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月亭记》的曲牌联套及应用

2024-05-21 19:01雷丽娜
中国民族博览 2024年3期
关键词:南戏

【摘 要】《拜月亭记》是宋元四大南戏之一,以四十三折曲牌联套构成该剧目的戏曲音乐结构。南戏“曲牌联套”是否具有固定范式,历来备受学界关注。对《拜月亭记》各出目运用的曲牌联套类型进行分类整理,将其与元人关汉卿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之曲牌联套展开对比,了解同剧目南北曲牌联套的类型及其异同,旨在探寻南戏“曲牌联套”在剧本中的应用规律。

【关键词】南戏;拜月亭记;曲牌联套

【中图分类号】I2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4)03—077—04

“曲牌联套格式”,即指曲牌组合的规律与形式,作用于古典戏曲与散套中,南北皆有。北曲依据宫调进行联套,一宫一套,一韵到底,有着相对规范的固定范式。而南曲的联套向来不叶宫调,不以调性为准则,似乎没有形成相对固定的联套范式。实际上,南曲的联套内含逻辑,联套格式与剧本的故事情节紧密相联,联套的规律特点在戏曲剧本中得以体现。

一、《拜月亭记》的“曲牌联套”类型

《拜月亭记》,又简名《拜月亭》,相传元末施惠所作,原本已佚,流传版本较多,选择最接近于原本的明金陵唐氏世德堂刻本记载的南戏《拜月亭记》为参据,收录于《古本戏曲丛刊》初集,全剧共四十三折,未标注宫调来源。通过《九宫正始》《南北词简谱》等曲谱进行检索,将《拜月亭记》的曲牌宫调来源进行逐一查正,分类整理成以下几种联套形式。

(一)同宫调联套

同宫调联套即指曲牌联套中使用相同宫调的曲牌组合形式。相同宫调的联套形式共计七个折数,占总折数的16%左右,具体统计结果如表1。

以上相同宫调的联套形式中,第十五、第二十四折为孤牌单套。仅第七折有“尾声”。

(二)异宫调联套

異宫调联套即指曲牌联套中使用不同宫调的曲牌组合形式。不同宫调的联套形式共计33个折数,占总折数的77%左右,统计结果如表2。

以上不同宫调的联套形式均严格遵守笛色相同或相近的联缀规则。第十九、二十、二十一、二十二、二十三、二十五、三十二、三十四、三十五、三十九、四十三出,皆有“尾声”。

(三)南北合套

南北合套即指曲牌联套中兼用南曲与北曲曲牌的组套形式。剧目中出现南北合套的联套形式共计3个折数,占总折数的7%左右,具体统计结果如表3。

以上南北合套的联套格式均遵守宫调与笛色相同或相近的联缀规则。对明金陵唐氏世德堂刻本的南戏《拜月亭记》全剧共四十三折的宫调情况展开逐一查正,发现该剧目为异宫调的联套格式占比约为占比约77%,同宫调的联套格式占比约为16%,南北合套的联套格式占比接近7%。由此可知,异宫调的联套格式占比最多,且均符合笛色相同或相近的联缀规则。

二、南北《拜月亭》的“曲牌联套”分析

南戏《拜月亭记》被普遍认为是依据元人关汉卿的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改编写成。从故事情节来看,两者相近。从创作时间来看,两者有所不同;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写成于元初,而南戏《拜月亭记》的产生时间为元末明初。从结构篇幅来看,两者甚远;因南戏自身的艺术体制特点是不受剧目篇幅的限制,在原有杂剧剧本体制基础上进行了大幅度的扩充,从杂剧四折扩充到了四十三折,使得剧本的故事情节、脚色刻画等都有了更丰富的表现空间。现对南北《拜月亭》中运用的“曲牌联套”情况展开比较分析,以剧情相对应的“瑞兰逃军”一折为例,总结南北曲牌联套在剧本应用中的异同。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中“瑞兰逃军”片段集中在剧本第一折,南戏《拜月亭记》中“瑞兰逃军”片段集中在剧本的第十三折。联套曲牌及其运用情况如下。

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一折:

(旦上唱)北仙吕宫【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扶归】—【后庭花】—【金盏儿】—【醉扶归】—【金盏儿】—【赚尾】

南戏《拜月亭记》第十三折:

(夫上唱)南正宫引子【破阵子】(旦唱、夫白、旦白)—(夫唱)南中吕宫过曲【渔家傲】(旦、夫轮唱)—(夫唱)南中吕宫过曲【剔银灯】(旦唱)—(旦唱)南中吕宫过曲【摊破地锦花】—(夫唱)南中吕宫过曲【麻波子】(旦唱)

(1)南北均选用笛色相同或相近的宫调。该片段中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第一折曲牌联套运用宫调北仙吕宫,据许之衡《戏曲源流·曲律易知》的宫调笛色划分,笛色隶属于小工调。南戏《拜月亭记》中第十三折曲牌联套运用宫调南正宫、南中吕宫也皆隶属于小工调。南北曲牌联套的宫调选择均遵循了笛色相同或相近的联套规律。

(2)南戏增设了脚色对唱的形式。该片段中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是以旦角独唱为主,南戏《拜月亭记》中增加了夫角与旦角进行对唱的表演形式。每折戏的曲文和念白构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故事片段。

(3)均使用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依据吴梅《南北词简谱》归纳总结的南北各宫调常用的“套数格式”对该片段的南北“曲牌联套”展开对比分析,应证了南北“曲牌联套”均使用相对固定的组合形式。杂剧《闺怨佳人拜月亭》中使用的【点绛唇】【混江龙】【油葫芦】【天下乐】【醉扶归】【后庭花】【金盏儿】等都为北仙吕宫常用曲牌,其联套方式在《简谱》“北仙吕宫套数格式”中予以收录。南戏《拜月亭记》中也运用了相对固定的曲调组合,先以南正宫【破阵子】作引,随即运用南中吕宫常用的固定组合形式【渔家傲】【剔银灯】【摊破地锦花】【麻波子】,其联套方式在《简谱》“南中吕宫套数格式”中也有完整收录。

由此可见,南戏的曲牌联套并非毫无章法,实则遵守了基本的曲牌联缀规律,是依据笛色相同或相近的要求择选曲牌,并在曲牌联套中有较为固定且相对短小的曲调组合,南戏的组套实际上内含逻辑,同样具有相对规律与稳定的联缀特点。

三、《拜月亭记》的“曲牌联套”应用

南戏“曲牌联套”的规律特点体现在剧本中的实际应用,“曲牌联套”的变化是跟随剧本结构与故事情节的需要产生变化。如钱南扬在《戏文概论》中所云:“戏情的变化无穷,联套的方法也就变化无穷。”[1]深入南戏《拜月亭记》的剧本结构与剧情变化,发现南戏的剧作家们还依据排场、剧情、脚色的变化来择选适合的曲牌进行联套。如剧本第四十二出(夫妻相会),该出主要讲述了金末时期战乱平息,兵部尚书王镇,即瑞兰之父奉旨招文武状元为婿,得知文状元姓蒋名世隆,恐世间同名同姓者甚多,托千户大人设宴邀请文武状元让瑞兰赴宴一探虚实,最终瑞兰与世隆二人在千户府上相认,最终喜得团圆。剧目中同时出现了生、旦、贴、净、丑、夫、外七个脚色,连续使用了黄钟宫、双调、仙吕宫、中吕宫、南吕宫、正宫六个宫调。故事从哭诉别离到夫妻相认,情感由悲到喜产生了较大的情绪变化。现以《拜月亭记》第四十二出(夫妻相会)为例,结合故事情节,分析该出目曲牌联套及排场结构的基本规律。

第四十二出(夫妻相会)的曲牌联套及排场结构:

(净上唱)南黄钟宫过曲【传言玉女】(夫唱、旦贴唱、夫、旦、贴、净、丑轮白)—(净唱)南双调过曲【清江引】(夫、旦、贴、末、净轮唱)—(生外上唱)南仙吕引子【似娘儿】(丑唱、生、外、丑轮白)—(丑唱)南中吕宫过曲【泣颜回】(生外唱、末白、旦唱、丑白)—(生唱)南中吕宫过曲【泣颜回】(外、贴、旦轮唱、丑、生轮白)—(生唱)南双调过曲【清江引】(旦贴唱)—(旦唱)南南吕宫过曲【五更转】(贴、生、外轮唱、丑白)—(丑唱)南正宫过曲【四边静】(丑、外、生轮白)

该出目择牌组套至少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依据排场择选曲牌。戏曲中的排场依据场景切换、人物上下场及特定剧情千变万化。许之衡在《戏曲源流·曲律易知》論排场中提到:“排场一事。最为繁难。大抵因剧情之变动。而定所用之曲牌。”[2]黄钟宫【传言玉女】由净角千户夫人在门前迎接王府夫人与小姐瑞兰时所唱,随后夫、旦、贴三角接唱,主要交代了场景目的。后接双调【清江引】由净角介绍美酒佳肴时所唱,此时的场景已由千户府门前转至府内宴厅,随后夫、旦、贴、净四角接唱,四人各自唱述心事,宫调由黄钟宫变为双调。后接仙吕宫【似娘儿】由生角蒋世隆、外角满与福初来千户府上所唱,丑角千户大人接唱表示迎接贵客。此时场面切换至文武状元及千户大人上场,府上女眷下场,宫调由双调变为仙吕宫。后接中吕宫【泣颜回】由丑角千户大人为欢迎文武状元来访所唱,随后生外接唱表示感谢,以饮酒科介动作过渡,旦角瑞兰接唱在后堂吟诗吐露心事,场面上的人物内心情感开始发生变化,宫调从仙吕宫变为中吕宫。后叠中吕宫【泣颜回】由生角流泪回忆往昔所唱,随后外、贴、旦接唱,各自吐露心中苦楚。世隆想要闻声寻人,被千户大人拦住,场面气氛愈演愈烈,节奏越来越快。后接双调【清江引】由生角交代寻人缘由所唱,旦贴接唱,为场面过渡的短曲,宫调由中吕宫转为双调。后接南吕宫【五更转】由旦角王瑞兰表明旧识真相所唱,贴接唱,夫妻终得相会于千户府。宫调由中吕宫转为南吕宫。最后接正宫【四边静】,此为过渡性的冲场曲牌,由丑角千户大人总结陈词所唱。从此片段看来,南戏“曲牌联套”是依据排场变动进行择牌组套。

(2)依据剧情择选曲牌。曲牌联套从开场的【传言玉女】到【似娘儿】皆是以交代场景为目的所使用,【泣颜回】这支曲牌连续使用了两次,这支曲牌常用于表现悲愤的情绪,第一次与第二次演唱的情绪是不一样的,由平静的过渡到吐诉心事再到流泪回忆悲伤的情感逐步递进上升。【清江引】是短暂的冲场过渡,急于相见以短套向千户大人解释其中缘由。再到【五更转】,这是一支可以运用于可喜可悲场面的曲牌,此时瑞兰终于见到了朝思暮想的蒋瑞兰,心中既有苦楚也有喜悦,剧作家巧妙的使用这支曲牌,充分的表达了旦角内心复杂的情感变化。最后以【四边静】这支常用于冲场的短套进行收尾,提炼整个片段的主题。结合剧情分析可以看出,南戏“曲牌联套”是依据故事情节的需要进行择牌组套。

(3)依据脚色择选曲牌。在戏曲创作当中,生、旦为主要脚色,往往会演唱情感细腻的细曲,多用于叙事抒情。净、丑等角色会演唱的衔接冲场的粗曲,多用于渲染氛围。该片段所使用的粗曲与细曲均符合曲牌的基本性质,如过曲【泣颜回】为细曲,常用于生旦,也少见用于其他行当,在此联套当中作主要曲牌,多用在生、旦叙事回忆的情景。如过曲【四边静】为粗曲,常用于净丑,主要是作过场短套,起衔接过渡的作用。曲牌的性质与人物脚色行当均相互匹配,由此可见,南戏“曲牌联套”会依据人物脚色风格、身份地位进行择牌组套。

南戏“曲牌联套”在剧本中的应用与排场结构、故事情节及人物脚色行当有着紧密联系。正如俞为民在《曲体研究》中所云:“南戏常用的曲调组合形式,某一组曲调的组合皆是与特定的故事情节相联系的,而通过这些具体的用例,也更能说明南戏的曲调组合,没有采用依宫调联套组合形式,而是按照所敷演的故事情节、场面的转换、剧中人物的性格来安排和组合曲调的。”[3]在每一个曲牌联套当中,都会有起着主要作用的曲牌贯穿全套。南戏“曲牌联套”即打破了杂剧的固定范式,以多元的曲牌风格刻画人物形象,表述更为丰富的故事情节,又在联套中形成自身的体系与规范。

四、结语

南戏《拜月亭记》“曲牌联套”的组套规律在剧本中得以体现,从宫调系统方面,曲牌联套并没有严格的遵守依宫联套的基本原则,而是依据故事情节的需要选择适合的宫调及曲牌进行联套。但不是随意的择选宫调,联套内的曲牌即便源于各个宫调,但依然遵循笛色相同或相近的联缀原则,注重唱段衔接自然,较北曲联套而言,南曲联套在演唱形式和宫调系统上有了突破,但在联套内同样遵守相对固定的曲牌组合形式。在剧本中的应用是依据排场、剧情、脚色进行择牌组套,南戏《拜月亭记》的“曲牌联套”有其自身的联缀规律与特点,在剧本应用中体现了“曲牌联套”追求规范和自由的统一。

参考文献:

[1]钱南扬.戏文概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2]许之衡.戏曲源流·曲律易知[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5.

[3]俞为民.曲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21.

基金资助:本文系温州大学2023年研究生创新基金项目“南戏‘套数格式的文献整理与应用研究”(立项编号:3162023003078)结项成果。

作者简介:雷丽娜(1999—),女,汉族,广东广州人,温州大学音乐学院2021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猜你喜欢
南戏
21 世纪以来南戏研究成果综述
南戏闯上海(2023年 第30期)
“海丝泉州戏剧周—2023年全国南戏展演”剧目剧照
瓯剧高腔与南戏渊源关系考
南戏《张协状元》中古庙和鬼神的功能探析
薪火相传 以启山林——“钱南扬学术成就暨第八届南戏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南戏遗响”莆仙戏:从“草台”到课堂
“印度戏剧输入说”的生发与南戏研究的专门化
浅析《拜月亭记》中所体现的“南戏”艺术风格
南戏研究与中华文化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