅意味着写作内容与结构的改变,还指向教与学方式的革新。依据教学实践与探索,跨学科写作具有以下基本特征。
跨学科写作要求学生以写作为手段,以真实问题解决为目标,对多个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进行融通整合,将学科观念、学科理论、学科思维等转化为书面化的表达。这种主题式、项目化的写作方式需要联结多学科协同参与。它打破了学科的界限,是为完成真实的情境任务而开辟的习作新样态。“基于语文学科本位、多学科协同参与”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建立学科关联,拓宽写作视野,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指向跨学科写作,需要联通数学、信息科技、科学等学科的知识与能力,甚至还涉及地理、物理、医学等相关学科的内容。基于“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神奇探险”这一跨学科写作主题,学生既需要运用语文学科的核心写作力,也需要借助多学科知识和生存技能。对此,教师在任务的设计与推进过程中,要有序融合各学科知识,唤醒学生的多种技能。如此,才能助力学生有效形成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跨学科写作从形式上看要“跨界”,但其核心依然是写作,只是这种写作更强调多学科协作之下的真问题探究和真观点表达。跨学科写作不仅引导学生习得文从字顺、审题立意、布局谋篇以及修辞表达等能力,还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并通过多种形式或多种文体实现表达意图。为此,在跨学科写作训练中,教师引导学生选择恰当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文体非常重要,这样才能确保核心写作任务的精准完成。
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遨游汉字王国”是一个跨学科学习活动。基于“搜集汉字资料,筹备趣味汉字交流会”这一跨学科写作主题,可采用画扇面画、趣配音、名人访谈甚至“与古人跨时空对话”等形式,借助阅读海报、研究报告、推荐词、采访手记等多种载体,围绕“汉字王国多有趣”,依托“趣味汉字交流会”这一主情境,让多个学科协同参与,让多种文体写作不断交替,从而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跨学科写作不是随意“跨界”,而是基于真实问题的解决,为完成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而进行的写作,需要在特定的交际语境中予以设计和落实。教师要以问题的探究为主线,设置贯穿整个学习过程的系列任务。“问题情境+多元任务”将助推跨学科写作的落实,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在统编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中,可以设置“洞见苏州——园林太湖石调查研究”这个跨学科写作项目,目标是通过阅读和实践探究,分析了解苏州园林中的太湖石,树立文化保护意识。要想有效完成这个项目,需要多学科支持、多任务驱动。将“保护性研究”和“多元化任务”置于项目情境中,有利于真实还原跨学科学习场景,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体验探究过程。具体而言,可以“太湖石的独特价值是什么”为主问题,将“写好调查报告”作为核心,设置“整理太湖石资料”“我为太湖石画像”“撰写太湖石推介词”和“完成园林太湖石研究报告”四大探究任务,做到多学科协同、多向度合作。这样,跨学科写作目标更易实现。
综上,基于跨学科写作的基本特征,可构建相应的教学研究模型,以学生解决“真问题”、开展“真探究”、进行“真表达”为目标,统筹考量跨学科写作的主题、周期和资源等。具体而言,从“真实的问题、真实的情境、真实的过程、真实的表达、真实的知识、真实的指导”等方面着手,引导学生在跨学科写作过程中,转变学习方式,把握多种文体,习得多种方法,完成真实的写作任务,积累写作经验,实现能力提升(见图1)。
开展跨学科写作,要以社会生活中有意义的话题为基础,以真实的探究和真实的表达为依托,以语文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相关学科知识、方法、资源为学习要素,借助形式多样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实现清晰梳理和精准表达。其基本路径如下。
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积累、建构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探究、解决社会生活中的真实问题,是学生核心素养培育的着力点。
基于此,开展跨学科写作的第一步是精选适切的话题,使其贯穿整个任务始终。首先应基于教材单元主题,以跨学科的视角研读单元学习内容,从中提炼出多学科兼容的大观念,再以大观念为统摄,对相关教材进行重组整合,找到语文教材与其他学科教材相关联的内容,进而提取核心问题,设计系列任务,实现语文与生活、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深度联结。如此,真正做到了基于教材又超越教材。
比如,教学统编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习作《介绍一种事物》时,可以结合地方教材中的“昆曲表演”内容,在“昆曲艺术必将传承不息”这一传统文化主题下,设计“昆曲知识我知道”“昆曲表演我赏析”“昆曲艺术我代言”“昆曲传承我有责”等任务,让学生了解昆曲,并依据任务特点,选择相应的文体进行说明,把昆曲这一事物介绍清楚,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跨学科写作强调创设真实的情境,激活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导学生持续探究。真实的情境既能强化学科间的联系,又能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运用,真正做到“为了生活,指向应用”。真实情境的再造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目标逆推”组境
情境的创设一定是为实现跨学科写作目标服务的。对此,可根据“目标逆推”原则,从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结果出发,逆向设计任务情境,将所有的任务串联起来,形成一条主线,通过多学科协作学习和多支架辅助,破解问题链。
2.“设身处地”融境
基于现实诉求的任务探究与问题解决具有挑战性与真实性。创设“感同身受”型任务情境,将学生生活中的特定场景迁移到写作任务之中,有助于学生沉浸其中。比如,统编教材六年级下册口语交际《辩论》要求学生围绕容易产生分歧的话题展开讨论。在跨学科写作教学中也可以设置一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会引发学生思考的话题。例如,“电子产品对小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个话题自带生活情境。在这一真实情境下,教师可以借助多学科共享的资源与数据,利用“电子产品知多少”“频繁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有哪些”“如何正确使用电子产品”等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开展真实的探究和思辨活动。
3.“真实交际”创境
任何写作行为都可以看作在特定语境下的对话交流。基于此,跨学科写作中的每一次表达交流都应有明确的读者和指向,忽略交流对象和交流意图的写作都不是基于真实交际语境的写作。因此,开展跨学科写作教学前,要以整体教学目标为指向,以真实问题探究为基础,以明确的任务为载体,将习作教材样态转化为交际语境样态。例如,在《神奇的探险之旅》的跨学科写作中,根据“实践与模拟”“设计与创造”“鉴赏与述评”“调整与整理”等项目类型,可以通过设计“探险游戏”“创意说明书”“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海报”“家乡特色美食网页”等,实现教材样态向交际语境样态的转变,建立作者与读者的即时互动,促进真实情境的创建,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写作任务(见图2)。
图2
主题统领下具有逻辑关联的微专题写作任务群,是落实跨学科写作的抓手。这一任务群实施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在大情境、大任务的基础上进行有价值的实践探究活动。仍以“电子产品对小学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为例,教师要紧扣“科学使用电子产品”这一育人目标和“学会写倡议(建议)书”这一写作目标,围绕情境和主题,建构“相关资料我整理”“有理有据做调查”“正方反方合理辩”“优劣分析写倡议”等一系列相互衔接的任务(见图3)。这样系统化的任务设计,可以让学生全程参与探究,更有沉浸感。
图3
设计和实施学习任务应遵循评价先行的原则。以终为始的评价贯穿任务,可以为跨学科写作提供有效的支撑。在跨学科写作教学中,无论是任务启动之初,还是任务推进之时,抑或任务达成之际,均应设计与阶段任务相匹配的多维评价。既要评判“学”的活动中预期学习成果的完成度,又要对教师设计任务过程中所使用的路径、策略和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进行检测。值得注意的是,跨学科写作的综合性决定了评估监测不能仅仅停留在纸笔测试或课堂问答层面。教师需要借助表现性评价,对学生跨学科写作活动进行显性化评定,变定性评价为发展评价,变单向评价为多向评价,变终极评价为全程评价,从而及时跟进学生的学习状况以及个体的动态发展,为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加精准的评价支持。以《神奇的探险之旅》为例,依据探究活动需要较长时间、较大空间的特点,多维评价的设计(见表1)显得尤为重要。唯有将评价贯穿任务始终,对各类实践探究活动进行全程监测,才可能真正实现评价的导向功能。
表1
总之,跨学科写作是跨学科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融合性、多样性、真实性的基本特征决定了在跨学科写作教学中需以真问题为主线,以真任务为载体,来促进真探究和真表达的有效落地,从而更好地实现学科间的深度关联、问题情境的深度贯通以及学习方式的深度转换。广大语文教师要在汲取传统写作教学智慧的基础上,结合时代需求和学生发展,探索更有价值和追求的跨学科写作,促进学生写作经验与能力的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