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亚娴
自“课程思政”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使之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以来,各大高校各项举措并举,逐步实施课程思政教育。开展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建设、课程思政典型教学案例遴选、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思政大练兵教学竞赛等活动。并要求专业课教师要制定“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做到专业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形成一种全面的思政教育[1]。由此可见思政教育得到了极高的重视,但在整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由于多方面的原因,使得“课程思政建设”很多时候不能落到实处,课程思政教育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课程思政”改革的有效性有待提高,协同育人的总体设计尚未完全落地。尤其是理工类的专业课教师普遍认为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内容无法对接,实施课程思政往往无从下手,或者生搬硬套,刻意灌输,在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难免出现走过场的现象[2]。
造成思政教育与课程教学严重脱离的原因很多,通过对百余名一线教师的问卷调查,通过对收集的数据统计分析,约98%的教师都能认识到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85%以上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能有意识的开展思政教育,但是有将近一半的教师不知道专业课程融入哪些思政教育元素,30%的教师大概知道融入哪些思政元素,但却不知道该如何融入,在哪个教学环节融入。以上原因导致在开展思政教育的教学实践中不能将思政教育元素与课程内容有效相融。
科学的课程思政能够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元素融入课程之中,从而将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有机统一起来。在理工类的专业课程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科学家的成就和成长经历,或者介绍科学家的爱国事迹,从而向学生传递奋斗精神和爱国情怀,进而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不畏艰苦、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这种渗透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既生动自然,又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3]。
根据课程教学目标,每一门课程都应该有知识与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要求,即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学目标中除了设定知识目标和技能目标,还需设定思政教育的目标。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核心内容与要求融入课程教学之中,通过科学规划和系统设计,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设计及实施紧密结合,目的就在于把价值观培育融入专业课程,将教书育人的要求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实现这一目标要求专业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时既不能单纯的传授专业知识,又不能脱离专业课教学内容,随意发挥,否则将会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在确定课程的思政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深度挖掘课程内容蕴含的思政元素,将专业课程内容与课程思政元素建立对应关系。在讲解专业知识点时,采取巧妙的方式将课程内容隐含的隐形思政元素挖掘出来,结合专业知识的讲授在教学各个环节潜移默化的融入思政教育。以《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为例,根据计算机图形学知识模块,对课程能够承担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梳理,结合本课程知识目标、技能目标以及思政教育目标,将各重要知识点与隐形思政元素进行关联[4],进而形成课程思政的整体安排,如表1。
表1 :《计算机图形学》知识点与思政元素对应表
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围绕基本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实现隐性思政教育,以《计算机图形学》课程为例具体说明理工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的具体融合方式。
讲授“消隐算法”进行课程导入时,通过思政元素引起学生的兴趣,在思考故事背后的真相时,潜移默化地融入思政教育。
思政教育:观看网络热点新闻“英国王子对着镜头比中指”(观察位置不同,结果不同的两张图片),由此引出“网络内容所看未必为真,所听未必是实,时刻警醒,有意识地辨别是非”。同时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时刻保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站在不多的角度思考问题。
导入课程:真实感图形绘制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消隐,否则会引起歧义,尤其当观察位置不同,观察结果也不同,消隐的对象和结果也不同,需要遵守实事求是的原则。
讲授光栅图形学裁剪算法思想与原理时,了解算法产生的背景,由此融入爱国教育、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的思政教育。
算法背景:80 年代初,梁友栋教授在美国访学期间,从数学参数方程的角度提出直线段裁剪结果。Liang-Barsky 算法是国内外主流《计算机图形学》教科书里的唯一一个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算法。梁友栋教授提出此算法后,在业内引起极大的轰动。访学结束后他婉拒美国的邀约,回到祖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计算机图形学人才,为我国计算机图形学的研究做出了杰出贡献。
思政教育:通Liang-Barsky 算法是从数学参数方程角度提出这一思想使学生领悟创新思想。通过“唯一一个以中国人的名字命名的算法”,引入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回国后培养更多的人才,激励同学们,树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学习梁教授的爱国奉献精神。
讲授知识点:“中点画线算法”,其中涉及四个知识点,分别是直线一般式方程、直线扫描算法思想、点与直线的关系、中点坐标,讲授这些知识的过程中,始终围绕“找下一个像素点”的中心展开,逐步达到画线的最终目标。
思政教育: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科学探究精神的思政元素,在讲授知识点的过程中,围绕“找下一个像素点”的中心任务提醒学生思考自己的初心是什么、使命是什么的问题,帮助学生明确自己的任务和使命。
通过布置课后拓展任务,将思政元素融入自主学习内容中,借助“互联网 +”进一步将课堂延伸到课后,并且能够以学生愿意接受的形式呈现,将思政教育赋予全新的活力。
课后拓展:在线学习“字符裁剪”的相关内容。
思政教育:了解“当代毕昇”王选院士发明汉字激光照排的故事。在这一任务中,结合了视频、图片、PPT、新闻报道等多种媒体的形式,并穿插与课程内容相关的人物事迹,融入爱国敬业思政元素教育,实现了思政教育与课程内容的无缝对接。
通过以上四个措施,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整个过程,达到思政教育的全面实施。最大的创新在于将专业知识教育与思政教育目标相结合确定双教学目标。
通过《计算机图形学》课程的思政教育实践,分别在课程导入环节,知识背景介绍,知识点讲授以及课后拓展等教学环节,将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知识教育中,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进行思政引导,润物无声地将正确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传达给学生。从教学效果对比情况来看,引入课程思政的教育,学生上课兴趣明显提高,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中国军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