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下声乐艺术的传承与改革

2024-05-21 20:45范云峰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民歌声乐音乐

【摘 要】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声乐教学被重新定义,不在局限于传统的课堂上固有的教师教授固定的学生,线上授课成为了一种新模式,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性的学习,同时,伴随着形式多样的主流节目和慕课使得声乐艺术在传播方面拥有了更快的时效性和更大的受众面,本文结合音乐竟唱节目《耳畔中国》和高校声乐慕课《美声之林》简要阐述新媒体下声乐艺术的传承与改革。

【关键词】新媒体;声乐艺术;传承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118—03

近年来,在新媒体不断更新发展的过程中,声乐艺术传承也随之发生着变化与革新,比较典型的有音乐竟唱节目与慕课。音乐竟唱节目方面依托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大力推动文化类节目,对传播民族文化,启发文化自信起到了不小的作用。现在电视节目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高质量的文化类节目在新媒体渠道广泛传播,受到了全国观众的青睐,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安徽卫视《耳畔中国》打造民歌竞唱、深耕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实践,并对文化类节目的发展提出了建议和期望。慕课这一新兴的课程模式,世界范围内的各大高校短时间内在教学中都陆续引进这一教学模式[1]。这一新的教学模式对传统学校教育是具有冲击力的,因为它打破了固有老师对应固定学生的模式,例如在网络慕课出现之前,老师在特定时间教授自己的学生,一般情况下是在琴房或者固定教室进行一对一、一对多的现场教学,授课环境与内容具有独立性和唯一性而作为授课对象之外的学生是很难学习到这节课内容的。线上慕课的出现则改变了这种情况,使得这节课变为了线上公开课,形式是开放的,无障碍的,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或者电脑进行学习,还可以随时选择自己想要学习的内容。同时这一模式的发展为声乐教学改革提供了参考,一方面使得院校之间可以互通技术,交流课程的开设与上传及环节设置问题,增加学校课程点击率与知名度;另一方面可以促进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增进教学经验,因为对于老教师而言信息多媒体的应用相对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借此可以提高教学水平的提升。慕课作为在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新课程形式,通过把线下的课程教学环节放在网络上,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学生自由选择科目或者环节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同时还能扩大教学对象和范围,促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国内外非常优秀的声乐教育家、先进的教学理念以及专业的课程设置[1]。

一、特色鲜明

《耳畔中国》从中国民歌中获得灵感,提取营养,潜心挖掘中国民族音乐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品格,以民歌竞唱的形式,见证、记录、讲述着中国故事,传播着歌声背后悠久的中国文化[2]。节目组邀请到郦波教授现场为大家讲解每首参赛歌曲的创作背景及作品内涵[3];使观众更直观的感受创作者以及演唱者所表达的思想内涵,加之顶尖乐队担纲现场演奏及制作,确保了节目音乐呈现的高水准。演唱者选取的竞唱曲目全部从经典民歌曲库中选取,既有山歌、号子、小调也有青海花儿,竞演者还有来自藏族、朝鲜族、蒙古族等不同少数民族的同胞,每个人每一首歌都代表着一个特殊地域符号,他们中有来自于专业院校、艺术团体的师生,又有来自于民间的歌唱高手和艺人。在歌曲的演绎过程中,他们有的采用学院派的专业演唱技巧,有的保持着原生态唱法,在作品经过重新编曲塑造后,结合自身经历以及对歌曲的理解,形成了多样的音乐风格。为了在舞台上充分发挥歌曲的艺术魅力,参赛选手及音乐、舞美团队在舞台呈现方面也做足了功课,将音乐与灯光舞美等有机结合,提高了节目的观赏性。成功塑造了一群有热情、有想法,志在发扬民族音乐文化创新的歌者形象。

赛制规则不断完善,精雕细琢,五十四位顶级耳畔歌者,将遭遇史无前例的晋级考验,赛前根据演唱综合能力分组,三人为一组,以歌决胜,每组仅有一人险中突围,一位选手演唱之后,下一位选手必须追击票数,三位选手演唱之后,四百位民歌爱好者投票最低者则立即出局。而后由三位音乐评审在暂留舞台的二人之间做出专业抉择,瞬间一进一退。三选一模式、末尾淘汰模式、专业判断模式,一轮双选只有精英中的精英才能留下。在第四期赛制升级之后,竞争也越发激烈,赛前组内成员互相匿名投票,票选出组内最强实力者,得票最高选手即当选为本组最强声音,他将面临无条件第一位出场的命运,而他的演唱也将成为本组标杆,下一位出场选手必须全力追击票数,三位选手演唱结束之后,观众投票最低者出局,暂留舞台两位选手将由三位专业评审决定去留。比赛在第七期进入突围赛,开启最激烈的车轮大赛模式,赛前6位晋级者优先抽取7个竞唱出场号码,而剩下号码作为复活者的出场顺序,前两位选手演唱结束,现场四百零一位民歌爱好者将进行投票选择,支持人数少者,将进入待定区,支持人数多者,则率先登上优胜宝座,继续接受其他选手发起的挑战,七位选手演唱结束最终留在宝座上的选手将成为本场第一位晋级者。而在待定区的六位选手则由专业评审决定出第二位晋级者。在最后一期总决赛中,6位歌者通过两轮竞唱,将有一人问鼎总冠军。首轮对决将由抽签决定各自分组及出场顺序,两位选手抽到的数字颜色相同则为同一组,两人演唱完毕,有三位音乐评委投票决定,得票多者晋级第二轮,第二轮对决三人依次演唱,演唱完毕,由现场观众投出最打动他们的声音,三人票数同时公布,得票最高者加冕年度总冠军。

《美声之林》声乐慕课课程,通过曲谱文字、视频等形式把教学心得上传到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在线下、课前学习声乐基本要领,主张兼容并蓄,各种唱法共生共济的专业学术思想;把声乐基础问题的解析作为声乐慕课的抓手与落脚点,使之成为具有普及价值意义的声乐艺术平台。它具有独到的特色,在其公众号的“精彩课堂”栏目设置下分为了:大众之声、专业课堂、MFA教学案例三个模块,除此之外,在每一期的课程推送中也有详细的介绍,包括曲目出處、作品来源及背景介绍,使得学习及观摩者在学习声乐技巧的同时也丰富了理论基础知识的储备。与此同时,慕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的网络主阵地之一,以提高人才培养为抓手,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公平,作为线上平台,减少传统课堂中教师传递信息的时间,课程上传成功后,学生可以第一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增加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进而有更多的时间促进师生交流互动,在互动模块解答课程上有疑问的地方。借于新媒体平台的数据收集功能,可以快速便捷的掌握学生的问题,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点播情况以及知识的储备情况,提高教学效率。

二、传承经典

《耳畔中国》自开播以来,广受业界关注,收视率不断攀升,节目以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歌为主,竞唱者有不同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歌传承人以及歌王,他们的加入为节目添色不少,在舞台上呈现最原生态、最纯正的民歌,力求以民族的声音唤醒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的音乐共鸣。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网络信息时代,很少有人关注以及学习民歌,大多数年轻人都比较中意“快餐文化”潮流下的流行音乐,时尚的音乐元素、酷炫的舞美效果以及相对接地气的歌词更能使年轻人产生共鸣,觉得喜欢或是学习民歌是一种比较“土”的行为。为此,在节目第一期中有选手表达了当今年青一代大多数人觉得民歌“土”的行为时,郦波教授这样说:“光有徒有其表的光鲜亮丽,是支撑不起真正的内涵和价值的,一个民族的音乐,一个民族的本身发展也都是这样的,一定有属于他土壤的东西,土最后回到的是它的土壤,是它精神的土壤、价值的土壤、那才是一个民族的根本所在,对这种土有理解有自信,甚至有弘扬有发展,取其精华的话这才叫文化自信。”王黎光院长说:“唱中国的歌,做中国人,只有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才会在我们的土地上生根发芽。”民族音乐传承相对来说比较复杂,同一首作品在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演绎方式[4],二是大多数民歌的传播都是口口相传流传下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传承的缺失,很多优秀的作品可能在面临着流失的问题。这种现象源于我国地域广阔、民族多样,人口过于分散。为此,节目组在对选手的作品进行新的编配、演绎时,加入了很多时尚新颖的元素,以求让更多的人接受民歌并爱上民歌,另一方面,从专业角度对民族民间歌曲进行的整理,同时也是收集、归档的一种有效的传承方法[4]。

关于《美声之林》声乐慕课的出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厚积而薄发的呈现,它伴随着大部分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和借助科技进步的机缘巧合应运而生。在声乐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自身嗓音条件、理解能力、音乐素养等因素各不相同,反映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从而要求声乐教学过程中制定独特教学方案。《美声之林》每一期都是一首新的作品,新的嘉宾,根据嘉宾的演唱水平以及不同风格、语种的声乐作品,提供不同的教学方案和建议,并整理为信息化的数据放入平台中,使观摩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入手,在线自由选择喜欢的、适合自己的声乐学习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声乐爱好者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并不断完善自己的不足[1]。

三、改革创新

《耳畔中国》在主流价值、社会价值和市场价值三者中间取得了一个最大公约数的平衡点,也是音乐类节目中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非常好的节目,使观众在欣赏的同时也接触到了民间音乐的美好,了解到了丰富多彩的音乐形式,其创新实践可以归纳为“责任、情怀、匠心”这三个关键词,它的意义不仅停留在一场竞技,一档节目,同时也是一份致敬中国传统音乐的情怀,使更多的人通过节目重新认识了中国音乐,找到了文化的根,并使其重现光芒。除此之外,它还承担了文化引领的责任,不仅仅是展示竞唱者的音乐技巧、音乐才华,它更大程度上是通过这种技巧、才华,加以声音表达中国的文化,中国的魅力和中国的自信。

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美声之林》的出现,更新了高校声乐教育的思路,传统声乐教学范围局限于一所学校之内,专业教师一对一授课,课堂上出现以及解决的问题也都只是针对上课时特定的学生,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对特定的学生效果显著,而对于外界学生则不具有指导意义。《美声之林》以慕课的形式录制好并上传于网络,使得社会各界的声乐爱好者都可以随时随地的观看学习,不仅对声乐学习者起到了一定的参考学习作用,对于教学一线的声乐老师来说,也是不错的课例借鉴与交流。《美声之林》声乐慕课教学模式的出现和课程推广,对促进各兄弟院校之间声乐教育的交流,建立标准科学的教学思路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美声之林》声乐平台也可以看作是学校声乐教育的一个延伸与再现,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其将授课实时动态录制成为视频,而后加以网络传播,使得受众面得以成倍扩大,普及更多的学子,除此之外,线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由选择课程进行观摩学习;言其为学校声乐教育的再现是因为学校里的授课都是固定的,受特定因素影响,是短暂的呈现,课上师生的交流也是暂时的,学生对于老师的教导一般以课堂笔记的形式体现,具有不可复制与再现性。

四、结语

以新媒体技术为代表的信息传输,其最大特点是打破了媒介之间的壁垒以及传播者与接受者之间的边界。给声乐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样也带来了挑战。个人可以根据个人喜好自主的选择定制想要看到、学习的内容,《耳畔中国》这样的主流电视节目以丰富的内容,精美的视觉效果和形式在短时间内让我们可以欣赏到不同的艺术表现,其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强大。《美声之林》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对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教学资源的优化传播,成为地方本科院校在声乐慕课教育中的“领头羊” ,它立足于“慕课”的自身规律和发展特点,寻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之路,把慕课模式与课堂教学模式结合起来,使学生具有高涨热情的同时学习到了更多的专业知识,促进了声乐教学质量的提高。

目前,互联网和新媒体的普及面越来越大,涵盖的内容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教育方面线下传统的声乐艺术传播平台与课堂已不能满足需求,大众需要的是具有个性化、多样化的内容和形式。在这样的问题和形式面前,声乐艺术的传承若想实现持续发展,必须加大传承与改革力度,建立互动与时俱进,使学习者乐于学。

参考文献:

[1]廖星麟.慕课视域下的声乐教学改革研究[J].黃河之声,2015(13).

[2]谈玲玲.观看综艺节目《耳畔中国》之我见——以2017年3月24日那期节目为例[J].戏剧之家,2017(11).

[3]周杰.原创文化节目的融合传播研究[D].扬州:扬州大学,2019.

[4]王红艳.电视节目如何有效传承民族音乐——以山西卫视《歌从黄河来》为例[J].传媒,2016(24).

作者简介:范云峰(1991—),男,河南新乡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为声乐表演艺术。

猜你喜欢
民歌声乐音乐
民歌一样的小溪(外二章)
声乐诊疗室
声乐诊疗室
藤县水上民歌
声乐诊疗室
中吕 十二月带尧民歌 十九大胜利闭幕
音乐
穿花衣 唱民歌
如何提高高中声乐教学效果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