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彦萍 黄常慧
摘 要:针对当前部分学校劳动教育以课堂讲授为主、重理论轻实践、劳动教育形式单一、师生劳动实践不足等问题,南宁市明天学校通过“三园两馆一基地”建设,深挖劳动教育基地文化,开发项目式基地实践课程,构建科学的劳动管理体系,优化劳动教育增值评价,从而形成以劳润德、以劳启智、以劳健体、以劳尚美、以劳力行,知行合一的育人模式。
关键词: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4)07-0022-05
2013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全国劳动模范代表座谈时指出,劳动是财富的源泉,也是幸福的源泉。人世间的美好梦想,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实现;发展中的各种难题,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破解;生命里的一切辉煌,只有通过诚实劳动才能铸就。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精神面貌、价值取向和技能水平。学校要切实承担劳动教育主体责任,开足劳动教育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要对学生每天课外劳动时间作出规定,做到中小学劳动教育课每周不少于1课时。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及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提供了遵循、指明了方向。然而,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当前部分学校劳动教育将课堂讲授作为主要方式,重理论轻实践,学校的劳动实践基地形式单一,师生的劳动实践不足。
南宁市明天学校(以下简称我校)以“五育”并举为主线,在建设“三园两馆一基地”的过程中,打造开放共享的劳动场域,深挖劳动教育基地文化,使劳动与立德、增智、强体、育美相结合,突显润德培能劳动内涵,通过构建“五协同”管理体系,优化劳动教育增值评价,促进学生实现素养的提升、智慧的增长、体质的强健、美感的涵养,进一步彰显劳动教育在新时代的育人价值。
一、建设“三园两馆一基地”,打造开放共享劳动场域
劳动基地是劳动育人的场域依托。我校秉持开放共享建设理念,以“种—学—研一体化”为目标,通过专家引领、校企合作、自主建设等路径,打造“三园两馆一基地”。“三园”即百花园、百草园和百果园,“两馆”即“非遗”传承馆和家政生活馆,“一基地”即校园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基地。“三园两馆一基地”的建设不仅丰富了学校的功能布局,还为师生的学习、生活、研学等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一)“三园”的建设
百花园位于我校孔子广场西侧,总面积360平方米,共栽种有花35种、草20种、灌木5种、乔木5种,为我校师生提供种植、养护、修剪等劳动实践。百花园的养护权经过班级申请、考评、公示、认领后获得,由班级安排固定的时间组织学生负责浇水、除虫、拔草、修剪和施肥等。师生可以在百花园开展写生、绘制花草手绘画、学习制作花草贴画等课程教学活动。在参与花卉的种植、护理和观赏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提高了审美能力。同时,百花园还是学校美化环境的场所,为师生提供了赏花、休闲的好去处。
我校百草园占地300平方米,主要种植各种中草药,以“桂十味”(肉桂、罗汉果、八角、广西莪术、桂圆、山豆根、鸡血藤、鸡骨草、两面针、广地龙)为主推的“百草园”同时向外辐射,引入栽种广西其他著名中草药。另外种有天冬、射干、三叉苦等多种中草药材。师生通过劳动课程了解中草药的种植环境要求,通过给中草药浇水、除草、修剪枯枝等护理工作,认识中草药的根、枝、叶、花、果等药性及功效,了解常见药膳、药方等。百草园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也为学校提供了草药资源,方便学生进行草药知识的学习并培养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学生通过百草园,了解广西特色药材及本地区中草药资源概况,关注广西中草药文化的发展,进而了解中医药文化,感悟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医药文化,感受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小扎根心中。
我校的百果园占地420平方米,以“八桂甜果”为主题,种植有十余种广西当地果树,如隆安火龙果、融安金橘、恭城月柿、香山鸡嘴荔枝等。在百果园,学生可进行果树种植、蔬菜栽培等实践活动,了解果树的生长习性、特点及果实的营养价值。百果园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也为学校提供了健康的水果和蔬菜资源,方便学生学习营养知识。学生通过观察果树各个阶段的生长情况,发掘优质水果背后的科研故事,进而了解广西水果资源的概況,感受现代农业科学的进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
(二)“两馆”的建设
“非遗”传承馆是一个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场馆,主要展示壮锦这一传统民间艺术及其手工艺品、制作工艺等。在这里,学生可以了解本土“非遗”文化、学习传统技艺,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非遗”传承馆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而且为学校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方便学生学习文化知识。
家政生活馆是一个展示家庭生活技能的场馆,主要提供烹饪、家居整理、洗涤等家庭生活的技能实践。在这里,学生可以学习烹饪技巧、家居整理方法等家庭生活技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家政生活馆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和丰富的家庭生活技能训练资源,方便学生进行生活技能的学习。此外,家政生活馆还与当地特色“非遗”美食相结合,拓展“非遗”场馆的区域与内容。家政生活馆实现优化分区,位于食堂架空层的场馆主要承担学生劳动技能培养功能,而另一个场馆则侧重展示南宁“非遗”美食——生榨米粉。
(三)“一基地”的建设
校园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基地是一个处理校园绿化垃圾的场所,它主要是对校园内的落叶、树枝等进行处理和加工,为学生提供了解正确的垃圾处理方法、资源的再利用等知识,使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该基地既为学生提供了实践场所,方便学生进行环保知识的学习,也为学校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平台。
二、深挖劳动教育基地文化,突显润德培能劳动内涵
我校的劳动教育把国家民族文化的基本要素融入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培养目标,并以此为统领,把基地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创设文化理解和传承路径,创建丰富的文化环境,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
(一)丰富清廉文化、科创文化、家政文化等劳动基地文化内涵
学校清廉文化围绕“厚德博雅·感恩融合”办学特色,打造“1+3+N”模式清廉学校建设。“1”是一个主题,即“崇清敬廉”;“3”是三大建设工程,从党员干部、教职工、学生群体三个层面入手,营造党风优良、校风清明、教风清正、学风清新的氛围;“N”是学校依托“N”种特色活动,多渠道、多層次、多角度地开展活动,建设“清廉守正·厚德博雅”的清廉校园。
学校蕙质兰心文化通过中华原生石斛保护性种植与繁育,配套开发适合中小学不同年级使用的校本课程,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双线融合作用,达到以种促学、知行合一的教育效果,让学生形成专注学问的科学精神、身体力行的劳动品格、天人合一的处世认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校园文化,全面贯彻“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关于学科融合、对接生活、在创造中成长的时代要求,培养具有良好核心素养的时代新人,达到“小石斛,大教育”的总体目标。
学校科创文化通过构建“五融五化三阶”课程建设模式,即通过团队有效融合、活动无缝融合、科教深度融合、孤普特色融合、管理有机融合的“五融”路径,达成教师专业化、活动常态化、课程资源化、项目多样化、成果可视化的“五化”目标,开发“学(科普知识)、用(科技技能)、创(科创作品)”三层次进阶课程,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专项能力、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四种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我校的国防教育文化以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为目标,以“八个一”为抓手,开展国防教育常规工作,包括:讲一个革命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走一条红色路线,追寻党的足迹;唱一支红色歌曲,流传红色经典;看一部英雄电影,重温峥嵘岁月;诵一首红色诗歌,传递红色精神;追一颗榜样之星,树立红色典范;建一支英雄中队,赓续红色血脉;树一个远大理想,坚定报国信念。我校将国防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课,促进学科融合与协同发展,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国家安全、国防建设和军队建设的重要性,进一步增强国家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我校的家政文化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并将其作为劳动教育的“根”与“魂”,以党的教育方针政策为引领,依托《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结合我校“感恩融合孤儿教育”的办学特色,打造了别具特色的面向孤儿及社区儿童劳动实践的校园生活馆,形成了“一校一品”劳动教育格局。实践课程内容以研究广西“非遗”美食为主,面向全体学生开放,开设广西“非遗”手工制作技艺课程。
(二)打造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品牌文化
我校着力打造劳动、科创、名师工作室三条开放共享的校园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品牌路线:劳动研学路线为国防教育基地→百花园→“非遗”传承馆→生命长廊→石斛展区→清廉基地→主题科幻画绘画展→校史馆→百草园→蕙质兰心→萌宠乐园→宿舍→百果园→图书馆一楼;科创研学路线为学校一楼图书馆特色作业(学科融合作业)→三楼科创中心1室→火星基地→编程机器人展区→发明创造成果展区→无人机课程展示→科创中心2室→侏罗纪公园展区→发明创造课展示;名师工作室研学路线为张红武工作室→数学项目展示→四驱车课程→二对二足球赛课程展示→太阳能小汽车课程展示→建模展示→张红武工作室航模制作课程展示→苏艳春工作室展区→图书馆二楼会议室研讨会→校园绿化垃圾资源化处理基地→家政生活馆。
以上校园劳动教育实践主题活动文化从劳动、科技创新、名师引领三个方面为全校师生提供了宽广的实践空间,增强了学生的体验感和实践动手能力。
三、开发项目式基地实践课程,跨学科渗透劳动教育
教育部2023年5月印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方案》提出:“落实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通过实验区实验校试点先行、示范引领,着力解决重难点问题,通过精品课遴选、教学成果推广应用带动各地各校广泛参与,不断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我校的基地实践课立足劳动课程标准,结合国家教材、地方教材、校本课程,以及跨学科理念,将相关的学科内容进行关联和整合,以驱动性问题设计为发力点,以高阶学习带动低阶学习,通过基地资源和不同文化建设,将地方文化和传统工艺融入其中,从项目式学习的视角,根据不同学段的劳动教育课程目标,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跨学科项目化劳动课程。
(一)围绕育人目标,设置劳动融合课程
我校坚持“五育”并举,充分发挥“三园两馆一基地”的资源优势,围绕“一生一技、一生一能、一生一品、一生一趣”的育人目标,开设三大主题、七大板块、二十四种类劳动学习课程,包括“美好生活”“快乐劳作”“爱心培育”三大主题劳动融合课程,以及日常自理、生活技能、创意生活、种植、养殖、科创、最美志愿者等七个系列的课程项目。这些课程以“每日劳动渗透”“每周劳动体验日”“每月主题式劳动学习”“每学期劳动教育周”“每学年劳动展示”五种课程类型为载体。例如,“‘非遗传承”课程结合广西特有的“壮锦”文化,如织锦、绳编、刺绣等,推动壮家“非遗”进校园。在“非遗”传承馆中引入南宁“非遗”美食——生榨米粉的制作工艺,让学生亲手参与制作过程,体验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独具特色的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品格和能力,同时传承和弘扬地方文化。我校以“科创劳动”为主题,开设了多个特色课程,包括航模、车模、人工智能、编程、科学实践和发明创造等。这些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打造学校科创劳动特色品牌。科学实践和发明创造课程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提高了综合素质;通过“科创劳动”特色课程,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培养,为未来从事科创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多学科融合,促进“劳动+作业”提质增效
我校以劳启智,聚焦多学科单元整体教学和项目式教学融创路径,构建高品质课堂,赋能核心素养发展,使“劳动+学科”融合作业提质增效。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注重以下“四性”。一是整体设计的统一性。我校以单元教学的形式开展劳动教育,融合劳技、美术、语文、体育、科学、音乐等学科,进行整体开发与设计,将劳动教育与传统艺术学习相融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引导教师以系统视角综合思考设计教学单元,合理安排学习内容与探究形式,使每节课之间既有接洽又各具特色,充分彰显融美入劳、以劳育人;结合“三园两馆”和南宁元素,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二是整体内容的全面性。我校利用“5+2”课后服务,采用“小太阳+”校本课程,开设“三主题、八系列、二十四类”劳动教育选修课,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和价值。三是作业板块的综合性。“劳动+”学科融合作业设计依靠学校“小太阳”劳动实践基地的辐射作用,组织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探索,设计学科与劳动教育相融合的作业板块,强化师生的劳动意识,满足学生个体发展的差异化需求。四是生活的联结性。我校是一所收容孤儿与社区地段普通孩子一起学习的公办学校,现有孤儿137名。我校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打造“5+2”孤普融合劳动教育。周一至周五,主要开展“三同”(同课程、同时间、同地点)劳动教育,使孤儿和社区地段学生一起接受劳动教育。周末,开展孤儿和少先队、团委、生活管理处多个部门联合组成的团队教师“三同”(同生活、同学习、同体验)劳动教育,开展十个“我来”多元主题实践活动,如“温馨宿舍我来扮”“校园井盖我来画”“周末美食我来做”“半亩菜园我来种”“航空科技我来玩”“收纳整理我来教”“校园花草我来护”等。这些活动旨在创新孤普劳动融合教育实践,为孤儿提供更多的学习和成长机会。通过这些实践活动,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和融入社会。
以上课程的实施又分别以第一、第二、第三课堂的形式进行。第一课堂注重夯实基础。我校按照劳动课程标准开设劳动课程,同时通过学科课堂渗透劳动教育,如思政课+乡土情怀培育、语文课+田园写作培训、科学课+做中学学中做、体育课+时令健康与锻炼、美术课+寻找时令色彩等。第二课堂注重劳动体验。“小太阳”劳动实践基地项目式课程和丰富多彩的社团课程成为学生第一课堂的延伸。我校社团课程设置劳动实践课,有以下几种形式:开设手工编织、种植、养殖、家政课程,让学生在园中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从中培养他们的观察和养护能力;在“非遗”传承馆中学习传统手工艺,制作个性化手工作品;在家政生活馆中学习烹饪技巧,展示自己的厨艺。此外,我校还举办劳动技能比赛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劳动实践机会和平台,使他们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劳动技能和综合素质。我校开展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例如:在社区和学校开展环保宣传和绿化活动,提高大众的环保意识;在老人院和福利院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关爱弱势群体;鼓励学生担任博物馆和艺术馆志愿者,了解历史文化等。第三课堂注重劳动实践,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学校每学期都开展研学之旅,组织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和自然,感受“生命的能量在脚下,最好的课程在路上”的道理。在研学之旅中,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各种劳动,从中感受到劳动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同时,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既培养了团队合作、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还更加深入地了解社会和自然,拓宽了视野和知识面。研学之旅有助于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价值观,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素质。
四、构建科学的劳动管理体系,提高劳动基地管理水平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要求全面改进和加强义务教育学校管理工作,促进学校规范办学、科学管理,整体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加快推进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劳动教育贯穿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全过程,我校通过构建科学的管理体系,不断优化劳动育人工作。
(一)成立劳动教育管理小组
我校成立学校劳动教育领导小组,由校领导担任组长,联合学校科技中心、教导处、德育处、孤儿管理处、总务处共同参与,推动教师“教、学、研”一体化发展,引领学生提高劳动素养(如下页图1)。组织机构的职责分别为:校长负责学校劳动教育整体规划和发展方向;分管劳动副校长协助校长管理劳动教育日常工作;教导处负责科学类教育项目、课题、教研,制订科学类学科教育教学内容,开展教师培训和教研活动等工作;孤儿管理处负责孤儿劳动、生活、活动的各项任务;德育处负责劳动主题活动,评估劳动教育工作的效果。
(二)建立科学的劳动教育管理机制
我校加强学校劳动教育基地的管理和评估,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定期对基地的运行情况进行评估和调整,确保基地的建设质量和教育效果。学校通过多措并举,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基地的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为确保学生积极参与劳动教育,学校建立完善科学的管理机制。(1)建立校园日常保洁网格化管理督查制度。通过“校级领导包区域、中层领导包年级、班主任包班、副班主任包人”四个层级机制,明确责任,量化考评。(2)建立劳动课堂质量评估制度。学校教导处组织年级组长、备课组长开展劳动学科“四有八度”课堂评估记录观察,每周一巡堂、一反馈、一调整。(3)完善劳动教师考评制度。我校专兼职劳动学科教师根据量化考评制度开展学生自评、年级评议、校评三级评议活动。这些制度不仅关注学生的劳动技能,而且重视他们的劳动态度和成果,确保劳动评价全面、客观。学校通过这种方式,激励学生更加积极地参与劳动教育,提高他們在劳动技能、态度和成果方面的表现。
五、优化劳动教育增值评价,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升
为了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的作用,我校把劳动评价纳入学校教学评价体系,围绕劳动观念、劳动能力、劳动习惯和品质、劳动精神四个核心素养,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反馈作用,创新评价手段。
(一)评价内容的全面性
劳动教育评价包括学生的劳动技能、劳动成果、劳动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在评价过程中,我校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实际情况,制订个性化评价标准,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公正的评价。我校从多方面对学生实施多元化评价,如从学生劳动合作、劳动交流、劳动记录、劳动展示等方面对学生的劳动学习进行综合增值评价。这些评价不仅涉及学生劳动技能和劳动成果的评估,而且涉及学生劳动态度和价值观的塑造。我校通过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评价方式的多样性
多样化的劳动教育评价方式一方面有助于构建更加完整的校园劳动教育体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劳动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我校的劳动教育评价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包括团队合作、作品评定、口头表达、自我評价等。学校还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评价方式,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例如,《小小灯笼自己做》这一课的评价内容包括能够掌握制作灯笼的基本步骤,能够与同伴相互协作完成灯笼,能够在制作灯笼的过程中做到细心和耐心,能够对作品进行分享等;评价形式有自主评、学生评、教师评、家长评等。通过综合评价,教师和学生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个人和团队的劳动能力和表现,为改进劳动教育提供参考。
(三)评价过程的公开性
劳动教育评价公开透明,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知道自己的评价结果是如何得出的。同时,学校让学生清楚地了解评价的标准和依据,知道评价是如何进行的,包括评价的实施、评价结果的记录和反馈过程。评价结果向学生公开,增强评价的公正性和接受度。学校及时给予评价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表现及需要改进的地方。我校通过建立明确的评价标准、透明的评价流程、及时的反馈机制和动态的评价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劳动教育的整体质量。
(四)作业评价的指向性
作业既可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成效,又可以为教师调整教学提供参考。作业评价应当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会开展自我评价、相互评价。例如,在寒暑假,学校针对不同年级布置不同形式和内容的劳动作业,加强不同任务之间的内在联系,增加劳动的探究性、实践性和综合性,为学生提供具有改进与提升价值的反馈信息。
我校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的重要讲话精神,秉承“让每一个孩子成长为明天有用之才”的办学目标,以“让失去父母的孤儿在这里找到回家的温馨,感受阳光的温暖”为办学特色,围绕“厚德博雅·感恩融合”的办学理念,依托劳动教育基地提高劳动教育质量,切实落实“五育”并举,促进学生全面发展。