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璐
为培养面向未来的学习者,《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 年版)》提出,要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呼应这一要求,在课程内容中增设“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将多学科组合在一起,在更为广阔的领域中引导学生学语文、用语文。这意味着跨学科学习是培养语文核心素养,实现课程协同育人的重要方式。那么,怎样立足单元,开展跨学科学习?笔者依托统编教材,以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为例,设计跨学科学习活动,具体做了以下尝试。
开展语文跨学科学习,其关键在于整合不同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使之成为有机的整体。因此,需要立足语文学科,结合《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的学段要求,围绕相关学科的核心知识进行梳理,设定学习活动目标,实现学科之间的融合与互动。
教师要立足单元,准确把握核心目标。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静态描写和动态描写的表达效果”“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单元中,《威尼斯的小艇》一课链接了不同作家描写威尼斯的作品,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之美;《牧场之国》一课描绘了荷兰的美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语言的生动优美;《金字塔》一课则用散文、非连续文本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记录古代文明遗迹;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要求学生选择一种情境,做一名小小讲解员;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让学生搜集、整理、筛选资料,用多种形式辅助介绍。
通过解读发现,本单元引导学生在体验世界多元文化的过程中,提高阅读品鉴、搜集资料的能力,从而提升文化自信。由此,明晰本单元跨学科学习活动在语言表达方面的主旨:借助资料,用多种方式有条理地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
《课程标准》中,“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明确了各个学段的学习内容。对第三学段的学习内容进行梳理,结果见表1。从中可知,要将语文学习置于学生的生活场域内,在实践活动中提升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设计单元跨学科学习活动时,可以将表1中的学习方式融入其中。
表1
研读五年级下学期其他学科的教材,发现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中的《我们的公共生活》涉及外出参观礼仪的培养,苏教版美术教材中的《广告和招贴画》指向为学校活动设计广告草图或招贴画。它们可与本单元学习活动进行融合。
综上,结合《课程标准》中的跨学科学习内容,立足语文,整合相关学科知识,可制订本单元跨学科学习目标。
1.能根据活动的需要,与同学合作策划活动方案。
2.搜集相关资料,将了解到的信息列成提纲,按照一定的顺序讲述。根据听众的反应,对讲解的内容作出调整。
3.策划参观活动,了解外出参观注意事项,设计路线图,用多种方式记录参观过程。
4.借助资料,清楚地介绍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激发文化自豪感,提高审美情趣。
5.根据主题,设计并制作招贴画,运用跨媒介形式展示学习成果。
6.在活动中发表自己的观点,提升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跨学科学习需要以学习任务来推进。一般有一个核心任务,为完成核心任务,需要将其分成若干项子任务,由简到繁,形成任务链。
真实情境的创设,是开启跨学科学习的前提。教师围绕“你好,明孝陵”这一主题,创设如下情境:明孝陵是我们身边的世界文化遗产。学校邀请五年级同学举办“你好,明孝陵”主题展,向学弟学妹介绍明孝陵。借助情境,本单元的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和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变成学生乐于尝试、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
本次跨学科学习通过三项任务展开(见图1)。教师要将问题链、学习资源等融入其中,构建学习支架,驱动学生进行探究,逐步达成学习目标。
图1
首先,教师发布任务,向学生提供课内外阅读资料,并提出问题:如何举办本次展览?想一想,推广一处世界文化遗产有哪些方式?可以有哪些创意?借助课文《金字塔》,学生了解介绍文化遗产的方式可以是融入自己情感的游记,也可以是图文并茂的文本。通过《百家讲坛:大明帝陵2 开创新制明孝陵》《“丝路”上的文化圣殿,这里是敦煌》,学生发现推广文化遗产要了解它的历史背景,展现文化遗产可以用拍摄视频、讲解等形式。
其次,在学生了解展览的形式和内容,自然产生实地考察明孝陵的需求后,教师提出以下三个问题:(1)明孝陵位于钟山风景区内,不少网友曾经参观过明孝陵。借助网友的参观路线,结合钟山风景区官网上的全景图,你有什么发现?(2)围绕考察主题,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你们的参观路线是什么?(3)结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下册的《我们的公共生活》,想一想,参观明孝陵时,哪些事项需要注意?学生发现可根据出行的地点、兴趣等设计参观路线,并自主查找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设计最佳路线,再联系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相关学习内容,完善参观攻略。
再次,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学生通过采访、观察等方式,向景区讲解员学习,了解讲解的方法和技巧,搜集明孝陵的一手资料,为后续推广明孝陵做好准备。
最后,在实地考察和资料整理结束后,举办“你好,明孝陵”主题展,这是本次跨学科学习的核心任务。第一步,设计展览作品:绘制招贴画,制作图片集、短视频,等等。这个环节可与美术学科联动,由美术教师进行指导,完善招贴画与图片集。对于用视频进行展示的小组,教师提供简单的指导、视频制作软件等,陪伴小组完成作品。学生自主写推广文章,然后由学生、教师、家长展开评价,择优推选。此时,评价也是一种学习支架,助力学生表达能力的提升。第二步,招贴画、推广文章、视频等学习成果在主题展上亮相。学生做小讲解员,结合作品为学弟学妹介绍明孝陵。
以上任务有机关联。学生在持续推进的实践活动中,经历了像策展人那样思考、像布展师那样做事的过程,在学习支架的协助下有效落实跨学科学习。
基于“跨学科学习”学习任务群的理念,本次跨学科学习活动从真实任务出发,旨在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具体应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语文跨学科学习要以语文实践为主,坚守语文学科立场。其他学科的融入,是为了进一步帮助学生理解语文核心知识,丰富学生个性化的语言表达。从学习要求、内容上看,单元习作《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与单元口语交际《我是小小讲解员》关联紧密。学生需要搜集资料并将其转变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可以说,图1中每个任务的核心目标都指向语言文字运用(见表2)。
表2
整个学习活动基于活动主题,结合学习内容、关键能力,链接了道德与法治、美术等学科,帮助学生更好地解决参观、讲解、展示方面的问题,协助学生个性化表达、创造。根据学科的“跨度”,教师应适时提供学习资源。例如,除却美术课本中的范例,教师可补充经典的文化遗产宣传广告,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优秀的招贴画,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
跨学科学习重点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解决的问题不应该是假问题,而是来自学生身边的真问题。教师需要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情,确立学习主题,创设学习任务。这些任务应促使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勇于挑战,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举办‘你好,明孝陵’主题展”这一任务来源于教材,但又打通了学生的真实生活场域,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同时,展示学习成果。在这样的真实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分成小组,团队协作,开展查找资料、为实地参观设计活动方案、规划路线、多种形式推广明孝陵等系列实践活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适时构建学习支架,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如,在开展采访等口语交际活动时,学生需要罗列提纲。为此,教师搭建学习支架——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理清思路,有条理地表达。实践证明,真实的任务是激发和保持学生学习热情的源泉,学习支架是落实跨学科学习活动的有力支撑。
表现性评价指在尽量合乎真实的情境中,运用评分规则对学生完成复杂任务的过程表现或结果作出判断。在本次跨学科学习中,教师实施表现性评价。具体而言,主要聚焦学习活动和学生两个维度,从“过程”“结果”和“个人学习”“团队合作”四个方面着手(见图2)。
图2
在依据相关的任务实施表现性评价时,教师要制定具体的表现标准。如针对“作品发布”这一环节,可开发相应的评价量表(见表3)。借助评价量表,学生可以优化自己的学习成果。
表3
续表
在实践中,教师可依托统编教材,探寻跨学科学习的切入点,然后锚定语文学科的核心目标,链接关联学科,进而提炼出跨学科学习主题,让学生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来完成任务。教师要借助表现性评价量表进行反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